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林宝
林宝,唐朝著名姓氏学家,三原(今属陕西)人。元和二年,预修《德宗实录》。五年十二月,书成进奏,自万年县丞,为太常博士。七年,撰成《元和姓纂》一○卷。十三年,为国子博士。开成三年,为沔王府长史,与屯田郎中李衢,合撰《皇唐玉牒》一五○卷(此事一说为林赞)。又撰《姓史》四卷、《五姓征氏》二○卷。卒年不详。林宝为唐代谱牒姓氏学之名家。《元和姓纂》录唐宪宗以前士大夫谱牒世系,十分详尽,为研究唐代人事关系之重要著作。原书已逸,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仍分为一○卷,但不少大姓世系已亡逸。有《四库全书》本、清嘉庆间孙星衍、洪莹刊本。近人岑仲勉有《元和姓纂四校记》,校订讹误,详征书中所见人名事迹,于唐史研究颇多裨益。事迹据《元和姓纂四校记序言》。
-
凌迪知
凌迪知(1529-1600),字稚哲,浙江湖州织里镇晟舍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凌濛初之父,以文学和雕版印书著名。其从弟凌稚隆亦是著名史学家、雕版印刷家。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1556)进士,历官工部郎中。当时,朝廷举办斋醮之事,兴建十坛,共计需要琉璃瓦150万张,待办齐要一年以后。凌迪知访得璫所储三殿副料若干,尽数报上,如期将事办成了。巨珰心里恨他,从中施以诡计,使凌迪知谪贬定州,任同知。署开州,里甲苦于无钱支应一切用度,凌迪知于是请立一条鞭法。后来,御史庞尚鹏将此法用于浙,中丞海瑞将此法用于吴,都以为方便。于是升大名府通判,又升常州府同知。后罢官归里,闭户著书34年,雇人校核群书,开雕印行于世,72岁逝世。
凌迪知著述甚丰,有《万姓统谱》150卷、《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姓氏博考》14卷、《史汉评林》130卷、《增定荆川史纂》14卷、《大学衍义补英华》18卷、(共有《左国腴词》8卷、太史华句》8卷、《楚骚绮语》6卷、《两汉隽言》16卷、《文选锦字》21卷5种)、《名世类苑》46卷、《名公瀚藻》50卷、《学海清澜》1000卷。刊印行世的有《国朝名公瀚藻》52卷、《古今文姓统谱》146卷附《氏族博考》14卷、《皇名经世类苑》46卷(万历二十三年刊)和《文林绮绣》59卷(万历五年刊)。
国朝名公翰藻五十二卷 明凌迪知辑。明万历浙江省吴兴县凌迪知刊本。
皇明经世类苑四十六卷 明凌迪知撰。明万历二十三年浙江省吴兴县凌迪知刊本。
古今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六卷姓氏博考十四卷 明凌迪知辑。明万历七年浙江省吴兴县凌迪知刊本。
琼山先生大学衍义英华十八卷 明凌迪知辑。明万历五年浙江省吴兴县凌迪知刊本。
文林绮綉五种五十九卷 明凌迪知辑。明万历五年浙江省吴兴县凌迪知桂芝馆刊本。
子目
左国腴词八卷 明凌迪知辑。
太史华句八卷
文选锦字録十五卷 目录后有“万历丁丑春仲吴兴凌氏桂芝馆梓行”二行正楷牌记。版心下方有“长洲顾旋写、吴郡王伯方刻”二行。
两汉隽言十六卷 宋林越辑
楚骚绮语六卷 明张之象辑。
-
李修行
李修行,山东阳信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宗 雍正中前后在世。幼颖异,八岁能文。师从苟圣基先生。弱冠以第一入泮。后入白雪书院,跟随徐章仲先生(徐炯)学习。康熙甲午(1714年)中举,乙未春(1715年)联捷南宫中进士,循例教习,留都门者三载。公余偕同年友,拈韵倡酬,积以成帙。期满旋里。候选。修行著有《梦中缘》十五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
林駉
林駉[jiōng],生卒年不详,南宋学者。字德颂。宁德(今属福建)人。颖悟力学,九经注释,暗记成诵,尤习当代典故。宁宗嘉定九年领嘉定中乡荐,邻邑争迎为师,岁聚徒以百数。著有《源流至论》、《皇鉴前后集》。
-
陆锡熊
陆锡熊(1734~1792),清代学者、诗人。字健男、号耳山。上海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献赋行在,赐内阁中书,累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锡熊以文学受知于乾隆帝,初奉命编《通鉴辑览》,后与纪昀同为《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书成,又与纪昀同为《四库全书总目》总其成。晚年致力于经济之学,对古今水利、兵刑、食货、农田、盐漕等溯其因革,论其利弊,如数家珍,极有见解。他的诗题材广泛,其中以羁旅写景最具特色,吴锡麒曾说,锡熊诗“有冲和粹美气象”;王昶称他的诗“工而不秾,婉而能切”(引自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90),系指这类诗作而言。如《舟中晓发》:“片帆带月宿寒烟,半夜潮生旅梦边。斗柄压秋低插地,云根抱雨远遮天。才分曙色催兰桨,又杂鸡声听马鞭。同是悠悠湖海客,短蓬孤枕尚高眠。”诗句精美工整,而又含蓄隽永。他的文章大都信笔写来,不假思索。其中论学之文,尤有见解,可惜大部分作品已经散佚。现存多是经进文、谢恩折、策问拟制之作,以及书序、寿序、传志等应酬文字。另有一些读史随笔,虽着墨不多,却很有心得。著有《篁村诗钞》、《宝奎堂文集》,《炳烛偶抄》、《陵阳献征录》等。
-
兰皋主人
兰皋主人,清代人。撰有《绮楼重梦》。只从序言中的“吾家凤洲先生”推测出原本姓王。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临川山人
临川山人,是清初著名的艳情小说家,他创作了《捣玉台》和《花荫露》两本小说。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还是一片空白。
-
劳格
劳格(1819—1864),字季言,清仁和(今杭州余杭区)塘栖镇人。父劳经元对唐代的典章制度很有研究,二兄劳权精通校雠学。自幼受到家庭熏陶,热爱读书、藏书。4岁在同村进士朱以升处读书。13岁已遍读各种经书。曾因病卧床3年,病中通读汉唐诸史,旁及《资治通鉴》和历代“会要”,通晓史学,熟悉唐代典故,尤精校勘。当时年高德重的学者,如钱塘严厚民、仁和赵星南、长洲陈硕甫等,都与之结为忘年交。父死,守丧期间,遍读家中藏书,学问愈益渊博。继承父志,致力于唐史研究。著有《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24卷、《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3卷,并续完父亲未竟的《唐折冲府考》。平生治学严谨,案头常放一簿册,遇有疑问,随即记下,稽查诸书,辨证清楚方罢。曾刻一书印,文曰:“实事求是,多问缺遗。”所校之书,必盖此印于卷首。所读各书,必于书中密行细字,引证博精。家中藏书丰富,自题藏书室名“丹铅精舍”,为清代著名藏书楼之一。太平军进军杭城,避难到双溪,租居小屋一间,仍搜集资料著述,手写不辍。不久,再迁吴江同里。 自顾家室飘零,图书散失殆尽,竟忧郁成疾。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五日,卒于同里寓舍。友人丁葆书为之编辑遗著,又得《读书杂识》12卷。
