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之颐

卢之颐
  • 姓名:卢之颐
  • 别名:字繇生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公元1599
  • 逝世日期:1664年
  • 民族族群:

卢之颐(公元1599—1664年),字繇生,一字子繇(亦作子由、子萦),号晋公,又号芦中人。浙江杭州人。明清之际医家。


卢之颐资质、天赋并不算高,史籍上说他“神情内朗,外若不慧”。他是通过勤学苦读,得以继承父业,成为一代名医的。其于药物学、疟疾和伤寒有擅长。主要医学专著有继父亲卢复未竟之作续写的《本草乘雅半偈》,以及《痎疟论疏》、《伤寒金鎞钞》等。卢之颐父子的学说对张志聪等人有较大影响。


据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卢氏晚年狂傲偏执,曾依附南明政权,事败后回乡,俨然以达官贵人自居,常是招摇过市、言辞无忌且轻慢同行。后来害眼疾双目皆盲,于是一下子门前冷落,最终郁郁寡欢,愤懑而卒。


[正 史]


……明末,杭州卢之颐、繇父子①著书,讲明医学,……


《清史稿·张志聪传》卷五○二


[注 释]


①卢之颐、繇父子:此处疑有讹误,当是卢之颐与其父卢复。其一,卢复为当时名医,著述颇多;其二,卢之颐之子未闻有医名,未见诸史籍;其三,卢之颐字子繇(一字繇生),其子不能名“繇”。


[相关史料]


卢之颐,字子由(亦作子繇、子萦),号晋公。神情内朗,外若不慧,年十五,无奇之者。时父复会诸先辈讲《周易》,质疑蜂起,之颐在末席,徐伸精义,众说皆屈,诸先辈乃叹服。复故隐于医,之颐遂精其术,兼博览古文词,纂《文选六臣注》最简核。篝灯至午夜不撤,倦则假寐。先是,复以上凡四传皆一子,虑之颐过劳,人定①后,令就寝。之颐俟父熟寐,潜起,燃灯帐中,手卷披索,有所得,辄以记,名《摸象》。复觉之,并取所记火②之,曰:“更十年方许著书。”


之颐性严直,见人有过,辄面折之,俟改,即欢然如故。人始畏惮,继而以为卢先生爱我。游南雍,名公卿虚左待。③兼晓达时务,上疏陈机宜,柄政者弗能用。度势不可为,乃归隐,惟以著书立言期不朽。有《遗香堂七录》行世。博闻强记,自少至老所阅书,苟经目皆不忘。偶举一事,辄曰,某部某卷某页,无误者。


长子④,能克家训。


清《钱塘县志》卷二五


卢复习岐黄,兼通大乘⑤,剖疑晰理,解悟不滞。子之颐,资性开朗,而学有根柢⑥,阴纽阳络,证辨入微。善疗奇疾,凡尸阙、迥风⑦,投剂无不中。然负气凌物,议论踔厉⑧,毁誉殆半焉。所著《仲景论》(即《伤寒论疏钞金鎞》)、《本草乘雅》、《金匮要略论疏》诸书行于世。


清《浙江通志》卷四二


之颐字繇生,明熹宗时,号晋公,又自称芦中人。父复,字不远,精于医理,从游者众。会父复著《纲目博议》。有椒、菊双美⑨之疑,不能决,得之颐私评而决。因令面判匕药,皆有至理,病亟,趣⑩令之颐成之,历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中冠以先人字者,即《博议》也。中分覆、参、衍、断四则,遭乱后,书籍零散,参、覆二种,稍补其残缺,衍、断倍多,不能追忆,遂名《乘雅半偈》。凡二十卷,今已行世。父殁后,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匮》九卷。右目偏盲,摩索者,言暗中得之也。继《摩索》而作者,有《伤寒金鎞钞》、《医难析疑》,遐引曲譬,凡三十万余言,难扁鹊、诮华陀、曲王叔和、驳成无己。自孙思邈以下无讥,以引《灵》、《素》之热病,以言卒病则瘳;指七情六气、房劳刀杖,为内外三因则谬;以形层皮肤、肌膕(11)腹胃,限病者期日则谬;以化气为本,以经脉为标则谬。纵横奥衍,精以理解,悟以惮机。旋入闽,归理旧业,积三十余年而后成。


