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绿意轩主人
绿意轩主人,《海上花魅影》 据《自序》,绿意轩主人姓萧名鲁甫,字詹熙,衢州人,善画。此书作于光绪乙未(1895),作者有感于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积弱不能自振,及英人傅兰雅谓“中国所以不能自强者,一时文,二雅片,三女子缠足”。用了二个星期即完成此书。手稿曾经王弢看过,得到称赞。十三年之后,稍加补缀而付梓云。书末第三十二回谓此书原名应为《醒世新编》。《花柳深情传》可能是书商为了赢利,招徕读者而妄改的。
-
旅生
旅生,清末人,撰有《痴人说梦记》。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连梦青
连梦青,浙江杭州人,曾参加唐才常自立会,1900年自立军起义失败,逃往上海。1903年主办上海《繁华报》。民国后,任哈尔滨交涉员,国务院院部顾问、咨议等职。名文澄、文征。字梦青、孟青笔名:忧患余生,别名:连梦惺
与沈虞希及天津《日日新闻》主持人方药雨为友。方药雨根据沈虞希提供的材料,把宫中之事揭诸报端,触怒慈禧,严究泄漏之人,沈虞希遂被害死,连梦青也受此案牵连,1903年从北京逃到上海,先后在《世界繁荣报》和《南方报》任记者,极力鼓吹反清排满,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这其问,在商务印书馆创办的《绣像小说》半月刊上。连载他以“忧患余生”为笔名的《邻女语》。这是一部最早反映义和团运动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有一定地位;同时,该刊还连载他译的小说《商界第一伟人》;他还为著名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撰写序言。该序言被现代文学史家称为是当时很有见地的一篇文学评论。1908年初,他主笔的上海《南方报》,因为内部矛盾而停刊。他受同盟会的派遣从上海来哈尔滨。1909年就任《远东报》主编后,他虽然"毫无言论之权"。但他的排满思想并不为报馆主事人所禁忌。他任《远东报》主笔大约3年。
-
李庆辰
李庆辰(?—1897),字筱筠,别号醉茶子,廪贡生,天津人。《天津县新志》说他:“襟旷逸,力学安贫”,“没后子亦病废,家世陵夷,遗稿莫知所在”。李庆辰一生落拓,穷愁著书,今存作品有《醉茶志怪》四卷、《醉茶吟草》二卷以及未刊手稿《獭祭编》。李庆辰的生卒年,不见载于典籍史册,但目前学界对其卒于1897年的认定较为统一。张振国在《李庆辰生平及著述考论》中考证极为有力,他根据李庆辰好友王樾的悼亡诗《接来信闻李筱筠同年已故追悼》的首句“远道经年噩耗闻(戊戌春闻信自上年已归道山)”推断出李卒于光绪戊戌的前一年,即1897年。而关于李庆辰的生年则有多种说法:李冬梅、杨晓林的《聊斋续书序跋辑评》提出李庆辰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认为其生于道光十一年至十五年(1831—1835年)之间;张振国通过李庆辰的未刊手稿《獭祭编》和诗稿《醉茶吟草》考证出其生年应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虽然考证较为充分,但并非没有疑点,如并未解决王樾在诗中称李庆辰为“同年”的问题。
关于李庆辰的生年,囿于资料所限,确切的年份虽无法断定,但可以推断出大致的范围,即庆辰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间。这有助于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关于李庆辰的家世,其生平资料大多遗失而无从考究,但是仍可从其小说《醉茶志怪》和诗集《醉茶吟草》中略窥一二。虽然李庆辰落拓一生,终身清苦,但其幼时,李家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非常兴盛,据《醉茶志怪》卷一《折狱》载:“予七世祖讳珏,字德佩,为太仓州牧。”卷二《天官》有“予伯祖宜昌公,讳寿彭”,“后公为宜昌太守”。卷一《宅仙》亦云:“昔予家盛时,有仙为守仓廪”,“予伯高祖惠远公举囤中粮,悉济乡邻。”然而后来,李家家道败落,至庆辰时,只得将旧宅租与别人,以获得一点租金接济家用。卷二《宅仙》载:“予故居赁居邵姓”,《蓝衣媪》载:“予故居赁居夏姓”。而李庆辰虽一直居住在天津城郭,但曾多次移居。卷四《树怪》篇载:“乙酉夏(1885年),移居城南第。”由此可见此时李庆辰的生活已经异常艰苦。
