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罗迪楚
罗迪楚(1861-?),字锦江、一字肇樟,号南贞,嘉定府犍为县杜吴乡人(今乐山市犍为县龙孔镇)。邑人秦拱北门生,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铨选内阁中书。与蔡元培、赵熙均为“壬辰科”同科进士。铨选内阁中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前夕,奉朱批外放湖北监利县任知县。任监利知县期间著有《停琴余牍》。1911年,参与了成立于宣统三年三月的“帝国宪政实进会”1912年,参与筹备成立“中国回教俱进会”,为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做出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贡献。除《停琴余牍》外,罗迪楚还著有《新疆政见》流传于世。二书常被引用于研究清末新疆经济开发和法学方面的著述论作中。
罗迪楚,一代通儒,一代循吏,四川犍为龙孔人。据生于清宣统年间的家父讲,迪楚先贤自中举、进士及第、入仕离乡后,再也没有回过故里。先生一生宦海沉浮,天涯沦落,最后终老何地,逝于何处,不得而知。乡愁,怀念先家沟流经老文滩那条瘦瘦的小河,还有那远去的年代,荒芜的乡村,那飘逝的古韵炊烟,以及先家沟、挖脉坳、龙孔场至犍为古道,一路留下迪楚先生的足迹。百年追忆,翻开尘封的往昔,打开历史的扉页,追寻先生于乱世为官,在宦海生涯、改朝换代中参与革故鼎新的政治活动轨迹。清光绪年间进士、翰林、内阁中书、湖北监利知县、参与“千名举人联名公车上书”
-
李江
李江,清代人。撰有《乡塾正误》。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光庭
李光庭,诗人。字朴园。宝坻(今属天津)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官内阁中书,授湖北黄州知府。与刘位坦、张维屏、陶梁等友善。博通群籍,喜金石考据。论经“以喻言为先导”,又谓“农谚、童谣、村歌、舆诵散见史传者,颇能备天时地理人情物态之蕃变,而音节之高下长短亦出于天籁之自然”。他秉承家学,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其中最有学术价值的是他于道光末年所著的《乡言解颐》。著有《虚受斋诗钞》20卷、《步雪联吟》1卷、《陶李唱和诗》1卷、《感旧诗》1卷、《瓮斋诗话》4卷、《经史喻言》8卷、《乡言解颐》5卷、《吉金志存》4卷等多种。兄光里(字勉庵)亦能诗,先卒,著有《春熙堂诗稿》。
-
陆寿名
陆寿名(1631年-?)明末清初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字处实,号芝庭、芝庵。陆檄孙,陆德元父。清朝政治人物、诗人、史学家。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举人。顺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七名进士。十三年授江南宁国府学教授,次年丁艰归。康熙二年(1663年)因杨昌龄案株连被杖。曾与兄陆寿国、中表兄尤侗及汤传楹结四子社,究心实学,诗文超然高步。与韩讷合辑《治安文献》十卷,编《续太平广记》八卷。著有 《四书群言折衷》《芝瑞堂稿》一卷《芝瑞堂诗》一卷《凤鸣集》等。
-
黎遂球
黎遂球(1602年8月21日—1646年11月10日)字美周。番禺(今广东广州)人。博学能文,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举人,再试不第便杜门著述,肆力于诗古文辞。扬州进士郑元勋集四方才人于影园赋《黄牡丹诗》,诗坛盟主钱谦益为之品题,遂球即席立成十首,冠于群贤,被众呼为“牡丹状元”。甲申(1644)事变,明朝覆亡,遂球拥唐王抗清,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45岁的黎遂球以兵部主事提督水师与清军激战,困守赣州凡数月,十月四日,与胞弟遂琪,仆从卢从赞、梁义、陈广金等30余人同日死于国难。卒后3年,永历朝诏恤殉难诸臣,赠遂球兵部尚书,谥忠愍。
