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李嗣真
李嗣真(?~696年)字承胄,赵州柏人(今河北隆尧)人,一作滑州匡城(今河南长垣)人。弱冠明经及第,累调许州司功参军。贺兰敏之荐其直弘文馆,与学士刘献臣、徐昭皆年少有名,馆中号为“三少”。咸亨时,出补义乌令。调露中,为始平令,颇有政绩。二年,擢太常丞,知五礼仪。永昌中,拜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天授二年,因上疏谏酷吏来俊臣构陷无辜事,出为潞州刺史。长寿元年,被诬谋反,流藤州。万岁通天二年征还,卒于桂阳途中,谥昭。嗣真博学晓音律,兼善阴阳推算之术。善文,撰述颇多。《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书后品》、《孝经指要》、《画后品》、《诗品》各一卷、《明堂新礼》一○卷,《郡斋读书志》又著录其《续画记》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亦记其《古今画人名》一卷,均已佚。《全唐文》卷一六四收其文四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一、《新唐书》卷九一本传、《大唐新语》卷二、《唐会要》卷三四、卷四一。
-
卢携
卢携(824~880年),唐书法家。字子升,范阳 (今河北涿县)人。大中九年登进士第,授集贤校理,出为浙东观察使幕推事。咸通中,入朝为右拾遗, 历殿中侍御史、员外、郎中,出为郑州刺史,复召拜谏议大夫。十四年,以左谏议大夫充翰林学士,旋加承旨学士。乾符元年,拜中书舍人,迁户部侍郎同平章事。五年,因与郑畋议事不合,论争于朝,罢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次年,复入为兵部尚书,进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广明元年,黄巢入潼关,朝廷震惧, 皆归罪于携。罢为太子宾客,旋服毒自尽。《全唐诗》卷六六七录存其诗一首。《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九补收一首。文二篇,见《全唐文》 卷七九二。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七八、《新唐书》卷一八四本传、 《玉泉子》、《金华子杂编》卷下、《资治通鉴》卷二五二至卷二五四、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
-
梁巘
梁巘[ yǎn ](1710年——1788年后)清书法家。字闻山,一作文山,号松斋。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巴东知县。,晚年辞官,主讲寿春书院。梁巘曾向当时的书法名家钦天监正何国宗请教,何国宗认为他在书法上已有一定造诣,大加赞赏,并将珍藏的米、黄字贴赠送给他。工书法,与钱塘梁同书、会稽梁国治有“三梁”之称。其书法美学思想,注重审美创造过程中的“执笔用力”的关键问题,认为“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执笔歌》)强调于传统的宜圆正中直的执笔法上,还须手背稍内覆,方能见出用笔功力之美。又指出用笔高低,表现沉着与飘逸的不同审美风格特征。要求注意书法创造中用力的程度:“下笔宜着实,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在纸上。作书不可力弱,然下笔时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此谓过犹不及。用笔过快无顿挫,过迟不劲利。”(《评书帖》)在评价传统书法时,善于抓住其主要审美特征:“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同上)强调要步趋古人,反对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貌似。学书宜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提出“工追摹而饶性灵则趣生,恃性灵而厌追摹则法疏”(同上)的美学命题,是其书法审美创造实践经验的升华。著有《评书帖》、《论书笔记》。
-
林佩琴
林佩琴(1771~1839),清医学家。字云和,号羲桐。江苏丹阳人。嘉庆十三年(1808),应恩科乡试中经魁(五名内举人),文章脍灸人口后进而学医。刻苦钻研医学数十年,白天教授门徒,晚上则批阅方书,每至油尽,融会贯通了《灵枢》、《素问》、《难经》等医学古籍,医术渐精。晚年,采集各医家之长,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编著《类证治裁》一书。将内科杂病,妇科及外科等病症,根据其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详细地予以辨析,并介绍具体治疗方法及应用方剂,对于其中的不少病例,附述了个人治案,作为学医者的借鉴。强调治病先要认识和辨证。书中博采诸家之长,取材较为审慎,切于实用,在临床参考书中颇具影响,因而流传很广。还著有《来燕草堂四书文》五百多篇、《来燕草堂古文》二卷、《骈体文》二卷、《高卧楼古今体诗》二卷、《百鸟诗》一卷、《诗余》一卷。其子在其教授下,亦按家传行医。