-
伶玄
伶玄,汉代人,撰有《飞燕外传》,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伶玄自叙:伶玄,字子于,潞水人。学无不通,知音,善属文。简率,尚真朴,无所矜式。杨雄独知之。然雄贪名矫,激子于谢不与交。雄深慊毁之子于,由司空小吏历三署刺守,州郡为淮南。相入有风情。哀帝时,子于老休,买妾樊通德。通德,懿之弟子不周之子也。有才色,知书,慕司马迁《史记》。颇能言赵飞燕姊弟故事。子于闲居,命言厌厌不倦。子于语通德曰:“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鹜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通德占袖,顾视灯影,以手拥髻,凄然泣下,不胜其悲。子于亦然。通德奏子于曰:“夫淫于色,非慧男子不至也。慧则通,通则流,流而不得其防,则百物变态为沟为壑,无所不往焉。礼仪成败之说,不能止其流。惟感之以盛衰奄忽之变,可以防其坏。今婢子所道赵后姊弟事,盛之至也;主君怅然有荒田野草之悲,哀之至也。婢子拊形属影,识夫盛之不可留,衰之不可推。俄然相缘奄忽,虽婕妤闻此,不少遣乎?幸主君著其传,使婢子执研削道所记。”于是撰《赵后别传》。子于为河东都尉;班躅为决曹,得幸太守,多所取受。子于召躅,数其罪而撮辱之。躅从兄子彪,续司马《史记》,绌子于,无所收录。
-
李汝珍
李汝珍(约1763—1830),清代小说家。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自幼聪明,博览群书,知识广博,多才多艺。余集《李氏音鉴序》称他不仅“诗名籍甚”,而且“旁及杂流,如壬遁、星卜、象纬、篆隶之类,靡不日涉以博其趣”,但他对“章句帖括之学”不感兴趣。乾隆四十七年(1782),李汝珍随兄李汝璜来到海州,以读书、著述为业,前后达十余年。其间得到凌廷堪、许桂林、徐铨等人的教导、帮助,在音韵学上颇有研究。嘉庆六年(1801),李汝珍曾赴河南任县丞,正值黄河决口,民工几十万正从事疏濬、筑堤工作。李汝珍治河成绩如何,缺乏史料,不得而知。嘉庆十年(1805)以前,李汝珍已返回海州,从此久做寓公,其间事迹不详。最后老死海州。
小说《镜花缘》是李汝珍晚年竭十余年心力而创作的一部穷愁怨愤之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无所不通的广博知识,而且凝聚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社会的各种见解。小说谈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音韵、算法,甚至包括酒会、灯谜、双陆、投壶等百戏,以至于“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不能自己”(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为重要的是,李汝珍借助对海外诸国的幻想描写,讽刺批判了封建社会风俗的败坏,道德的堕落等种种不合理现象。对女子的聪慧颖悟、多才多艺作了满腔热情的歌颂,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
李百川
李百川,约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约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小说家。 字号籍贯不详。旧谓其为浙江人,或山西人,据今人考证,可能为江南人。生于乾隆盛世而生 活艰辛,浪迹四方。早年家境尚好,每于月夜邀 友共话新奇事,流连诗酒。后屡遭变故,生计困 窘,遂移居乡塾。乾隆十一年(1746)代人借金, 破产,仅能偿其半。十八年,携家中古董售于扬 州,又遇骗尽失故物。遂依亲友为生,奔走于扬 州、盐城、辽州、梁州及陕西各地。性喜谈鬼,又多读野史稗乘,乃于乾隆十八年在扬州旅舍起 草长篇小说《绿野仙踪》,至二十七年抵河南时 始完稿。此书行世后,影响较大,为清中叶一部 较重要作品。生平事迹见百回抄本《绿野仙踪》作者自序。
-
吕熊
