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来保

    来保

    来保(1681-1764)喜塔腊氏,字学圃,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乾隆十年,调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授领侍卫内大臣。寻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九月,命为军机大臣。十四年,金川凯旋,进太子太傅,兼管兵部、刑部事。十五年三月,来保年七十,上制诗赉之。十六年,兼管吏部事。二十五年,来保年八十,复赐御制诗。二十六年,兼管礼部事。二十九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祀贤良祠,谥文端。


    乾隆元年十二月,大学士管浙江总督嵇曾筠、江苏巡抚邵基疏请停办戊午铜运,下部议。来保奏:“积欠数盈六百万,应停办一年,以清旧款。但己未以后,仍招商采买,行之数年,积欠复多,又当停办。请敕部并下各直省督抚晓谕,听商具赀本出洋采买,不必先给价值,随到即收,不拘多寡,但不得克扣抑勒,重滋商累。”总理王大臣议覆允行。二年六月,上以运河水浅,粮船至临清以北,尤多阻滞,由于卫河上游各渠口居民私泄过多。敕直隶、河南督抚等照前河臣靳辅题准定例,稽查严禁。来保奏言:“水浅运阻,查禁不得不严。但卫水发源河南,至临清五百馀里。沿河居民不知几千万家,待溉之地不知几千百顷。今秋成在望,已非灌溉之期,所虑者有司奉行过当。后虽运河未至浅阻,而一入五月,渠口尽行堵塞,坐使有用之利置之无用,恐不无废时失业者,不称仁育万民之意。当使漕运不致浅阻,民田亦得灌溉,或暂禁于浅阻之年,而不禁于深通之岁。应令督抚、河道诸臣悉心调剂,以期两便。”疏入,上命侍郎赵殿最、侍卫安宁会同督抚查勘,请于漕船将抵临清,视运河水盈缩,定渠闸启闭。十二月,授工部尚书,兼议政大臣。


    四年,病,请解任,上不许。十二月,授内大臣,赐紫禁城内骑马。五年,调刑部尚书。上以来保奉职勤,命改隶正白旗满洲,所立佐领准世袭。六月,御史沈世枫奏来保诚悫有馀,习练不足,不胜刑部繁要之任。谕曰:“来保人实可信,然世枫所言,颇中其病。傥因此自知省惕,则心志虚公,而才识亦将日进。此闻过而喜,所以称贤也。”九年,命如奉天按将军额洛图侵饷纳贿状,论如律。十年,调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授领侍卫内大臣。寻授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九月,命为军机大臣。十四年,金川凯旋,进太子太傅,兼管兵部、刑部事。十五年三月,来保年七十,上制诗赉之。十六年,兼管吏部事。二十五年,来保年八十,复赐御制诗。二十六年,兼管礼部事。二十九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祀贤良祠,谥文端。四十四年,御制怀旧诗,列五阁臣中。

  • 李维樾

    李维樾

    李维樾(?—1654),号荫昌,晚年民素园老人。祖籍从福建迁入瑞安。弱冠时,与同里王祚昌同至仙岩虎溪书院习读学《易经》。万历三十八年与林增志同学,对乡邑前贤极为尊崇,曾作《汉安乡候墓文》吊祭蔡敬则,此文被列为每岁朔月望日乡绅奉祀致祭之祭文。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与林增志同纂《忠贞录》,清乾隆年间被编入《四库全书》,总纂官纪写有《忠贞录提要》一文为开篇:“臣等谨案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增志同编,维樾字荫昌,增志字可任,俱温州瑞安人。李维樾著作有《记录存牍》、《谏垣秦议(林增志曾为之作序)》、《掖垣封事》、《折冲纪述》、《督漕行草》、《独峰唱和》等,大都遗失,惟《谏坦秦议》有传本。