他济世之余,致力著作,总结数十年学医心得和临床经验,并据就医病愈者所交还的处方,择要写成医案,并加论证,题名《类证治裁》,分为8卷,共34万字。该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其次子林芝本刻版印行500部问世,流传广远。光绪十年(1884年)重刻,建国后再版,很受中医学者欢迎。
-
刘郁
刘郁(1210~1270年)金末元初文人。字文季,别号归愚。大同浑源(今属山西)人。与父刘从益、兄刘祁同为金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刘祁和刘郁兄弟二人留意于金元史事,皆有史作传世。中统元年(1260)辟为中书都事,出为新河尹,后召拜监察御使,卒年61岁。刘郁以长于书法知名。能文辞,工书翰,是当时的名士,名亚于刘祁,他所撰《西使记》1卷,记录了元宪宗九年(1259)常德奉使西域旭烈兀军中,往返道途所见所闻,为后人研究西域及中西交通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西使记》版本较多,收入今人杨建新主编的《古西行记选注》一书中。
-
吕得胜
吕得胜,生卒年月不详,河南宁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时。其子为吕坤,字新吾。著有《小儿语》。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当时民间流传一些儿歌,如“盘却盘”、“东屋点灯西屋亮”之类,他认为这些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
李鼎
李鼎,清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和仲,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虚中
李虚中(761-813),唐代人。字常容。祖籍陇西(今甘肃陇西南),生于河南。北魏侍中李冲的八世孙。进士及第,试书判入等,补秘书正字,后授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谓其“喜学,学无所不通,最深于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胜衰死王相,斟酌人寿夭贵贱利不利,辄先处其年时,百不失一二”。今传《李虚中命书》三卷,后世传星命之学者,皆以虚中为祖。
-
宋刘渊
刘渊,南宋音韵学家。生卒、籍里不详,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宋以前韵书依切韵分二百零六部。渊于淳祐间增修《礼部韵略》,始并同用各韵为一百零七部。后阴时夫又省并为一百零六部。元以来通用诗韵都遵循之。故诗韵称“阴韵”,或称“平水韵”。
向读昆山顾氏。秀水朱氏,毗陵邵氏论韵,谓今韵之始并于平水刘渊,其书名曰《王子新刊礼部韵略》,访求诸藏书家,邈不可得,未审刘渊何许人,平水何地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唐时以诗赋取士,其书一以陆法言《切韵》为准,虽有独用同用之注,而其分部未尝改也。至宋景祐之际微有更定,理宗末年平水刘渊始并二百六韵为一百七。
清·顾炎武《音学五书·序》
-
林洪
林洪,宋代诗人。字龙发,号可山。泉州(今属福建)人。肄业于杭州学宫,颇有诗名。宋理宗朝,上书言事,自称林和靖七世孙,假冒杭州籍贯(林和靖杭州籍),并取得了乡荐。曾刊印《大雅复古集》,收录中兴以来诸公诗,而将己作附于后。当时人作诗对此事予以嘲笑:“和靖当年不娶妻,只留一鹤一童儿。可山认作孤山种,正是瓜皮搭李皮。”(《梅磵诗话》。俗语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皮”)著有《西湖衣钵》,今未见传本。清厉鹗《宋诗纪事》辑其诗2首,唐圭璋《全宋词》辑其词1首。诗词风格均较清新。如《西湖》诗:“烟生杨柳一痕月,雨弄荷花数点秋。此景此时摹不尽,画船归去有渔舟。”此诗后被选人《后村千家诗》,较有影响。还著有《山家清事》《新丰酒法》《山家清供》。
-
罗濬
罗濬,庐陵人。官赣州录事参军。《文献通考》作罗璿,盖传写误也。先是,乾道中,知明州张津始纂辑《四明图经》,而搜采未备。宝庆三年,焕章阁学士、通议大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庐陵胡榘复命校官方万里因《图经》旧本,重加增订。如唐刺史韩察之移州城、唐及五代郡守姓名,多据碑刻史传补入。其事未竟,会万里赴调中辍。濬与榘同里,适游四明,遂属之编定。凡一百五十日而成书,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叙山》、《叙水》、《叙产》、《叙赋》、《叙兵》、《叙人》、《叙祠》、《叙遗》九门,各门又分立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卷以下则为《鄞》、《奉化》、《慈溪》、《定海》、《昌国》、《象山》各县志,每县俱自为门目,不与郡志相混。盖当时明州虽建府号,而不置倚郭之县,州与县各领疆土。如今直隶州之体,特与他郡不同也。《宋史·艺文志》仅有张津《图经》十二卷及《四明风俗赋》一卷,不载是书。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之,其卷数与此本相合,盖犹从宋椠抄存者。