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临

吕大临
  • 姓名:吕大临
  • 别名:字与叔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京兆蓝田(今属陕西)人
  • 出生日期:1042
  • 逝世日期:1090
  • 民族族群:

吕大临(1042~1090),中国宋代金石学家,学者。字与叔,吕大钧弟。京兆蓝田(今属陕西)人。兄弟俱登科,唯先生不应举,以祖荫入官,后登进士弟,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荐其好学修身可为讲官,未及用而卒。终年52岁。在治学上,初学于张载,与吕大忠,吕大钧同为张载得意门生;为关学的传播和发展卓有贡献。曾为张载立传,作《横渠先生行状》以表其志,传其学。张载死后,关学开始分化,三吕、苏昞等人转而投师二程,归依洛学,其中吕大临最为典型,成为程氏门下“高于诸公”的“四先生之一”,深得程、朱的赞许。二程称其“深潜缜密”,“深淳近道”、“有如颜回;”朱熹认为其“高于诸公,大段有筋骨,天假之年,必理会得到”(《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在哲学上,受二程影响很深,本来他是以关学的“防检穷索”为学,程颢以“识仁且不须防检,不须求索”开导他,使他豁然明白了“默识心契,惟务养性情”的理学旨趣,写出了《中庸解》、《克己铭》以见意。并赋诗自诩:“学如无凯方成癖,文到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子得心斋。”被程颐称赞为“得圣人心传之本矣”(《宋史·吕大临传》)。认为“道或天理”是“寂然不动,虚明纯一”的,它降至人心中而成为“良心”,良心“亦寂然不动,虚明纯一,与天地相似,与神明为一”,“故云我心即天心。”(《吕蓝田语录》)又说良心如一面镜子,能照一切物而不为外物所动摇,“不为物欲所迁动,如衡之平,不加以物;如鉴之明,不蔽以垢。乃所谓正也。”(同上)认为人的知识是在“俨然危坐”而“默识心契”中领悟出来的“良心所发,莫非道也”(同上)。只要启发良心,便可合乎“道”或“天理”。由此,关学赢得了洛学“涵泳义理”、“空谈心性”的特点,却日渐丧失了它“正而谨严”、“精思力践”的古朴风格,开始洛学化。即便如此,关学还不等于洛学。因为三吕始终没有改变关学“躬行礼教”的主旨。就以吕大临来说,他“通《六经》尤邃于《礼》,每欲掇习三代遗文旧制,令可行,不为空言以拂世骇俗”(《宋史·吕大临传》)。他论选举,明兵制、行井田,参与制定乡约乡规,并亲自在家乡蓝田推行,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依然继承着张载“学贵有用”、“务为实践”的学风旨趣。即使在理学思想上,他同二程也不尽同。比如在“性与天道”这个理学的根本问题上,他们师徒之间有过争论。吕大临基本上严守古义,对“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如何二而一,提出了疑问,认为“中者道之所由出”。程氏批道:“此语有病”,坚持用“理一分殊”来解释,认为“中即道也”不是“道在中内”(《河南程氏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朱熹对吕大临的“求中之说,则深非之”(《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即使是在归依程门之后所作的《克己铭》中,也有“凡厥有生,均气同体”“立己与物,称为町畦”的论述,与张载的思想相近。朱子评此铭“谓不合以己与物对说,不曾说著本意”(同上)。由此可见,三吕在张载死后,虽然在形式上依附洛学,但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却严守师法。正如程颐所说:“吕与叔守横渠学甚固,每横渠无说处皆相从,才有说了,便不肯回。”(同上)其主要著作有:《礼记解》、《横渠先生行状》、《大学中庸解》、《克己铭》和《程门问答》等。

吕大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

本书收辑了黑格尔早期的五篇神学著作:《民众宗教和基督教》《耶稣传》《基督教的权威性》《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以及《1800年体系残篇》,是了解和研究黑格尔早期神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在本书中,黑格尔以不同于在历史学家、宗教学家中流行的对史实作琐碎考证、对教会史作宏大叙事的方式,试图在历史中探究宗教精神—它又是精神发展的某一阶段—的发展,反映出黑格尔从康德出发走向自己哲学的思想脉络。

鲁班全书

鲁班全书

鲁班全书是中国古代一本奇异之书,据传为圣人鲁班所作,上册是整人的法术,下册是解法和一些医疗法术。但除了医疗用法术外,其他法术都没有写明明确的练习方法,而只有咒语和符。

平金川全传

平金川全传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一名《平金川》,又名《年大将军平西传》、《年大将军平金川》。四卷三十二回。题“小山居士编次”。作者张小山,辽东人。成书于清光绪年间。《平金川》讲述讲的是年羹尧(书中作年赓尧)、岳钟琪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故事。内容架构与《封神演义》一类的魔幻神怪小说类似,且有一定的科幻色彩。

春秋集解

春秋集解

十二卷。宋苏辙撰。据其《自序》,此书初稿成于神宗熙宁间谪居高安之时,其后又再三修改而定稿。其时王安石当政,苏氏兄弟因与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京。而当时王安石又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废之不列于学官,加之当时孙复一派尽弃三传的学风泛滥,苏辙因经传并荒,故作此书以矫之。其说以《左传》为主“《左氏》之说不可通,乃取《公》、《穀》、啖、赵诸家以足之”。《自序》称:“余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余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至于孔子之所予夺,则丘明容不明尽。故当参以《公》、《穀》、啖、赵诸人。”自杜预以后五百年间,《左传》学一直为治《春秋》者之主流,自唐啖助、赵匡至宋孙复、孙觉,乃提倡“弃传求经”,学风为之一变。苏氏再倡《左氏》释经,反对深文周纳以追求微言大义与褒贬,重视史实,学风亦为之又一变。苏氏于三传之中独重《左传》,正是由于其重视训诂与史实,因此他常把前人深求之义例看成单纯的训诂与史实问题。如隐公四年《经》“公及宋公遇于清”,《穀梁》云:“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即是不期而会,则未必是志相得,其自相矛盾显见。杜沄云:“遇者,草次之辞。二国各简其礼,或道路相逢也。”苏氏用杜义,释之曰:“礼盛曰会,简曰遇”,可谓简而赅。但其尊《左》而轻《公》、《穀》,亦有失偏颇。正如朱彝尊《经义考》引陈宠绪《跋》所指出,《左传》、《公羊》、《穀梁》各有得失,若尽据《左传》而诋《公羊》、《穀梁》,此乃因噎废食,亦不可取。现存有元刻印本、明刊本、《两苏经解》本、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净名经关中释抄

净名经关中释抄

又名《净名经关中释批》、《关中疏释批》。佛典注疏。唐道液撰。二卷。北图有生24等七号,英、法等所藏约十号。《释抄》与作者之*《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不同,是以隋智顗所撰六卷本《维摩经玄疏》为主,吸收各家对《维摩经》注释并加批释而成。全文先从五门对《维摩经》进行分析:(1)释名:论述《维摩经》之由来,历代翻译经过及解释经题。(2)明体:以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3)明宗:以佛国因果为宗。(4)辩用:以权实善巧为用。(5)判教:谓该经主旨抑小扬大。然后注疏僧肇之序文及逐一疏通经文。释义精要。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五阴譬喻经

五阴譬喻经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沫、泡、焰、蕉、幻,五喻也。出杂阿含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