吕熊,生卒年月不详,清小说家、学者。字文兆,号古稀逸田叟。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性情孤冷,举止怪僻。康熙二十一年(1682),游幕北京,与刘廷玑交。次年客于成龙幕。成龙卒,南还游浙江。刘廷玑改官南昌,自昆山往会尽欢。四十三年,又赴淮阴访廷玑,出所著长篇小说《女仙外史》全稿,廷玑为作题语。后客陈奕禧幕。奕禧卒,复往岭南探胜。六十一年,以《女仙外史》触当道忌,由南昌还居苏州,年八十余卒。除《女仙外史》外,所著尚有《诗经六义辨》、《明史断》、《续广舆记》等。生平事迹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蒋瑞藻《小说考证》、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
-
罗懋登
罗懋[mào]登,明小说家、戏曲作家。字登之,别号二南里人。万历年间在世。根据道光丙午年(1846)豫章堂罗氏重修的《罗氏宗谱》四卷残本记载,罗懋登为江西省抚州南城县南源村人,谱中称他另有“行隐四郎”称呼。他主要的文学活动时间在万历年间,主要文学成就是创作了100回长篇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小说内容主要根据以下两件历史事实:一是明代三宝太监郑和挂印,王景宏为副手,募兵西征,共平定39国;一是郑和奉命出使“西洋”(指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域),经历30余国。但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历史小说,而是一本类似《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其中有关爪哇国和金眼国的故事似乎出自《瀛洲览胜》,而一些双方交战的场面描写,带有与《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相似的痕迹。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高。戏曲传奇《香山记》,注释过《投笔记》,并给《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作过音释。据《曲海总目提要》记载,他是陕西人,从《香山记》和《西洋记》等作品看,他又熟悉江浙一带的地理、风俗和语言,很可能是从陕西迁居江浙寓居者。从作品可知,他对佛、道、儒三家都比较精通,尤其对佛教备加崇仰,似为一位佛教信徒。其余生平事迹无考。
-
乐钧
乐钧(1766-1814),清代诗人。初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临川(今属江西)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屡试不第。家贫,与母亲侨居江淮。应曾燠招,寓题襟馆中。有才华,负诗名。与吴嵩梁同为翁方纲弟子。江西诗人蒋士铨之后,当首推乐、吴二人。与吴嵩梁诗相比,乐钧诗更侧重刻划内心感情,如律句:“吟苦渐无花思发,情深惟有月明知。”(《心》)“千斛泪珠时一泻,半缘怀古半思乡。”(《目》)“少日过同飞电疾,情天剩有夕阳红。”(《绿春》)均写得细致入微,深挚动人。他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乐府歌行,真实地勾画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如《刬草行》描写贫瘠之地的百姓受租赋盘剥、官吏敲榨、生死难保的处境;《观音土行》展示灾年中百姓以土果腹的悲惨情状;《买凶》揭露富人杀了人,买穷人代为抵罪的事实;《木簿行》指斥为皇室运载木材的木簿一路横冲直撞、骚扰人民的罪行;《鸦片烟》记述当时鸦片的流行及其对国民的危害,等等。这些诗,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此外,《断肠草》、《械斗》、《联袂轻生》之类描写民俗风情的篇章也都反映出一定的现实内容。
乐钧也工词和骈体文。其词善于抒情,造语冷俊,炼意出奇,〔百字令〕《将至涿州五叠前韵》、〔南乡子〕《题水南村舍图》等可为代表。其骈文绮丽,与张惠言、王昙、李兆洛等并称为清代骈文“后八家”。
著有《青芝山馆诗集》22卷、《断水词》3卷、《骈体文》2卷,还有《耳食录》12卷、《二编》8卷。
-
冷血生
冷血生,其真实姓名不详,曾编《小说时报》之陈景韩,常以“冷血”为笔名,二者是否有关,录以待考。陈景韩。江苏松江人。笔名冷、冷血、不冷、华生、无名、新中国之废物等。1901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大陆报》记者。1904年上海《时报》创刊后,被聘为该报主笔,致力于新闻改革。所撰时评,风靡一时。也以善写小说闻于世,曾和包天笑合编《小说时报》(月刊)。1913年,转入刚由史量才接办的《申报》,任总主笔。历时十六年。成为当时著名报人。后入“中兴煤矿公司”,任董事兼总经理。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65年逝世于上海。
