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刘于义
刘于义(1675年-1748年),清高宗时协办大学士。字喻旃,号蔚冈,江苏武进(今属江苏)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有文名。雍正初,在京供职,后长期任地方官。在署直隶总督内,遇盗案十余起,每案数十人,依旧例皆应斩首。他以凶器系农具、赃物仅谷米,判为饥民借粮争夺,奏请减罪。直隶盗案区分首从自此始。署陕西总督时,见粮草昂贵,数次疏请于甘肃一带开垦屯田,教回民耕种,以应军需。不久,以钦差大臣专管军储事。甘肃自康熙末至雍正初,文书散缺,亏损巨大。他任职四年,部署军队往返,输送军粮战马,屯田筑堡,安置流民,辖内事极繁多。后因失察下属犯罪,被牵连免官。后复起用。乾隆九年(1744),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此后三年间,参与大规模修治直隶境内河道水利。卒谥“文恪”。
-
罗霆震
罗霆震,元代龙兴路临川云山的一个隐士。据元代武当道士编刊的《玄天上帝启圣录》(载《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卷一所引“云麓仙人《磨针涧》诗”,其文字与《纪胜集》中“磨针涧”一诗相同,可知罗霆震又号“云麓仙人”。《纪胜集》写作于元代中期,因为该诗集中有《南岩改天乙真庆万寿宫》一诗;而南岩宫改天乙真庆万寿宫是在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又据《纪胜集》中《承应仙游》一诗:“几捧天书雨露香,风霆握在掌中央。剑函退了仙魂往,尚想鞭鸾入帝乡”可知,作者是应邀来游武当的。元代统治者奉祀玄帝,作为玄武神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及其武当道教自然就受到元皇室的优宠。有元一代,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成为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加之武当山峰高壑深,林木茂密,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因此,声名远播,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胜地。而且在元代,为了扩大武当道教的影响,武当道士还直接或通过玄教宗师邀请当时的著名文人学士为武当山撰碑作文。元代早期和中期的著名文人赵孟頫,虞集,揭傒斯等都曾应邀为武当山留下过笔墨。作为一名隐士,云游天下是理所当然之事,更何况是当代盛极一时的名山呢。因此,罗霆震虽然不在元代大家之列,他的名字只是跟《纪胜集》连在一起,但从《纪胜集》的思想与艺术成就来看,他无疑是元代中期的一名比较富于文学才华,有一定名声的文人隐士,被邀访山也在情理之中。
-
刘道明
刘道明,生卒年代不详,元代武当山道士。荆门(湖北省荆门市)人。号洞阳子,人称“道学进士”。元初入武当山学道,后与武当山叶云莱、张道贵同师从雷渊真人黄舜申,得受清微上道。他是“武当清徽派”创立人之一。
元世祖至元22年(1285),刘道明与叶云莱、华洞真应诏赴京,充任御前承应法师,获得成功。受赐银印“充武当山教提点”,任武当山护持。元世祖颂发“护持圣旨”,保护武当山道教。刘道明等武当高道编道书,置办庙产,修葺殿宇,使武当山凸现元代中兴的局面。
刘道明居武当山五龙宫,苦志修道,对武当山绮丽自然风光及历世真仙修道传闻亦有浓厚的兴趣。他披览群书,访求耆老遗籍,广收资料,撰写成《武当福地总真集》一书。南宋时期的150多年间,武当山是南宋王朝的北方边界,抵近前线。宋金、金元、宋元多次在此开展拉锯战。
据记载,公元1128年,金兵攻陷邓州、均州、房州州;公元1217年全国移都汴梁(今开封市)后,再次发动侵宋战争,双方激战于襄阳、枣阳一带;公元1231年,元兵攻入汉中房州,“前峰峰三千人,破金兵十余万于武当山,趋均州,乘骑浮渡汉水”;公元元1244年,元军改均州治所于汉水之北,南宋的均州治所迁到武当山山紫霄宫,双方拉据战互有胜负。历经150多年的战乱,被古人敬慕之极的武当山遭受很大的破坏,这里已是“灵迹杳然”,庙观荒废路绝。据记载,宋末元初的紫霄宫“十五六杳无人迹”。
