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传

李心传
  • 姓名:李心传
  • 别名:字微之,一字伯微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隆州(今四川井研)人
  • 出生日期:1167
  • 逝世日期:1244
  • 民族族群:

李心传(公元1167—1244年)南宋史学家。字微之,一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今四川井研)人,李舜臣之子。庆元元年,举乡荐。二年,举进士下第。累举不中,遂闭户著书。嘉定元年,奏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十一年,与魏了翁、虞刚简等讲学于成都府。宝庆二年,魏了翁等二十三人交章奏荐,以布衣应诏,差充史馆校勘。三年,特补从政郎。绍定二年,授承事郎,依前秘阁校勘。四年,赐同进士出身,除国史院校勘官,擢将作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五年,除秘书郎,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六年,添差通判成都府。端平元年,迁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举荐门人高斯得及牟子才等同修《十三朝会要》。三年书成,召为著作郎兼权工部郎官。嘉熙二年,除秘书少监,兼史馆修撰,荐高斯得、杜范、王遂为史馆检阅。进秘书监兼权工部侍郎。三年,除工部侍郎。淳祐元年,罢职,寓居湖州霅川。二年,《四朝帝纪》成书,忤史嵩之,罢祠。四年卒,年七十八。心传以编年史学知名,与李焘并称“二李”,父子兄弟,又有“井研四李”之号。著述颇多,今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乙集各二十卷、《旧闻证误》四卷、《道命录》十卷、《丙子学易编》一卷。尚有《读史考》、《辨南迁录》、《西陲泰定录》及诗文集一百卷等,已佚。《全宋文》卷六八八○至六八八一收其文二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三八本传。今人来可泓有《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猜你喜欢的书

理想国

理想国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著。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他著名的“四主德”说,即一个国家必须同时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道这四德的性质,才称得上是理想国。而实现理想国的根本途径是让哲学家担任治国者,或让治国者学习哲学。作者指出认识“善”的理念是治国者学习的最高目标。在书中作者还阐发了他著名的“理念论”,即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普遍绝对的理念世界,它独立于现象世界,凡美的、公正的或善的具体事物其真实性都来自“美”、“公正”、“善”等理念。作者认为,因为哲学家懂得“善”的真谛,所以只有他才能治理国家。他还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情欲三部分组成,而灵魂中这三种成分的和谐相处(在理性的引导下)就会造就一个公正的人。作为个人放大的国家,与灵魂中这三种成分相应,是政治家、军人和劳动者,当这三部分人各自执行自己的职责而不互相干扰和僭越的时候,国家便有了公正。作者强调了美德即是和谐,和谐的首要因素就是公正。公正是社会中的支配力量,它是调节公共社会生活的原则,也是个人生活价值的标准。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指出了理想的国家,稳定的社会秩序与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于培养哲学家,训练保卫国家秩序的军人,提供大量安于生产,服从统治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该书是作者关于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文艺等方面的一部综合性著作,是他中期思想发展的系统化总结,该书是人们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了解2000多年来的西方文化思想发展史的必读书。

中书集

中书集

朱湘著。1934年10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列为创作文库第13种。收《北海纪游》、《咬菜根》、《说自我》等散文22篇。《中书集》是诗人的杂文评论集,在作者1933年12月投水后,由他的友人赵景深编辑后出版。

炎徼纪闻

炎徼纪闻

西南民族史志。明田汝成撰。四卷。成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记当时西南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事。炎徼,即泛指以炎热为特征的西南边境地区。卷一记广西田州府土官岑猛、归顺州土官岑璋、广西龙州土官族子赵楷、广西凭祥州土官庶子李寰、思明府土酋黄氏等五人事迹。卷二记明统治者同断藤峡少数民族的关系,并提出安抚的各种措施。卷三记贵州宣慰使霭翠之妻奢香、霭翠之孙安贵荣、思州宣慰使田琛、播州宣慰使杨辉、贵州清平卫部苗阿溪、都匀府部苗阿向等六人事迹。卷四除记云南简史、木邦宣慰司部落猛密和宣慰使孟养之外,还介绍了苗、罗罗、仡佬、龙家、冉家、瑶人、僮人、黎人等各少数民族的渊源及风俗习惯。每人每事之后附有议论。由于作者长期任职贵州、广西等地,对其时形势和土司实况,了解较深,故所记史事较为翔实。

般若心经疏

般若心经疏

唐靖迈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分四门:(1)明始无“如是”,终缺“奉行”所由;(2)明说般若意;(3)明教之宗旨;(4)分文解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御制逍遥咏

御制逍遥咏

《御制逍遥咏》十一卷,《逍遥咏》成书于淳化元年(990)七月,由臣属作注释的可能性更大。以五七律为多数。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常用的典故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如‘乾坤’‘阴阳’‘道德’‘大道’‘自然’‘无为’‘逍遥’‘修炼’等。诗歌语言风格比较复杂,原文语言既有晦涩难懂的一面又有平易浅近的一面。注解语言则倾向于晦涩难懂。以诠释为主而缺乏形象。”收于高丽藏。

分别论

分别论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表了阿毗达磨的最初形式;后三品说论义的分别和问难。论分别阐述了佛家名相的要素、规定等等,为阿毗达磨盛时的代表作;第三问答分析了名相要素的构成和范围,是诸门分别的尝试,为经分别和论分别的组合使用,真正代表了分别论者的方法论和主张。故此论反映了从经分别到论分别再到真正分别论说的逻辑发展脉络。从论中问难的情况看,此论大概出于佛灭后二百五十年期间,是第三次结集的产物,似是分别说部阐述本宗之主张而整理结集出来的。因此此论在南传佛教论书中尤为重要,仅次于《法集论》,被列为第二位。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对本论作过注释,名曰《迷惑冰消》。后来佛授(A.R.Buddhadatta)又将其整理,1923年由巴利圣典会出版。北传汉译佛典《舍利弗阿毗昙》中的前二十三品与此论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经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研究,按北传记载,与犊子部的关系较大。但有部的《法蕴足论》最类似于本论。此书已经整理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卷四六、四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