-
李亮丞
李亮丞,名不见经传,著《热血痕》。从小说寓意推测,乃有抱负的失意文士。 也有署名“克敏”的,汉人中没有克姓,或系满族姓氏,但可能性不大,应该是笔名。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生平无考。
-
黎崱
黎崱[zè],字景高,号东山、静乐,约生于13世纪60年代,古代越南史学家、文学家。越南陈朝爱州(位于今越南清化省)人,黎崱为东晋交州刺史阮敷后裔,世居爱州,幼时过继给舅父黎琫为子,改黎姓,教习书,九岁试童科。青年时,仕安南国(越南古称)陈朝,为侍郎,后为陈圣宗侄、静海军节度使、彰宪侯陈键幕僚。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朝举兵南征,安南国王陈圣宗弟昭国王陈益稷率陈键等降附。安南兵邀击,陈键战没,黎崱抱其尸驰数十里瘗之,随陈益稷赴大都。元世祖封陈益稷为安南国王,授黎崱从侍郎,后授同知安暹州事,寻加奉议大夫、佥归化路宣抚司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曾再次举兵,送所封安南国王陈益稷返越“就国”,黎崱应命随军。但元军失利,以炎瘴班师,黎崱重回中土,侨居汉阳,约在14世纪40年代或稍后,卒于斯,寿八十左右。著有《安南志略》《黎佥事集》《静乐稿》《郎官湖小志》等。
授有“官职”的黎崱,却在汉阳度过五十余年的隐居生活。黎崱“性冲退,薄声利,嗜文章。晚自号静乐”。在穷研典籍,专心著述之余,或种竹养花,或游山玩水。他与当时名士或有来往,或诗词酬唱。黎崱邸舍凤栖别墅,又称飘然楼,在凤栖山秋兴亭东、郎官湖畔。凤栖山在汉阳城东部,北距大别山(今汉阳龟山)一里,俗称凤凰山。山有名胜甚多,唐代所建秋兴亭最著。清同治《续辑汉阳县志》载:“(黎)东山飘然楼在秋兴亭东,今废。”明慎蒙《山栖志》也载:“元黎崱,安南人,居汉阳郎官湖之上,著书种树,环堵萧然,宾客过从无虚日。常以远人自待,惟志山水,余不屑意。”元代曾任广州路学教授的傅若金在《和黎别驾》诗中如此形容凤栖别墅风光:“山中野屋连修竹,门外溪流半落花。偶入青峰得樵径,去寻白鹿到仙家。”“手种松株逾十寻,家藏书卷值千金。溪云已任行时满,山雪兼从坐处深。”中书左丞许有壬的诗《次黎东山凤栖别墅韵四首》其一诗如是形容黎崱侨居生活:“风漪翠舞躬耕稻,云锦红酣手中花。杖策寻君迷不得,有书声处是君家。”晚年的黎崱常怀念故国,又以乐观的心境,“觞咏”、“远游”点缀“隐居”生活。与他有交往的当时名士的诗文中都有记述。
-
柳得恭
柳得恭(朝鲜语:유득공,1748年12月24日-1807年10月1日)字惠甫、惠风,号泠斋、泠庵、歌商楼、古芸居士、古芸堂、恩晖堂。本贯文化柳氏。朝鲜王朝历史学家、实学家、诗人。和朴齐家、李德懋、李书九合称为“汉学四家”。1777年曾随使赴清,与清学者李调元、潘庭筠等广为结交,切磋学术。1779年任奎章阁检书官,与李德懋、朴齐家、徐理修并称为“四检书官”。后历任抱川、杨根等地郡守,以及佥知中枢府事、丰田府事等职。他属于北学派实学家,在文体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与朴齐家、李德懋、李书九合称新汉文四大家。四人合刊的诗选《四家诗》,录入390余首汉诗,是朝鲜朝末期一部影响较大的汉诗选集。著书有对研究历史颇具重要意义的《渤海考》,富有资料价值,另有《冷斋遗稿》等,编著有《京都杂志》、《四郡记》、《盎叶记》等。
-
罗日褧
罗日褧[jiǒng],字尚之,江西豫章人(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生平事迹今已不可考。只知他曾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过举人,因而大致推断当为明末人。他的父亲罗文博曾以考廉而授官怀庆。