元世祖至元12年(1275)开始,由于鲁洞云、汪真思、叶云莱等著名高道的创建,使武当山出现了南北道派交汇融合的新局面。就在这“板既荡于前日,事渐于后来”的情况下,刘道明“会万古之精华、一山之风月”,于公元1291年,写成《武当福地总真集》三卷。公元1300年,元朝均州蒙古官员息刺忽必烈为总真集作“序”,名“武当事迹序”。公元1301年,朝廷官员吕师顺“跋”。是书臻于完得以风行。
-
吕惠卿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北宋政治改革家、学者。字吉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先后受到欧阳修、曾公亮等赏识,常与王安石讨论经义,意见多契合,获荐入朝。历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判司农寺、判军器监等职,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有“国政刷新岂畏难”的气概。他协助王安石制定青苗、助役、均输、农田水利等新法条例,是变法的中坚,“事无大小,安石必与惠卿谋之”。他主管军器监时,裁定中外所献枪刀的样式,规定枪刀质量标准,主编《弓式》一书,供制造弓弩参考,使宋军兵械精良,增强了抵御能力。熙宁二年(1069),吕惠卿与司马光展开了“萧(何)曹(参)划一”的辩论,以丰富学识驳难司马光,使变法派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坚定了神宗推行熙宁新政的决心。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继续推行市易法等新法,守之益坚,被称为“护法善神”。次年,与王安石交恶,罢参知政事。后出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整顿西北驻军,防止西夏侵扰。绍圣四年(1097),筑米脂等寨,有效抵御了西夏的进攻。徽宗即位以后,他受到蔡京的排挤,未获重用。政和元年(1111)病死。王安石对他的评价是“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
吕惠卿学识渊博,文才辨慧,著述颇多。熙宁初,他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此外,还有《孝经传》1卷、《论语义》10卷、《庄子解》10卷、《道德真经传》4卷、《建安用茶记》2卷及文集、奏议多种,但大多亡佚。完整流传至今的《道德真经传》以儒道两家学说相互参证,谈修身治国之道,传注部分贯穿了人本和求变的思想,提出以儒应世,以道为归,反映了他对《老子》的深刻理解。他的《庄子解》今存辑本,对道、性、无我等也都有独到的见解,能“窥见其治世精义,为其他诸家所不及”。《大名府天宁万寿观碑》较集中反映其儒、释、道三教观,他认为儒者为“经世”,释者为“救济众生”,老者为“回归于无物”,此三者在质上相同,但包括庄子思想在内的老学在三者中最为杰出。其时政议论还部分保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
乐朋龟
乐朋龟,唐朝末年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字兆吉。《综合索引》和《人名索引》载有其相关史料。朋龟约于懿宗咸通末登进士第。僖宗中和初,为右拾遗,从僖宗奔蜀。时行在缺人草制,朋龟因谒宦官田令孜而拜翰林学士。后加承旨,累迁兵部尚书。昭宗时,以太子少保致仕。其藏书之事,《北梦琐言》卷五《张濬、乐朋龟与田军容中外事》条载:“乐公举进士,初陈启事,谒李昭侍郎自媒云:‘别于九经、书史及《老》、《庄》洎八都赋外,著八百卷书,请垂比试。’诚有学问也。”朋龟仅自著书即有八百卷之多,撰写这些著作,需有参考书籍,由是推之,其或有藏书,故录而考之。卒葬单州成武县,一说即为其地人。 有学问,自称有著作八百卷。掌制诰数年,但所作不甚简当。《新唐 书·艺文志》著录《纶阁集》一○卷、 《德门集》五卷、赋一卷,今皆不存。 《全唐文》卷八一四编其为一卷。其中《西川青羊宫碑铭》为唐末碑版中著名之作,《正统道藏》亦收作一卷。事迹据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
