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

- 姓名:罗钦顺
- 别名:字允升,号整庵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和(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465年12月25日
- 逝世日期:1547年5月14日
- 民族族群:
罗钦顺(1465年12月25日——1547年5月14日)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官南京国子监司业。武宗正德三年(1508)遭宦官刘瑾打击,削职为民。五年(1570)复职。升太常卿、南京吏部侍郎。世宗嘉靖元年(1522),官南京吏部尚书。改礼部尚书,因父死,未就任。又任命吏部尚书,辞不就,归故里。二十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钦顺目睹明中叶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提出根据占有土地多少来分摊赋役的“均田平赋”主张。罗氏早年笃信禅学,后研究儒家和宋代理学著作,认为“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困知记》)。又经数十年研磨,年近六十岁,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唯物论的理气观,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气是活动的,“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困知记》)。主张“理只是气之理”,“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同上)。反对朱熹“理与气是二物”和王守仁“天地万物皆吾心之变化”的观点。论道与器,则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器外无道,是非无器。所谓器亦道,道亦器”(同上)。其论人性,解释朱熹“理一分殊”说,认为“人物之生,受气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后,其分则殊”。“语其一,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语其殊,故上智与下愚不移”(同上)。在理欲之辩上,从人的自然生理说明存欲的必然性,强调节欲。反对王守仁“格物致知”说,认为王学是“局于内而遗其外”,批评王学“以良知为天理,乃欲‘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在道理全在人安排出,事物无复本然之则矣”(同上)。赞同程、朱的“格物致知”之说,否定禅学的“顿悟”,强调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学者之事,则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废一不可”(同上)。其思想对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有一定影响。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
猜你喜欢的书
张氏拙轩集
宋代诗文别集。6卷。张侃著。由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诗歌创作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志趣萧散,浮沉末僚,所与游者,如赵师秀、周文璞辈,皆吟诗自适、恬静不争之士。所作格律,亦多清隽园转,时有闲淡之致”。其诗实具“四灵”之风。如《游石笋》:“偶成石笋游,山色浸云表。两轮天地阔,一览江湖小。渴饮金沙泉,饥餐翠松苗。邺公何许人,遥想好风标。”虽有豪言渗杂其间,终嫌气格不足。四灵派诗,往往如此。
医论拾遗
此中的“退思集题词”、“杂说”、“痰论”、“疟辨”等文,原散见于抄本《退思集》及《葛可久十药神书歌诀》等书之中,其中“杂说”系残文。以上均为首次出版。《医学问对·注》系从王旭高表兄高鼎汾所著《医学问对》中摘出,并附录了相关内容。《医学问对》刊在《三三医书》中,此系节录再版。
词律
词论。清人万树撰。二十卷。树字花农,一字红友,别号山翁,江苏宜兴人。国子监生。康熙间在广东作两广总督幕友。多才多艺,怀才不遇,死于归途。著有杂剧、传奇二十余种。此编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内容为取宋元名作排比求倚声度曲之律。唐宋以来,倚声度曲之法久已失传,此书据名作一字一句求之,得其八九。自《草堂诗余》以小令、中调、长调分别列目,旧谱因之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然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及六十字两体,分别列入小令与中调,显然不宜。收唐、宋、元词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纠正《啸余谱》及《填词图谱》之误,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作于宫谱失传之后,振兴词学,独辟康庄,嘉惠后者甚厚。”(杜文澜《词律续说》)唯编者疏于考证,书中脱漏错误诚所不免。自序及《发凡》中言之甚详,后人亦有所校订。此编在清代词坛影响甚大,词家多奉为圭臬。研究与校勘、补续者亦大有人在。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四库全书》本 光绪二年(1876)刻本,中华书局铅印本。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光绪本影印。
相应部经典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杂阿含经》。分为五篇、五十六相应、二百零三品,共收经二千八百七十五部(一说“二千八百六十三部”或“二千八百五十八部”)。按经的内容分为偈、因缘、蕴、处等,较《杂阿含经》齐整而有条理。其中与《杂阿含经》相应的有八百八十三经。《相应部》的汉译本名为《相应部经典》,由今人云庵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三至十八册。
准提心要
密教著述。明尧挺编。一卷。属密教课诵行法类著述,依《显密心要》准提行法及有关准提经咒仪轨编成,主要说准提课诵观行法。全书包括准提印法、持诵仪轨、准提咒说(功能)、观行法四部分。卷首有自序及《宝像记》二文。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胜幡璎珞陀罗尼经
全一卷。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旨在阐明除障法。内容叙述昔时释尊于喜乐山顶之天宫,为大梵王及观世音菩萨宣说胜幡璎珞陀罗尼,谓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能灭尽五逆重罪,获得大富贵。本经之异译本有玄奘译之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