旧史曰:陈曾藙传论之颐云,岁丙戌,监国者在山阴,之颐杖策往谒,大为所亲信,授职方郎。(12)事败,跳身归乡里,间与旧相识者往来,门庭杂沓,踪迹不测。性又简傲,虽以医术起家,轻忽同党,好自矜贵,出入乘轩车傔从(13),广座中伸眉抵掌,议论无所忌,识者谓必中奇祸。顷之,两目皆盲,����(14)成废人。不出户庭,而曩所交游皆断绝,诧叹一室,竟以偾(15)懑卒。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中国医籍考》卷一四


《本草乘雅半偈》十卷 明·卢之颐撰。《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但古有今无者居三之一,因于《本经》取二百二十二种,又于历代名医所纂,自陶弘景《别录》至李时珍《本草纲目》诸书内,采取一百四十三种,以合三百六十五之数,未免拘牵附会。然考据该洽,辨论亦颇明晰,于诸家药品,甄录颇严,虽词稍枝蔓,而于本草,究为有功。……


《痎疟(16)论疏》一卷 明·卢之颐撰。是书论疟证治,于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刺疟法”诸篇微意。大旨谓疟属阳、痎属阴,日作者属阳,间数日作者属阴。而曰温、曰寒、曰瘅、曰牝,皆可以痎疟该之。(17)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余所列诸方,亦多简当,虽书不过一卷,然治疟之法,约略尽乎是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


〔注 释〕


①人定:夜深人静时。语出《后汉书·来歙传》。②火:以火焚。名词用作动词。③南雍、虚左待: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虚左待:以左为尊,故虚左位以待尊贵之客。④麳(lai):意为小麦。⑤大乘(cheng):梵文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1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此以代指佛教之学。⑥柢(di):树根,根底。⑦尸阙、迥风:中医病证名。尸阙,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犹猝死。迥风,疑为中风。⑧踔(chuo)厉:即踔厉风发。形容雄辨恣肆或议论纵横。⑨椒、菊双美:疑指椒叶、菊花二药,皆能治疔疮肿毒。⑩趣:通“促”。(11)肌膕:犹肌骨。膕(guo),膝弯。(12)“岁丙戎”句:丙戌:公元1646年。前一年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秦时称山阴),该年六月败亡。职方郎:官名。即职方郎中,为职方清吏司(明制)长官,掌地图、城隍、烽堠等事,正五品。(13)傔从(qian zong):侍从。傔,封建时代官吏的侍从、副官。(14)����:视不明貌。(15)偾(fen):此处应作“愤”。(16)痎(jie)疟:疟疾的通称。痎,隔日发作的疟疾。(17)日瘅……该之:瘅(dan):热邪、热气盛。牝:阴,同“阳”相对。疑指阴邪之症。该:犹概括。

卢之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未轩文集

未轩文集

十二卷。《补遗》 二卷。《附录》一卷。明黄仲昭撰。黄仲昭名潜,以字行,号退岩居士,莆田 (今属福建) 人。成化二年 (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因直谏被杖谪官,弘治初(1488年)起江西提学佥事,旋乞归,以讲学为事,世称未轩先生。有《八闽通志》(已著录)、《未轩文集》、《延平府志》、《邵武府志》等,此集为其门人刘节所编,刻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由黄迈琮在嘉靖黄希白刻本基础上,加以增修,另加补遗二卷,重新刊刻行世,凡正文十二卷,补遗二卷,附录一卷。陈田在《明诗纪事》中说《未轩集》十四卷,即是将补遗二卷也计算在内。黄仲昭并不看重诗词创作,他与章懋、庄咏共同遭贬,有“翰林三君子”之称。后章懋、庄咏皆聚徒讲学,而他则刻意于地方史志的撰写,因此虽在诗文创作方面,不及章懋、庄咏著名,但仍别具一格。林瀚在黄仲昭墓志中称其“作为文章,浑厚典重,无艰深聱硗之语。”藏书家徐时栋在《未轩集》题记中也说:“未轩诗质实无华,明之中叶流尚如此,然亦时有佳句。而其题丰园十诗,竟无一二语可以入摘句图也。”由此可见,他的诗文的文学价值并不很高。另外,还有《未轩公文集》不分卷的清抄本行世。