-
刘安上
刘安上(1069—1128),字元礼,永嘉(今属浙江)人。少以文行知名,与从兄刘安节同为乡里所推重,时称“二刘”。绍圣四年进士,调杭州钱塘尉,升缙云县令。除登州州学教授,迁太学博士。大观元年,提举两浙路学事,留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三年,为谏议大夫。政和初,擢中书舍人,除给事中。请外,以徽猷阁待制知寿州。五年,除知婺州,徙邢州。宣和三年,知寿春府,移舒州。靖康元年致仕。建炎二年卒,年六十。安上早从二程学,深得《中庸》、《大学》旨归,为文典重有法,尤工五言诗,晚年诗律趋于平淡,浑然天成,无斧斤之迹(《行状》)。《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酝酿未深,而格意在中晚唐间,颇见风致。文笔亦修洁自好,无粗犷拉杂之习”(卷一五五),对之评价甚高。现存诗歌多为近体,如《西斋杂咏》、《万田道中》、《蜡梅》、《江村渔舍》等篇都平淡清新,而无道学冬烘之气。著述甚富,有诗五百篇、制诰杂文三十卷(《行状》),后经兵火,多有残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仅有《刘给事集》五卷,后世诸家著录均同。今存清抄本、《四库全书》本。清孙贻让又合刻刘安节、安上文为《二刘文集》。《全宋诗》卷一三一六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二九六五至二九六八收其文四卷。事迹见薛嘉言《刘安上行状》(《给事集》卷五附录)、《宋史翼》卷七。
-
良贲
良贲(717—777)唐代僧人。河中虞乡(山西虞乡)人,俗姓郭。识鉴渊旷,风表峻越,学通内外。天宝八年(749)登坛受戒,未久,住持长安青龙寺。永泰元年(765),不空译仁王般若经时,师当笔受兼润文之职,并奉敕于大明宫南桃园撰新译仁王经疏三卷,以所住寺之寺名,故题为青龙疏。翌年,并同陀罗尼念诵仪轨、承明殿讲密严经对御记一卷进上。师尝为代宗授菩萨戒,后移安国寺,大张讲筵,官供不匮,学者如林。大历十二年三月示寂于符阳,享年六十一。赞宁在《宋高僧传》卷5中记载,良贲“于六年徙居集州,教授传经,不遑宁处。至十二年三月十日,无疾枕肱,终于符阳。春秋六十一,夏腊二十九。宕渠嘉川之人,哀悼法梁摧折”。淹贯显密,博通三藏。唐代宗从受菩萨戒。为密教显说之第一人。撰有《仁王经疏》、《念诵仪》、《密严经付御记》等。
《宋高僧传》卷第五。释良贲。姓郭氏。河中虞乡人也。世袭冠裳。法门之流不标祖祢。故阙如也。贲识鉴渊旷风表峻越。外通坟典内善经论。义解之性人罕加焉。永泰中不空盛行传译。实难其人。贲预其翻度。代宗请为菩萨戒师。因新出仁王护国经。敕令撰疏解判曲尽经意。以所住寺为疏目。曰青龙也。原夫是经已当三译。一晋太始三年。法护译一卷。名仁王般若。次秦罗什出。名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次梁承圣三年。真谛于洪州宝因寺译。名仁王般若。并疏六卷。然则晋本初翻方言尚隔。梁朝所译隐而不行。伪秦之经传流宇内。奈何止言波罗蜜而阙多字。则是亏其到义。是以肃宗皇帝斋心沐德。请不空重译。及肃皇晏驾代宗成先圣之愿言。诏兴译务。敕军容使鱼朝恩监护。于南桃园。起乎告朔。终乎望日。帝御承明殿灌顶道场。躬执旧经对译新本。而复为序冠于经首。仍敕贲造疏通经。贲上表曰。学孤先哲有玷清流。叨接翻传谬膺笔受。幸扬天阙亲奉德音。令于大明宫南桃园修疏赞演。宸光曲照不容避席。穷玄珠于贝叶。但益惭惶。捧白璧于丹墀。宁胜报斆。仰酬皇泽俯课忠勤。既竭愚诚庶昭玄造。贲勤勤笔削三卷克成。奏乞流行。复上笺疏。今年二月二十一日。恩命令在内园修撰经疏。微僧寡学惧不称旨。洗心涤虑扣寂求音。发明起自于天言。加被仰凭于佛力。咸约经论演畅真宗。亦犹集群玉于昆山纳大川于溟海。火生于木。与两曜而俱明。识转于如。体一相而等照。成道者法也。载法者经也。释经者疏也。广度群有同于大通。是菩提心如陛下意。所撰经疏缮写毕功。文过万言部有三卷。施行窃惭于愚见。裁成冀答于圣恩。并念诵仪轨一卷。