-
林坤
林坤,字载卿,号诚斋,会稽(浙江绍兴)人,宋季曾官翰林,不知何时作过太史。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刘声木
刘声木(1876年~1959年),安徽庐江(今合肥)人学者,精金石、古物之学。字十枝,原名体信,字述之。为清四川总督刘秉璋第三子。光绪末,分省补用知府,历官山东、湖南学务。民国后居上海。解放后任市文史馆馆员。富藏书。早年有志于文献、史志之学,精于鉴赏古籍,喜好收藏,辟“直介堂”、“苌楚斋”藏书室,另有“宝鉴楼”、“真山堂”等藏书处。编撰有《直介堂书目》、《苌楚斋书目》30卷二种,专意收集清人撰述,所得以各省志书及清人文集、书目、笔记、诗话词话居多,总计7690种,103520卷。好目录之学,曾收集书目类书籍达300余种。编有《苌楚斋书目》22卷。又曾遍阅清人诗文别集和野史、碑传笔记,撰著《清藏书记事诗补遗》17卷(稿本),收录清一代藏书家1 158人。撰著时间和叶昌炽撰著《藏书纪事诗》前后相仿,但由于是未定稿本,未刊刻。不久见《藏书纪事诗》刊出,和叶氏著述相比,感自己所撰深度和力度尚缺,且仅清一代之史料,遂改为《国朝藏书记事诗补遗》。进入民国后,最后定稿为《清藏书记事诗补遗》。刊刻图书《直介堂丛刻》、《寰宇访碑录》、《桐城文学丛书》等。著有《苌楚斋随笔》50卷,《桐城文学渊源考》13卷,《桐城文学撰述考》4卷,《续补汇刻书目》30卷、《再续补》16卷、《三续补》15卷,《寰宇访碑录校勘记》11卷,《续补寰宇访碑录》、《再续寰宇访碑录校勘记》、《国朝鉴藏书画记》等。汇为《直介堂丛刻》行世。
-
刘璋
刘璋(1667年—?),清代小说家。字于堂,号介符,别号烟霞散人、樵云山人。阳曲(山西太原)人。刘璋生平所知不多,仅根据清同治间刊行的《深泽县志》得知,刘璋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中举,时年30岁。直到雍正元年(1723),57岁的刘璋才到直隶深泽县任知县。因他深谙世态,体察民情,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却不为上司器重。在他60岁时,因前任县令之咎而被解职。为官仅4年。罢官后,刘璋并没有马上回乡,继任县令刘元晖对他很尊重,深泽县的百姓还“时时供其薪水”,称他“山西刘公”。刘璋可能最后还是回到山西老家,直到乾隆十年(1745)仍在世,那时他已79岁了,卒年不详。
刘璋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上,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斩鬼传》。据考证,在他22岁时就已完成了这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刘璋借钟馗斩鬼的传说:“取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发其隐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痛快淋漓的抨击、批判各种恶现象,创作了一部封建社会的百丑图。刘璋还创作了《飞花艳想》、《幻中真》、《凤凰池》等才子佳人小说,可能都作于罢官之后,成就不高。在《深泽县志·艺文志》中存有刘璋所作《三儒传》一篇,体现了他的思想倾向。刘璋还兼工绘事,有青绿山水画轴传世。
-
李绿园
李绿园 (公元1707~1789年),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原籍河南新安县,他的祖父李玉林是个秀才,康熙十三年 (公元1688年),因豫西大旱,携眷外出,流落到宝丰县曹镇乡宋寨村安家,靠教书为生。康熙四十六年,李绿园出生在宋寨村。他的父亲李甲,是个普通的农村知识分子。
绿园天资聪慧,自幼好学,从13岁起,便参加县试,何时考取秀才,未见记载。乾隆元年 (1736年) 考取恩科举人。这一年他30岁。他曾将他的考试试卷汇集在一起,请襄城刘青芝为他撰写了一篇序文。刘青芝说从他的考试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忧世之怀,壮行之志”。但打这以后,他在科场上很不顺利,从30岁到42岁的12年间曾有四次会试,他虽北上赴京应试,终未博春官一第。直到乾隆三十七年,才得任贵州思南府印江知县。在任期间,以兴利除弊为己任,颇得民众信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循吏。《印江县志》和《思南府志》都为他立传,称颂他“爱民如子,疾恶如仇”。他在所写 《丙申今有轩梦余口占》 中说:“梦中偶到印江去,犹见吁呼待抚民。”在《揽镜》里也说: “平生不负称循吏,梦绕桐乡爱吾民。”但为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第二年就告老还乡了。李绿园返回宝丰后,在家住了3年,便到原籍新安县北冶镇教书,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编定了他的诗集《绿园诗集》2卷,另一方面继续从事写作,完成了 《歧路灯》的后半部分的撰写。由于他的儿子李蘧在吏部任职,乾隆四十四年,他前往北京,大约闲居4年,于乾隆四十八年返回宝丰。终年84岁。
李绿园一生,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几乎与18世纪相始终。他喜爱文学,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绿园文集》不分卷、《绿园诗钞》4卷、《拾君录》12卷、《家训淳言》 (81条)和 《岐路灯》。