遂球为明末卓有成就岭南诗人之一,其传世作品以描写吴中、扬州一带与作者家乡美丽风光和赏心乐事者为多,特别是描写家乡粤东的诗章既多且佳。诗风风流绮旎、风致嫣然,如徐世溥在《莲鬚阁诗集序》中所言:“始得黎子诗读之,如春风骀荡、夏云崔嵬,如坐百花,杂陈箫韶,美人剑客,翾动左右……”其代表作品《南国篇》、《春望篇》、《同陈秋涛、黄逢永诸公社集南园作》,皆能体现这种风格。遂球也有一些痛快淋漓之作。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美周诗,五古最佳,有《古侠士磨剑歌》云:‘十年磨一剑,绣血看成字。字似仇人名,难堪醉时视。’《结客少年场》云:‘生儿未齐户,结客少年场。借问结交时,不属秦舞阳。泣者高渐离,深沉者田光。醉者名灌夫,美者张子房。感恩思报仇,相送大道旁。’其困守虔州,临危时,击剑扣弦,高吟绝命。有云:‘壮士血如漆,气热吞九边。大地吹黄沙,白骨为尘烟。鬼伯舐复厌,心苦肉不甜。’一时将士闻之,皆为之袒裼争先,淋漓饮血,壮气腾涌,视死如归。”(转引自《明诗纪事》)这些作品更能反映其烈士之心态。著有《莲鬚阁集》。其生平资料见《莲鬚阁集》所附之传志、祠记像赞等及《广东新语》。
-
李文蔚
李文蔚,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代杂剧作家,曾任江州瑞昌县尹,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孙楷第《元曲家考略》曾于白朴《天籁集》中录出一首词,名为“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认为此即元剧作家李文蔚。词中内容虽尚不足以证实其论断,然白朴、李文蔚均曾居于真定,且又同为剧作家,相识为友极有可能。若此论可成立,则李文蔚之生活时代当与白朴相近。其所作杂剧今知共有十二种,现存者二种:《张子房圮桥进履》、《报冤台燕青扑鱼》;存有剧目者十种:《燕青射燕》、《金水题红怨》、《秋夜芭蕉雨》、《风雪推车旦》、《晋谢安东山高卧》、《濯锦江鱼雁传情》、《谢玄淝水破苻坚》、《汉武帝哭死李夫人》、《蔡萧闲醉写石州慢》、《卢亭亭担水浇花旦》。《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雪压青松”。观其现存二剧,成就并不甚高,王季烈评《圮桥进履》说:“四折前后情形,既不甚贯串,末折寥寥三曲,尤为草率了事。曲文亦平平,惟第一折乔仙所唱[上小楼]四支,较多清新及本色语。”(《孤本元明杂剧提要》)《燕青扑鱼》一剧亦有相似特点。其生平创作见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臧懋循《元曲选》。
-
李直夫
李直夫,元代戏曲作家。本姓蒲察,人称“蒲察李五”。女真族人。生卒年不详,约元世祖至元末前后在世。居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县)。大德末年,曾官湖南肃政廉访使。著有杂剧十二种,今仅存一种:《便宜行事虎头牌》;还有残曲一种:《邓伯道弃子留侄》。《虎头牌》写银住马将军镇守夹山口,好饮失职,其侄山寿马为上司而以军法惩治之,然后亲至其门以叔侄礼暖痛。剧中伸张法不徇情之大义,有一定的思想和社会价值。元蒙、女真,皆为游牧民族,率性自由,颇不拘法纪之检束;入主中原后尚多违法乱纪者,既不利其政权之巩固,也不利于各民族之融洽,故剧中整饬军纪事亦有观实意义。所作当行,长于科诨;历史剧少,而反映观实生活的剧目多;采用一些北方民族的曲牌,也增强了粗犷豪壮的民族气息,于元杂剧中别具风韵。语言本色,秀气飘逸,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梅边月影”。明·贾仲明补《录鬼簿》之吊词云:“蒲察李五大金族,《邓伯道》,《夕阳楼》,《劝丈夫》。《虎头牌》,《错立身》,《怕媳妇》。《谏庄公》,《颍考叔》。俏郎君,谎郎君,各自乘除。《淹蓝桥》,尾生子;教天乐,黄念如;是德兴秀气直夫。”
任湖南肃政廉访使,与当时著名文学家元明善有交往。著有杂剧12种,今存《便宜行事虎头牌》1种,又《邓伯道弃子留侄》一剧,仅存第2折曲词两段。《虎头牌》写女真族人山寿马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银住马抚育成人,后以军功升任兵马大元帅,掌虎符金牌,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大权。银住马镇守夹山口,违反军令,贪酒失地。山寿马拒绝婶娘、妻子和部属的求情,依法惩罚叔父,事后又同妻子牵羊担酒去给叔父暖痛。作品歌颂了山寿马法不徇私的优良品德,也真实地表现了他责打叔父时痛苦而复杂的心理:打的来一棍子,一刀锥,一下起,一层皮。他去那血泊里难禁忍,则着俺交椅上怎坐实!这是一部女真族作家描写女真族生活的优秀剧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不仅记述了一些女真族的风俗习惯,而且剧本第二折还采用了不少源出女真族音乐的曲牌。这一折在元、明间颇为流行,通名十七换头,它和王实甫《丽春堂》的十二换头同著称于时。
-
