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姓名:孟子
- 别名:名轲,字子舆
- 性别:男
- 国籍:
- 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县)
- 出生日期:约前372年
- 逝世日期:前289年
- 民族族群: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学生。他非常尊崇孔子,曾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来他的人生经历,与百年前的孔子极为相似。孟子一生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游说并服事齐宣王,齐宣王尊他为客卿,但是不大听信他的主张。无奈前往魏国,梁惠王不采纳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言论迂腐空泛而不切实际。他又出游邹、任、鲁、宋、滕等国,虽然受到尊敬,但国君们不行用其道。此时各国都在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连横、相互攻伐,而孟轲却称述“唐虞三代之德”,幻想以仁义平天下,不切各国实际,最终不被见用。孟子游历诸国皆碰壁而回,于是还乡同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开门授徒,从事教育事业,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
孟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行“王道”,即行先王以德行仁的治国之方,反对霸道,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温和的改良,对社会进行“托古改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一是恢复井田,给民以恒产;二是“省刑罚薄赋敛”,减轻人民的负担;三是救济穷人;四是保护工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主张非攻,强烈抨击开疆辟土,反对兼并战争,提出“善战者服上刑”。与此相应,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号召在一定限度内改善君民关系。他提出人性善说和仁、义、礼、智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生来就有的。但“小人”不能保持其善性,只有“君子”才能保有。孟子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有些思想和言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和发扬。晚年,孟子同其门人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今存7篇。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元以后,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儒家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
猜你喜欢的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04—1906年《社会学和社会福利档案》杂志上,后收录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 韦伯在该书中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紫微集
诗文别集。又称《张巨山集》、《张紫微文集》、《张紫微先生集》、《张紫微集》。三十六卷。宋张嵲撰。《遂初堂书目》著录,不言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同。《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张紫微文集》一部十二册,卷一○复著录《张紫微集》一部三册,完全。后者为诗集,知嵲之诗集有单行本。《箓竹堂书目》卷三、卷四分别著录,同《文渊阁书目》,惟谓《张紫微文集》为十册。其集久佚,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出,以其篇帙较富,编为三十六卷。计卷一至卷一○,收赋五首、四言诗二首、五古一百三十五首、七古二十二首、五律九十六首、五排四首、七律一百零一首、七排三首、七绝二百四十八首,卷一一至卷三六,收各体文七百零五篇,其中内外制四百十六篇。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湖北先正遗书》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一首、文一篇。
国语文法概论
胡适著。全文分三篇,第一篇为国语与国语文法,第二篇为国语的进化,第三篇为文法的研究法。前两篇谈了语言的起源、功用、发展变化等。认为语言文学有许多用处,可以表情达意,记载过去的经验,是进行教育的工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媒介。由于作者没能把握住语言的本质,因此,常将语言与文字、文学混为一谈,将文字、文学的功用加于语言之上。探讨语言起源时认为语言产生于“灵感”和“神灵”,否定语言系统具有规律性。认为语言文字自然变化是无意的,莫名其妙的,没能认识到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动因。但是从文言发展到白话这段发展中,他却敏锐地发现了两个规律:即该变繁的都变繁了,如复音词的增加,字数的增加;该变简的都变简了,如词的概括性更大了,语法更简单了。在 “文法的研究法”中提出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方法:(1)归纳的研究法,(2)比较的研究法,(3)历史的研究法。认为语法的研究,归纳法是根本的,比较法是佐证资料,历史法是限制归纳法推广归纳效用的手段。反对搞独立的汉语语法,但也不赞成一味的模仿,要比较与参考。认为语言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汉语语法贫乏。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公平的。本书载《胡适文存》第三集,有1986年台北远流出版社铅印本。
月季花谱
清代月季专著。作者自署评花馆主,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仅知为江苏人。成书年代亦不详。全书分为浇灌、培壅、养胎、修剪、避寒、扦插、下籽、去虫、品种共9目,品种一节列举吴下月季著名品种名称55个,并记载有栽培技术。
原善
中国清代伦理学著作。戴震著。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曲阜孔继涵刻《戴氏遗书》本。论述了哲学、政治、伦理方面的基本观点。在自然观上,坚持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宇宙间的人和物都是阴阳二气化生而成的。把仁、礼、义这三者既看成是自然界的常规,即所谓“天地之常”,又看成是人、物所具备的美好的德性,即所谓“天下之懿德”,“人物之常”。这样,人物与天地就被看成是息息相通的。初为上中下三章,后以三章及 《读易系辞论性》、《读孟子论性》为基础,修订成三卷。 本书着重阐述善的内容及其与天道、人性、人道的关 系。认为天道即五行阴阳,“分而有之以成性”,人性得 天道之全。人性内容为欲和觉。
即兴自说
《即兴自说》是巴利三藏经藏《小部尼伽耶》中的第三经。本经共分为八品,每品含十经,共为八十经。每经由长行和偈颂二部分组成,长行是叙述诗体,偈颂是佛知见此事体後感兴而发之偈颂,所以这是一部佛借一事一物向众生说法的隽永的小经,读起来通俗易懂。偈颂部分所含义理又发人深省,揭示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道理。 经名原作Udāna,有人转译为「无问自说」,有人只译为「自说」,因原词还有感兴语之意,故译为「即兴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