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

刘秉忠
  • 姓名:刘秉忠
  • 别名:字仲晦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216年
  • 逝世日期:1274年
  • 民族族群: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字仲晦,初名侃,拜官后改名秉忠,自号藏春散人,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曾祖仕金,其父在蒙古任官。秉忠十七岁时补邢台节度府令史,以怀才不遇,不愿为刀笔吏弃去,隐于武安山中。后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天宁天照禅师以其能诗文,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他博学多才,自幼好学,至老不衰,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及邵雍《经世书》,又精于天文、地理、律历、阴阳、术数等。他随海云禅师入京师,见赏于忽必烈,以布衣身份随忽必烈征大理、云南及南宋,以好生不杀谏忽必烈,时人称之为“聪书记”。忽必烈即位,官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元初制度多出其手,元之国号即是他所提议。至元十一年(1274)无疾而终,年五十九,谥文贞。秉忠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淡泊自处。《元史》本传称他“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他有诗说:“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意不在新奇”(《读遗山诗》),语言晓畅,不求新奇正是他的诗歌的特点,而病在平淡粗疏,缺乏诗味,这也是元初一般北方作家的通病。他的诗常表现出仕与隐的矛盾,这在当时士人中有一定代表性。他还是词人,其词今存八十馀首,以词言志,风格豪放,但偏于直露,不免粗疏,如[木兰花慢·混一后赋]写得气势奔放,反映出大一统的气概,而词中议论颇多,给人粗豪之感。他又是早期散曲作家,《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但仅存小令十二首,具有早期散曲的民歌风味,其散曲见《阳春白雪》、《乐府群珠》、《雍熙乐府》。词见《藏春乐府》,诗见《藏春集》六卷,文已佚,《元史》本传中有上忽必烈书一篇。生平事迹见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七,集中末一卷行状、神道碑铭、志文,《元史》卷一五七、《蒙兀儿史记》卷八三、《新元史》卷一五七、《宋元学案》卷九○。

刘秉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

背德者

背德者

作者安德列·纪德(1896~1951)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矛盾,思想深邃细腻,文笔清丽精湛,语言温婉和谐,具有浓郁的古典美,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背德者》是纪德的成名之作。小说以自述体的形式,通过年轻学者米歇尔的生活轨迹,反映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性沉沦的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纪德本人深刻的思想矛盾。主人公米歇尔,自小受到母亲加尔文派严肃的宗教教育。从15岁起,又被父亲带入各种古文字、死文字的故纸堆。直到25岁,他一直活在没有真正的生活内容,因此既不懂也不会生活的灰色岁月里。甚至人的正常机能也在这种厚厚的涂层中萎缩了。婚后,他大病一场。为了与死亡作斗争,他被迫改变了生活方式,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使他恢复了生机与健康,成为强壮的人。这时他对人的存在产生了新的认识。他要摈拒宗教与祈祷,下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救助自己。不久他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繁文缛节、沙龙聚会等产生了强烈反感。随着米歇尔人性觉醒与复归,也开始了他人性的沉沦。他恢复了健康,开始追求官能的享乐。不久,产生了恶癖同性恋而不能自拔,他放浪无形,缺德自私,使贤淑温良的妻子玛丝琳抑郁成疾,因得不到必要的照顾,凄然辞世。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长飞纲司命大箓。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言飞步南斗六星法术,配以符图。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神符类。以符箓飞升之法。绘南斗六真、南斗玉女像及南斗符。

全史宫词

全史宫词

诗别集。二十卷。清史梦兰撰。此书皆为史氏自撰宫词,起自上古有熊氏,下迄明末,凡一千五百首,每首均详注史事,以与诗相印证。意欲以宫词之体综述五千年治乱兴衰,以为读史之助。故于每朝之前,皆列其统系,以便于掌握。许乃普序云:“其词绮丽,其气流逸,其韵铿锵,富于征引而无摭拾故实之迹,长于讽刺而有和平忠厚之风。令阅者晓然于正变之义,慨然于治乱之故。四千馀年兴亡一辙,莫不为之击节而歌,掩卷而泣,听其弦外之音,味其言外之旨,无声有声,如怨如诉,诗之教也。亦史才也。”可见作者较为成功地把诗与史结合起来。近人徐世昌谓其咏史之作“冲和朴厚,无轻佻噍杀之音”,并多警句(见《晚晴簃诗汇》)。此集有清咸丰六年(1856)刊本。

幸存录

幸存录

明夏允彝撰。二卷。记明末齐、楚、浙三党形成,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斗争,以及一些重大事件。据自序原著应有八篇。今存《国运盛衰之始》、《辽事杂志》、《门户大略》、《门户杂志》、《流寇大略》、《东人大略》等六篇。文字已为后人删削错乱。此书成于弘光政权灭亡之后,意在总结朝政得失,抨击党争之非。续幸存录,明夏完淳撰。二卷。记叙明末马士英、阮大铖当权,弘光朝廷内部、朝廷与外镇、外镇与外镇之间不和,朋党势成,忙于内部斗争,加速弘光政权灭亡的经过。原著应有八卷,今常见本乃经后人删节,仅存《南都大略》、《南都杂志》二卷。

宋人轶事汇编

宋人轶事汇编

宋代传记资料。20卷。近人丁传靖辑。辑录宋代人物(由帝后而至平民,包括政治人物、诗人、词人、书画家、哲学家、伎艺人员等)凡612人传记资料。卷1至3为帝王宗室后妃;卷4至19汇列其他人物,大体以时代先后排列;卷20附以故事、杂事、禅林、方士、叛逆等条。其资料主要辑自宋元明清人著述,包括笔记、文集、诗话、野史等,凡500余种,其中以宋人著述居多,尤以宋人笔记为最多。所辑资料均注明出处。所辑资料多为“正史”所不载,对研究宋史和宋代文学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所辑资料,往往是出于传闻,且多系节录,漏误颇多,尤其是间杂荒诞不经之说,如谶语、因果之类。故引用此书资料时须有所鉴别,并应与原书核对。此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58年9月北京商务印书馆重印;1981年中华书局重加标点印行,改正了一些明显错字,书末附有人名索引和引用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