李寿卿
李寿卿,太原人,曾任将仕郎,后除县丞。作有杂剧十种。今存《伍员吹箫》、《度柳翠》两种。
李寿卿,太原人,元·钟嗣成《录鬼簿》云:“将仕郎,除县丞,”明·朱权《太和正音普·古今群英乐府格势》将其列于元杂剧作家一百八十七人中的第四位,其曰:“李寿卿之词,如洞天春晓。其词雍容典雅,变化幽玄,造语不凡,非神仙中人,孰能致此?”其作品可分为三类:《说鱄诸伍员吹箫》、《吕太后定计斩韩信》、《吕太后夜镇鉴湖亭》、《司马昭复夺受禅台》、《鼓盆歌庄子叹骷髅》、《吕太后祭浐水》为历史剧;《月明三度临歧柳》(即《月明和尚度柳翠》)、《船子和尚秋莲梦》为宗教剧;《吕无双远波亭》、《辜负吕无双》本事不详,似为爱情剧。他的作品多数散佚,故研究者少有驻目,但从史料著录看,他是元代前期较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
李寿卿,元戏曲作家。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曾任县丞。贾仲明作《凌波仙》言其“姓名香,赢得青楼”,可知其在当时饮誉艺坛。所作杂剧,《录鬼簿》载有《吕太后使计斩韩信》、《船子和尚秋莲梦》、《吕无双远波亭》、《夜锁鑑湖亭》、《鼓盆庄子叹骷髅》、《吕太后祭浐水》、《司马昭复夺受禅台》、《月明三度临岐柳》、《说专诸伍员吹箫》;后两种今存。《伍员吹箫》是史剧,写春秋时吴国伍子胥为父兄报仇的故事,与《赵氏孤儿》是复仇剧的双璧。结构严谨,第三折“吹箫”一场,是全剧的眼目。《月明三度临岐柳》又名《度柳翠》,写月明和尚欲度脱杭州名妓柳翠,于是装疯以戏言向她说法,经三次说法,使柳翠大悟,即坐化而去,结构自然,曲词随处插入月与柳的缘语以说法,极巧妙。柳翠事采用杭州传说,至今仍有柳翠巷、柳翠井、柳翠桥。李剧富有文采,[日]青木正儿将其与马致远等均归为“清奇轻俊派”(《元人杂剧概说》),并说:“清奇轻俊派亦多雅言,但其修饰不那样的惹人注目,而具有清奇之感者”(同上)明朱权评其词“雍容典雅,变化幽玄,造语不凡,如洞天春晓,”(《太和正音谱》)其散曲今存小令一首。生平略见元钟嗣成《录鬼簿》。
其作品可分为三类:《说鱄诸伍员吹箫》、《吕太后定计斩韩信》、《吕太后夜镇鉴湖亭》、《司马昭复夺受禅台》、《鼓盆歌庄子叹骷髅》、《吕太后祭浐水》为历史剧;《月明三度临歧柳》(即《月明和尚度柳翠》)、《船子和尚秋莲梦》为宗教剧;《吕无双远波亭》、《辜负吕无双》本事不详,似为爱情剧。他的作品多数散佚,故研究者少有驻目,但从史料著录看,他是元代前期较为重要的作家之一,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
-
李好古
李好古,西平(今属河南省)人,一说为东平(今属山东)人,一说为保定(今属河北省)人。官南台御史,元至正八年在世。据元·钟嗣成《录鬼簿》载,所作杂剧三种:《巨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张生煮海》。今存《张生煮海》。《词林摘艳》辑存散曲套数〔双调?新水令?落红满地暮春天〕。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孤松挂月”。明?贾仲明〔凌波仙〕吊李好古云:“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用工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著有杂剧3种,都是神仙故事,今仅存《沙门岛张生煮海》1种,《赵太祖镇凶宅》及《巨灵神劈华岳》都已亡佚。
《录鬼簿》吊词说:“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标题尘外三生簿。《镇凶宅》赵太祖,《劈华山》用功夫。《煮全海》张生故。撰文李好古,暮景桑榆。”这里点明了他所写的三个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臣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其中至少有两个是神话题材。还说他博学能文,腹内有万卷诗书,所作文字足以流传后世。
《张生煮海》是流传下来的李好古的唯一杂剧。题材系根据民间神话传说和金院本加工改写而成。剧作写秀才张羽寄居东海石佛寺,晚上弹琴散心,有龙女琼莲前来偷听,张羽爱上龙女,请求结为夫妇,龙女很倾心,约定八月十五日招他为婿。琼莲回龙宫后,龙王不许。张生思念心切,前去海边寻访,但渺无踪迹。这时,东华仙姑降临,传给他法术,送给他银锅、金钱和铁勺,告诉他煮沸海水,就可逼龙王招亲。于是张羽便在沙门岛上架锅扇火,煮得大海沸腾,龙王无法,只好请石佛寺长老做媒。剧本第四折指出:“愿普天下旷夫怨女,便休教间阻,至诚的一个个皆如所欲。”说明只要有移山填海的决心和毅力,一定可以取得爱情的胜利,剧中张羽能够突破旧礼教的束缚,敢于和封建统治势力作斗争,这一形象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
