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春

- 姓名:罗大春
- 别名:字景山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贵州施秉人
- 出生日期:1833
- 逝世日期:1890
- 民族族群:
罗大春(1833—1890),字景山,贵州施秉人。清同治初年随左宗棠督师驻衢,遂定居西安县城(今柯城区)。道光二十九年(1849)入清军,参与镇压太平军,转战于桂、湘、苏、鄂等地。咸丰十年(1860),升任大同总兵。同治五年(1866),署福建陆路提督,不久补福宁镇总兵,署福建水师提督,注重海防,在宁波等要塞增设炮台多座。十三年,奉命渡海驻防台湾,抗击法国、荷兰等国侵略军,立功受奖。在台湾开发山区,安抚少数民族,有治绩。后请病假内渡。不久父殁回衢治丧。光绪四年(1878),任湖南提督。十年,入闽查办匪乱。十六年,任建宁镇总兵,病故于任上。
生平身经百战,屡濒于危,其事备载于手编《思痛录》中。虽出身行伍,而好矜恤寒士,曾于岁末访查贫士,赠给度岁之资。又择省城杭州贡院之东文龙巷口购地2余亩,建造西龙试馆一所,供西安(今衢县)、龙游县乡试生员住用,费银3000余元。又于衢州城北隅辟桑园,从吴兴携来蚕种饲养,发展生产。爱刊书籍,有《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活人方》等行于世。所著《思痛录》(手抄本)对战乱诸多反思,俞樾为其作序。该书仅存首卷,今藏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罗大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台湾文献丛刊提要
吴幅员撰,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7年出版。这是一部收录台湾文献丛刊索引并作简要介绍的工具书。台湾文献丛刊的编印,始于1957年,止于1972年,共出309种,595册。本提要著录的项目有:书名、册数、卷数、版本、著者生平介绍、书的内容(含序跋),以及与该书性质相近各书的比较。本书可供史学工作者参阅。
救荒本草
中国古代记载荒年充作代食品的植物图谱。明代朱橚撰于永乐初,首刻于永乐四年(1406),再刻于嘉靖四年 (1525),此后有多种重刻本和节选本。明末徐光启 《农政全书》亦予转载。记载当时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的野生植物414种。其中载见于前代本草的138种。对每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绘有逼真插图,附以说明,详述其产地、名称、性状、性味、可食部分及食法。
葬经翼
缪希雍,明代著名风水师,中医家,所著的《葬经翼》对我国风水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中,是我国是大风水名著之一。其中翼,有翅膀之意,同时又有辅佐、帮助的意思,即帮助学习理解《葬经》。《葬经》又名《葬书》,作者为东晋郭璞,风水一词,即出自本书。该书不仅论述了风水及其重要性,还介绍了相地的具体方法,为我国风水文化之宗。而缪希雍撰写的《葬经翼》将郭璞的《葬经》作为蓝本。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在《葬经翼》中有段话十分著名:“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因此关中,被人们公认为是天下的脊梁,中原的龙头,这也成为历代帝皇定都长安和历史学家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之一。《葬经翼》共分为十二篇,其分别为原势、察形、怪穴、怪病、峡论、分龙、四兽砂水、明堂、余气、水口、望气和葬旨,在学习和了解《葬经》时可同时阅读《葬经翼》,其对《葬经》的解读着实精炼。
赵景深日记
本书为赵景深先生1976—1978年日记,记录了他晚年的居家生活与学术工作。每日以三五百字的篇幅,将生活习惯及读书、通信、会友事一一记下,简洁而详备,保存了大量史料。从中可以看到他如何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作注,如何与严北溟、刘大杰、谢国桢、谭正璧、陈汝衡、谭其骧、郑逸梅、任中敏、钱南扬、胡士莹、关德栋、张允和等友人交流书刊、切磋学问,如何指导研习古典文学的弟子问学,如何整理家中三万册藏书,对《忠义璇图》、《中国文学简史》、《评弹旧文钞》等名著新稿如何作评,以及“四人帮”覆灭、知识分子落实政策等国家大事对他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影响。点滴细节,还原了一位杰出学者的一段人生,其和蔼温煦的性情与执信有恒的治学态度亦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禅宗语录。宋僧蕴闻编。三十卷。大慧普觉(1089—1163),即宗杲,禅宗杨岐派圆悟克勤的弟子,宋孝宗时赐“大慧禅师”号。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卷一至卷四题《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题《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卷六题《大慧普觉禅师再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附《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卷七题《大慧普觉禅师住江西云门庵语录》;卷八题《大慧普觉禅师住福州洋屿庵语录》;卷九题《大慧普觉禅师云居首座寮秉拂语录》;卷一○题《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一题《大慧普觉禅师偈颂》;卷一二题《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卷一三至卷一八题《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一九至卷二四题《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二五至卷三○题《大慧普觉禅师书》。编成于宋乾道七年(1171),同年上孝宗皇帝,请颁旨入藏。次年由德潜主持刊入《毗卢藏》。《崇宁藏》及明版诸藏均予录载。
印光法师文钞
现代净土宗师印光的佛学著述全集。1918年初编刊印于北京,翌年印行初编续集。1922年将初、续二编分类重校,勒成一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另排增订本,分为四册。1925年,中华书局据之另排出版,题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即今本之正编,1939年刊行今本之续编。1950年编成三编,至1990年,始由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今正、续两编通行本系苏州灵岩山寺1991年重刊本。三编总计一百四十余万字,为印光平生书信、论述、序跋、疏记、杂著等文字的结集,各编编辑体例不尽一致。三编总收论八篇,疏三十四篇,为全书精要所在。序跋总计二百二十三篇,书信千余通,间附来函。记凡五十六篇,杂著二百三十七著,包括赞颂、祝词、楹联等。全书内容以力弘净土法门、开示修持法要为中心,强调净土法门普被三根、统摄诸宗,“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提倡真信切愿,持名念佛。并倡导佛法救世,强调儒佛相辅相成,教导学佛者敦伦尽分,诚意正心。本书作为近代净土宗的主要代表作,在佛教界至今影响颇深,被很多净土宗信徒奉为修持之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