  • 刘凤

    刘凤

    刘凤,生卒年不详,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子威,号罗阳。刘梅子。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二十六年任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翌年奏陈有司丈量诸弊,有均田之名,无平赋之实,江南田赋富者转轻,贫者益重,得诏禁止。三十三年谪福建兴化府推官。三十七年升浙江湖州府同知,迁广东佥事,丁忧未赴。四十年补河南佥事,折狱明允,四十二年以恃才忤上被劾归。罢归,以老寿卒于家。晚好禅旨,为吴人推服。家有清举楼、厞载阁、枞庑,藏书数万卷,皇甫汸赠号蠹鱼弟子。勤学博记,诗文词赋兼工,称文苑耆宿,与杨慎、王世贞称鼎足。力倡复古而反对拟袭,改造吴中虚浮文风,力开新体。为文刻意奥僻,自为一家,列名四十子。校刻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及自著《刘侍御集》《续吴先贤赞》等。与周履靖、屠隆纂辑《赋海补遗》,与魏学礼唱酬有《比玉集》。纂辑《刘子杂俎》。另著有《释教编》《续吴录》《刘子威集》《刘子威别集》《刘子威杂稿》《刘子威全集》等。

  • 李石

    李石

    李石,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盘石(今四川资中县北)人。好学能属文,少尝从苏符游。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乙科,为成都户曹掾。二十七年,召为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为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从学者远自闽越而来。通判彭州,知黎州,召除都官员外郎,复出知合、眉二州。淳熙二年,除成都路转运判官,寻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好学能属文,其文字渊源出于苏氏,故所作以闳肆见长,虽间失之险僻,而大致自为古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如其《朋党论》、《以守养战重方面论》、《分重地以委心腹论》、《持战守之势使之定论》诸篇均于时事有感而发,持论的当。诸体诗纵横跌宕,亦与眉山门径为近(同上书)。绍兴二十九年,武成庙殿庭生芝草,人皆谓可贺,石独以为兵灾之兆,作《次韵张益州芝草十二韵》咏此事,有“顷年喋血岷峨下,启此厉阶端自谁”之句。其馀《骤雨》、《东湖感事二首》、《边州警报》等篇皆可代表其风格。其词则多赋佳人、赠别之作,轻倩悦人,如《临江仙》(烟柳疏疏人悄悄)写佳人待月,风致绰约(《词品》卷四)。《朝中措·赠别》云:“南楼皓月,一般瘦影,两处凭阑。莫似桃花溪畔,乱随流水人间。”缠绵婉转,有北宋婉约词风韵。著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其诗、文、经说,编为二十四卷。《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一首。《全宋诗》卷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四五五八至四五七二收其文十五卷。事迹见李石《自叙》(《方舟集》卷一○)、《宋史翼》卷二八。近人姜亮夫撰有《李石疑年考》。

  • 李匡乂

    李匡乂

    李匡乂[yì],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十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 李放

    李放

    李放(1884~1924),字无放,号词堪,是清末民初书画家、藏书家。原名充国,一名放原,易名放,字无放,号词堪,一号小石,别号石雏、别号浪翁、郎逸、狷君、真放、墨幢道人等,又有猥君、石雏、狷君诸别号。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曾任清政府度支部员外郎。其父李葆恂,多藏书,他受影响,遂以收藏和藏书为乐,久居天津,喜藏书,多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积书甚富。大多是继承了父辈藏书。如藏有明刊本《十七史百将传》,为少见秘籍。其藏书处有“抱竹居”,藏书多明清初刻本和珍善本。藏书印有“义州李氏图籍”、“李放珍秘”、“义州李放鉴藏”、“抱竹居藏书记”等。拟补写《藏书纪事诗》或《书林清话》,惜未完成。曾与天津著名收藏家徐世章有文字和收藏的交往,对其了解较深。徐世章的笔札称其“年四十而卒”。一说称其卒于1926年。幼嗜金石书画,他对书画多有品鉴和研究,所辑《中国艺术家征略》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书画、天文、轮捩、装潢、雕刻、髹漆、杂技诸类。一九一四年刊行。《八旗画录》六卷于一九一九年成书,《画家知希录》一九二三年自序成书。另著有《皇清书史》三十六卷、《绘境轩读画记》、《八旗书画录》三卷、《畿辅书录》二卷、《畿辅画录》五卷。《皇清书史(附:皇清书人别号录等。