李行甫
李行甫,名潜夫,字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东北)人。生卒年不详。约元世祖至元前后在世。在《录鬼簿》里,他被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中,为元杂剧前期作家。贾仲明挽词云:“绛州高隐李公潜,养素读书门镇掩。青山绿水白云占,净红尘,无半点。纤小书楼插牙签,研架珠露《周易》点,恬淡虀盐。”从中可知他一生大概没做过什么官,乃是一个“净红尖,无半点”的绛州“高隐”。隐居于乡间,终日闭门读书,寄情于山水间,过着恬淡悠然的隐士生活。作品有《灰栏记》一种行于世。《灰栏记》是一本公案戏。从作品中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情感与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这一点来看,很可能是作者归隐前的作品。关于作者的创作风格与创作特点,从作品本身来看,可以用“不尚雕琢”四字加以概括,其语言朴实无华,通俗自然。有人甚至拿其中的第三折与杨显之的《潇湘夜雨》第三折对看,认为它曲词平平。这显然是把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所得出的结论。而作品曲折的情节、新颖的构思则又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匠心。
-
李玉
李玉(1610~1671)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因其书斋题为“一笠庵”,故人称“一笠庵主人”。吴县(江苏苏州)人。出身寒微,而才高好学,以自学中崇祯末乡试副榜。吴伟业赞其“才足上下千载,学足以囊括艺林”。明亡遂绝意仕进,毕生致力于戏曲创作及曲谱曲律的研究整理工作。他根据明人徐于室《北九宫谱》原稿,增补元人杂剧散套以及明初南戏中保留的北曲若干,并详加考订,编成《北词广正谱》18卷,吴伟业序称其“骚坛鼓吹,堪与汉文唐诗并传不朽”,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剧作见于各种曲目书中著录的有42种。《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清忠谱》、《眉山秀》、《雨须眉》、《太平钱》、《千钟禄》、《万里圆》、《牛头山》、《麒麟阁》、《七国记》、《昊天塔》、《风云会》、《王高风》、《连城璧》、《一品爵》等18种今存有全本,与朱佐朝合作的《埋轮亭》以及《洛阳桥》存有散出,其余作品或在《曲海总目提要》中有介绍;或仅见著录,内容不详;或作者难以确定。
李玉早期作品以描写世态人情为主,较为著名的是“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一人永占”。入清后,其作品多描写历史上的政治斗争事件或从当时社会生活中取材,直接暴露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呼声,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民主性。代表作《清忠谱》写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苏州人民与阉党魏忠贤英勇斗争的事迹,塑造了坚贞、勇敢急公好义的周顺昌、颜佩韦等五义士的生动形象。剧中描写群众斗争的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效果。他还写有中国最早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作品《万民安》,可惜没有流传。另有《万里园》、《千钟禄》、《连城璧》、《洛阳桥》等皆内容深刻,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有一定价值。
李玉有的作品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倾向,如渲染臣代君死的封建道德或因果报应等,但总的来看,他在艺术上是继承并发展了《鸣凤记》、《浣纱记》的现实主义传统,注重角色安排和曲白配置,戏剧情节生动,词曲合于音律又流畅自然,雅俗共赏,适宜舞台演出,一扫明末典丽化的陋习。