国朝画征录

国朝画征录

后有称《清朝画征录》,中国画史传著作,中国清代张庚(1685~1760)著。3卷,续录2卷。乾隆四年(1739)开雕。前有蒋泰叙及自序。全书共收录清初90余年间画家467人,其中,卷上118人,多为明代遗民;卷中104人,卷下76人(内有方外15人,女性16人),又附录明人2人。续录卷上101人,卷下66人(内有方外9人,女性15人)。各为评传,叙述经历、特长、师承关系、流派及其艺术见解,传后或作论赞,或品评艺术得失,或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或以此及彼针贬时风,多有见地,“是录创始于康熙后壬寅(1722),脱稿于雍正乙卯(1735)。十余年间,凡三上京师,一游豫章,一游山左,再泛江汉,三至中州,江南则经者数矣。载稿于行笥,凡遇图画之可观者,辄考其人而录之”(自序》)。故资料比较翔实,是研究清初画史的重要材料。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道家气功著作。简称《新旧服气经》,延陵先生集,桑榆子评。二人时代不详,生平事迹无考,大约为唐宋间人。《通志·艺文略》道家著录“延陵君刊集《新旧气经》一卷”,当即此书,一卷。本书共收唐宋以前十五种服气方法。认为人若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无思无虑,内外兼忘,就会清气凝而为胎,胎成而万病自消,通于仙灵。载《道藏》第五百七十册。

偶然草

偶然草

现代散文集。石评梅著。北平华严书店1929年4月初版。内分上、下两部,收1926—1928年间所作散文20篇。其中有《墓畔哀歌》之类深情悼念爱人的文章,作者经历诸多不幸之后,涉世较深,视野渐广,心怀也渐渐开阔起来,终于写下:“我只好振作起来向前摸索,看着荆棘山石刺破了自己的皮肤,血淋淋下滴时虽然痛苦,不过也有一种新经验能令我兴奋”(《花神殿的一夜》)。遗憾的是,她来不及写出振作之后的新作,就不幸病逝,与她所爱的高君宇长眠于陶然亭湖畔的“春风青冢”里了。

龙须沟

龙须沟

3幕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剧作完成于1950年,1951年2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焦菊隐导演。《龙须沟》是一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党对政府的拥护和热爱。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伊洛渊源录

伊洛渊源录

学术史著作。十四卷。南宋朱熹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伊洛渊源录》是叙述程派诸人言行事迹的著作,伊、洛是河南二条河名,标志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发源之地,故名。《伊洛渊源录》,记载的是二程学派师徒们的事迹、思想。卷一记载的是二程的老师周敦颐的行状。第二卷、第三卷记有关程颢的行状、哀词、遗事(二十七条)等。第四卷记有关伊川先生程颐的年谱、祭文、奏状。第五卷记康节先生邵雍:墓志铭、行状略、遗事。第六卷记张子厚、张天祺的有关事迹、司马光的论谥书。第七卷记范祖禹等三人事迹、祭文、遗事。第八卷记有关刘绚、李端阳、蓝田吕氏兄弟的墓志铭、祭文、遗事。第九卷记有关苏季明、谢显道的遗志、墓志及苏季明的奏状。第十卷记杨文靖:墓志铭、行状、遗事。卷十一记刘安节和尹彦明:墓志铭、遗事。卷十二记张思叔遗事,马时中逸士状,侯仲良:遗事、墓志铭。卷十三记胡安国:行状略。卷十四列身列程门而言行并不显著者十九人的姓名字号等以备参考。该书是宋人谈道学宗派,分道学门户的第一部著作,不仅将程学的承传关系、来龙去脉作了清晰、详细的考察,也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宋史》中的“道学”“儒林”诸传,多以此书为蓝本。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民国七年(1918年)成都老古堂刻本、民国四年至六年(1935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经过校点,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