  • 李玫

    李玫

    李玫,唐代诗人、传奇小说作家。玫又作玖、纹、攻、政。生卒年及字里不详,活动于唐文宗至唐宣宗时期。曾任歙州巡官。《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玫《纂异记》1卷。大中时人。”《太平广记》卷350记载了一则出自《纂异记》的故事: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一个叫许生的读书人落第东归,走到寿安县,在甘棠馆西路上遇到一位白衣叟,即已故的诗人卢仝,将应召到喷玉泉赴三四君子的追旧游之会。许生潜随而往,果然见到四丈夫,他们就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死于“甘露之变”的王涯等4位宰相。卢仝说在甘棠馆西楹见有人所题七律诗一章,诗的末2句是“六合茫茫悲汉土,此身无处哭田横。”四丈夫之一(即王涯)闻之大恸,说作诗的人就是当年“伊水之上,受我推食脱衣之士”。于是四大夫又以《喷玉泉感旧游书怀》为题,各赋七律1首,各自吟讽,响动岩谷。见于这则故事中的诗共8首,当然都是出自《纂异记》的作者李玫之手。《全唐诗》卷562存李玫诗8首,总题为《喷玉泉冥会诗八首》,即《纂异记》中诗。

  • 李遵勖

    李遵勖

    李遵勖[xù](988—1038),宋代文学家。字公武。潞州上党(山西长治)人。李崇矩孙,李继昌子。初名勖,宋真宗为增“遵”字。他年少时学骑射,奔驰冰雪间,马逸,坠入崖下,人以为死,竟无伤痕。年长好学,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娶太宗女随国长公主,授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任职澶州,黄河水涨,督工筑堤,7日即成。累迁宁国军节度使,徙镇国军,知许州,整顿水军,汰去十之七八。天圣间,谏请章献刘太后还政仁宗。卒赠中书令,谥文和。所居园池,多奇花美果异石,引流水周绕舍下,佳日延名士大夫宴乐,优游岁月。师事杨亿。又与刘筠友善。兼习佛家性理学说。著《闲宴集》20卷,《外馆芳题》7卷,已佚。今《全宋词》收〔望汉月〕、〔滴滴金〕2首。〔望汉月〕为咏菊名作,末有“此花开后更无花,愿爱惜莫同桃李”2句,“一时称美”(《能改斋漫录》卷16)。

  • 刘士鏻

    刘士鏻

    刘士鏻,字羽石,杭州人。崇祯四年进士。编有《古今文考朱评》、《明文霱》、《文致》等,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李边

    李边

    李边(1391-1473),德水人,生于高丽恭让王三年(1391年),其父为判司宰寺事李公晋。


    李朝太宗(1400-1418在位)十七年,他参加朝鲜朝廷科举考试,“中第选入承文院”,开始了他的汉语学习生涯。虽然学习汉语起步不早,但李边对汉语却是“力学是训,辄就精通”,到世宗(1417-1450在位)六年,他就被正式授予承文院博士称号,开始在承文院和司译院教授汉语。世宗九年,升任司译院判官。世宗十一年,李边丧父,他按儒教礼制回乡居丧,但由于当时朝鲜朝廷函需精通汉语的人才,而李边又是公认的优秀译学训导,所以这年九月,礼曹判书申商即启奏尽快重新启用李边。据《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一记载,申商的建议通一提出,立即得到左议政黄喜、判府事许稠的唱和,世宗也很赞同,遂下旨曰“译学实国家重事。边亦体子意,勤学不倦,虽未经小详,宜令起复,授西班职。”于是,这年十月李边居丧未满一年就奉旨返回了承文院和司译院,继续汉语教习,并升任护军。世宗十七年秋,李边又遭母丧,再次返乡。但这次他也未能守礼经年,第二年三月,世宗便又启用他为大护军,令他再次提前结束了居丧。由此可见李边在世宗心目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世宗二十年,李边升任艺文直提学世宗二十二年,任司谏院右司谏大夫世宗二十三年,任户曹参议、工曹参议、金知中枢院事世宗二十四年五月,任奏闻使前往中国,同年十一月升任吏曹参议世宗三十年,升嘉善大夫、中枢院副使世宗三十一年,任刑曹参判。


