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卿

吕惠卿
  • 姓名:吕惠卿
  • 别名:字吉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 出生日期:1032年
  • 逝世日期:1111年
  • 民族族群: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北宋政治改革家、学者。字吉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先后受到欧阳修、曾公亮等赏识,常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意见多契合,获荐入朝。历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判司农寺、判军器监等职,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有“国政刷新岂畏难”的气概。他协助王安石制定青苗、助役、均输、农田水利等新法条例,是变法的中坚,“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他主管军器监时,裁定中外所献枪刀的样式,规定枪刀质量标准,主编《弓式》一书,供制造弓弩参考,使宋军兵械精良,增强了抵御能力。熙宁二年(1069),吕惠卿与司马光展开了“萧(何)曹(参)划一”的辩论,以丰富学识驳难司马光,使变法派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坚定了神宗推行熙宁新政的决心。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继续推行市易法等新法,守之益坚,被称为“护法善神”。次年,与王安石交恶,罢参知政事。后出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整顿西北驻军,防止西夏侵扰。绍圣四年(1097),筑米脂等寨,有效抵御了西夏的进攻。徽宗即位以后,他受到蔡京的排挤,未获重用。政和元年(1111)病死。王安石对他的评价是“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


吕惠卿学识渊博,文才辨慧,著述颇多。熙宁初,他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此外,还有《孝经传》1卷、《论语义》10卷、《庄子解》10卷、《道德真经传》4卷、《建安用茶记》2卷及文集、奏议多种,但大多亡佚。完整流传至今的《道德真经传》以儒道两家学说相互参证,谈修身治国之道,传注部分贯穿了人本和求变的思想,提出以儒应世,以道为归,反映了他对《老子》的深刻理解。他的《庄子解》今存辑本,对道、性、无我等也都有独到的见解,能“窥见其治世精义,为其他诸家所不及”。《大名府天宁万寿观碑》较集中反映其儒、释、道三教观,他认为儒者为“经世”,释者为“救济众生”,老者为“回归于无物”,此三者在质上相同,但包括庄子思想在内的老学在三者中最为杰出。其时政议论还部分保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吕惠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该作是专为熟悉和热爱小说艺术的行家和读者所写的备忘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雄辩的文学辩护书,也是留给本世纪读者的最好礼物。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线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全陈文

全陈文

《全陈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8卷,代乾嘉年间学者严可均之力辑成《全陈文》一册,成历来研究陈代文学之必备资料。

东槎纪略

东槎纪略

台湾地方志。清姚莹(1785—1852)撰。五卷。莹字石甫,号展如,安徽桐城人。嘉庆进士,历官知县、按察使。镇守台湾多年,熟悉地理民情。此编约当道光九年(1829)成书,记事止道光六年,约七万余字。分复建凤山县城、埔里社纪略、噶玛兰原始、台北道里记等二十四篇。侧重于军事设施和镇压台湾人民起义过程。其中埔里社纪略多据府志和《番俗六考》,并订正其误。西势社番和东势社番详载各社少数民族人口、土地、租税具体数额。台北道里记详载居民分布、各地出产、交通贸易、军事设施和文化生活。凡有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资料,颇多参考价值。有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台北《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和校点铅印本。 《台湾文献史料丛刊309种提要》可参考。

纬略

纬略

笔记。宋高似孙撰。十二卷。似孙字续古,号疏寮,浙江余姚人。淳熙进士。历官校书郎、处州太守等。有《史略》、《骚略》诸书传世。自称“既辑《经略》、《史略》、《集略》,事有佚者、琐者为《纬略》。盖与诸《略》相为经纬”。记佚闻琐事为本书一大特点。此书考证旧文,疏通疑义,采摭颇富。引录原书,亦翔实可信。据自记称,“事有逸者、琐者为纬略” ,可知是书系似孙考证疑义之文,而非解释纬书之作,援据赅洽,叙述简洁,其有原书已亡,散见类书者,亦多征引。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

宋乐研究专著。刘永济辑录。此书总论部分认为宋歌舞剧曲上承唐大曲,下开金、元杂剧之先,多数已具戏剧的雏形。故推溯唐大曲之源,解释唐大曲的演唱次第及其节奏名目。并将宋歌舞剧曲分成大曲、舞曲,及曲破、法曲、鼓子词、转踏、诸宫调、赚词等7类。主体部分则辑录宋代歌舞剧曲。计有大曲3种,舞曲4种,曲破1种,法曲1种,甘紫菜5种,转踏9种,赚词1种,共24种。末附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的歌舞剧曲存目。该书将散见的宋代歌舞剧曲辑录在一起,并加以分析研究,使人们得以认识其大致面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9月版。

大学证释

大学证释

《大学证释》为天津救世新教于民国十五年(1926)扶鸾而出。此本以列圣观点将通行朱子本之误处加以改正补充,重要之处更加以阐明,企图还原大学原文之内容与本旨,强调全文之理气一贯,使后人得以悉知孔门一贯之道。其成书之方式虽无法为现今科学所理解,但该书所提供之观点与论述则为学界所深感兴趣,亦有学者以该书为对象发表研究论文。其中提出“四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格物”的观点,融合“穷物理”、“去物欲”之说,并根据中庸导入“尽物之性”的概念,如此方能“要在明乎物而不为所蔽,适于物而不为物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