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之颐

- 姓名:卢之颐
- 别名:字繇生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公元1599
- 逝世日期:1664年
- 民族族群:
卢之颐(公元1599—1664年),字繇生,一字子繇(亦作子由、子萦),号晋公,又号芦中人。浙江杭州人。明清之际医家。
卢之颐资质、天赋并不算高,史籍上说他“神情内朗,外若不慧”。他是通过勤学苦读,得以继承父业,成为一代名医的。其于药物学、疟疾和伤寒有擅长。主要医学专著有继父亲卢复未竟之作续写的《本草乘雅半偈》,以及《痎疟论疏》、《伤寒金鎞钞》等。卢之颐父子的学说对张志聪等人有较大影响。
据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卢氏晚年狂傲偏执,曾依附南明政权,事败后回乡,俨然以达官贵人自居,常是招摇过市、言辞无忌且轻慢同行。后来害眼疾双目皆盲,于是一下子门前冷落,最终郁郁寡欢,愤懑而卒。
[正 史]
……明末,杭州卢之颐、繇父子①著书,讲明医学,……
《清史稿·张志聪传》卷五○二
[注 释]
①卢之颐、繇父子:此处疑有讹误,当是卢之颐与其父卢复。其一,卢复为当时名医,著述颇多;其二,卢之颐之子未闻有医名,未见诸史籍;其三,卢之颐字子繇(一字繇生),其子不能名“繇”。
[相关史料]
卢之颐,字子由(亦作子繇、子萦),号晋公。神情内朗,外若不慧,年十五,无奇之者。时父复会诸先辈讲《周易》,质疑蜂起,之颐在末席,徐伸精义,众说皆屈,诸先辈乃叹服。复故隐于医,之颐遂精其术,兼博览古文词,纂《文选六臣注》最简核。篝灯至午夜不撤,倦则假寐。先是,复以上凡四传皆一子,虑之颐过劳,人定①后,令就寝。之颐俟父熟寐,潜起,燃灯帐中,手卷披索,有所得,辄以记,名《摸象》。复觉之,并取所记火②之,曰:“更十年方许著书。”
之颐性严直,见人有过,辄面折之,俟改,即欢然如故。人始畏惮,继而以为卢先生爱我。游南雍,名公卿虚左待。③兼晓达时务,上疏陈机宜,柄政者弗能用。度势不可为,乃归隐,惟以著书立言期不朽。有《遗香堂七录》行世。博闻强记,自少至老所阅书,苟经目皆不忘。偶举一事,辄曰,某部某卷某页,无误者。
长子④,能克家训。
清《钱塘县志》卷二五
卢复习岐黄,兼通大乘⑤,剖疑晰理,解悟不滞。子之颐,资性开朗,而学有根柢⑥,阴纽阳络,证辨入微。善疗奇疾,凡尸阙、迥风⑦,投剂无不中。然负气凌物,议论踔厉⑧,毁誉殆半焉。所著《仲景论》(即《伤寒论疏钞金鎞》)、《本草乘雅》、《金匮要略论疏》诸书行于世。
清《浙江通志》卷四二
之颐字繇生,明熹宗时,号晋公,又自称芦中人。父复,字不远,精于医理,从游者众。会父复著《纲目博议》。有椒、菊双美⑨之疑,不能决,得之颐私评而决。因令面判匕药,皆有至理,病亟,趣⑩令之颐成之,历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中冠以先人字者,即《博议》也。中分覆、参、衍、断四则,遭乱后,书籍零散,参、覆二种,稍补其残缺,衍、断倍多,不能追忆,遂名《乘雅半偈》。凡二十卷,今已行世。父殁后,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匮》九卷。右目偏盲,摩索者,言暗中得之也。继《摩索》而作者,有《伤寒金鎞钞》、《医难析疑》,遐引曲譬,凡三十万余言,难扁鹊、诮华陀、曲王叔和、驳成无己。自孙思邈以下无讥,以引《灵》、《素》之热病,以言卒病则瘳;指七情六气、房劳刀杖,为内外三因则谬;以形层皮肤、肌膕(11)腹胃,限病者期日则谬;以化气为本,以经脉为标则谬。纵横奥衍,精以理解,悟以惮机。旋入闽,归理旧业,积三十余年而后成。
旧史曰:陈曾藙传论之颐云,岁丙戌,监国者在山阴,之颐杖策往谒,大为所亲信,授职方郎。(12)事败,跳身归乡里,间与旧相识者往来,门庭杂沓,踪迹不测。性又简傲,虽以医术起家,轻忽同党,好自矜贵,出入乘轩车傔从(13),广座中伸眉抵掌,议论无所忌,识者谓必中奇祸。顷之,两目皆盲,����(14)成废人。不出户庭,而曩所交游皆断绝,诧叹一室,竟以偾(15)懑卒。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中国医籍考》卷一四
《本草乘雅半偈》十卷 明·卢之颐撰。《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但古有今无者居三之一,因于《本经》取二百二十二种,又于历代名医所纂,自陶弘景《别录》至李时珍《本草纲目》诸书内,采取一百四十三种,以合三百六十五之数,未免拘牵附会。然考据该洽,辨论亦颇明晰,于诸家药品,甄录颇严,虽词稍枝蔓,而于本草,究为有功。……
《痎疟(16)论疏》一卷 明·卢之颐撰。是书论疟证治,于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刺疟法”诸篇微意。大旨谓疟属阳、痎属阴,日作者属阳,间数日作者属阴。而曰温、曰寒、曰瘅、曰牝,皆可以痎疟该之。(17)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余所列诸方,亦多简当,虽书不过一卷,然治疟之法,约略尽乎是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