    接下来的文宗朝(1450-1452在位),李边先后做过礼曹、吏曹、工曹、兵曹参判。


    到端宗朝(1452-1455在位),李边也是官运亨通。端宗元年,任嘉善大夫兼庆昌府尹,不久升任资宪大夫(正二品),端宗二年,任刑曹判书。世祖朝(1455-1468在位),李边同样得到重用。世祖元年六月,李边任工曹判书,七月任中枢院事世祖二年,任艺文馆提学世祖四年,任工曹判书、崇政大夫从一品和知中枢院事世祖七年,任崇禄大夫从一品、判中枢院事世祖十三年,获世祖下赐的权杖,第二年升任辅国崇禄大夫正一品。成宗(1469-149)登基后,1472年(成宗三年)李边被授予领中枢府事之职。1473年,李边完成《训世评话》的编撰并将书稿进献给国王,国王令典校署刊行。同年十月,李边辞世,享年83岁,赢号贞靖。

  • 吕希哲

    吕希哲

    吕希哲(1036—1114),字原明,学者称荥阳先生(《直斋书录解题》卷七),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吕夷简之孙,吕公著长子。少时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等学,复与程颢、程颐、张载及王安石父子游,故其学问出于数家之中,又吸收佛道思想,混儒墨于一家。以门荫入仕,吕公著为相之日,不求进取,沉沦下僚,管库近十年。后公著逝世,始为兵部员外郎。元祐时范祖禹荐为崇政殿说书。绍圣间党论起,出知怀州,分司南京,谪居和州。徽宗初年,召为秘书少监,改光禄少卿,出知曹州。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领宫祠,羁寓淮泗间十馀年,卒。希哲为人端重有行,晚年名节益高,谪居历阳时不轻与人交,尝赋诗云“行林瓦枕虚堂上,卧看江南雨后山”,清旷闲澹。撰有《岁时杂记》一卷、《吕氏家塾记》一卷,多记东京节物与中原风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七)。《全宋诗》卷八四三录其诗六首。《全宋文》卷二○一四收其文二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本传。

  • 罗璧

    罗璧

    罗璧,生卒年不详,宋元间笔记作家。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安徽歙县)人。仕履不详。著有《识遗》1卷(笔记)。书成于宋亡之后,考订经史,间或评论诗文。学宗程朱,论朱熹为孔孟之道的集大成者,“诸家经解,自晦翁断定,一出于正”。多轻信伪书,但也有可采者。曾收入《四库全书》。

  • 刘昌诗

    刘昌诗

    刘昌诗,生卒年不详,字兴伯,清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绍熙间,客居淮南。开禧元年进士。嘉定六年,知六合县,八年,刻《卢蒲笔记》于县斋。所著《卢蒲笔记》十卷,多纠吴曾《能改斋漫录》之失,考经证史,可资考据,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二八八八录其残诗三句。事迹见《卢蒲笔记》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光绪六合县志》卷四。

  • 鲁訔

    鲁訔

    鲁訔[yín](1100—1176),字季卿,号冷斋,嘉兴(今属浙江)人,后徙海盐(今属浙江)。高绍兴五年进士,授余杭县主簿。历广德军、台州教授,知衢州江山县。三十二年,擢太常丞。乾道三年,为太府少卿,权太常少卿。除江西转运副使,徙浙东、福建路提刑。淳熙二年卒,年七十七。力学强记,刻意古文,喜论天下事,耻作蹈袭语,尺牍亦可观。曾廷对述安危、治乱、边防形势甚备。又两上万言书,极陈利病。历官务行所学,轻财重义。其著述有《蒙溪已矣集》四十五卷、后集二十卷、《须江杂著》六卷、《会稽唱酬》二卷、《刍狗集》十卷、《刍荛编》十卷,已佚,又有《杜工部草堂诗笺》四十卷、《杜工部诗年谱》一卷,今存。《全宋词补辑》录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一九○三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四二五○收其文。事迹见周必大《直敷文阁致仕鲁公墓志铭》(《周文忠公集》卷三四)。