《岐路灯》是李绿园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文学创作的一项重大成果。该书大约是在他42岁时,为父亲守孝在家时开始动笔的,辛苦10年写了前半部,后因 “舟车海内” 而辍笔20年,直到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归来,才重续写,乾隆四十二年八月,脱稿于新安,前后用了30余年时间。《歧路灯》的故事,以河南开封的社会生活为基地,通过对主人公祥符县 (今河南开封) 大族谭家青年公子谭绍闻失足的描写,假欣欣向荣的历史背景是明代,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清朝乾隆年间。书中揭示主人公谭绍闻的发展道路是父亲早死,母亲溺爱,社会上的浪荡子弟引诱,抛书厌读,吃喝嫖赌,眠花戏柳,宿娼玩尼,玩鹌鹑、斗蟋蟀,偷炼白银,伪造私钱,最后倾家荡产。后得仆人规劝,现实所迫,迷途知返,改邪归正,重振家业。
全书紧紧把握住主人公失足的主线,人物交错而出,恰似一幅长长画卷。书中写了200多个人物,从官吏、豪绅、幕僚、书办、清客、帮闲到风水先生、牙行经纪、纨绔子弟、市井流氓、赌场的打手、师爷、道婆、和尚、尼姑、明娼暗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各种人物形象,过目留影,生动逼真。尤其对民间俚语的运用,自然流畅,恰到好处。堪称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仅有的一部反映教育的巨著。
《歧路灯》创作于所谓“康乾盛世”。李绿园以其锐利目光,透过 “盛世” 的彩光霓雾,看到封建社会正潜伏着病毒,并以惋惜的态度,力图拯救那个由盛转衰的现实社会。他的本意是借此书,举起儒家之航标灯,引导世人,特别是误入歧途的青年走上正路。
李绿园十分重视子弟教育。他不仅在《家训谆言》 中进行了专门论述,特别强调品德教育,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还尖锐地指出: “尔曹读书,第一要认清这书,不是教我为做文章,取科名之具。” 而且在《歧路灯》里也作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强调子弟读书请先生,“第一要品行端方,学问淹博”。在教育方法上,他不赞成宋、明以来那种禁锢式的教育方法,主张循序渐进,先读《孝经》和《小学》,这是基础的基础。而后由浅入深,提出做到四不得: 即“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针对当时社会上八股风行,科举制度成为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工具。他告诫世人不可专弄八股。他说: “若是专弄八股,即是急于功名,却是欲速反迟; 纵然幸得一衿,也只是科举终身,秀才而已。”甚至会走上邪路。
如何教育失足青年是摆在人们面前不能不正视一个问题。李绿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儒家哲理为基础,主张因势疏导,不能强制压抑,“人生有性有情,情即性所发,若是遇的事有个趣儿,叫的话有个味儿,心中就可以不致郁结”。他认为,“若一定把学生圈到屋里,每日讲 ‘正心诚意’ 的话头,那资性鲁钝的,将来弄成个泥塑木雕,那资性聪明的,将来出了书屋,丢了书本,把平日理学话放在东洋大海”。所谓“用心读书,亲近正人”8字,是他育人之道的集中概括。他的这种从实际出发,而富有哲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他长期任教而又富有洞察力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
李绿园还以敏锐的洞察力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即“溺爱出逆子,娇惯成坏人”。谭绍闻父亲早死,母亲王氏见识短浅,对他姑息纵容,结果把儿子推向火坑,直到倾家荡产。穷日子,艰难困苦,才使他渐渐地明白过来。这也是俗话说的好,“饿出来的见识,空出来的聪明”。挫折又使之悔悟,懂得书籍笔墨是传家宝贝,农器耕具是吃饭家伙,织机纺车是雪中不寒、夜间不冷的来路,谭氏的转变正应了孟子的话: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明在那富贵温柔之乡,花柳繁华之地,是出不了大器人才的。李绿园不为“盛世”五彩迷雾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看到封建王朝的病态,但他尚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他想用“举儒家教育之灯,引导走邪之人归正道” 的方法,来挽回这种颓势,这是行不通的。对此应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可苛求。
李绿园是一个文学家。他写作《歧路灯》的动机,是企图挽救腐败的封建社会,但他对后期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无情的揭露: 结交官府,全靠谨具、申奉; 出入衙门,休仗那年家顿首。长者如画卷轴,方者如册页,无非上好的罗纱绸缎。走者拴蹄角,飞者缚翎毛,俱是极好极肥的鸡凫猪羊。“色色俱全,多多益善”。对当时官府豪绅之间的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行径,也揭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由英雄传奇转到写社会生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已进入了第三阶段。《歧路灯》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18世纪中国社会活生生的风俗画卷,同时又是教育子女的一面镜子。李绿园可以与曹雪芹并驾齐驱,都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
黎立武
