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李攀龙
  • 姓名:李攀龙
  • 别名:字于鳞,号沧溟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历城(山东济南)人
  • 出生日期:1514年5月12日
  • 逝世日期:1570年9月18日
  • 民族族群: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山东济南)人。9岁而孤,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他勤奋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已而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未几以病归里。自构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间。为人孤傲,不合者辄戒门人终不见之。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2年后迁为学政,再迁为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哀伤过度,不久亦卒。著有《沧溟集》30卷,编有《古今诗删》。


其诗作主要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有的表现自己宦海浮沉里的哀怨和牢骚:“天涯谁借穷交泪,海内空传拙宦名。”(《冬日登楼》)“夙昔黄金收骏马,高台空在有谁怜。”(《宣武门眺望》)有的表现其向往隐居、孤芳自赏的傲气:“多病恰堪成卧隐,浊醪真足抵穷愁”。(《九日登楼》)“只今海内无同调,高忱从君老物华。”(《和余德甫江上杂咏》)这些诗尚有真情。间或其诗也能反映现实,如《广阳山道中》忧旱问饥、感时伤世:“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赵州道中》面对潦水、感慨万端:“潦水阴相积,蒹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属艰难。”尽管题材狭窄,但还能表现出一位头脑较为清醒的封建官吏的识见。


在他创作的诸体诗歌中,七律和七绝为优。其七律以声调著称,意境雄浑,词采俊亮。他还较注意七律章法,在大开大阖中,尚能不忽略一些必要的精细描写。如《使君重过山楼分赋得空字》起句突兀,气势磅礴;结句诘问,含意深远。中间插入景观描绘。三者层次分明,又浑成一体。其七律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计矫然认为:“于鳞七言律多至三百余首,只一格调,数见不鲜。”(《龙性堂诗话》)品评虽苛,不为无据。其七绝有不少风调自然之作,如《和聂仪部明妃曲》,沈德潜认为其诗“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在其下”(《明诗别裁集》)。


他是后七子的首领,但持论比谢榛、王世贞更为偏狭。他只推崇汉魏古诗,盛唐律诗,认为文章要“视古修辞”,“宁失诸理”也在所不计。他编选的《古今诗删》唐后即接明代,宋元诗一首不选,以明其论诗宗旨。其文学主张有片面性,给诗文创作留下不良影响。他的乐府诗,“止规字句而遗其神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他的散文时有故意佶屈其词、涂饰其字的现象,过于求古,反而赘牙戟口。

李攀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安石文集

王安石文集

文集,王安石著。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该书收集王安石先生的精选优秀文章8篇。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

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吴郡志[四库本]

吴郡志[四库本]

又作《吴门志》。江苏地方志。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五十卷,首一卷。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资政殿学士。是书为石湖晚年所作, 约成书于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1193)。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分沿革、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宫宇、古迹、水利、人物、杂咏等39门。征引浩博,而叙述简赅。是研究南宋时苏州地区经济、文化、风俗的重要参考书。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火莲经

火莲经

火莲经(又名淮南王王行火莲经),一卷,汉 刘安 撰。见存《藏》外外丹书集成。

骂意经

骂意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杂说一切善恶之法。多似律中之语。

正法华经

正法华经

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法华经现存三译本中之最古者。本经译于太康七年(286),由聂承远传译为华语,张仕明、张仲政笔受,竺力、帛元信共同参校。本经之原本乃于阗国王宫所藏六千五百偈之贝叶本,经中含有大量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所无之譬喻故事,且品名异于妙法莲华经者亦不少,故为对照研究法华经之重要资料。全经共有二十七品,内容与罗什译本大致相同。然药草品(罗什译为药草喻品)中有迦叶之问答及日月生盲之譬喻;授五百弟子决品(罗什译为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有入海取宝之譬喻;药王如来品(罗什译为法师品)中有宝盖王及千子善盖太子法供养之事;又诸咒皆翻梵为汉;于总持品(罗什译为陀罗尼品)与乐普贤品(罗什译为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有关陀罗尼之汉译出入甚大;将提婆达多品与见宝塔品合为‘七宝塔品’;光世音普门品(罗什译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重颂’;嘱累品列于最后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