  • 廖道南

    廖道南

    廖道南(1493-1547年),字鸣吾,蒲圻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四年(1525年)纂修《明伦大典》,擢中允,充日讲官。累官至侍讲学士。嘉靖十五年八月忧归,嘉靖二十六年卒于家。家居期间,为世宗作《楚纪》六十卷。又有《殿阁词林记》及艺苑、词垣、讲幄、拱极、玄素子诸集。

  • 李跃

    李跃

    李跃,生卒年不详,约为唐末至五代时人。《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收其所著《岚斋集》二五卷,今不存。《侯鲭录》、《唐语林》、《类说》等书中存有一些逸文。生平事迹不详。

  • 李涪

    李涪

    李涪[fú],生卒年不详,唐宗室,出大郑王房。太子太傅李福子。以《开元礼》及第。咸通末至乾符初,任金部郎中。又任河南少尹。乾宁二年,任宗正卿,因言王行瑜事贬岭南。后召回任太仆卿。光化初迁国子祭酒。李涪博学好著述,朝廷礼乐之事多询之,时号为“周礼库”。乾符间删订《切韵》,因世乱而中辍。著有《刊误》二卷,以考证典章制度为主,亦兼及当代杂事,所言多持之有据。但如批评李商隐诗文“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唯逞章句”,不免失之偏颇。此书今有《百川学海》本、《学津讨原》本等。另有一卷本,不全。《全唐文》收《刊误序》一篇。事迹据《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五、《四库提要辨证》卷一五。

  • 陆辅之

    陆辅之

    陆辅之(1275一1350?),元明之际文学家。本名韶,又名行直、友仁,字子敬、季道、德恭、季衡,自号湖天居士、汾湖居士。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明洪武中以人才,授翰林典籍。后归,居于甫里,有别墅在淞江之南,分湖之东,垒石为山,树梅成林,取姜白石词语,名其轩曰“旧时月色”。善书画。其美学观点,认为词“应正取近雅,而又不远俗”,强调雅为正、俗为辅的审美风格。认为词的“命意贵远,用字贵便,造语贵新,炼字贵响”。大多为转述南宋张炎的美学观点。主张“清空二字,亦一生受用不尽,指迷之妙,尽在是矣”。“学者必在心传耳传,以心会意,当有悟入处。”反对创作中的雕刻作风,注重“自然”之美。著有《词旨》。

  • 刘时举

    刘时举

    刘时举,生卒年不详,南宋史学家。理宗朝京学生。淳祐四年(1244)曾与太学、武学、京学、宗学诸生94人上疏力劾权臣史嵩之居丧期间不当以右丞相起复。曾官国史实录院检讨兼编修官,著《续宋编年资治通鉴》15卷,记高、孝、光、宁四朝事迹,辞简义核,条理明晰,颇得史法。

  • 卢之颐

    卢之颐

    卢之颐(公元1599—1664年),字繇生,一字子繇(亦作子由、子萦),号晋公,又号芦中人。浙江杭州人。明清之际医家。


    卢之颐资质、天赋并不算高,史籍上说他“神情内朗,外若不慧”。他是通过勤学苦读,得以继承父业,成为一代名医的。其于药物学、疟疾和伤寒有擅长。主要医学专著有继父亲卢复未竟之作续写的《本草乘雅半偈》,以及《痎疟论疏》、《伤寒金鎞钞》等。卢之颐父子的学说对张志聪等人有较大影响。


    据杭世骏《道古堂文集》,卢氏晚年狂傲偏执,曾依附南明政权,事败后回乡,俨然以达官贵人自居,常是招摇过市、言辞无忌且轻慢同行。后来害眼疾双目皆盲,于是一下子门前冷落,最终郁郁寡欢,愤懑而卒。


    [正 史]


    ……明末,杭州卢之颐、繇父子①著书,讲明医学,……


    《清史稿·张志聪传》卷五○二


    [注 释]