黎立武,南宋理学家。字以常,号元中子,又号寄翁,学者称所寄先生。新喻(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与文天祥、谢枋得相友善。咸淳四年(1268),擢进士第三名。历职军器少监,国子司业、文华阁侍制。曾建金凤书院,以淑后学。主试临川,得吴澄,时称其知人。官秘书省时,阅官书,读到郭忠孝及其子郭雍所著《中庸》,深然其说,遂传其学。郭忠孝《中庸说》称:“中爲人道之大,以之用于天下国家。”又云: “极天下至正谓之中,通天下至变谓之庸。”立武认爲: 郭氏深于《易》,故得《中庸》之义;其登程门,终始中庸之道,体用之说,实得心传面命者也;而游酢、杨时所得于师者爲初年之论 (《宋元学案》卷二八《兼山学案》附录)。遂著《中庸指归》,以阐发郭氏所传之旨。又发挥《大学》思想,对格物、致知加以解释,认爲二者在于确定行爲的程序和方向,并称此乃道德修养和认识的前提:“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致知即知所先后之知。盖通彻物之本末、事之终始,而知用力之先后耳。”(《大学本旨》)据此而主张以正心爲本,以诚意作爲修齐治平之始:“夫物孰有出于身心、家国、天下之外者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身之发爲意,此物之本末也。诚而正,正而修,修而齐,齐而治,治而平,此事之终始也。本始,先也;未终,后也。”(同上)最终把认识的过程和修养的方法归之爲知止:“而曰知所先所后者,其究在乎知止而已”(同上),知止即止于至善,此既是认识的最高目标,又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及结果。黎氏係程颐门人郭忠孝一系的弟子,是传授郭氏之学及程氏理学的重要人物,全祖望称:“郭氏之学虽孤行,然自谢艮斋(谔)至黎立武,绵绵不绝”(《宋元学案》卷二八《兼山学案》按语)。著作有《中庸指归》、《中庸分章》、《大学发微》、《大学本旨》各一卷。
-
陆居仁
陆居仁,生卒年不详,字宅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父陆霆龙,宋咸淳乡贡士,入元后隐居教授,衣冠终生不易。陆居仁治《诗经》,中泰定三年(1326)乡试第七名即隐居教授,自号巢松翁、云松野褐、瑁湖居士。明洪武四年(1371)尚存。能诗,尝与杨维桢、钱惟善交游,卒后三人同葬一丘,时人号“三高士墓”。王逢挽之曰:“游戏清真帖,优长雅颂文。世方趋赵孟,夭竟滞刘蕡。”(《梧溪集》卷五)《元诗选·三集》录其诗十一首,题《云松野褐集》。生平事迹见《陆宅之进士挽词》(《梧溪集》卷五)、《寿陆宅之先生》(《西郊笑端集》卷一)、《南村辍耕录》卷二三、《明史》卷二三五、《元诗选·三集》小传等。
-
李惺
李惺(1785—1863),子伯子,号西沤,四川省垫江县(现重庆市垫江县,1997年重庆成直辖市垫江县随之划归为重庆)城南郊冯家湾人。有《西沤外籍》10卷、《可邡诗稿》传世。
李惺,清代教育家。字伯子,号西沤。重庆市垫江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二十四年(1819)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习业、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深感朝廷腐败无能,国事难为,遂以祖母年老为由,辞官归蜀,掌成都锦江书院达20年,前后从教34年,矢志培育英才,从不懈怠,时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的美谈。咸丰十年(1860)朝廷许以五品卿衔督办四川团练,以年老力辞不就。著述甚丰,后人辑为《西沤全集》10卷、《西沤外集》8卷刊印行世。
李惺嗜古力学,在文学、哲学、书法等方面,造诣宏深。一生著有《药言》、《冰言》、《药言誊稿》、《冰官补》、《掘修补》、《老学究语》、《试帖》、《钢狍馆郄书》、《郄书补》等著作,由学生辑为《西沤外籍》10卷,《西沤外籍》卷刊印行世,共50万余字。留下了许多饱含哲理,颇启人心智的格言警句,如“公生明,廉生威”、“见勤忘劳,习逸成惰”等,至今仍被人当作座右铭。但亦有“妇人多无识见,以故其言多不可听”等侈谈封建礼教之言。《可邡诗稿》收录他创作的古体诗、近体诗近480首,多旅游、感怀、赠答之作,也有不少指斥清廷时弊,反映民间疾苦的佳作。风格清空高淡,一扫诗坛的浓纤之习。他的书法,行笔高雅,飘逸洒脱,苍劲有度,今新都宝光寺、梁平双桂堂有其遗墨。
-
梁诗正
梁诗正(1697年-1763年),字养仲,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历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清朝入关后,满族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占优越地位。旗人由清廷拨给口粮,成为不劳而食之阶层。后来,因旗人侈靡成性,加以生齿日繁,渐呈拮据光景。旗人的费用成为清廷一大负担。雍正年间即有廷臣提出将京都一带的旗人军民向关外移民垦荒。雍正帝虽同意此种措施,但迄未实行。乾隆六年(1741),梁诗正重新提出此事。他认为,旗人生活日趋穷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不从事生产,只依赖官府颁发给养,这种现状必须改革。乾隆帝同意梁诗正的意见,遂诏令先将八旗编余兵丁三千人向吉林一带移民,每户发给安家费一百两,并拨给土地和农具,责令其从事垦荒。乾隆十年(1745),梁诗正针对当时清廷铺张之风,提出了节俭的建议。他在上疏中说:“今虽府库充盈,皇上宜以节俭为要,铢兴土木之工,黩武之师,庶以持盈保泰。”(《清史稿·梁诗正传》)当时很多廷臣都指摘他只着眼于“利”,到了后来,清廷财政每况愈下,危机四伏,人们才佩服梁诗正有远见。乾隆十五年(1750),御史欧堪善弹劾梁诗正有徇私行为,乾隆帝命诸大臣进行调查,结果没查出任何实据。乾隆二十八年(1763),梁诗正被擢升为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不久,即去世。谥文庄。梁诗正的长子梁同书,曾任翰林院侍读,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
李雨堂
李雨堂,号西湖居士,又称西湖散人。生卒年不详,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万花楼》(又名《万花楼杨包狄演义》),编著了狄青演义三部曲:《万花楼》、《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生平事迹不详。
-
陆以湉
陆以湉[tián](1802-1865年)。清代医家。字薪安,一字定圃,号敬安。浙江桐乡县人。幼年攻读四书五经,多闻博识。青年即教授生徒。尝于道光年间中举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丙申)进士,并以知县分发湖北,后以父命改从教职,并选授浙江台州教授、杭州府教授。后以母老请辞回乡,家境不佳。嗣后又赴上海、杭州执教讲学,不久即辞世。曾主持分水(今桐庐)近圣书院以及杭州紫阳书院讲席。其弟及子因病误治亡后,专心钻研医道,医术精湛。编著有《冷庐杂识》,《冷庐医话》,《再续名医类案》、《冷庐诗话》、《苏庐偶笔》、《吴下汇谈》等。《冷庐医话》载医范、医鉴、慎疾、保生等内容。全书多以病名为纲,叙述杂症之治疗及亲身所见所闻,且多有医史文献资料,颇有历史价值。另又有丰富个人经验,叙述其切身体验,诊断强调望、闻、切、问,并要求四诊互参,治病主张全面分析病症,机变活用,反对一己之偏,滥用或喜用某种药物,其议论亦多中肯,切中时弊。