承明殿讲密严经。对御记一卷同进上。轻尘玄览。祇畏无任。答诏云。法师智炬高明辞峰迥秀。亲凭梵夹宣阐微言。幽赜真宗演成章疏。开如来之秘藏。示群有之迷津。贯玉联珠钩深致远。再三披阅颇谓精详。传之招提永为法宝也。皇命褒扬释门翕盛。又属章信寺初成报疏。服膺者常数百众。虽纸贵如玉无以加焉。其在安国寺讲筵官供不匮。数年之内归学如林。大历七年正月不空奏请入目录。敕依。贲于六年徙居集州。教授传经不遑宁处。至十二年三月十日无疾枕肱终于符阳。春秋六十一。夏腊二十九。宕渠嘉川之人。哀悼法梁摧折。阇维收灰中舍利百余粒。遗表中进念诵仪对御记二卷。以其先进者遂留在内中之故。令门弟子赍之重进。后于上都城东置坟塔焉。即大历十三年也。贲累朝供奉应制。辞辩富赡学问高深。末涂沦踬。同利涉之徙移。若神会之流外。吁哉。
-
李冠仙
李冠仙,晚清医家。字文荣,别号如眉老人。江苏丹徒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卒于清咸丰年间。因受喻昌所著《寓意草》一书启发,将自己临证医案于1825年整理成《仿寓意草》一书 (1887刊行)。晚年于1849年撰 《知医必辨》一书 (1918刊行)。认为张仲景之方不偏不倚,而后世自王叔和以下无不有偏。 至金、元四家愈甚。 至于明张景岳则更偏。李氏有一定见解,也反映出尊古倾向。据李氏医著自述,李氏之初,亦有志儒业,后教授乡里,课徒之余,尤其喜欢研读医书,上及《黄帝内经》,汉精仲景,晋通叔和,以至金元刘、张、朱、李四大医家,前明王、薛、张、冯(冯兆张)四大医家,皆用心研读,积久会意日深,通医道,明医术,临床诊治,多有效验。成为清道光年间名医。
-
卢襄
卢襄(1076—1145),原名天骥,字骏元,徽宗时改今名,字赞元,三衢(今浙江衢州)人。大观元年进士。政和六年,以朝散郎出为浙东提刑。宣和七年,为江南东路提刑(《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三八)。靖康时拜吏部侍郎。金军攻破东京,参预推册张邦昌为皇帝事。建炎初夺职,安置衡州。卢襄诗作甚多,陈岩肖称尝得其诗数十篇,均清拔可喜,如《赠鼓琴者》诗之“试将钟子山水意,一洗退之冰炭肠”(《庚溪诗话》卷下)。其馀诗如“我来亭上天欲春,溪声野色争赴人”(《题圆超寺挟溪亭》),“菱浸水步深藏艇,柳暗人家半掩门”(《过定林寺》),无不清逸闲适,情景俱佳。著有《西征记》一卷,今存嘉靖顾氏大石山房刊《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全宋诗》卷一四○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三二○三收有其文。事迹见《宋诗纪事》卷三八。
-
李鹗翀
李鹗翀[chōng](1557—1630),字如一、贯之,江苏江阴人。为李诩之孙。少应举, 不中程,读家藏书多识古文奇字。家世力耕,给公上供伏腊其余悉以购书,搜阁 本,访遗典,藏弆富如猗郑。获得珍本则焚香肃拜,藏书虔诚如此。其读书也, 阙必补,伪必正,同异必雠勘。痛不辍业,衰不息劳。仿晁氏、尤氏书目,自为诠 次,编成《得月楼书目》。晚岁与钱谦益结为同好密友,互为借抄。李鹗翀提倡 藏书共读,反对秘不示人。钱谦益在《草莽私乘·跋》中记:“每得一遗书秘册, 必贻书相闻,有所求假则朝发夕至。尝曰:‘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之,古 人以匹夫怀璧为罪,况书之为宝尤重尺璧,敢怀之以贾罪乎?’余未尝不叹此达 言以为美谈也。”
-
林时对
林时对(1623—1664),明末遗民。字殿扬,号茧庵;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宁波府鄞县人。崇祯十三年连科及第,当时只有十八岁,是户部尚书倪元璐的门生。在崇祯朝官至行人司行人,北京沦陷前丁忧南还。弘光朝召为御史,后参加鲁王监国朱以海领导的抗清活动,官拜太常寺卿,失败后隐居不出,终生不仕清朝。著有《茧庵逸史》、《荷牐丛谈》等书。
-
陆筠
陆筠(1828—?),清常熟人。字仲瑛,号竹亭。贡生。授徒为业。与钱湄友。曾与钱禄泰等结虞山吟社,咸丰、同治间称名士。详熟太平军据常熟时史事。光绪十三年(1887年)后卒。著有《海角悲声》《海角续编》《劫余杂录》《徐氏双孝录》《渺怀堂自叙年谱》《渺怀堂文集》等。