    ①卢之颐、繇父子:此处疑有讹误,当是卢之颐与其父卢复。其一,卢复为当时名医,著述颇多;其二,卢之颐之子未闻有医名,未见诸史籍;其三,卢之颐字子繇(一字繇生),其子不能名“繇”。


    [相关史料]


    卢之颐,字子由(亦作子繇、子萦),号晋公。神情内朗,外若不慧,年十五,无奇之者。时父复会诸先辈讲《周易》,质疑蜂起,之颐在末席,徐伸精义,众说皆屈,诸先辈乃叹服。复故隐于医,之颐遂精其术,兼博览古文词,纂《文选六臣注》最简核。篝灯至午夜不撤,倦则假寐。先是,复以上凡四传皆一子,虑之颐过劳,人定①后,令就寝。之颐俟父熟寐,潜起,燃灯帐中,手卷披索,有所得,辄以记,名《摸象》。复觉之,并取所记火②之,曰:“更十年方许著书。”


    之颐性严直,见人有过,辄面折之,俟改,即欢然如故。人始畏惮,继而以为卢先生爱我。游南雍,名公卿虚左待。③兼晓达时务,上疏陈机宜,柄政者弗能用。度势不可为,乃归隐,惟以著书立言期不朽。有《遗香堂七录》行世。博闻强记,自少至老所阅书,苟经目皆不忘。偶举一事,辄曰,某部某卷某页,无误者。


    长子④,能克家训。


    清《钱塘县志》卷二五


    卢复习岐黄,兼通大乘⑤,剖疑晰理,解悟不滞。子之颐,资性开朗,而学有根柢⑥,阴纽阳络,证辨入微。善疗奇疾,凡尸阙、迥风⑦,投剂无不中。然负气凌物,议论踔厉⑧,毁誉殆半焉。所著《仲景论》(即《伤寒论疏钞金鎞》)、《本草乘雅》、《金匮要略论疏》诸书行于世。


    清《浙江通志》卷四二


    之颐字繇生,明熹宗时,号晋公,又自称芦中人。父复,字不远,精于医理,从游者众。会父复著《纲目博议》。有椒、菊双美⑨之疑,不能决,得之颐私评而决。因令面判匕药,皆有至理,病亟,趣⑩令之颐成之,历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中冠以先人字者,即《博议》也。中分覆、参、衍、断四则,遭乱后,书籍零散,参、覆二种,稍补其残缺,衍、断倍多,不能追忆,遂名《乘雅半偈》。凡二十卷,今已行世。父殁后,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匮》九卷。右目偏盲,摩索者,言暗中得之也。继《摩索》而作者,有《伤寒金鎞钞》、《医难析疑》,遐引曲譬,凡三十万余言,难扁鹊、诮华陀、曲王叔和、驳成无己。自孙思邈以下无讥,以引《灵》、《素》之热病,以言卒病则瘳;指七情六气、房劳刀杖,为内外三因则谬;以形层皮肤、肌膕(11)腹胃,限病者期日则谬;以化气为本,以经脉为标则谬。纵横奥衍,精以理解,悟以惮机。旋入闽,归理旧业,积三十余年而后成。


    旧史曰:陈曾藙传论之颐云,岁丙戌,监国者在山阴,之颐杖策往谒,大为所亲信,授职方郎。(12)事败,跳身归乡里,间与旧相识者往来,门庭杂沓,踪迹不测。性又简傲,虽以医术起家,轻忽同党,好自矜贵,出入乘轩车傔从(13),广座中伸眉抵掌,议论无所忌,识者谓必中奇祸。顷之,两目皆盲,����(14)成废人。不出户庭,而曩所交游皆断绝,诧叹一室,竟以偾(15)懑卒。


    杭世骏《道古堂文集·中国医籍考》卷一四


    《本草乘雅半偈》十卷 明·卢之颐撰。《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应周天之数,无容去取。但古有今无者居三之一,因于《本经》取二百二十二种,又于历代名医所纂,自陶弘景《别录》至李时珍《本草纲目》诸书内,采取一百四十三种,以合三百六十五之数,未免拘牵附会。然考据该洽,辨论亦颇明晰,于诸家药品,甄录颇严,虽词稍枝蔓,而于本草,究为有功。……