陆以湉,清医学家。字薪安,一字定圃。浙江桐乡人。曾任教谕。工医。学理经验俱富,尝摭拾闻见,随笔载述,撰成《冷庐医话》五卷(1858年),载医范、医鉴、慎疾、保生等内容,并以病名分类,叙杂证治疗历验及见闻,多医史文献资料。论述精广,并多个人识见,故在医话著作中素负盛誉。临证注重问诊,谓“脉理渊微,知之者鲜,推问可究病情”,且云“《伤寒论》六经提纲大半是凭乎问者”。亦强调舌诊,谓“临症视舌,最为可凭,然亦未可执一”。其评论医家,多切中肯綮。如谓赵献可喜用“六味”,张景岳喜用参桂,立言一偏,遂滋流弊。主张“详察其失,节取其长”。治疗经验丰富,察病入微,处方审慎,考证药物亦精,指出在方药中如有一味与所治病证不合,亦可造成弊害。另编撰有《冷庐杂识》、《再续名医类案》等。兄陆瀚,亦精医。
-
李岳瑞
李岳瑞(1862~1927),字孟符。陕西咸阳人。清光绪八年 (1882年) 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以工部员外郎充总理衙门章京, 办理铁路矿务。在此期间,先后撰写《同治间福建创立船政局考》《书魏默深筹河篇后》,提出仿造西方的坚船是防御外来侵略的有效方式。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他积极投身其中,不但接受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而且打通康有为、梁启超与刘光蕡的联系渠道。次年九月,大力支持 《时务报》的创办,主动承担为报纸募捐与代收捐款的工作,并协助推销。光绪二十三年冬,与宋伯鲁等在京的陕籍官员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发起 “西学会”。次年二月,为进一步宣传变法, 团结秦晋学士为国效力,又与宋伯鲁、杨深秀等将“西学会” 扩大, 更名为 “关学会” (又称“陕学会”)。三月, 与宋伯鲁、康有为等联络,将关学会与闽学会、粤学会、蜀学会等合并扩大为 “保国会”。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 六月, 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维新运动进入高潮。在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变法活动,利用在总理衙门任章京的职务便利,把总署掌握的有关维新变法的机密情报透露给《国闻报》主笔严复。他还时常往来于康、梁等维新派官员与光绪皇帝之间, 互通情报。还积极参与变法,向光绪皇帝提议废除旧礼节,裁汰冗员,精简机构,用客卿等。戊戌政变发生, 他闻变及时通知宋伯鲁等维新人士逃出京城。自己躲人意大利驻京使馆,在外国公使出面干预下,得以幸免。清政府革去其职,永不叙用。当年,回到陕西,闲居家中。表面不问政事,暗中与进步知识分子来往,议论时政,研讨新学。光绪三十一年,在其好友张元济邀请下赴沪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一度在中国公学兼授国文课程,编著书籍,与梁启超合著《中国八大政治家》,独立编写《春冰室野乘》《郢云闻集》 《国史读本》 (11册), 为 《甲寅》杂志撰稿,给一些报纸杂志撰写评论。宣统三年 (1911年) 后, 赴京任清史馆编修。1922年回到西安, 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及督署秘书。后又任咸阳县志主编。由于政治上失意,晚年思想比较消沉。1927年因病去世。
-
刘鉴
刘鉴,音韵学家。元代关中人。字士明。生卒年不详。著有《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以十六摄归纳韵类,与韩道昭《五音集韵》相为表里。刘氏还归纳宋元等韵家关于等韵门法的理论,作《门法玉钥匙》附于书后。此书对后世等韵学和等韵图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
李文仲
李文仲,生卒年不详,元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自署吴郡学生。李世英侄。精文字音韵学,为干文传称赏。以《说文解字》为本,依二百零六韵分类编次,辨正点画,驳正元以前释《说文》诸家之误,成一家之言,著成《字鉴》。
-
李斗
李斗(1749年—1817年),字北有,号艾塘,一作艾堂。清扬州仪征人。
诸生。少失学,锐意苦读,而无意仕进,不习举子业。及长,博学工诗词曲,兼通数学音律,撰戏曲多种,且扮角登台,唱做俱能。性洒脱,率意自适,好游名山胜水。尝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退而家居,则时泛舟湖上,往来诸工段间,于扬州一小巷一厕居,无不详悉。又尝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上之士大夫流风余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皆登而记之。家寒素,时或鬻其所作曲,以周急用。自谓“自苍梧归,吴人市予词曲为院本者,盖有年矣。寒家烟火所资,用是出焉”。与阮元、凌廷堪、金兆燕、黄文旸相友善,亦尝与纂《盐法志》。晚年染疾,食防风而愈,遂名所居为防风馆。嘉庆二十二年(1817)卒于家。
李斗本无功名,又无业绩称,然扬人至今犹追思不忘者,以其所著之《扬州画舫录》也。彼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起,即广搜资料,考索于志乘碑版,咨询于故老通人,采访于舟人市贾,又常往来于市井并游艇中,凡有所见,必有所记。费时三十年有奇,于乾隆六十年(1795)始成此书。《扬州画舫录》云者,以扬州水系交织,画舫密布,所至皆有可观者,并以录,故名。是编之体式,“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一以人文贯之,其大略为:
自上方寺至长春桥为草河,录为上下两卷。上卷以乾隆六次南巡为总起,此亦扬州称盛之时,详列巡行线路,旁及金石考古;下卷列清初以来书画名家70余人。
自便益门至天宁寺为新城北,录为上、中、下3卷。上卷以梅花、安定书院为重点,列名数十人,其中著声全国者10余人;中卷以天宁寺、重宁寺为重点,详述扬州佛教文化,旁及马氏街南书屋诸胜;下卷记天宁寺设词曲局,黄文旸著《曲海》20卷,收戏曲1013种;焦循作《曲考》,增益杂剧42种、传奇26种。而扬州花、雅两部争奇斗艳,相关资料弥足珍贵。
自丰乐街至转角桥为城北,录为1卷。记镇淮门左近诸胜,其中鲍氏园为文人雅会之所,且全文录载汪中之《广陵对》。
自瓜洲至古渡桥为城南,录为1卷。记高旻寺行宫及曾燠于九峰园秋禊之事。