-
林之奇
林之奇(1112年-1176年),南宋哲学家、经学学者。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卒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曾师事吕本中,“教之以广大为心,以履践为实”(《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绍兴十九年(1149)进士。荐除正字,迁尚书郎。时朝庭欲使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之说,之奇斥此书为邪说。上书主张惟不惮于战始能言和,战争所须,当以人才为最急。后除宗正丞,提举闽舶,乞祠家居,寻卒。平生注重讲学,及门弟子常数百人,著名弟子有吕祖谦等。颇究心于经学,于《尚书》、《周礼》皆有解说。亦颇有新意,如考说《尚书》,以“阳乌”为地名,以“三俊”为常伯、常任、准人,皆与前人不同(见《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一)。推重《论语》,谓“《论语》一部,圣人之心体在是。须是不释手看,始得”(《拙斋纪问》,《宋元学案》卷三十六《紫微学案》)。认为《易》所蕴含的原理是自然界秩序的反映,“《易》理无非自然。三百八十四爻,此是一年日数,盖连闺也。”(同上)对王安石新学持批判态度,他说:“前辈所立规模,不可轻变。虽细事,变之亦有其害。”(同上)其学术思想对后来吕祖谦所创立的婺学有一定的影响。著作有《尚书全解》四十卷、《拙斋文集》二十卷,皆收入《四库全书》。另有《观澜集注》三十卷,《四库全书·附录》存目。
-
罗椅
罗椅(1214—1292),字子远,号涧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以词赋知名,捐金结客,驰名江湖。后尽弃旧习,徒步百里,请益于双峰饶鲁。年四十三登宝祐四年进士第,初教授江陵,改长沙教授。景定间,知信丰县,入为提辖榷院,久不迁,每有迁除,则为贾似道沮抑报罢。又见似道专权,遂为书极诋之。度宗崩,少主立,似道复专权,遂弃官去。道中见山川城邑,悲吟行歌,至于痛哭。德祐元年,似道兵败于芜湖,元兵下饶州,忧愤以卒。罗椅虽以理学自命,而以文章知名。谢枋得谓其诗宗江西诗派,继赵蕃、韩淲,为宋末盟主(《萧冰崖先生诗卷跋》)。词以“婉丽”见称(张德瀛《词征》卷五),《柳梢青》云:“何处消魂。初三夜月,第四桥春。”陆辅之选为警句(《词旨》)。尝编选陆游诗为《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十卷,有明弘治刻本(《四部丛刊》影印)。又著有《涧上委稿》,已佚,后人辑为《涧谷遗集》,有1917年庐陵罗嘉瑞刻四卷本、《豫章丛书·吉州二义集》所收三卷本。《全宋词》第五册收其词四首。《全宋诗》卷三二九○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九六二至七九六三收其文二卷。事迹见《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癸辛杂识》续集卷上、元罗洪先《族祖榷院府君传》(《涧谷遗集》附)。
-
林岊
林岊[jié],字仲山,号苍林子,福州长乐区潭头镇沙堤人,林慎思十二世孙。宋代经学家。少颖悟勤奋好学。六岁诵诗书,八岁通九经,九岁赴京,中奇童科。绍熙元年(1190)特奏名。嘉定中出守全册,重视教育,重建清湘书院,常与诸生讲明正字。与魏了翁交好。在郡九年,多惠政,郡人祀之柳宗之庙。其学通经,长于《毛诗》,著有《毛诗讲义》十二卷(现存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说以遵守前人,阐发古义为主。
-
陆玑