罗日褧生逢明代末年,时边患屡起。东面有从日本来的海匪“倭寇”,屡屡骚扰沿海;东北面女真也日益强大,虎视眈眈,时刻都有可能挥兵南下;西北面有瓦剌和鞑靼,虽不再兴兵构衅,但仍不服明中央政权管辖,时时弄一些边地小摩擦。西南面少数民族地区则经常起义造反,民族矛盾一度很不缓和;东南沿海有西洋诸国前来商贸,也是亦商亦匪,除了骗占澳门外,还时不时在海上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甚至还占据台湾,妄想弄一块殖民地做为大举侵华的跳板。一时间明政府可以称上是“四裔叛服,边火连天”。另一方面,大量的经济文化交往也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一些新鲜的海风,明人还不是非常封闭,最起码不象清代那样闭关锁国,从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始,明代东南地区商旅与南洋甚至非洲东北部的贸易往来就十分频繁,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的了解也日积月累,因而明人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在这种背景下,明代许多文学家、史学家尤其喜欢谈论边防、海事、外夷等事务,出现了大批的著作,如《瀛涯胜览》、《海语》、《赤雅》等等,但从全面、详细的角度来看,都没有《咸宾录》这样搜罗宏富、范围广泛,它堪为明代地理类著述中的佼佼者。这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咸宾录》,是因为罗曰褧以明王朝为“天下共主”,所有四方的“虏、夷”都要来觐见朝贡。“咸”是“都”、“全部”的意思,“宾”则是“宾服”、“顺从”的意思,因此他站在明代统治阶级立场上行文的背景就可以清楚了解了。也有学者认为“咸宾”是以明王朝为主人,四海“夷狄”都来做客为宾,从而反映出明室国力强大,也能说通。
-
李锴
李锴(1686至1755)清代诗人。字铁君,一字眉山,号廌青。清代铁岭人,汉军旗人。父李辉祖为湖广总督,岳丈索额图为大学士。家世显贵,他却淡于荣利。曾官官库笔贴式,不久即辞职。乾隆元年(1736)荐试博学鸿词,未中选。十五年,诏举经学,以老病辞。少好山水,游踪遍四方。晚年筑室于盘山廌青峰下,闭门著书,很少入城市。居20年后去世。其著述,经学方面的有《原易》3卷、《春秋通义》18卷,史学方面的有《尚史》70卷,文学方面的有《睫巢诗集》10卷、《睫巢文集》10卷。诗最有名,沈德潜说他的诗“古奥峭削,自辟门径。高者胎源杜陵,次亦近孟东野。”(《清诗别裁集》卷30)七言古诗尤为人所称道,如写景之作《坐仙人桥望西峰红树》、怀古之作《项王祠》、酬赠之作《赠李雄李库兄弟》、咏物之作《古藤歌》等都是笔力夭矫的佳作。近体诗也多经过精心锤炼,无一笔松懈滑易,象下列诗句:“毕竟去何处,而云北是归。高城残照下,万里一行飞。”(《闻归雁感赋》)“关路无人雪自消,兴亡千载一昏朝。岛门失势鱼龙震,亭障乘秋虎豹骄。”(《山海关》)“沙连秋水寒皋迥,山拥晴云落日黄。边塞关心双宝剑,亲朋满目一空囊。”(《登北极台》)都凝重苍劲,意境阔大。
-
陆圻
陆圻(1614—?)字丽京,一字景宣,号讲山,浙江钱塘人。明末清诗人、名医。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卒年不详。少明敏善思,早负诗名。与陈子龙等为登楼社,世号“西泠十子体”。性至孝,尝割股疗母病,久而知医。后尝入闽为浮屠,母促之归。当卖药长安市上。适湖州庄廷鑨私撰明史,因圻名盛,列之卷首,与查继佐、范骧皆被株连。事白后,遁之黄山学道,他的儿子陆寅号泣请归。不久,又往依岭南金堡于丹崖精舍,忽易道士服遁去(或云隐武当山为道士)。遂不知所终。陆圻与弟陆培、陆堦皆有文名,时号“陆氏三龙门”。著有《从同集》、《威凤堂集》、《西陵新语》、《诗礼》二编及《灵兰堂墨守》等,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陆圻,字丽京,一字景宣,号讲山,清代仁和(杭州)人。顺治时拔贡。父亲运昌,是明代万历进士。陆圻自少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六七岁就能写诗,父亲很喜爱他。陆圻素负盛名,士人争相接近他,与弟堦、培都以文章经世自任,海内称为三陆。明代崇祯间,文章宗匠,都尊崇娄江(江苏太仓)张溥。张溥卒后,陆圻前往吊唁,赋五言长律,一时传抄,以为杰作。又与陈子龙等结登楼社,世人号为西泠体,为西泠十子之冠。陆圻对父母极为孝顺,曾割股治疗母病,久而知医。明亡后,绝意功名,行医卖药于江浙间,颇著奇效,吴中(苏州)人称他为讲山先生。湖州(属浙江)庄钟私自编写《明书》,为人告发,陆圻与查继佐、范骧都被株连,很久才获释。父母去世后,就弃家远游,入粤拜谒天然和尚,扳依佛门,法名今龙(一作今竟、又作德龙),字与安。又访部澹归于丹崖精舍。澹归,法名今释,原为明朝进士、知临清州事金堡,遁迹佛门。南雄太守陆世楷造丹崖舍给他居住。陆圻前往皈依澹归。