自古渡桥至渡春桥为城西,录为1卷。分列相关景观,详载郑氏休园诗文之会。
自小东门至东水关为小秦淮,录为1卷。此地以江都、甘泉两县治为中心,其市井里巷、寺庙祠堂、商行店铺、茶肆酒楼、粉黛绮罗皆汇聚于此,为扬州最繁华处,亦可见风俗之一端。
虹桥一带人文最盛,录为上下两卷。上卷详记王士禛集名士于康熙壬寅(1722)春修禊红桥,于雍正甲辰(1724)春赋诗冶春;卢见曾于乾隆丁丑(1757)春修禊虹桥,先后唱和者7000余人。下卷言画舫有市有会,其品目有堂客、官客之分,而前有歌船,后有酒船,又有所谓龙船者。每当市会日,或龙船抢标,或歌船斗曲,但闻鼓板声起,笙笛、三弦齐鸣,所谓清唱、十番鼓、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对白、评话、杂耍、口技之类,争奇斗胜,妙相纷呈,亦扬州画舫文化之大观也。
自荷蒲薰风至水云胜概为桥东,录为1卷。是处以江园(后乾隆赐名净香园)为中心,以江春诗文之会为胜事,胪列江氏奇才之士10余人,四方名流40余人。
自长堤春柳至莲性寺为桥西,录为1卷。略言吴氏别墅并韩园人文之盛;详载莲性寺建寺始末并相关往事;而贺园(东园)诗文之盛冠绝一时,其唱和题咏者凡200余人。
自白塔晴云至锦泉花屿为冈东,录为1卷。以石壁流淙为中心,展示此处楼阁奇观。石壁流淙一名徐工,徐氏别墅也,此卷记与徐氏有关而卓具才艺者10余人。
自春台祝寿至尺五楼为冈西,录为1卷。介绍春台祝寿并熙春台诸胜,辨正廿四桥非二十四桥。筱园文脉深厚,以三贤祠为扬州人文之标志。是园属汪氏,名流与其过从者凡20余人。
蜀冈三峰为扬州文化之重要载体,录为1卷。详记功德山、大明寺、平山堂诸胜。中东二峰间为双峰云栈,中有瀑布三级,飞琼溅雪,湖山之气,至此愈壮。平山堂为重中之重,始言斯堂落成往事,兴废难详;继言汪懋麟缵绪其观;复言山堂游迹,自王士禛修禊山堂始,其后崔平华、曹寅、卢见曾皆为赓续,王式丹更结“山堂诗社”,往来与会者,不可胜纪,论其游迹,人谓有逾于红桥。
扬州极楼台厅堂之胜,其用料及营造法式独具风格,录为一卷,颇有文献价值。
舫扁乃扬州奇观,录为1卷,言其起始、种类、分布、舫主、称名诸端,与书题“画舫”相应,总束成编,非枝蔓耳。
全书凡18卷。其之所纪,乃康熙末至乾隆间事,为当日扬州经济文化之实录,亦扬州小百科也。尤为引人瞩目者,若禅智寺之“三绝碑”,扬州之“以园亭胜”,汪懋麟之重葺平山,马曰琯之扩修梅花书院,江春之重构康山草堂,马氏之进书四库,文汇阁之藏书,王士禛之红桥修禊并山堂修禊,卢见曾之虹桥唱和诗,黄文旸之《曲海》,艺苑奇葩之花、雅二部,虹桥之冶春诗社,小秦淮之繁华,戴春林、张元书之香料,虹桥画舫之市会,贺园之联额题咏等,皆扬州此日风物之最,亦不乏扬州此日之“天下之最”也。阮元序其书,以为可媲美于杨衒之之《洛阳伽蓝记》并孟元老之《东京梦华录》。所异者,此乃盛世之歌,彼则追述往事耳。以是推之,此前汪应庚之《平山揽胜志》、赵之璧之《平山堂图志》,皆有逊于斯编;而后世之《广陵名胜图记》、《广陵名胜全图》、《扬州揽胜录》云云,则相去益远矣。
“扬州以园亭胜”,其盛衰与盐商经济同步消长。阮元跋《扬州画舫录》云:扬州全盛,在乾隆四五十年间。时为翠华南幸,楼台画舫,十里不断。此后渐衰,楼台倾毁,花木凋零。降及道光十四年(1834),园亭成黄土者已十之七八,因有“五十年尘梦”之叹。且谓扬州以盐为业,而造园旧商家多歇业贫散,书馆寒士亦多清苦,兼以江、淮水患,下河饥民乞食异乡,园林之废,正其时也。设无《扬州画舫录》流布人间,所谓盛世扬州,欲悉其大概亦难矣。
李斗善诗,率尔成篇,能得自然之趣。其《和答涵斋太史、对琴比部》云:“浮家胜似好楼居,一艓花间爱唤蕖。自笑痴人痴说梦,淡飞双桨著闲书。”“闲书”者,《扬州画舫录》也,言或写作于船上,恍如传奇在目,一时传为美谈。又《春日扬州》有云:“城里杨花城外柳,春风吹过小东门。”黄文旸“极赏其神韵”,特为步韵酬和。“小东门”者,用指小秦淮,此为扬州销金之锅,亦春风留人处也。
李斗著作存世者,尚有《永报堂诗集》8卷、《艾堂乐府》1卷、《扬州名胜录》4卷、《艾塘曲录》1卷、《奇酸记传奇》4卷、《岁星记传奇》2卷。
-
梁恭辰
梁恭辰,生卒年不详,字敬叔,梁章钜第三子。少习举业,溺于制义之学,随侍游学20年,足迹几遍天下,官至温州知府,有《池上草堂笔记》等。继承父业,辑成《楹联四话》和《巧对续录》,使《梁氏父子丛书》的内容更为丰富,地位更为重要。
-
陆云龙
陆云龙(1587-1666),字雨侯,号蜕庵,其堂号称翠娱阁,峥霄馆是他书肆的字号,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人。祖籍海宁,其祖父时由海宁迁钱塘。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康熙五年(1666)。《新镌启犊大乘备体》书前小引题作“康熙丙午中秋八十老人陆云龙蜕庵题”,康熙丙午即康熙五年。此书内附有陆云龙之子陆敏树所作《陆蜕庵先生家传》(以下简称《家传))一篇,对陆云龙的生平有较详细的介绍,云:“丙午初秋得疾,年八十矣,即书遗命,取近年所著,各为序以授树。中秋后一日而疡”,以此上推,可知陆云龙出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
陆云龙青年丧父,有姊弟五人,“予生母,身生予姊弟凡五人,而嫡母倪,悉视犹己出,各观其成人,两母又茹茶饮苦称未亡者二十余年。三迁断机不殊孟,截发到荐不殊陶……”(《型世言》第十六回篇末评)。陆云龙行三,姐、妹、兄、弟各一,他在《沈甥豫钟扩志铭》(《翠娱阁近言》,凡陆云龙自著诗文均出自此书,下不再注。)中提到“甥名谏,豫钟其字也。……父某文学,母则予仲姊”,《家传》提及他有兄与弟妹。学术界对陆人龙是否确为《辽海丹忠录》的作者有所存疑,因陆云龙在《辽海丹忠录》序中仅写“此予弟《丹忠录》所由录也”,不知陆云龙除陆人龙外是否另有写小说的弟弟,由此则可断定,《辽海丹忠录》的作者为陆人龙无疑。
陆云龙祖父时可能家业尚丰,自海宁迁家繁华富庶之地杭州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至陆云龙时,境况转贫,《家传》中有“家业中落”之语,陆云龙也时有感叹,“予小少贫甚,无书可阅,仅三体唐诗,于麟选诗,借为导师已……”。丁允和在(十六名家小品序》中也提到,陆云龙编好十六家小品后,寄语丁氏时曾说:“此余竭数年心力,乃今始得裙十六先生之珍奇灵隽而聚之,……且余贫,度未能行其鸿章大篇于世,姑以其小品行”。冯元仲为《十六名家小品》作序时亦云:“余友陆雨侯亦贫士也,布衣萧然而好书……以贫,故不能尽罗邺侯架、茂先乘……”。陆氏家境不好,还见诸其他多种记载,这使得他的选编和刊刻工作都受到一定影响。