志中所列职官科第名姓及他事迹,或下及咸淳,距宝庆三四十年,盖后人已有所增益,非尽罗濬之旧。然但逐条缀附,而体例未更,故叙述谨严,不失古法。元袁桷《延祐四明志》亦据为蓝本,多采用焉。《续志》十二卷,则开庆元年庆元府学教授梅应发、添差通判镇江府刘锡所撰。共分子目三十有七。其自序称,《续志》之作,所以志大使丞相履斋先生吴公三年治鄞之政绩,其已作而述者不复志,故所述多吴潜在官事实。而山川疆域已详於旧志者,则概未之及。是因一人而别修一郡之志。名为舆图,实则家传,於著作之体殊乖。然案《宋史·吴潜传》载,潜以右丞相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寻授沿海制置大使,判庆元府。至官,条具军民久远之计,告於政府,奏皆行之。又积钱百十七万三千八百有奇,代民输帛,前后所蠲五百四十九万一千七百有奇。是潜涖鄞以后,宦绩颇有可观。二人所述,尚不尽出於谀颂。至潜所著文集,世久无传。后人掇拾丛残,编为遗稿,亦殊伤阙略。此志载潜《吟稿》二卷,共古今体诗二百九首,《诗馀》二卷,共词一百三十首,皆世所未睹。虽其词不必尽工,而名臣著作藉以获存,固亦足资援据。故今仍与罗濬书并录存焉。
-
陆九韶
陆九韶,生卒年月不详,南宋学者。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陆九韶学识渊深,治学勤奋。一生隐居不仕,讲学棱山,因号棱山居士。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十世聚居,以礼治之。他把训戎之辞编为韵语,每早起,家长即率领众子弟先拜谒祖祠,然后击鼓诵读其训戎之辞。与弟九龄、九渊并称“三陆子之学”。曾与朱熹辩周敦颐之学,认为《太极图说》所语无极为《通书》所无,两书宗旨异趣,疑《太极图说》或非周子所作,或是其早年学说未成熟时所作,故太极之上不当著无极。其学以切于日用为要。强调教育子孙要以孝弟忠信,所读之书须《六经》、《论语》、《孟子》,使其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关系,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以事父母,和兄弟,和族党,从朋友。然后学习历史,了解历代兴衰治平措置方针。其家十世聚族而居,家法严肃,他将训戒之辞,编为韵语,供家人谒拜宗祠时诵习。还考证古代经国制度,作为居家原则,根据财产多寡,制定用度丰俭,使合族礼仪不废而财用不匮,既免于家族经济破产又不受众人怨恨。著有《州郡图》、《梭山日记》、《梭山文集》,俱佚。
-
李心传
李心传(公元1167—1244年)南宋史学家。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今四川井研)人,李舜臣之子。庆元元年,举乡荐。二年,举进士下第。累举不中,遂闭户著书。嘉定元年,奏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十一年,与魏了翁、虞刚简等讲学于成都府。宝庆二年,魏了翁等二十三人交章奏荐,以布衣应诏,差充史馆校勘。三年,特补从政郎。绍定二年,授承事郎,依前秘阁校勘。四年,赐同进士出身,除国史院校勘官,擢将作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五年,除秘书郎,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六年,添差通判成都府。端平元年,迁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举荐门人高斯得及牟子才等同修《十三朝会要》。三年书成,召为著作郎兼权工部郎官。嘉熙二年,除秘书少监,兼史馆修撰,荐高斯得、杜范、王遂为史馆检阅。进秘书监兼权工部侍郎。三年,除工部侍郎。淳祐元年,罢职,寓居湖州霅川。二年,《四朝帝纪》成书,忤史嵩之,罢祠。四年卒,年七十八。心传以编年史学知名,与李焘并称“二李”,父子兄弟,又有“井研四李”之号。著述颇多,今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乙集各二十卷、《旧闻证误》四卷、《道命录》十卷、《丙子学易编》一卷。尚有《读史考》、《辨南迁录》、《西陲泰定录》及诗文集一百卷等,已佚。《全宋文》卷六八八○至六八八一收其文二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三八本传。今人来可泓有《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
李之彦
李之彦(生卒年不详),自号东谷,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其余仕履等事迹均不详。据《东谷所见》书中《教导》一条,李之彦称“游湖海五十年,教公卿大夫之子孙屡矣,教寻常白屋之类亦多。”可知李之彦是位老塾师。李之彦生于宋末,社会风气日益衰坏,教学之余,将其所见,随手笔录,以成是书。
-
路振