陆圻弃家出游后,文士们都追慕他。当时洪昉思(升)有答友人绝句说:“君问西泠陆讲山,飘然瓶钵竟忘还;乘云或化孤飞鹤,来往天台、雁宕间。”(见《静志居诗话》)陆圻所著医书,可医者有《本草丹台录》二卷、《医林口谱》二卷(《浙江通志·子类部事类》有《口谱》二十四卷、《两浙轩录》)作《陆生口谱》),《医案》一卷(俱见《海宁续目》),《医林新编》若干卷(见《张氏医通》引用书目,《海宁续目》作《医道十篇》,《浙江医籍汇考》作二卷),《伤寒捷书》二卷(《杭州府志》)。其他著作尚有《从同集》、《威风堂集》、《本陵新语》、《洛神赋辨注》、《诗礼二编》、《新妇谱》(俱见《浙江通志》),《诗经吾学》三十卷(见《仁和县志》),《内诗》五卷(见《经义考》),《冥报录》一卷(见《说铃》)。
-
吕抚
吕抚(1671--1742),字安世,号逸亭,浙江新昌人,清代藏书家。生于康熙辛亥(1671)年十二月,卒于乾隆壬戌(1742)年四月。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年十五,补弟子员。喜藏书,与兄析产,不受广厦膄田,独检集遗书以去。又自购益之,筑亭藏其中。恣意翻阅,遂精天文、舆地、兵法、性理、皇极之学。著有《三才图》、《廿四史通俗演义》等。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室名“逸亭”。
吕抚,字安氏,号逸亭,浙江新昌人。生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年不详。自少年时喜读史书。年十五补诸生,博通经史百家。科第失意,遂以邑绅隐居。著《四大图》等。据上文记载,吕抚创作《精订纲鑑廿一史通俗衍义》一书,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完成初稿,尔后他对初稿大加删削,于清康熙末年定稿。吕抚为了将自己编成的这部通俗小说印行于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活字泥版印刷技术,并利用这个印刷技术,率领诸子辈成功地印刷了自己编写的这部书。既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记述发明活字泥版印刷技术的重要文献,又为我们留下了一部采用这种技术印成的图书实物。这在我国古代印刷技术的研究方面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吕抚在我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明方面作出了贡献。清代吕抚撰写的这部通俗长篇小说《精订纲鑑廿一史通俗衍义》,凡二十六卷,四十四回,卷首一卷。书名页镌“正气堂藏板”。
所著有《四大图》、《心图》、《三才一惯图》、《格言段家筱》、《正修乐天图》、《纲鉴通俗演义》(后人改名为《二十四史通俗演义》)、《文武经仑》等。
-
陆应旸
陆应旸(约1572-1658),字伯生。年少就补县学生,不久被斥,之后就打消了做官出仕的念头。陆应旸作诗以大历诗风为宗。当时的学士黄洪宪以及大学士许国申都折节与他结交。王世贞喜欢以自己的声名笼络后进俊才,经常赞誉陆应旸。陆应旸并不去附和,时人评论,更加认为应旸高尚。应旸虽以诗文出名,但修复孔宅,议扩郡城,言行都显示出过人才干。又好远游,故其集有《桃源》、《河上》、《荆门》、《白门》、《武夷》、《五茸》诸游稿,凡二十三种。又有《樵史》、《太平山房诗选》行世。卒年八十有六。
《樵史通俗演义》四十回。题“江左樵子编辑,钱江拗生批点”。书成于清初,长篇小说,叙明末历史故事。从明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乱政写起,详细铺叙了魏忠贤势焰张天、陷害忠良百姓等恶迹;由魏氏倒台自缢,便转入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结合叙述清兵入侵等事;后半部交待明朝灭亡,李自成失败,以及南明政权的一些情况。作者在自序中说:闲时阅读《颂天胪笔》、《酌中志略》、《寇营纪略》、《甲申纪事》等书,深有所感,故撰成该书。
-
李伯通
李伯通,生卒年均不详,名豫曾,一字伯樵、北桥,扬州人。他的作品有《丛菊泪》、《秋水芙蓉》、《奇侠雌雄剑》、《唐宫历史演义》、《清朝全史演义》,及《北桥诗钞》、《清鉴易知录》等。杜召棠在《惜馀春轶事》中说,李伯樵“工诗文,多针砭。著《丛菊泪》长篇说部,描写扬州社会现状,与李涵秋《广陵潮》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刊于前,为李名所掩。”