李玉与一大批苏州作家如朱素臣、朱佐朝、叶时章、张大复、朱云从等相友善,创作道路相近,常相互合作,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艺术流派“苏州派”,李玉本人也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家之一,据钱谦益《眉山秀》题词中说李玉“言词满天下,每一纸落,鸡林好事者争被管弦”。他的创作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李唐宾
李唐宾,号玉壶道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约元惠宗至正末前后在世。官淮南省宣使。与贾仲明交厚且久。“衣冠济楚,人物风流,文章乐府俊丽”(《录鬼簿续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孤鹤鸣皋”。所作杂剧有《梨花梦》、《梧桐叶》二种,今存后者。然《也是园书目》、《今乐考证》等皆著录于“无名氏”栏下,诸版本亦多未题撰人,故此剧是否唐宾作,尚有疑问。而贾仲明既云唐宾“与余交久而敬”,似不当有误,故仍置其名下。惟顾曲斋本题“乔梦符著”,则无根据,今不从。剧写李云英、任继图夫妇离合事,反映出唐代安史之乱给一般家庭造成的痛苦,赞扬李、任爱情之坚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情节紧凑,形象鲜明,曲词清雅俊丽而有境界。在元明杂剧中,亦属中上之作。
-
刘君锡
刘君锡,字号不详,元末明初杂剧作家。燕山(今北京西南)人。家甚贫。元时曾任省奏,性格方正耿介,家贫但不屈节。人有过必正色责之。约明代洪武中前后在世。时与邢允恭、友让、贾仲明等友善。善隐语,为燕南独步,人称“白眉翁”。所作剧多种,盛行于世。今知有《石梦卿三丧不举》、《贤大夫疏广东门宴》,皆佚。现仅存其《庞居士误放来生债》,《录鬼簿续编》于其名下著《来生债》一本,然《元曲选》存本属无名氏,今从刘著。
-
刘唐卿
刘唐卿,太原(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曾任皮货所提举(经孙楷第先生考证,应为“提领”)。贾仲明为其补挽词云:“刘唐卿老太原公,生在承平志(应为“至”)德中。王左丞(应为“右丞”)席上相陪奉,有歌儿舞女宗,咏博山细袅香风。莺花队,倚翠偎红。”可知他生活在元初盛世的至元到大德年间。他有一首吟咏博山铜的小令〔蟾宫曲〕在当时很有名,在其上司王彦博右丞席上作,又在京兆任皮货所提领,则其主要创作活动在杂剧繁荣的大都(今北京)。其生活经历为混迹于歌馆楼台之中,是一个风流文人。所作杂剧今存《降桑椹蔡顺奉母》,极平凡,并不似其小令那样精彩。另有佚剧《李三娘麻地捧印》。据《寒山堂曲谱》注,著名的南戏《刘知远白兔记》为“刘唐卿改过”,待考。
-
梁辰鱼
梁辰鱼,明代诗人,戏曲作家。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昆山(今属江苏)人。以例贡为太学生。身长8尺有奇,虬须虎颧,好轻侠,善度曲,啭喉发响,声出金石。傥荡好游。嘉靖三十二年(1553)客居永嘉,曾发出“拔剑空踌躇”的感喟。嘉靖四十一年(1562)赴杭州入胡宗宪幕,王稚登、顾允默曾以诗送之。隆庆元年(1567)客居南京,与莫是龙、孙七政、殷都、吴嵌共举鹫峰诗社。万历七年(1579)到青浦访屠隆。万历八年又客居杭州,与沈懋学、冯梦祯相会。后欲北走边塞,南极滇云,尽览天下名胜,不果而卒。他终身未仕,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多方面成就。
其诗作繁富,今存《鹿城诗集》的抄本有28卷之多。另有《远游稿》,已佚。因其性爱游历,故诗中多山水、景观之作,如《夏日泛舟荆溪暮宿湖口》:“五月荆溪上,惊湍走白沙。风樯欹听燕,浪楫远冲花。山势通吴直,溪流向月斜。维舟见渔火,深树有人家。”可见他到处览胜的情况。他间或也有些感慨时事之诗,如《海寇未辑,有怀亲舍》,对当时倭寇猖獗表示了忧虑。其诗多丽藻,从《屈原庙》一诗可见其一斑:“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幡。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斑竹丝丝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对其诗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集中篇什,七古如《松云歌》、《五台山歌》、《破瓢诗》、《落魄公子夜阑曲》、《双头莲叶歌》等最为出色,律绝次之,古乐府则兴会飚举,独具体格。”