路振(957~1014)字子发,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五岁读《孝经》《论语》,在其母督教下,勤学成才。淳化中,应进士试,出《卮言日出赋》,振答卷典赡,太宗称赏,擢置甲科。释褐大理评事,通判邠州,徙徐州。召还,直史馆,迁太子中允、知滨州。入判大理寺,改太常丞,知河中府,徙邓州。代还,判吏部南曹三司催欠凭由司。景德中,福建巡抚使还,判登闻院,编修《两朝国史》。大中祥符初,出使辽国,撰《乘轺录》以献。改太常博士、左司谏,擢知制诰。七年,同修起居注。是年冬卒,年五十八。路振文辞婉丽,屡献赋颂,尤长于诗,有唐人风范,颇多警句。其赠伍彬归隐诗有“庭树鸟频啄,山房人尚眠。寒岩落桂子,野水过茶烟”之句,描写隐居生活富于情趣。尝采五代时九国君臣行事修史书,作世家、列传,书未成而卒。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卷七三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一六二收其文八篇。事迹见《宋史》卷四四一本传。
-
李繁
李繁,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李泌之子,有文名。繁有才无行,贞元中卖阳城疏,烝梁肃遗妻,为时议所非。十五年任左拾遗,七月贬播州参军。元和初起为太常博士,为太常卿权德舆所斥,出为河南士曹。元和末累迁吉州刺史,长庆二年改遂州刺史,约长庆末任随州刺史。宝历二年罢任归京,受诏预三教论衡,九月除大理少卿,加弘文馆学士。大和元年出为亳州刺史,三年以出兵诛贼,为监察御史舒元舆诬构下狱。于狱中恐其父功业泯灭,撰家传。十一月赐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相国邺侯家传》一○卷、《北荒君长录》三卷、《玄圣蘧庐》一卷、《说纂》四卷。今存《邺侯家传》一卷(又称《邺侯外传》、《李泌传》),余并佚。生平附见《旧唐书》卷一三○、《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
-
林慎思
林慎思(844-880)唐学者、思想家。字虔中,自号伸蒙子,福州长乐(今福建闽侯)人,后人称其为“吾闽千古不朽之高士”。初读书于稠岩山中。咸通五年应礼部进士试,不第。乃退居槐里,初著《儒范》七篇,次年撰《伸蒙子》三卷。后又作《续孟子》二卷。咸通十年,登进士第。官授校书郎、尚书水部郎中,僖宗时以累疏切谏出为万年令。为官清正,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要求他与义军合作,不允而死。他的思想杂采儒、道、法诸家,而又独成一家之言。他政治观宗儒家,历史进化论承袭法家,自然观与荀子相通,又从道家吸取了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儒家学说是治国的指导原则,“其言式万代,其政训百王,譬日月不可掩,山川不可迁也”,并且认为统治阶级的奢侈、酷暴、荒淫等行为违背儒家学说,是导致亡国的因素。他虽处处以是否符合儒家学说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但却不死守儒家信条。他认为治民须用“恩刑”两手,而且两者相比,其利又是“刑最”。在科举上,他主张唯贤是举,只有这样,才能“不阻四方之士也。不阻四方之士,则四方之心归焉”。在历史观上,他继承了先秦法家的社会进化论历史观,否定了儒家天人相应的天命观,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同时,在他的《伸蒙子》中,可以看出他吸收了祸福相依这一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并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到了矛盾朝对立面的转化。
-
李翰
李翰,生卒年月不详,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天宝中登进士第。十载任卫县尉。天宝末房琯等荐充史馆谏司。为杨国忠所阻。安史之乱中避地吴越。上元二年撰《张巡传》,彰明巡之忠义。约于是年为淮南节度掌书记。大历六年征为左补阙,俄以本官充翰林学士。八年尚在任,未几以疾免官,居阳翟。建中元年尚在世,约卒建中、贞元之际。翰善古文,梁肃师事之。肃称其“博涉经籍,其文尤工。故其作,叙治乱则明白坦荡,纾徐条畅,端如贯珠之可观也,陈道义则游泳性情,探微豁冥,涣乎春冰之将泮也,广劝戒则得失相维,吉凶相追,焯乎元龟之在前也,颂功美则温直显融,协于大中,穆如清风之中人也”(《补阙李君前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翰前集》三○卷,又录其《张巡姚訚传》二卷,集今佚。《直斋书录解题》录《蒙求》三卷,署李翰撰,误。《全唐文》卷四三○存其文一三篇。生平见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旧唐书》卷一九○下、《新唐书》卷二○三本传。
-
李冗
李冗[ rǒng ] ,一作元,官明州(治今浙江鄞县)刺史。生卒年代、事迹不详。
-
刘劭