    《痎疟(16)论疏》一卷 明·卢之颐撰。是书论疟证治,于虚、实、寒、热四者,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刺疟法”诸篇微意。大旨谓疟属阳、痎属阴,日作者属阳,间数日作者属阴。而曰温、曰寒、曰瘅、曰牝,皆可以痎疟该之。(17)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余所列诸方,亦多简当,虽书不过一卷,然治疟之法,约略尽乎是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


    〔注 释〕


    ①人定:夜深人静时。语出《后汉书·来歙传》。②火:以火焚。名词用作动词。③南雍、虚左待: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虚左待:以左为尊,故虚左位以待尊贵之客。④麳(lai):意为小麦。⑤大乘(cheng):梵文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公元1世纪左右逐步形成的佛教派别。此以代指佛教之学。⑥柢(di):树根,根底。⑦尸阙、迥风:中医病证名。尸阙,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犹猝死。迥风,疑为中风。⑧踔(chuo)厉:即踔厉风发。形容雄辨恣肆或议论纵横。⑨椒、菊双美:疑指椒叶、菊花二药,皆能治疔疮肿毒。⑩趣:通“促”。(11)肌膕:犹肌骨。膕(guo),膝弯。(12)“岁丙戎”句:丙戌:公元1646年。前一年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秦时称山阴),该年六月败亡。职方郎:官名。即职方郎中,为职方清吏司(明制)长官,掌地图、城隍、烽堠等事,正五品。(13)傔从(qian zong):侍从。傔,封建时代官吏的侍从、副官。(14)����:视不明貌。(15)偾(fen):此处应作“愤”。(16)痎(jie)疟:疟疾的通称。痎,隔日发作的疟疾。(17)日瘅……该之:瘅(dan):热邪、热气盛。牝:阴,同“阳”相对。疑指阴邪之症。该:犹概括。

  • 楼昉

    楼昉

    楼昉[fǎng],生卒年不详,字旸叔,号迂斋,世称迂斋先生。登绍熙四年进士第。官兴化军。楼昉师从吕祖谦,致力于教授乡里,弟子后多名士。楼昉著《崇古文诀》,收于《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校本。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六《迂斋标注古文序》:“迂斋标注者一百六十有八篇,千变万态,不主一体。有简质者,有葩丽者,有高虚者,有切实者,有峻厉者,有微婉者。……迂斋楼氏,名昉,字旸叔,以古文倡莆东。经指授成进士名者甚众,其高第为帝者师、天下宰,而迂斋已不及见。今大漕宝谟匠监郑公次申亦当时升堂入室者也,既刊《标注》十卷,贻书余曰:‘子莆人也,非迂斋昔所下榻设醴者乎,其为我序此书。’余曰:‘谨受教。’”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七十三《军守楼迂斋先生昉楼先生昞合传》:“楼昉,字旸叔,号迂斋,鄞县人。与弟昞俱以文名,从东莱于婺。尝以其学教授乡里,从游者数百人。李悦斋学士、王厚斋尚书,其高第也。后守兴化军卒。梓材谨案:李悦斋为绍熙庚戌进士,厚斋尚书以嘉定癸未生,相去三十四年。且其父温州已是幼从迂斋,尚书未必再及楼门。王厚斋云云,当是王厚斋尚书之父之讹脱耳。”


    《延祐四明志》卷五《人物考中》:“楼昉,字旸叔,与弟昞俱以文名。少从吕成公于婺,其文汪洋浩博,宜于论议。援引叙说,小能使之大,而统宗据要,风止水静,泊然不能以窥其涘。故其从学者凡数百人,最显者郑清之、应、郑次申、赵与欢辈,尤善章表。李璧、黄裳为侍从,所为文俱出昉手。尝编历代文章为一编,业进士者咸诵之。宋世鄞士善论策,台、越进士岁率数十人来相从,由昉始。守兴化军以卒。清之既相,追赠直龙图阁,率其子弟祭于墓,复立甬东书院。”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绍熙四年陈亮榜:楼昉。”《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绍熙四年陈亮榜:楼昉。”《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绍熙四年癸丑:楼昉。”