〔注 释〕
①人定:夜深人静时。语出《后汉书·来歙传》。②火:以火焚。名词用作动词。③南雍、虚左待: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虚左待:以左为尊,故虚左位以待尊贵之客。④麳(lai):意为小麦。⑤大乘(cheng):梵文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1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此以代指佛教之学。⑥柢(di):树根,根底。⑦尸阙、迥风:中医病证名。尸阙,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犹猝死。迥风,疑为中风。⑧踔(chuo)厉:即踔厉风发。形容雄辨恣肆或议论纵横。⑨椒、菊双美:疑指椒叶、菊花二药,皆能治疔疮肿毒。⑩趣:通“促”。(11)肌膕:犹肌骨。膕(guo),膝弯。(12)“岁丙戎”句:丙戌:公元1646年。前一年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秦时称山阴),该年六月败亡。职方郎:官名。即职方郎中,为职方清吏司(明制)长官,掌地图、城隍、烽堠等事,正五品。(13)傔从(qian zong):侍从。傔,封建时代官吏的侍从、副官。(14)����:视不明貌。(15)偾(fen):此处应作“愤”。(16)痎(jie)疟:疟疾的通称。痎,隔日发作的疟疾。(17)日瘅……该之:瘅(dan):热邪、热气盛。牝:阴,同“阳”相对。疑指阴邪之症。该:犹概括。
猜你喜欢的书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
本书为论文及文章集成,全面详尽地论述了日本历史与文化的脉络,见解独到,有学术价值。内藤湖南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内藤湖南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史、敦煌学、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王著作集
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清稗类钞
笔记集。清徐珂编著。不分卷。汇辑野史笔记和当时新闻报刊中关于有清一代的朝野遗闻轶事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事迹,体裁仿清初潘永因《宋稗类钞》,分门别类,按性质、年代先后,以事类相从,资料丰富,对研究清代文史颇有参考价值。全书自“时令”、“气候”、“地理”至“舟车”、“服饰”、“饮食”凡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余条,三百万余言。内“著述”、“文学”、“艺术”、“鉴赏”、“戏剧”多述文人学者艺术家之事。因系编著者平时读书随手札记,故大半“隐括其事,贯穿而成斯篇,未能悉记来历”,后人引用,时有难以征信之感,此为本书最大缺点。有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分四十八册,冠以诸宗元序、徐珂自序及编辑凡例,1984年中华书局据以重印,分十三册。
重修台湾府志(周志)
纂修周元文,字洛书,正黄旗辽宁金州人。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由福建延平府调任台湾府知府。任职期间,曾参照高拱乾所修《台湾府志》体例重修府志,成书十卷。书中以卷为目, 目下设志,志下分若干小目,详考封域、规制、秩官、武备、赋役、典秩、风土、人物、艺文等事。重修于1710年。1712年有刻本行世。1960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据抄本整理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1983年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方豪校订本改名《增修台湾府志》影印出版,为《中国方志丛书》之一种。
迦才净土论
凡三卷。唐代迦才撰。又作净土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作者迦才与善导同为继承道绰之净土教而活跃于同一时代之高僧。本书乃整备道绰之安乐集,以问答之形式,叙说净土教之教法,更彰显安乐集之思想。内容系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及往生机品等,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全书总分九章。我国及日本净土教徒多沿用此书。
梵志阿颰经
具名佛开解梵志阿颰经,一卷,吴支谦译。与长阿含阿摩昼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