刘清之

- 姓名:刘清之
- 别名:字子澄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
- 出生日期:1134
- 逝世日期:1190
- 民族族群:
刘清之(1134-1190)南宋教育家。南宋孝宗朝太常寺主簿。字子澄,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徙居庐陵(今江西吉安),世称静春先生。绍兴二十七年(1157)登进士第。历建德县主簿、万安县丞,时万安县饥荒,清之蠲救有方。龚茂良以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擢知宜黄县,龚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召入时,改太常寺主簿,鄂州通判。差权发遣常州,改衡州。所历官,多有惠政。部使者以清之不能媚已,诬以劳民用财,论罢,主管云台观。归筑槐阴精舍,教授生徒。光宗即位,起知袁州,病中犹贻书执政论国事。清之少受业于其兄靖之,甘贫力学,博览书传,登第后,欲应博学宏词科,及见朱熹,尽取所习焚之,慨然志于义理之学。与吕伯恭、张栻皆神交心契,汪应辰、李焘亦敬慕之。
主张“力行切己者,省察性情为务”。(《宋元学案·清江学案》)政治上,认为“今日之俗,惟知得而忘义”,因此他特别强调义理之教,主张将义理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他说:“夫为政之道,有政有教,理也义也,人心所同。谓今世明于义理,竟难其人,不亦诬乎!但当精择百官,求其明于义理者,以为监司,为学官,为守令,为将帅,则风俗知变,上下一心。吾君吾相,端本清源,所以仪刑万邦者,不出于他,而举出于理义,将以绍复大业,无难矣。”(同上)学术上,主张探索经书义理。尝讲学吕祖谦书院,筑临蒸精舍,晚年又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其所讲,先正经,次训诂音释,次疏先儒议论,次述古今所细绎之说,然后各指其所宜用。”(《宋史·刘清之传》)“如治心、治身、治家、治人,确然皆可举而指之,”(《宋元学案·清江学案》)即不空泛议论,确然有实。他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实践。他说:“苟志于学,而乃唯性理文书是传是玩,善士大夫是攀是慕,与向来眩于文章、溺于训诂、流于一教者同一辙也。”“有志者,于容貌颜色辞气用力如曾子、于视听言动用力如颜子,则先儒之训,简易明白,皆可举而行,谁能御之。”(同上)他斥佛、老等学说为“异端”,认为“异端侵畔,良可忧。”(同上)清之为人,“孝友诚笃,质直好义,意广而心和,强敏而有立”,(同上)一生致力讲学,生徒遍于东南,对儒学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著有《训蒙新书·外书》、《墨庄总录》、《刘清之文集》、《曾子内外杂篇》、《祭仪》、《时令书》、《续说苑》、《农书》及文集,书多佚。今存《戒子通录》。
刘清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皇明经世文编
明陈子龙主编,列名选辑者24人,参阅者142人。成于1638年(崇祯十一年)。正编504卷,另补遗4卷,总目1卷,姓氏里爵1卷,凡例1卷。取材于明文集一千余种,以作者为纲,年代先后为序,采录有关时政、礼仪、赋役、刑法、农事、漕运、科举、铨选、军务、边防等各类奏疏、文章,而以经世致用为主旨。他们选编这部书的目的在于总结明代统治经验,以经世致用,作为当时和以后施政的借鉴。他们是由所搜集到的1000多种文集选编成这部书的,有些文集今天已经没有传本,其中的文章正是靠着这部书才得以流传下来。选入的文章大量的为奏议,也有许多书信、议、序、记等,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时政、礼仪、宗庙、职官、国史、兵饷、马政、边防、军务、海防、火器、贡市、番舶、灾荒、农事、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钞法、税课、役法、科举、宗室、弹劾、谏诤等。编排上以人为纲,以年代先后为次。全书编成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由云间平露堂刊行。卷首有方岳贡、张国维、任濬、黄澍、张溥、许誉卿、冯明玠、徐孚远、陈子龙序和宋征璧所写凡例。由于这部书收入了一些为清朝满族统治者所不愿见到的历史文献,因此在清朝被列为禁书。中华书局1962年据崇祯刊本将本书影印出版,改名为《明经世文编》。书末增加了《作者姓名索引》和《分类目录》。
素问经注节解
医经类著作。清姚止庵撰。九卷。止庵字绍虞,会稽 (浙江绍兴) 人。初业儒,涉猎医学。因感《内经》之学“其旨奥,其事博,其文错杂而难稽”。遂寝馈于《内经》 中十有四年,参断诸篇斟酌损益。撰成此书与《灵枢经注节解》 等。因书中贯穿“损有余,补不足,以归乎中正之节”宗旨,故名。成书于康熙十六年(1677)。分内、外篇。内篇三卷,首论阴阳,再论治法,载文四十八篇。外篇六卷,论针灸,运气等,载文三十一篇。书中注释,以王冰注为主,兼采杨上善《太素》、林亿等《新校正》、马元台 《注证发微》、张景岳《类经》等各注释之长,并抒发己见。对经文“斟酌而损益之”,并将经文中 “赘词”、“重出”者,进行删削;“脱误”、“舛讹”者,进行“补葺”和“订正”;对“句语之颠倒,段落之参错”者,进行更易。书中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之论注。为研究《内经》很有价值的文献。有一九六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
《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聚焦清代临济宗莲月道正禅师的禅法。康熙初年,莲月正禅师受破山门下邀请,住持湖北当阳玉泉寺,全力弘扬临济破山禅法。玉泉寺历史悠久,东汉建安年间僧人普净在此结庐,隋代智顗大师也曾驻锡,享有 “三楚名山” 等美誉。 书中开篇是康熙十七年当阳知县俞廷瑞的序文。俞廷瑞虽熟悉儒行,对宗门大旨却了解有限。因莲月大师是临济传灯之人,勾起他对家乡荒废后又复兴的雪窦山的怀念。雪窦山由石奇和尚复兴,石奇和尚师承天童密云禅师,密云禅师接续达摩祖师法脉,让临济宗大振。莲月大师作为密云禅师之孙、石奇和尚之侄,传承有序。他在多地开堂说法,德行可与竺道生等高僧媲美。 书中多为莲月正禅师在玉泉寺开堂接众的说法记录。在与僧人的问答中尽显禅法智慧,如僧问两处施设作用是否相同,禅师答 “相席打令”;谈及动静境界,禅师指出二者无实质区别,借此阐明佛法真谛。这些语录是研究临济宗禅法及莲月正禅师思想的重要文献,为后世参禅者领悟禅法、探究人生本质提供了宝贵指引。
圣者的故事
圣严法师将敞见于经律中所记载的圣徒事迹,汇集编写成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运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将二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在目。他们的度化故事,展现了佛法平等普化的智慧;他们的行谊,得以为后世学佛人的典范。期待读者亦能由其中获得启发,开启智慧解脱的大道。
金刚经注疏
金刚经注疏,三卷,唐慧净注,褚亮序,深厉序,志道校订例言。
往生礼赞偈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作六时礼赞偈、往生礼赞、礼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以龙树、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六时礼赞法,印于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等六时,行不同之礼赞。如于中夜,诵龙树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