陆云龙“幼颖异,十一岁,喜观通鉴诸书,十五受业同邑钱天岭先生,遂通诸经子史,工古文诗歌,……长益博综,于先代暨明典故尤晰。始应童子试,受知邑侯朱公子禺”(《家传》)。青年时代,他专意于举子业,不幸而屡战屡败。为此,他曾组织同志者六人为文字会,相互切磋文字,谈艺考业,但刻苦奋斗二十余年,终困场屋,遂弃去,后补为弟子员。陆云龙曾与丁允和、何伟然等人结社,丁、何在为《十六名家小品》题序时一自称“仙里社弟丁允和拜书”,一题“社弟何伟然书于金陵之问西阁”,何伟然且有“余社伯陆雨侯”之称,盖明时文士结社以习举子业蔚然成风故也。他因一心苦读而致家业萧条,亲朋疏离,在《答朱愚三书》中说道:“客岁妄意一第可芥拾,遂悉置米盐不顾,乃钠凿之投,遭刚者三,迫至深秋,犹然一故吾,进退竟两无据。床头之黄与才俱尽。巾中之白随愁并新。门下亲故,秋叶不复作枝头之聚”。
天启中,陆云龙曾以塾师为生,一边课徒,一边自修,七岁的儿子陆敏树、十三岁的外甥沈镰都随他攻读,这段时期,他过着颇为宁静自得的生活,“每日暮课余,日轮初坠,霞绢继之,湖水散金碧,予携两儿出据梧隐石,或散步沙堤间,出痴语韵语相应答,致足乐也”,但天启五年,即不再授课,“乙丑,予为家事糜,不能馆,甥更延师”(《沈甥豫钟扩志铭》),他的刊刻工作应开始于此时。
陆云龙少时即爱好文字,刻苦攻读,“贫不撤学,贱犹好书,因萤破暗,希明己在儿时”(《翠娱阁近言自题》)。(行岌必携》序亦谓“不按幼号岩愚,耳目不受声色之韬,独是文字,雅有夙姻,一室虚白,穷愁为消,一灯孤青,夕梦为破……开卷独乐,即二三知己,咸谓是不良于举子业,予弗俊也”,因而涉猎颇广,学识渊博,李清在《明文奇艳》序中即说:“湖上陆雨侯,为诸生,有名,博古搜奥,几同贵愚”。丁允和盛赞其才华横滋,“吾友雨侯,巧询天间,艳分花侣,灵骨珊珊,锦肠灼灼,烟月盈其心胸,云霞映其笔底。弱龄腾李贺之声,手赋三都。绮岁人刘姆之室,目空二酉”(《叙行岌必携》)。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才华为他以后选书、评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云龙为人严谨谦和,颇遵礼法,孝友谦恭,奉母抚弟,人咸称誉,“孽兄方措外侮,后不能自存,仍碉恤之。友爱胞弟君翼,不忍析著,弟喜自私,终不怨也”。他性情伉直,常面折人过,“性介洁不苟合,一二知己,未有不爱慕敬信者”,选文亦不趋时赴势,“选明文成,张西铭寄语:去艾东乡文,当以东西浙领袖相属。’答曰:`何所见而选耶?’时东乡太仓相左,太仓方执复社牛耳,人竟思附,终不为改也”(《家传》)。青壮年时,陆云龙颇有济世之心,“砺名行,尚气节,期退不歉于伦常,进不缺于经济。雕虫小道,了不经心。特以舍是无可致身,不得不间为从事”(《答朱愚三书》),然屡试不中,遂弃去,有《咏怀》诗云:“弱岁不解事,信此忠义肝。痛哭议天下,扼腕瞥衣冠。指顾取功名,侃侃犯其难。天公故摧折,廿载搽羽翰。栖迟枪榆间,言念心欲刻”,抱憾之心溢于言表。
陆云龙位虽卑但忧国之心甚切,对明代重要的社会问题如阉党、辽东战事、流民问题等都加以密切的关注。有感于阉党之祸国殃民,他作有《正德三臣论》、《论宦官之为祸》、《皇明宦官列传论》等文,文中一再评击、痛斥宦官,并对如何应付、处理宦官问题谈自己的见解。阉党灭后,他写有《克清大憨颂》,痛斥宦官之为恶,并创作出揭露、斥责魏忠贤的长篇小说《魏忠贤小说斥奸书》,陆云龙的创作态度极为谨严,“是书自春祖秋,历三时而始成。阅过邸报,自万历四十八年至崇祯元年,不下丈许。且朝野之史,如正续(清朝》、(圣)(政》两集、(太平洪业》、(三朝要典)、《钦颁爱书》、(玉镜新谭).凡数十种,一本之见闻,非敢妄意点缀,以坠绮语之戒”(《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凡例》),因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盛赞此书:“凡明人记魏忠贤事之书,率皆鄙理不实,甚者采狠裹市并之语人书,不堪一顾。是编独披拾全书,于每回分年记载,颇有当于记事之本,文亦繁简得中,无钝滞枝蔓之弊”。
陆云龙在《型世言》和《辽海丹忠录》的序和批中,亦时时发表对国事的看法,尤其关心东北建州女真的兴起。《感怀》诗有“十年辽海关心梦,数卷图书作客装”(其一)“米粟十年兵百万,阿谁为国静地裘?’’(其二)之语。
对明末动乱之时局,凋敝之民生,他极为优心,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深刻的忧患意识。他的多数文章都为政论文,涉及当时朝政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刑法、军事等。在(浙形策》一文中,他寄怀天下纷扰之势,关心民生疾苦,痛斥官吏贪狠,对当时天下沸腾的形势极为担担忧,“穷则思变,又挺之走险也,火蕴薪下,照以烈日,沃以膏油,燎原之势不于是在哉!”为此,他在多数文章中都一再强调宽刑轻税,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在《制科策》中,更是尖锐地批判了明代的取士和用人制度,“今天下青人才于无用,混无用于有用,锢有用于无用,混无用于有用,而人不肯为用,锢有用于无用,国不得收其用,其维制科乎”。政局的动荡,朝纲的腐败,使陆云龙感到深切的失望,时出愤激之语,这在《迁挠》一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文章设为龙门剑客与迁儒对答,剑客欲投军建功以报国,迁儒鉴于进身无路,功成不赏的政治现实,劝其“何如荷锄,老于南亩”。陆云龙的《君子行》、《相逢行》、《咏怀》、(夜眺》等诗篇更是表现了出世之思,“把臂揖周孔,责心老文史。俯仰愧作清,出处浮云似。岂曰作世型,吾志故尔尔”,“鱼鸟足娱悦,书史历年岁。 好友偶见过,一壶摘园莽。放言论今古,华灯灭复继”。
仕进无由,生计维艰,陆云龙选择了以刻书为业。
天启五年,陆氏峥霄馆刊刻《合刻繁露太玄大戴礼记》三卷,陆云龙校辑、评释、加序。
崇祯元年,陆云龙撰写、刊刻《峥霄馆评定出像通俗演义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八卷四十回。
崇祯二年七月,他为方汝浩的《禅真后史》作序,并由峥霄馆刊刻出版。
崇祯三年,其弟陆人龙愤慨于毛文龙之被杀,撰写《新镌出像通俗演义辽海丹忠录》,陆云龙为之作评、加序。
崇祯四年,刻(翠娱阁评选行岌必携》二十卷,有陆云龙自序与丁允和序,包括(诗最》二卷、《文奇》四卷、《文韵》四卷、《书隽》二卷、《四六俪》二卷、《小札简》二卷、《清语》、《格言》合一卷、《游记》一卷、哎词著》二卷。每书均有序言,除《清语》序为陆敏树撰、《格言》序为陆人龙撰外,余皆为陆云龙所撰。陆人龙不仅为《格言》撰写了序言,还参加了校对工作,《四六俪》卷二题“陆人龙参阅”,《小札简》卷一、《词著》卷一为陆人龙校定,并撰有少量评语。在此之后,陆人龙可能即埋头于《型世言》的创作,故未参加《十六家小品》的选评工作。此十种书均有单刻本行世,选、评、校对人员皆同,亦为崇祯四年本,可能在刻丛书的同时又刻有单行本,惟《文奇》、《文韵》各有二卷本,内容为四卷本之一半,应是陆云龙先辑成二卷本《文奇》、《文韵》,后又增成四卷本,后合诸书汇成《行岌必携》。参加这次工作的有陆云龙、丁允和、陶良栋、陆人龙、陆敏树诸人,以丁允和出力最多。陆云龙序云自己有收集文字之癖,“会友人丁允和者,更饶此癖,其札记更黔,因各出之,印以善本,削十之九,晰为十轶,曰《行岌必携》”。
