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

龙树
  • 姓名:龙树
  • 别名:“龙猛”、“龙胜”
  • 性别:
  • 国籍:印度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龙树,亦作“龙猛”、“龙胜”,音译“那伽阏刺树那”、“那伽阿周陀那”。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据《龙树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等,为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自幼“诵四韦陀(即‘四吠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并领解其义。青年时即为著名婆罗门教学者,“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曾学“隐身”术行奸,后皈依佛教,先学小乘,精通三藏。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大乘经典,后周游诸国,更求他经。与“外道”辩论,皆获胜利。传说曾入海受“大龙菩萨”赠“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确立并系统阐述了中观理论。时南天竺王信奉婆罗门教,攻击佛法。龙树前往教化,使之放弃婆罗门教信仰,皈依佛教。此后大力传教,进一步发挥《般若经》“性空”的思想,成为佛教大乘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传说他死于“小乘法师”的逼迫。弟子有提婆等。著作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保存在汉译本中的约有二十种,藏文译本则有一百十八种。汉译本主要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回诤论》、《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论》等。其译介始自公元5世纪初之后秦鸠摩罗什,后有北魏毗目智仙、瞿昙般若流支、菩提留支,南朝宋僧伽跋摩、陈真谛,以至隋达磨笈多、唐义净,北宋施护、日称等。以鸠摩罗什所传影响最大,三论宗、天台宗均以龙树为印度之祖师。他的哲学有强烈的怀疑论色彩,认为人的认识不具有把握客观真实的能力,感觉经验和名言概念都是虚妄臆想的表现,由此认识因缘所了知的对象,虚伪不实,故谓之“空”。其采用的方法,多为否定式,通过批判“一切有部”和“恶趣空”,提倡真俗“二谛”说,并以“实相涅槃”说论证“入世”的必要。

猜你喜欢的书

律吕成书

律吕成书

二卷,元刘瑾撰。瑾有《诗集传通释》,已著录。是书以候气为定律之本,因而推其方圆周径,以考求其积分。盖瑾之学笃信宋儒,故其注《诗》守朱子之说,不逾尺寸。其论乐守蔡氏、彭氏之说,亦不逾尺寸也。瑾合二家之书,反覆推衍以成是编,较诸古人之神解,诚未必窥其精微。然宋儒论乐,所见不过如此。有元一代,着述尤稀,《律吕成书》犹不甚支离者。长短兼存,以资考订,固亦不妨姑备一说云尔。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

《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续道藏》。此经包括《龟山丹皇飞玄紫文》、《上清始生变化玄箓》二篇,言思神之法。其内容文句与《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一书之上下二卷大致相同。盖是同书之不同版本。

神拳

神拳

4幕6场话剧,又名《义和团》。写于1960年。初载1961年《剧本》2、3月号合刊。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1962年,此剧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次演出。剧本叙述了清末洋教士和官僚、恶霸相互勾结,欺压百姓,在中国土地上为非作歹。被害得家破人亡的农民高永义毅然加入义和团,回乡设坛,扩大组织,烧教堂、除恶霸、打击洋人和贪官,后又来到北京,和各国帝国主义势力斗争。他们先受到清政府利用,后又被出卖。在八国联军入城之际,他们决心撤至城外,继续斗争。剧本歌颂了义和团舍生忘死的爱国反帝精神,也表现了他们盲目、迷信等局限,同时抨击了清政府的官僚们欺压百姓,而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奴才相。老舍父亲死于八国联军之役,自幼听母亲讲述过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罪行,又读到关于义和团的民间传说,认为“不管他们有多少缺点,他们的爱国、反帝的热情与胆量是极其可敬的”。因此写这个剧,是“吐了一口气,积压了几十年的那口气”(《〈神拳〉后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译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译注

亦称《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佛教经典。中国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三部经典之一。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畺良耶舍译。一卷。本经谓阿阇世王欲弑父夺位,把其父亲频毗娑罗王幽闭起来。阿阇世王母韦提希夫人恐丈夫饿死,偷偷送饭被发现亦被幽闭。韦提希夫人苦恼忧伤,发愿不复生于浊恶世中,愿生西方净土。于是释迦牟尼为之说阿弥陀净土之无限美妙,教其十六观法,称专心念佛可灭罪消灾,并述九品往生法门。东晋慧远、隋智顗、吉藏各有注疏,但影响较大的是唐善导的《观无量寿佛经疏》。本经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三支比量义钞

三支比量义钞

三支比量义钞,一卷,唐玄奘立,宋延寿造,明明昱钞,相宗八要解第七。

甘露经陀罗尼咒

甘露经陀罗尼咒

佛说甘露经陀罗尼,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以此经中有‘取水一掬,咒之七遍,散于空中,其水一渧,变成十斛甘露。一切饿鬼,并得饮之,无有乏少,皆悉饱满。’故谓之施甘露真言,亦曰十甘露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