刘劭,生卒年月不详,三国魏文学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约与东海缪袭(186—245)同时。汉建安年间为太子舍人、秘书郎。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一书。又与庾嶷、苟洗等定律令,作《新律》,著《律略论》。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善于鉴察人物。重视发挥人的才能,著《人物志》,集中探讨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原则问题。依照人的才能不同,把人分为“三材”及“十二流品(类型)”(《人物志·流业》)。认为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九征》),人的外表可以表现人的精神,主张从人的“形质”观察人的才能和性情。在才性关系上,认为“人物之本,出于情性”,即以情性为本,决定人的才能,人的情性器量又以“中和最贵”,“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同上)。对于人物的评论由具体到抽象,对开启魏晋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有一定影响。又认为圣人以中庸为其德。以道家“无名”解释儒家“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认为“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宜”,“材能既殊,任政亦异”(同上),主张“量能授官”,用其所长。在其鉴察人物中用的骨、气、形、神等概念,后来成为重要的美学范畴。著作除《人物志》外,其余《法论》《乐论》等,均佚,残存辑文后收入《全三国文》。
-
乐史
乐史(930-1007)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初仕南唐,任秘书郎。入宋为平原主簿。太平兴国五年(980)赐进士及第。太宗时上书言事,擢著作佐郎,知陵州。因献《金明池赋》召为三馆编修。历官著作郎、太常博士、留司御史台等。雍熙中献所著书四百余卷。悉藏之秘府。乐史博学强识,著作宏富。纂辑著作之作共一千零二卷。撰述传奇小说亦多,有《广卓异记》、《诸仙传》、《商颜杂录》等二百余卷,多叙科第、孝第、神仙诸事。其中《绿珠传》、《杨太真外传》流传较广。所作《绿珠传》,述绿珠因感石崇恩情,堕楼自杀的故事。书后说:“今为此传,非徒述美丽,窒祸源,且欲惩戒辜恩背义之类也。”所作《杨太真外传》书后说:“今为外传,非徒拾杨妃之故事,且惩祸阶而已。”鲁迅认为“绿珠太真二传,本荟萃稗史成文,则又参以舆地志语,篇末垂诫,亦如唐人,而增其严冷,则宋人积习如是也。”(《中国小说史略》第11篇《宋之志怪及传奇文》)。又有地理书《太平环宇记》二百卷,是记述宋代疆版图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方志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此方志的内容大为充实,方志的体例大有变化;方志增加人物艺文,就是从此开始。此书虽卷帙浩繁,多至二百卷,并目录二卷,但考据精核。
-
李志常
李志常(1193~1256)元朝道教全真道领袖。金元之际观城(今山东范县西北观城)人。字浩然,号真常子。生于金章宗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卒于元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享年64岁。早年从丘处机学道于莱州(今山东掖县)。1220年随丘处机西行至大雪山(今阿富汗西北)谒见成吉思汗,后返燕京(今北京),1227年,为都道录兼领长春宫事。太宗五年(1233),奉诏教蒙古贵族子弟。七年,在和林筑道院(今蒙古哈尔和林)。为朝廷所重,称“仙孔合识”(蒙古语,意为仙师)。十年嗣掌全真道,朝廷命加“玄门下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号。宪宗元年(1251),受赐金符宝诰,命遍诣岳渎,以行祀事。全真教大盛,因允许道士毁坏佛像侵占寺庙,并刊行贬抑佛教的《老子化胡经》及《八十一化图》等,引起佛教徒抗争。五年(1255)于御前辩论《化胡经》真伪,辞屈。给以严厉处罚。次年和林城僧人要求再辩,愤恚而死。中统二年(1261)追赠“真常上德宣教真人”号。著《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另有《又玄集》二十卷,不传。
-
李有
李有,字听贤,籍里不详。《古杭杂记》作者,元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天民
李天民,《南征录汇》作者,金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刘餗
刘餗[ sù ]。字鼎卿,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卒年不详。进士及第,博学多才。著作颇丰。(公元七四二年左右)历集贤院学士,兼知史官终右补阙。餗著有史例三卷,传记三卷,乐府古题解一卷,(均《旧唐书本传》)并传于世。
天宝初,(公元七四二年左右)历集贤院学士,兼知史官终右补阙。餗著有史例三卷,传记三卷,乐府古题解一卷,(均《旧唐书本传》)并传于世。字鼎卿,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卒年不详。刘知几次子。进士及第,天宝初年,历官河南功曹参军、集贤院学士,兼修国史,官终右补阙。为官清廉,死于安逸,受到当地人民的纪念,在旧唐书中有史料记载。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