    楼昉《宋故王岘墓志》:“承议郎、新权发遣兴化军、兼管内劝农事楼昉填讳。”注:是志撰于宋嘉定十七年(1224)。

  • 李约

    李约

    李约,唐代诗人。字存博,号萧斋。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生卒年不详,汧国公李勉之子。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兵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李约一生清心寡欲,不近粉黛。博古探奇,好收藏古物,家藏古铜怪石、书法名画,为历代所宝。精于茶道,常弹琴煮茶,与雅士清谈终日。其诗多为写景、赠别、感怀之作,七绝多有佳篇,如《江南春》:“池塘春暖水纹开,堤柳垂丝间野梅。江上年年芳草早,蓬瀛春色逐潮来”。以清新、优美的笔墨描写出了江南如画春景。又如《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讽谕之意极为深警。明人胡震亨言称:“李存博贵公子,亦豪亦恬,虽篇什无多,疏野可赏。”(《唐音癸签》卷7)《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东杓引谱》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诗集1卷,但已无传本。《全唐诗》卷309存其诗10首。《全唐文》卷514存其文2篇。

  • 林希逸

    林希逸

    林希逸(1193~1271),字肃翁,号鬳斋,又号竹溪,福清(今属福建)人。师从陈藻,与寒斋林公遇为友(刘克庄《跋三处士赠答》)。嘉定末,客居寿阳,集林光朝、林亦之诗,名曰《吾宗诗法》。端平二年进士,授平海军节度推官。嘉熙二年,编林亦之《网山集》并为序。淳祐中,累迁国子录,六年,召为秘书省正字,除校书郎。七年,兼庄文府教授,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出知兴化军。次年,刻刘克庄文集。十年,移知饶州,刊《艾轩集》。景定二年,除广东运判(《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五)。三年,召除司封郎官。四年正月,以司农少卿兼直舍人院,兼礼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除秘书少监,四月,除太常少卿。奉玉局祠。咸淳四年,擢秘书少监。五年,擢翰林权直、迁太常卿,除秘书监,终中书舍人。希逸以道学名世,其文集中多应酬颂美之作,诗多“宗门语”(王士禛《居易录》),而刘克庄序其集,称其文“锻炼攻苦而音节谐鬯,边幅宽馀而经纬丽密”,其诗“槁干中含华滋,萧散中藏严密,窘狭中见纡馀”,推许甚至。虽有过溢之语,尚不失前人轨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著有《易讲》、《春秋传》、《鬳斋前集》六十卷,已佚。今存《考工记解》、《老子口义》、《庄子口义》、《列子口义》。《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为其门人福清林式之所编,共十三类,有明谢氏小草斋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一一八至三一二六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七七二六至七七四三收其文十八卷。事迹见林希逸《网山集序》、林同《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序》、《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九。

  • 刘暹

    刘暹

    刘暹[xiān] ,生卒年不详。唐代直臣,刘晏之兄。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性情刚直坦率,疾恶如仇。初任汾州刺史时,即以刚正不阿为顶头上司观察使所畏惧,却令老百姓感恩戴德。建中末年,被诏为御史大夫,弹劾而不避权贵。宰相卢杞阴险狡诈,恨之入骨,后刘暹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任。

  • 刘涣

    刘涣

    刘涣(1000—1080)字凝之,筠州(今)人,刘恕父,恕子刘羲仲。天圣八年进士。为颍上令,以事忤上官,遂以屯田员外郎致仕归。居于庐山双涧,自号西涧居士。家居食贫,超然自如。元丰三年卒,年八十一。欧阳修高其志节,为作《庐山高》诗以称美之。著有诗十二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已佚。《全宋诗》卷二二九录其诗四首。事迹见幸元龙《净慈寺西涧先生祠记》、《东都事略》卷八七、《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