崇祯五年,陆云龙又为陆人龙所作的《型世言》加评语,刊刻出版。每篇前有引或序,篇后有总评,间有眉评,多能阐发其意。或可谓(辽海丹忠录)、《型世言)均在陆云龙的指导下完成,至少,陆云龙应参预有意见,这两部书受陆云龙之影响是显而见之的。崇祯七年,陆人龙还参加了(明文归》的选评工作,卷十六即题“陆人龙君翼参订”,此后,便再也没有关于陆人龙的记录,据《家传》所言,可能陆氏兄弟产生了姐龋,陆人龙搬出峥霄馆,因此不再参加峥霄馆的工作,也不再有作品问世,当然,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这些均为推测之言,具体事实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崇祯六年,汇刊《十六名家小品》三十二卷和《钟伯敬先生选注四六云涛》十卷。早在万历年间,陆云龙就曾选评有《翠娱阁评选张侗初先生小品》二卷,或还有别家小品,今已佚。天启间,刻有《皇明八大家集》八种十六卷,选评屠隆、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陈继儒、董其昌、黄汝亨、陈仁锡八家小品,后又陆续增虞淳熙、袁中道、钟惺、文翔凤、李维祯、王思任、曹学侄等共成十六家,基本在崇祯五年都已选成,或单刻之,或合三家、四家、五家、十二家、十四家等等,人各二卷,各弃以序。虽选评非陆云龙一人所为,各家小品前之叙、序、引言或弃词都是陆氏所为。到了崇祯六年,则合十六家刻成《皇明十六名家小品》三十二卷,参评人员与所选篇目及评点文字均无差异。参加这次工作的有陶良栋、何伟然、梅羹、江之淮、丁允和、全汝栋、陈燮明、陈嘉兆、冯元仲、陆府治、陆敏树等人。
崇祯七年夏,陆云龙刊刻出版自己的诗文集《翠娱阁近言》,文三卷、诗一卷,丁允和、陈嘉兆、陈燮明为之作评。秋,又选评出版《翠娱阁评选明文归初集》三十四卷,参加这次选评工作的人员有:陆云龙、陆敏树、陆人龙、陈嘉兆、陈燮明、何伟然、丁允和、冯九畴、陶良栋、陈愕等。
崇祯八年,刊《近思录集解》十四卷(宋叶采撰)。
崇祯九年,陆云龙又选成(翠娱阁评选明文奇艳》十二卷,此仅由陆云龙、陆敏树二人合力而成。又刊有《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文十一卷诗五卷。从崇祯四年到崇祯九年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陆云龙组织人员选评、出版《行岌必携》、《十六名家小品》、《明文归》、《明文奇艳》等多部丛书,这与陆云龙的勤奋好学,乐于收藏书籍是分不开的。
崇祯十年,宁波推官李清离任,陆云龙特为收集李清公余所作“读史随笔”与“应酬纪述”,辑成《李映碧公余录》二卷。至南明隆武年间,陆云龙又撰话本小说《新镌绣像小说清夜钟》,署名曰“薇园主人”,此时,翠娱阁、峥霄馆似已不再存在。此后,遂不再有陆云龙选评、刊刻书籍的文献记载。直至康熙年间,方有《启读大成备体》九卷问世。陆云龙病逝后,其子陆敏树于康熙十二年(1673)重新翻刻成《新镌启犊大乘备体》十卷,加品级考一卷为卷首。
陆云龙在《行岌必携》和《十六名家小品》卷首各刊有征稿启事一叶,《行岌必携》之征稿启事云“嗣成八种,以为二集”,后未见付刻。《十六名家小品》之征稿范围颇广,拟刻之书也颇多,计有《行岌二集》、《广舆续集)、《续西湖志》、《明文归》、《皇明百家诗文选》、《行岌别集》、(型世言二集》等,除《明文归》刻有初集外,其余均未见付刻。又,《明文归》也拟刻二集,陆云龙选《明文归》的宗旨是“悉以大雅为归”,后又选《明文奇艳》,以“雄奇藻艳”者人选,李清为其提供大量家藏图书,他“以宜文归者侯之二集,宜奇艳者先付之剧氏”(《明文奇艳序》),但也未见付刻,可能是峥霄馆财力不足之故。
陆云龙所刊书籍颇黔,除以上所列确有年代可考者外,传世的尚有《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诗五卷、《翠娱阁增订宗方城先生性理抄》八卷,刊刻年代不详。另据《翠娱阁近言》所载序言可得二种:《五经提奇》、《公谷提奇》。据陆敏树《陆蜕庵先生家传》记载又可得如下诸种:《评昭明文选》、《近思录删》、《翠娱阁文存诗存》、《古今文构》、《明文钟吕》、《明实录识大编》、《古今分类诗选》、《明伟人传赞》、<怀湘上下篇》、(武林纪事》、《时筹纪略》、《保盖石画》等。
由上述可知,自天启五年至祟祯十年左右,陆云龙以刊刻、出版书籍为业。在此之后,陆云龙“从淮南李廷尉映碧、金沙王左谏勉斋、四明沈侍御友荪诸公游,时时出人京师,间为诸公草章疏”(《家传》),此种从游似带有幕客性质。李映碧即李清,沈友荪为沈哀荃,王勉斋则不可考。李清为崇祯四年进士,授宁波府推官,崇祯十年离任。沈衰荃则为崇祯十三年进士,则陆云龙充当幕客、出人京师之时至少当在崇祯十年之后,这与他刊书时间也是相一致的。明清易代之际,陆云龙曾应李清之邀,移家兴化,“鼎革时,以武林兵冲,属移家昭阳,分宅而居,内外事咸推心相楼”,在兴化的居住时间则不可考。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十九,归乡不复出,闭门著述。康熙五年病逝。
-
陆人龙
陆人龙,生卒年不详,明小说家。字君翼,别号平原孤愤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万历至明末。幼年丧父,由嫡母和生母扶养成人,参与其兄陆云龙的出版、选评活动。如《翠娱阁评选 行笈必携》中的《格言序》就是人龙所撰。《词 菁》和《小札简》皆署“陆人龙君翼父较定”,《四六俪》则署人龙“参阅”。他重视传统道德观念, 向往清明政治,反对魏忠贤窃权,对明末官场 黑暗和社会腐败深恶痛绝。曾以平原孤愤生的笔名撰写长篇小说《辽海丹忠录》,又以陆人龙本名撰写《型世言》,因此书在国内冷落三百余年,《辽海丹忠录》又系清代禁书,故其名鲜为人知。1987年《型世言》被法籍华人教授陈庆浩发现于韩国奎章阁后,在多处出版,其人遂为人所知。
陆云龙、陆人龙是中国小说史上为数不多的集小说编创、评点、刊刻者于一身的小说作家,他们编创、评点、刊刻了《型世言》、《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辽海丹忠录》说部三种,还刊刻了方浩汝的《禅真后史》,另一晚明话本小说《清夜钟》也疑为其刊刻。其中《型世言》的重新发现,曾一度在小说研究界引起轰动。可以说,陆氏兄弟在明代话本小说作家中的地位和影响仅次于冯梦龙、凌濛初。陆氏还选评刊刻诗文集多种,其中《翠娱阁评选皇明十六名家小品》成绩最大,是后人研究明代小品的重要参考资料。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