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巘

梁巘
  • 姓名:梁巘
  • 别名:字闻山,一作文山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亳州人
  • 出生日期:1710年
  • 逝世日期:1788年后
  • 民族族群:

梁巘[ yǎn ](1710年——1788年后)清书法家。字闻山,一作文山,号松斋。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官巴东知县。,晚年辞官,主讲寿春书院。梁巘曾向当时的书法名家钦天监正何国宗请教,何国宗认为他在书法上已有一定造诣,大加赞赏,并将珍藏的米、黄字贴赠送给他。工书法,与钱塘梁同书、会稽梁国治有“三梁”之称。其书法美学思想,注重审美创造过程中的“执笔用力”的关键问题,认为“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抉破纸兮撮破管。”(《执笔歌》)强调于传统的宜圆正中直的执笔法上,还须手背稍内覆,方能见出用笔功力之美。又指出用笔高低,表现沉着与飘逸的不同审美风格特征。要求注意书法创造中用力的程度:“下笔宜着实,然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在纸上。作书不可力弱,然下笔时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此谓过犹不及。用笔过快无顿挫,过迟不劲利。”(《评书帖》)在评价传统书法时,善于抓住其主要审美特征:“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同上)强调要步趋古人,反对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貌似。学书宜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提出“工追摹而饶性灵则趣生,恃性灵而厌追摹则法疏”(同上)的美学命题,是其书法审美创造实践经验的升华。著有《评书帖》、《论书笔记》。

梁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汇评证道西游记

汇评证道西游记

汇评证道西游记,正文以明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为底本,增加清本《西游证道书》以来的第九回。批语包括(叶昼)《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憺漪子(汪象旭) 笑苍子(黄周星)《西游证道书》、悟元子(刘一明)《西游原旨》、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坤《新说西游记》、张含章《通易西游正旨》、含晶子《西游记评注》的批语。参考山东文艺《西游记》会评本、齐鲁书社《西游记》李评本。

昊天塔孟良盗骨

昊天塔孟良盗骨

元杂剧剧本。一作《放火孟良盗骨殖》,简名《吴天塔》或《孟良盗骨》、《盗骨殖》。朱凯撰。末本。演述杨家将故事:杨令公撞死李陵碑后,骨殖被辽人挂在昊天塔,每日箭射,幽魂受辱,托梦杨景(即杨六郎)搭救。杨景与部将孟良一起去盗骨,辽将韩延寿率兵追来,杨景逃至五台山庙宇,遇见失散多年的杨五郎。五郎计杀韩延寿,祭奠亡父。全剧表现了杨家将报仇雪恨的英雄气概。结构严整,曲辞本色,是后期杂剧的名篇。

佛性论

佛性论

凡四卷。世亲(梵Vasubandhu ,四世纪)着,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并论破小乘、外道与大乘偏见者之否认悉有佛性说。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布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业品第四。阴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缘种品第七。净根品第八。结使禅智品第九。三十七无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禅定品第十二。杂定品第十三。三十七品第十四。四谛品第十五。杂品第十六。

温室洗浴众僧经

温室洗浴众僧经

全一卷。略称温室经。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医王耆域请佛及众僧于所设温室洗浴,佛乃为说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而得七福报。

称赞大乘功德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宝华殿,德严华菩萨问:何等是新学菩萨恶友宜远离者?佛言无如乐二乘之人,宁堕地狱,不可起二乘之作意。次明谤大乘之罪,及释大乘之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