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
  • 姓名:孟子
  • 别名:名轲,字子舆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县)
  • 出生日期:约前372年
  • 逝世日期:前289年
  • 民族族群: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学生。他非常尊崇孔子,曾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来他的人生经历,与百年前的孔子极为相似。孟子一生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游说并服事齐宣王,齐宣王尊他为客卿,但是不大听信他的主张。无奈前往魏国,梁惠王不采纳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言论迂腐空泛而不切实际。他又出游邹、任、鲁、宋、滕等国,虽然受到尊敬,但国君们不行用其道。此时各国都在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连横、相互攻伐,而孟轲却称述“唐虞三代之德”,幻想以仁义平天下,不切各国实际,最终不被见用。孟子游历诸国皆碰壁而回,于是还乡同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开门授徒,从事教育事业,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


孟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行“王道”,即行先王以德行仁的治国之方,反对霸道,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温和的改良,对社会进行“托古改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一是恢复井田,给民以恒产;二是“省刑罚薄赋敛”,减轻人民的负担;三是救济穷人;四是保护工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主张非攻,强烈抨击开疆辟土,反对兼并战争,提出“善战者服上刑”。与此相应,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号召在一定限度内改善君民关系。他提出人性善说和仁、义、礼、智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生来就有的。但“小人”不能保持其善性,只有“君子”才能保有。孟子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有些思想和言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和发扬。晚年,孟子同其门人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今存7篇。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元以后,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儒家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艺彀

艺彀

三卷彀补一卷。明邓伯羔撰。此书共三卷,补一卷,援据经籍,考订旧文,甚为详赡。虽多本于旧文,但广征博引,多有精到之处。如其怀疑汉有两个牟融,辨《出师表》原有两本等,皆有一定见解。又如引《西京赋》证澹、淡为两字、引《唐六典》证畊、耕为两字,比《六书辨析》还有精到之处。又如辟苏氏梼杌之妄,正邵子称外臣之非,尤能力持公论,不附和门户之局。但其中也有疏漏之处。如:《续博物志》本是南宋李石所撰,书中又明明出现曾公亮、王安石、曾慥之名,而邓伯羔仍疑为此书作者是唐时人,甚为疏舛。又如:邓伯羔据《西溪丛语》以及《七修类稿》认为落霞为鸟名、虫名,亦有失别择等等,但瑕不掩玉,邓伯羔能在明隆庆、万历以后,士大夫惟尚狂禅,不复以稽古为事之际,尚能广征博引,考古论今,且足备参稽,在当时犹为笃实之学也。此书有明刊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陈子龙及其时代

陈子龙及其时代

本书是关于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陈子龙的传记。陈子龙是崇祯进士,工诗文。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见朝廷混乱,去职还乡。清军破南京后,他两次在松江起义兵抗清,事败被捕,投水而死。作者融人物于时代,在明政权日益崩溃、清军进逼中原、农民起义迭起的大背景下,生动地刻画了陈子龙从只关心诗文的名士到以国事为己任,最终以身殉国的斗士的形象。同时,作者还以一个文学史家独到之笔触,勾勒了一幅十七世纪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试图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寻找真正的斗士产生的契机。

玉琳国师传

玉琳国师传

本书是星云大师佛教人物传记系列中的一本,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描述,讲述了玉琳国师坎坷而极富传奇的一生经历。

评复古记

评复古记

评复古记,一卷,宋希迪录,一名扶焚薪。

释氏蒙求

释氏蒙求

凡二卷。清代灵操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仿后唐李翰所编蒙求一书,以四言韵语记述汉魏以来佛教高僧之事迹,以利童蒙记诵。卷上为‘摩腾入汉,僧会来吴,慧则石瓮,宝意铜壶’以下共一一八句,卷下‘琳祐会郊,可育面壁,法开善医,昙迁妙易’以下共九十六句。卷末附跋述其旨趣,志在勉诱后进童儒,继承圣贤行迹。

佛本行集经

佛本行集经

佛教经典。以佛传为主体,综合本生故事发展而成。共60品。内容叙述*释迦牟尼及其主要弟子的前生、今世的修道活动,富于神话色彩。全经分成3大部分。第1部分讲述释迦牟尼的前生,从发菩提心开始,到上生兜率天宫,后又托胎于摩耶夫人;第2部分讲述释迦牟尼诞生,学习、结婚等在家生活,厌世、出家、访问仙人、苦行等出家修道生活,以及成道后的初转法轮。第3部分讲述释迦牟尼的传道生活及其弟子列传。本经对研究古代印度社会和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隋*阁那崛多(Jnanagupta)于587—592年译成汉文,6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