可见其诸体诗作中,均有较好的作品,在前后七子左右诗坛时,其诗能自成一格。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戏曲创作,著有杂剧2种:《红线女夜窃黄金盒》(简称《红线女》)、《红绡女手语传情》。前者今存,后者已佚。《红线女》是据唐人袁郊文言小说《甘泽谣·红线传》改编而成。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评论此剧“秀婉犹不及梅叔《昆仑》剧,而工美之至,已几于金相玉质矣”。他还著有传奇两种:《浣纱记》、《鸳鸯记》。前者今存,后者已佚。全剧共45出,以范蠡为中心人物,叙述吴越的兴亡。这是第一部运用改革后的昆山腔写的剧本。首先改革昆山腔者是魏良辅,后来梁辰鱼起而效之,并继续丰富加工,“又与郑思笠精研音理,唐小虞、陈梅泉五七辈杂转之,金石铿然。谱传藩邸戚畹、金紫熠爚之家,而取声必宗伯龙氏,谓之昆腔。”(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可见昆山腔只是在梁辰鱼手中才确立了地位。而《浣纱记》正是这种声腔的创作实践,其作用不能低估。
他还著有散曲集《江东白苧》5卷,今存。据载他还著有《江东二十一史弹词》1卷,今已佚。
-
陆采
陆采(1497—1537),明代戏曲作家。原名灼,字子玄、子远,号天池、天池山人、清痴叟等。长洲(江苏苏州)人。陆粲之弟,都穆之婿。幼有谑癖。少为校官弟子,不屑为章句。年19岁曾作《王仙客无双传奇》,陆粲助其成。曲既成,集吴门老教师精音律者,逐腔改定,然后妙选梨园子弟登场教演,期尽善而后出。性豪荡不羁,困于场屋。日夜与所善客,剧饮歌呼。东登泰岱,赋《游仙》3章,南逾岭峤,游武夷诸山。年刚过40岁而卒。他在《南西厢记》自序中说:“李日华取实甫语翻为南曲,而措辞命意之妙,几失之矣。予自退休日时缀此编,因不敢媲美前哲,然较之生吞活剥者,自谓差见一斑。”显示作者明确的独创意识。他的《明珠记》即《王仙客无双传奇》,本事出唐薛调《刘无双传》,过多注意曲词的锤炼,少戏剧冲突,故不适宜演出,属案头之作。《怀香记》演贾充女偷香私赠韩寿事。全剧40出,本事见《晋书》及《世说新语》,也很少演出。著有传奇剧本5种:《分鞋记》、《椒觞记》、《南西厢记》、《明珠记》、《怀香记》(前2种已佚);《天池山人小稿》5种:《太山稿》1卷、《义兴稿》1卷、《壬辰稿》1卷、《癸巳稿》1卷、《甲午稿》1卷。
-
李文炤
李文炤(1672—1735)清经学家。字元朗,号恒斋,清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授谷城县教谕。五十六年(1717)起主讲长沙岳麓书院,订《岳麓书院学规》8条。与同邑熊超、宁乡张鸣珂、邵阳车无咎、王元复等友善,相与切磋问难,湖湘理学兴盛一时。六十一年(1722)冬游学豫章(今南昌),答应次年应聘为书院山长,赴任途中作《续白鹿洞书院学规》(又叫《豫章书院续规》)7条:循小学大学之序以定科级,择经史子集之书以正学术,辨圣贤才术之品以立趋向,察刚柔缓急之偏以变气质,专教养礼刑之业以酬知遇,距异端俗学之非以一归宿,尽博学详说之功以造返约。后因故未到任。其学广博,除考订五经,“论纂宋五子书”外,“其他子史百家舆地象纬,莫不淹贯”,人称“湖南自王夫之以学术闻天下,文炤继起,名与之埒”。主讲岳麓时,逐节解说《大学》、《中庸》,成《大学讲义》、《中庸讲义》传世,(后称《学庸讲义》,道光三十年再版时改称《岳麓讲义》)。著《太极通书拾遗后录》、《西铭拾遗后录》、《正蒙集解》、《近思录集解》、《语类约编》、《圣学渊源录》、《增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详说》、《恒斋文集》、《学庸讲义》《地理八书》等。
-
李梦阳
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明代诗文作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他出身寒微,曾祖父赘于王氏,到其父方恢复李姓。后随其父徙居扶沟(今属河南)。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因连丧父母,在家守制,直到弘治十一年,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而系锦衣狱,不久宥出,罚俸3个月。出狱后,途遇张鹤龄,李扬鞭打落其两齿,可见其嫉恶如仇的强项态度。正德六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属草劾刘瑾,谪山西布政司经历,未几,复摭他事入其狱,赖康海说情得释。瑾败,起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为宁王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削籍。著有《空同集》66卷。
