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谧

刘谧
  • 姓名:刘谧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刘谧[mì],元代学者。号静斋学士。元英宗时(1321—1323)曾著《三教平心论》上、下二卷,综合三教之学,力驳傅奕、韩愈、欧阳修、朱熹、二程等唐宋儒家排佛论调。从理论上阐述了儒、释、道三教止恶扬善的现实立场,认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三教缺一不可,竭力主张儒释道三教调和:儒家示明人伦,端系纲常,而有功于天下;道教崇信清虚自守,而归于静默无为之境;佛教捨伪归真,自利利他。因此儒、释、道三教皆归一心之旨,当互补共存。指出三教之士当“平其心念,究其功极”,超越是非曲直,以达三教平等明心见性之效。其三教一致论对于后世三教合流思想有着较大影响。

刘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凤山县采访册

凤山县采访册

一名《凤山采访册》。地理杂志。清卢德嘉纂辑。十部,首一卷。为纂修《台湾通志》,于光绪二十年(1394)成是编,约三十三万字。卷首有案由、旧志原委,详叙此册纂辑过程。正文分地舆、 规制、职官、科目、列传、列女、艺文七门,按干支排列十部,含沿革、疆域、路程、诸山、诸溪、港澳、水窟、鱼堰,街市、番社、书院、碑碣、兵事等六十七目。其中“案由”一节实为台湾地方志发展简史,颇为珍贵。疆域包括各里、庄社、田园、户口,数据精详。诸山目分左、中、右三大支脉记载二百余条大小山脉(原题一百五十九座);诸溪目载溪、沟、港,澳;水利目载陂泽、潭、池塘、水库、鱼堰。所载火山、温泉、森林、岩石、动物、植物,多具自然景观资料。城市、街道、港口、集镇、村社、学宫、书院、名胜、古迹和语言、风俗等文化景观资料也十分丰富。收载人物传记、简历册、人名录数以千计,以清代人物为主。碑碣目共录木石碑铭五十余通,广涉该地法制、工农业生产、学校教育等内容。兵事以乾隆朝至咸丰朝为主。多系原始资料,为一般史志所不及。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分复印原书和校点铅印两部份,附有索引。

关帝忠孝忠义经

关帝忠孝忠义经

《关帝忠孝忠义经》(全称《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道书集成》卷六,页597上~605上。这是一部扶鸾善书。此部经典中的关公不再只是小说中的神武将军而已,而是地位极为崇高的“三界伏魔大帝”。《关帝忠孝忠义经》借关帝之口称其为经缘由:“视我赤心,听我微言,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慈母爱,兄弟友恭,夫妇倡随,朋友信义,乡邻婢仆,真诚和气。”

金元明清词选

金元明清词选

词总集。夏承焘、张璋编。吴无闻、黄畲、周笃文注释。二册不分卷。共选金词二十八家五十首,元词五十一家八十一首,明词六十一家一百二十首,清词八十七家二百十四首。编者前言称“取材以思想健康、艺术性强者为主。思想无害而又艺术性较高、影响较大者,也酌予收录,以存各派风貌”,“意在挦撦文献,以觇词学之兴替,并借此了解当时社会生活之一个侧面,供词学爱好者阅读”。除注释外,有作者小传及评语。所录名家名篇颇多,前言对金、元、明、清四代词的流变所作评析也较中肯。有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全两册。吕氏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著《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四部断代史,享誉史学界。吕氏治史以勤奋读史为基础,在其50年治史生涯中,曾三次通读“二十四史”。读史时,常仔细排比资料,并综合其它史料,据以探索史事真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众多读史札记。这些札记很受史学界推重,曾部分结集为《燕石札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和《燕石续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吕思勉读史札记》搜集了他的全部读史札记,按历史时代顺序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下、通代五个部分编次,从中可见作者严谨的治史作风和认真的读书态度。

台湾纪事

台湾纪事

本书分编二卷并四「附录」,吴子光撰。子光字芸阁,原籍广东嘉应州;清道光间,随父渡台谋生,因家于淡水。同治乙丑(四年),举于乡。尝受知于徐宗干,追随久之;应淡水同知陈培桂聘,与修「厅志」。由于一生遭际困厄,所著文集曰「一肚皮集」,以束坡自况。本书即选其中记台事之文,题曰「台湾纪事」。卷一有「纪诸山形胜」、「纪台中物产」、「台事纪略」、「纪台地怪异」、「记台地盂兰会」、「纪番社风俗」及一郑事纪略」等七篇,卷二有「淡水义渡记」、「岸社文祠学舍记」、「沪尾红毛楼记」、「竹堑建城后记」、「重建新埔街文昌祠记」、「游大隘诸山记」、「金广福大隘记」及「双峰草堂记」(一)、(二)等九篇。另选台人及寓台人士传状为「附录一」、评议台湾政事之论说与书札为「附录二」、「淡水厅志」拟稿为「附录三」、乃祖若父家传及其本人别传并「一肚皮集」自序为「附录四」。

法华经知音

法华经知音

法华经知音,七卷,明如愚着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