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谔

- 姓名:李宗谔
- 别名:字昌武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饶阳(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964
- 逝世日期:1012年
- 民族族群:
李宗谔(964-1012年),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李昉子。端拱二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明年,献文自荐,迁秘书郎、同修起居注。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判集贤院。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初,从真宗封泰山,改工部郎中。二年,为建昭应宫使。三年,知审官院。真宗祭祀汾阴,命为经度制置副使,同权河中府事,拜右谏议大夫。五年卒,年四十九。宗谔风流儒雅,藏书万卷,究心于典籍,柳开称其“文之辞章卓异峻拔”,“文雅而理明白,气和且清”(《与李宗谔秀才书》)。歌诗精妙,杨亿尝举其诗句“一溪晓绿浮鸂鶒,万树春红叫杜鹃”(《春郊》),“金銮后记人争写,玉署新碑帝自书”(《赠苏承旨》),称赏为佳句(《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七引《杨文公谈苑》)。其《南朝》诗有“吟魂醉魄已相寻”句,后人以为得李商隐之体,发前人之所未发(《瀛奎律髓汇评》卷三、《载酒园诗话》)。著有《翰林杂记》,纪宋朝制度;又著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诸路图经》、《家传》、《谈录》等,均已佚。现存《先公李昉谈录》一卷,有《说郛》本。《全宋诗》卷一○○录其诗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九八至一九九收其文二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三二、《宋史》卷二六五本传。
李宗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易备遗
南宋朱元昇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专述《连山》、《归藏》、《周易》之旨,故称《三易备遗》。首卷述“河图洛书”,二至四卷述《连山》,五至七卷述《归藏》,八至十卷述《周易》。书前载铉翁《进书状》及元昇《自序》,书末有元昇之子士立《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元昇《自序》亦兼称《三易》,而铉翁《进书状》特称其‘著《中天归藏书》数万言’,未详其故。岂以‘先天’、‘后天’皆儒者所传述,而‘中天’之说元昇创之,故标举见异耶?然干宝《周礼注》称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则‘中天’实亦古名,非新义也。元昇学本邵子,其言河图、洛书,则祖刘牧。其言《连山》,以卦位配夏时之气候。其言《归藏》,以干支之纳音配卦爻。其言《周易》,则阐反对、互体之旨。虽未必真合周官太卜之旧,而冥心求索,以求一合,亦可谓好学深思者。过而存之,或赤足备说《易》者之参考耳。”
刘二和与王继圣
《刘二和与王继圣》是赵树理一篇没有写完的小说。他计划写三部分,每部分三章。但实际上只发表了前三章,后来又在他家属保存的遗稿中找到了第四章第五章。本篇前三章初刊于1947年太行华北新华书店编辑的《新大众》杂志。曾编入1958年版《赵树理选集》;但删去了每章前原有的小标题。本集在收辑这篇作品时,参考了工人出版社1980年版的《赵树理文集》,增收了作者遗稿中的四、五两章,并恢复了每章前的小标题。
火灾
长篇小说。东平著。1937年3月上海潮锋出版社初版。
志怪录
明代文言志怪小说集。祝允明撰一卷。今存《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作者是有神(怪)论者,关于本书的写作目的, 作者首先说,平时遇到了鬼怪,如果读了本书,那就可“知所以趋避,所以劝惩”,这是从实际中的所谓获“益”讲的:其次,他又说,志怪短篇, “恍语惚说,奇目警耳”,是一般读者“所喜谈而乐闻”的,可供茶余饭后消遣之用。本书宣扬事皆前定,不可改变。《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谓“所载皆怪诞不经之事”。但作者自序云:“志怪虽不若志常之为益,然幽怪之事,固宇宙之不能无,而变异之来,非人寻常念虑所及”,书之可以“趋避”,可以“劝惩”还可以“夺目警耳”,故为“吾侪之所喜谈而乐闻”,有娱悦作用。书成于弘治初。篇幅多为数十字至数百字。
金史纪事本末
清末李有棠撰。五十二卷。李氏究心辽、金历史,于著《辽史纪事本末》同时,撰成是书。全书分正文、考异二部分,正文俱本正史,列有帝基肇造、克辽诸路、张邦昌之僭、熙宗刑政得失、河决之患等五十二专题。考异占全书大半,参以《大金国志》、《金节要》、《金志》、《金盟本末》等五百余种史籍,对人名异同、地理沿革、史实纷歧爬梳考订,提供线索,以纠正《金史》之舛误,颇见功力。卷首有纪年表、帝系考,末附引用书目,便于索检。然全书译名悉从乾隆《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与旧史歧异,正文年代亦有误,是为欠缺。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江西学政吴士鉴将此书与《辽史纪事本末》奏荐,得朝廷嘉奖。初刊与《辽史纪事本末》合为《辽金史纪事本末》。
南天痕
二十六卷,附思陵改葬事一卷。纪传体南明史。以南明正朔纪年,惟改本纪为纪略,以避时讳。表彰南明忠义,贬斥奸倖。其资料采集,兼及诸野史及各家已刻未刻文集等九百七十四种,可补前南明诸史之缺。四明西亭凌雪纂修,同郡后学汪成教、江镜清校订。此盖托名,可能是明朝遗老所作。书前有自序评言,后有同治年间陈励、董沛的识语。其实此书是从《南疆逸史》抄袭而出,原文完全相同,只是每篇之后多出一段赞语而已。但作者在自述中,说引用书达九百七十四种,有目者达七十四种,似比温氏书为详,实则不然。全书纪略二卷,分子目四,列传二十四卷,分子目四十,还增改了体例。此书有清宣统庚戌(1910年)复古社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