他是前七子的首领。他提倡复古,是标举高格为其学习对象,其实,他的理想是要创作出情质宛然、象盛唐以前那样的优秀作品。他十分重视诗歌的情感活动,并要求“真”情,提倡向民歌学习。钱谦益《王元昭集序》说:“有学诗于空同者,空同教以唱《琐南枝》。”但是,他提出的学习途径则不对。首先,他认为能够表现情质宛然的诗歌规矩只是在盛唐以前,缺乏辩证发展的观点。其次,他在“法”古问题上强调“刻意范古,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混淆了模拟与创作的界限,也与自己提倡诗歌要感物而吐真情的主张相矛盾。这是他提倡复古的弱点。
李梦阳是位有用世之心的人,其诗作不少能反映社会现实。《朝行马送陈子出塞》揭露了明朝军队的腐败。《君马黄》将宦官的骄横刻划得栩栩如生。《玄明宫行》通过宦官住地的盛衰,既抨击了他们“掊克四海真困穷”的穷奢极欲,也表明了“人心嗟怨入骨髓”的义愤,更嘲讽了这些家伙倾刻烟消云灭的可悲下场。一些咏史诗也表现出忧时伤世的情怀,《观灯行》以北宋末年观灯盛况为引线,痛斥了那时候“群臣谀佞祗自计,天下骚然始怨苦”的社会现实,指明了宴安生忧患的道理:“常言宴安成祸基,从来乐极还生悲。君看二帝蒙尘日,数月东京荒蒺藜。”
李梦阳诗作的艺术成就,七律较优。他才思雄鸷,其七律写得气象高古,意境开爽,如《台寺夏日》:“古台高并郁岧峣,断塔稜层锁寂寥。积雪洞门常惨惨,炎天松柏转萧萧。云雷画壁丹青壮,神鬼虚堂世代遥。惆怅宋宫偏泯灭,二灵哀怨不堪招。”对台寺的描绘,很有磅礴飞动的气势,并且蕴藏着鉴古知今的情思。其七律注意开阖变化,善于突兀作结,寄托深意。《秋望》中“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道郭汾阳”的诘问,《艮岳篇》中“漫倚南云望南土,古今龙战是中州”的感慨,都具有这样的工力。王维桢认为:“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虽不免夸大,但这确是其诗的特长。
对于其古诗的艺术成就,评价的分歧较大。褒之者誉其“开阖纵横,人不能过者”,贬之者讥其“突兀不相照应”。两个极端,都不妥当。持平而论,其古诗中确有一些善于章法、结构的篇章,如《林良画两角鹰歌》,朱彝尊说,“从画说到猎,从猎开出议论,后画猎双收,何等章法笔力,亦如神龙,蜿蜒捕捉不住”。他的古诗不少写得古朴、苍劲,确有汉魏之风。但是,也常有模拟未化的痕迹,其乐府诗甚至大部抄袭。他能文,但无甚出色的篇章。
-
李肇亨
李肇亨(1592-1664),字会嘉,号珂雪,又号醉鸥、爽溪钓士,后为僧,法名堂莹,住超果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日华子。工书法,摹褚。精画理,善山水,与赵左齐名,气息浑古,风韵静穆。尝以书法写葡萄尤妙。天启元年(一六二一)作研池墨雨册,顺治元年(一六四四)作溪山高隐图。工诗,著写山楼、率圃、梦余诸草。
-
刘逢禄
刘逢禄(1776-1829)清经学家,公羊学理论中坚。字申受,一字申甫,号思误居士,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主事。其外祖父庄存与,舅庄述祖并以经学闻名于世,是公羊学派创始人。他自幼尽得其传,崇尚经学,恪守今文家法,反对琐屑考证,不专章句,主张研究经中之微言大义,以“经世致用”,并以此处理政事。所著《春秋公羊何氏注释例》,发挥“张三世”的改制思想,使公羊学派理论系统化,对清嘉道年间的经世致用思潮及近代改良主义颇有影响,为常州学派奠基人。他大谈公羊学派之识,转授龚自珍、魏源,博通群经,精于《春秋公羊传》,专主董仲舒,何休之学说。竭力推崇何休《公羊春秋何氏解诂》,谓“何君生古文盛行之日,廓开众说,整齐传义,传经之功,时罕其匹”“晋唐以来之非何氏者,皆不得其门,不升其堂者也”。撰《春秋公羊何氏释例》、《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春秋公羊议礼》等著。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善言人者必有征于天,善言天者亦必有验于人”,但没有脱离封建伦理思想范围,笃遵纲常礼教。在《左氏春秋考证》中,排斥《左传》,非难刘歆。一生最大功绩,一是发扬庄存与与庄述祖创造的公羊学旨,相对完善了公羊学理论体系;二是培养了龚自珍、魏源等学生,使公羊学开始走出纯粹治经的圈子,而进入政治领域,对晚清政治维新运动有直接影响,遗著编为《刘礼部集》、《议礼决狱》、《论语述何》、《中庸崇礼论》等。
-
龙遵