陆玑[jī],三国吴训诂学家。《崇文总目》云:“世或以‘玑’为‘机’,非也。机本不治《诗》,应以‘玑’为正。”字元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太子中庶子、乌程(今浙江吴兴)令。事迹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以去古未远,于诗人所咏诸物今昔异名者,尚能得其梗概,故孔颖达《毛诗正义》全据此书,清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亦多据以考正诸说。其书重要注疏有明人毛晋《毛诗陆疏广要》二卷,清人焦循《陆氏毛诗疏考证》一卷,赵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校正》二卷,丁晏《毛诗陆疏校正》二卷。
-
李通玄
李通玄,唐代居士,华严学者。李唐王室后裔,卒于开元十八年(730)三月二十八日。据《宋高僧传》卷二二,《佛祖统纪》卷二九、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七,《李通玄长者行状》,《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等载,世称“李长者”,传为唐王宗室后裔,沧州(今属河北)人。一说北京(今山西太原)人。青年时精通儒学,四十岁后专研佛典。在武则天时期倾心《华严经》,广搜诸家著疏,感到“经文浩博,义疏多家,惜哉后学,寻文不暇,岂更修行”(照明《华严经决疑论序》)。值八十《华严》译出,专心钻研。开元七年(719),携带新译经到太原孟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潜心撰论。三年后,又携论稿移居太原寿阳方山土龛,五年之后撰成《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其学说与智俨、法藏有所不同。立“十宗十教”的判教理论,认为《华严经》有十处十会四十品,将《华严经》全部内容划分为十段,说该经有五种因果遍周义,创“三圣圆融”说。接受《大乘起信论》的影响,并以《周易》解释《华严》。其学说对以后中国华严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现存著作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等。传有《略释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及诸诗赋,已不存。
-
陆云标
陆云标,清昆山陈墓(今锦溪)人。字啸霞。庠生。候选县丞。后游大吏幕夙著声誉。曾续纂《陈墓镇志》。作《庚申年陈墓镇纪略》,详记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时史实。同治中卒。
-
李琪
李琪,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孟开,一作梦开,别字开伯。李弥逊孙,李珏弟,李韶叔,楼钥弟子。庆元二年(1196年)上舍魁决科成进士。开禧三年(1207年)任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国子学录。嘉定五年(1212年)以镇江府通判知邵武军。八年提举浙东常平,九年兼权本路提刑。十年除礼部员外郎。十一年奏请令太常将庆元元年(1195年)以后典礼编纂成书。十二年任国子司业兼玉牒所检讨官。曾任庐山白鹿洞书院教授,建光风霁月亭。工诗文。学精《春秋》,推明尊王贱霸、华夷大义尤为深切,以爱国自强意在鉴戒,著有《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每国纪后有序论,书成于嘉定四年。《全宋诗》卷二八○五录其诗二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六六四七。事迹见《淳熙三山志》卷三一、《词品》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六四。
-
林文俊