-
李逸侯
李逸侯,民国小说家。著《宋代十八朝艳史演义》。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生平无考。
-
李春荣
李春荣,字芳普。浙江会稽人。约生于1724年左右,曾应童子试,取博士弟子员,乃以异籍被攻。后游齐鲁、荆楚等地,弃举业,为慕府,一生不得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临鹤山人
临鹤山人,清代人。号梦梦先生。撰有《红楼圆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作家,诗文作家。名祯,以字行。庐陵(江西吉安)人。弱冠即有文誉,与曾棨辈相颉颃。永乐二年(1404)进士,选庶吉士,参与修《永乐大典》,同事者推其该博,僻书疑事,人多就质。擢礼部郎中,迁广西左布政使,坐事谪役,寻宥还。洪熙元年(1425)起故官河南,饶有惠政。正统四年(1439)致仕。家居20余年,屏迹不入公府。故庐裁蔽风雨,伏腊不充。他富有才情,多所结撰。著有传奇小说集《剪灯余话》,还有《运甓漫稿》、《容膝轩草》、《侨庵诗余》等。
《剪灯余话》是效法瞿佑《剪灯新话》而作,故称“余话”。小说多写男女情事,既有人间姻缘,也有人狐相恋、人神相爱,都寄托着“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的教化意图。至于《何思明游都录》描写阴间情状,更带有劝善扬恶的实用目的。王英在序中评论说:“其间所述,若唐诸王之骄淫,谭妇之死节,赵鸾、琼奴之守义,有人读之,有所惩劝;至于他篇之作,措词命意,开阖抑扬,亦多有可取者,此余之所以喜也。”他的传奇小说具有“秾丽丰蔚,文采烂然”的艺术特色。小说夹进过多的诗词和骈文,文气反而显得冗沓累赘。
从《剪灯余话》可知李昌祺善诗词。他的诗清丽畅达,如《雨中发洪都》:“豫章城下水如苔,风雨官河一棹开,山色遥连萧寺暝,雁声斜度楚云哀。霜凋远树寒灯见,鸟背孤帆极浦回。画栋朱帘遗阁废,荒基岁岁长蒿莱。”李时勉评论说:“李布政诗,如纤云浮空,变态而难状,春泉注壑,瀺灂而无穷。”(《古廉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昌祺诗一变绮靡纤巧之习,而以流逸出之,故别饶鲜润。”陈田也指出:“方伯诗,色新意古,诸体并工。在永乐诗家中,独标一格。”(《明诗纪事》)
-
李之藻
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明仁和(今余杭)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学识渊博,在天文历算、数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徐光启交往甚深,同从意大利人利玛窦游。20岁时,曾作《中国十五省地图》,甚精确。后在利玛窦处见到《世界全图》,即翻译刻制《万国地图》屏风。三十五年,与利玛窦同译《浑盖通宪图说》2卷,次年又译成《圜容较义》1卷。再同译《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译成,计分前编2卷、通编8卷、别编1卷,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同为西方数学最早传入中国的重要著作之一。天启间(1621—1627),与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著《寰有铨》6卷、《名理探》10卷。《名理探》为逻辑学在我国最初之译本。此外尚有译著《经天盖》、《简平仪说》(熊三拔著)、《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初函》等10余部,撰有关于数学、历算等的序、跋、奏、疏30余篇,对介绍西方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万历四十一年(1613),李之藻上奏“西洋天文学论十四事”,请开馆局翻译西法,未果。崇祯二年(1629)五月初一日食,《大统历》、《回回历》均有预测,而以徐光启根据《西洋新法历书》预测最为精确。七月,诏开历局,命徐光启、李之藻督修。吸收欧洲历法优点,补《大统历》之所失,编撰新历《崇祯历书》(李、徐先后去世,由李天经于崇祯七年最后完成),奠定我国现行农历基础。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