龙遵,别号皆春居士。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三年(1467)官徽州知府。著有《食色绅言》2卷。
-
林之望
林之望(1811年-1884年),字伯颍,亦字远村,清代安徽省凤阳府怀远县人。为清季末叶本县重要历史名人、诗人、高级官员之一。祖籍福建莆田,明末因避沿海倭寇之乱而迁至凤阳,后迁至怀远。数代书香门第,所谓“九龙世泽”。祖父晋奎公,以萃科官贵州司马,品学兼优,素为乡里称颂,文章锦绣,收载《本朝百二名家集》,事迹见诸《皇朝经世文编·循吏传》,著有《洗蓬仙馆诗·文集》等。父名士佑,庠生,淡泊明志,隐逸不仕,生平著有《绵汾潇湘诗赋》等。
-
梁清标
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一字苍岩,号蕉林,一号棠村。正定(今属河北)人。生于明泰昌元年(公 元1620年),卒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清初大臣、学者、收藏家。清标出生于世宦显贵之家,曾祖父梁梦龙为明尚书,父亲梁维基历官广东南雄府知府,及至他这一代愈加显赫,不但自己官至一品,胞兄梁清宽为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堂兄梁清远官至通政使司参议,时称“三梁”。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庶吉士。崇祯朝灭亡后,一度投降农民军,之后又降清。降清仍原官,寻授编修,累官至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顺治十三年(1656),官至兵部尚书。康熙朝,先后调任礼、刑、户各部尚书,二十七年(1688)授保和殿大学士,3年后去世。他喜积书善收藏,积书多至数十万卷。藏品中尤以历代书画最为珍贵。自晋、唐、五代至两宋、元、明的名家墨迹,尽行搜罗,故有“收藏甲天下”之誉。在正定城内筑“蕉林书屋”,藏品甚多。
梁清标风雅好文,诗、词、古文无所不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其诗作于明季者,多感慨讽刺之言;及入本朝以后,则沨沨于舂容之音矣。”实际梁集中写于明代的作品极少,而写于清代的作品,“感慨讽刺之言”并不少见。《落日行》写清世祖顺治(1644—1661)间对南明用兵时,催粮派款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挽船行》、《上滩行》写康熙间平定三藩之乱时人民所承受的种种灾难。其中“讽刺之言”、指斥之语通篇皆是,如《落日行》云:“君不见,前年楼船下闽海,村村烟灭空庐在;又不见,伏波将军度洞庭,桑麻鸡犬无时宁。百战苦为封侯计,万家祁寒夜流涕。”其讽刺、鞭挞之意皆很明显。清标诗中也有一些与其身份相应、颇能体现“舂容之音”的作品,如:“半船坐雨冷潇潇,仿佛江天弄晚潮。人在西窗清似水,最堪听处是芭蕉。”(《自题蕉林书屋》)读这类诗篇,“如披春风,如觐宫阙,如睹威凤在霄”(申涵光语,见《晚晴簃诗汇》),使人心契神飞。清标也工词。有《蕉林诗集》十八卷、《蕉林文集》、《堂村词》与《蕉林随笔》等。《清史列传》卷七九有传。
-
刘沅
刘沅(1768—1855)清思想家,学者。字止唐,双流县人。乾隆举人。清道光六年 (1826年) 授湖北天门县知县。不愿外出仕途,改授国子监典簿,此后归家潜心研究儒家典籍,收徒教事。后移居成都,宅有老槐树,称寓所为 “槐轩”,收门人讲学传道50余年,全面肯定儒学,批判接受释道思想。后人多称其教为刘沅教,俗称刘门教或刘门。编纂历代典籍,终身不倦。著作宏富,门人详加整理考订,总辑为 《槐轩全书》 计23种,付梓刊行,广为流传,其学术思想影响于海内外。
刘沅是清代四川著名学者,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其手创之“刘门”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都发挥了长久而重要的影响。刘沅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在经学、哲学、宗教学、文学和医学方面。刘沅一生著作甚丰,现存著作逾200卷,《槐轩全书》收录了《大学恒解》、《中庸恒解》、《论语恒解》、《孟子恒解》、《周易恒解》、《诗经恒解》、《尚书恒解》、《礼记恒解》、《仪礼恒解》、《周官恒解》、《春秋恒解》、《孝经恒解》、《子问》、《又问》、《槐轩约言》、《正讹》、《俗言》、《大学古本质言》等刘沅的主要著作。
-
落魄道人
落魄道人,清代人。撰有《常言道》作者里籍、生平未详。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