林文俊(1427—1536)字汝英,号方斋,(明)莆田县兴福里长城(现北高镇长城村)人,为“忠义林家”后裔。明正德六年(1511)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编修,擢春坊善赞。他曾两次主持会试,一度主持武试,精心阅卷,选拔贤才,所得人材称最盛。嘉靖九年(1530)南京国子监祭酒出缺,三次人选皆不合皇帝意。后以文俊荐之,帝准。命校《二十史》,数月即告竣。嘉靖十一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兼经筵讲官;十三年升南京礼部侍郎;次年改吏部侍郎,代行尚书职。嘉靖十五年病疽不治,卒后明皇帝特谥“文修”赐葬、赐祭。其文章醇雅隽永,诗亦从容恬适,文如其人。著有《方斋存稿》十卷,收入《四库全书》。生平事迹见《国朝献征录》卷二七。
-
卢道元
卢道元,唐代人,撰有《太上肘后玉经方》。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六十七
六十七,生卒年不详,清朝满族人,诗文家。名或取其谐音作陆世琦,字居鲁。满洲旗人。雍正、乾隆间在世。由内阁中书历官给事中。出身于风雅之家。父关舒泰、叔关宝惟善皆能诗。为诗敏赡。尝出巡台湾,撰《番社采风图考》记当地风土,堪称翔实,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另著有《台湾府志》、《使署闲情》、《游外诗草》、《台阳杂咏》、《西域闻见录》。生平事迹见铁保《熙朝雅颂》、《国朝耆献类征》卷一三六、《晚晴簃诗汇》卷六九。
-
樗里疾
樗里疾(?―前300年),战国秦惠文王时左庶长,秦武王、昭王时右丞相。名疾。一作楮里疾。秦孝公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因家居渭南阴乡樗里(一作楮里),爵邑严道(今四川荣经县),故俗称樗里子,号严君疾。初任右更庶长。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韩、赵、魏、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他将兵迎击,败韩、赵、魏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虏韩将(一作鲠)、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公子鱼,斩首八万二千级。十一年,攻魏,取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降焦(今三门峡西)。次年,将兵伐赵,虏赵将庄豹,取蔺(今山西离石西)。后又助魏章攻楚,大败楚师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以北地区),俘楚将屈匄及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斩首八万级,取汉中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功封樗里子,号严君。秦武王二年(前309),秦初置丞相,与甘茂为左右丞相。武王欲“车通三川,窥周室”,命其以车八百乘入周,周恭敬迎接。昭襄王初立,仍为相,权势更盛。与甘茂伐魏皮氏(今山西河津),未克。与魏媾和并助魏冉平定叛乱。为人善辩,诙谐多智,素称智囊,秦人谚语至有“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之说。昭王七年(前300)卒,葬于渭水南岸章台(今西安市西北约3千米处,北距渭河南岸约2千米,位于汉长安城所在的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首原地势最高点)之东,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著有作品《青乌经》,传于世。
-
廖中
廖中,南宋人,撰有《五行精纪》。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吕太古
吕太古,生卒年不详,南宋时西蜀江原(今四川崇庆)人。号鹤林道士。师事吕元素,为江原天庆观道士。随师至京,得新道经数百卷,遵师嘱参校同异,考古辨今,依道门需用之先后,从初学以至行教,采掇经训,师传及常用文词咒诀,编撰成《道门通教必用集》九卷,以供传道、度人、指教之用。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