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临

吕大临
  • 姓名:吕大临
  • 别名:字与叔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京兆蓝田(今属陕西)人
  • 出生日期:1042
  • 逝世日期:1090
  • 民族族群:

吕大临(1042~1090),中国宋代金石学家,学者。字与叔,吕大钧弟。京兆蓝田(今属陕西)人。兄弟俱登科,唯先生不应举,以祖荫入官,后登进士弟,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范祖禹荐其好学修身可为讲官,未及用而卒。终年52岁。在治学上,初学于张载,与吕大忠,吕大钧同为张载得意门生;为关学的传播和发展卓有贡献。曾为张载立传,作《横渠先生行状》以表其志,传其学。张载死后,关学开始分化,三吕、苏昞等人转而投师二程,归依洛学,其中吕大临最为典型,成为程氏门下“高于诸公”的“四先生之一”,深得程、朱的赞许。二程称其“深潜缜密”,“深淳近道”、“有如颜回;”朱熹认为其“高于诸公,大段有筋骨,天假之年,必理会得到”(《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在哲学上,受二程影响很深,本来他是以关学的“防检穷索”为学,程颢以“识仁且不须防检,不须求索”开导他,使他豁然明白了“默识心契,惟务养性情”的理学旨趣,写出了《中庸解》、《克己铭》以见意。并赋诗自诩:“学如无凯方成癖,文到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子得心斋。”被程颐称赞为“得圣人心传之本矣”(《宋史·吕大临传》)。认为“道或天理”是“寂然不动,虚明纯一”的,它降至人心中而成为“良心”,良心“亦寂然不动,虚明纯一,与天地相似,与神明为一”,“故云我心即天心。”(《吕蓝田语录》)又说良心如一面镜子,能照一切物而不为外物所动摇,“不为物欲所迁动,如衡之平,不加以物;如鉴之明,不蔽以垢。乃所谓正也。”(同上)认为人的知识是在“俨然危坐”而“默识心契”中领悟出来的“良心所发,莫非道也”(同上)。只要启发良心,便可合乎“道”或“天理”。由此,关学赢得了洛学“涵泳义理”、“空谈心性”的特点,却日渐丧失了它“正而谨严”、“精思力践”的古朴风格,开始洛学化。即便如此,关学还不等于洛学。因为三吕始终没有改变关学“躬行礼教”的主旨。就以吕大临来说,他“通《六经》尤邃于《礼》,每欲掇习三代遗文旧制,令可行,不为空言以拂世骇俗”(《宋史·吕大临传》)。他论选举,明兵制、行井田,参与制定乡约乡规,并亲自在家乡蓝田推行,以教化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依然继承着张载“学贵有用”、“务为实践”的学风旨趣。即使在理学思想上,他同二程也不尽同。比如在“性与天道”这个理学的根本问题上,他们师徒之间有过争论。吕大临基本上严守古义,对“性与道”“大本与达道”如何二而一,提出了疑问,认为“中者道之所由出”。程氏批道:“此语有病”,坚持用“理一分殊”来解释,认为“中即道也”不是“道在中内”(《河南程氏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朱熹对吕大临的“求中之说,则深非之”(《宋元学案·吕范诸儒学案》)。即使是在归依程门之后所作的《克己铭》中,也有“凡厥有生,均气同体”“立己与物,称为町畦”的论述,与张载的思想相近。朱子评此铭“谓不合以己与物对说,不曾说著本意”(同上)。由此可见,三吕在张载死后,虽然在形式上依附洛学,但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却严守师法。正如程颐所说:“吕与叔守横渠学甚固,每横渠无说处皆相从,才有说了,便不肯回。”(同上)其主要著作有:《礼记解》、《横渠先生行状》、《大学中庸解》、《克己铭》和《程门问答》等。

吕大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巴黎的忧郁

巴黎的忧郁

《巴黎的忧郁》于波德莱尔身后出版,集结了诗人生前在完整构思下创作的五十首诗作,以散文诗的形式对现代社会图景进行了抽象化与艺术化的处理。《巴黎的忧郁》又名《小散文诗》,波德莱尔创造了“poème en prose”一词,为长期存在但声音微弱的反传统韵律与拆解诗歌的尝试正名,被誉为散文诗的鼻祖。《巴黎的忧郁》以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颠覆了同时代诗歌中的韵律与结构,借由感官化、意识流的形式,将个体意识与十九世纪的巴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诗人直言,这是“另一本《恶之花》,但更加自由、细腻、辛辣”。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唐君毅著。全一册。1953年台北正中书局初版,1969年出修订版。此书以与中国不同的西方思想为背景,取“方以智”之道的理路,即以清楚的哲学概念来论究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共十七章。前四章纵论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精神、历史发展与中西文化精神形成的外缘。第五至第八章论中国先哲的自然宇宙观、心性观与人生道德理想。第九章至第十四章横论中国文化的各面:人间世界的社会文化与人在自然界的生活情趣,文艺境界的美感,人格世界的所崇敬的人物的类型,悠久世界的宗教精神与形上信仰。末三章专论中西文化的融摄问题,在哲学理念上会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全盘西化的两极,以解除百年来中西文化的纠结,昭示中国未来文化的远景。书中认为中国的哲学与道德政治的精神都直接来自原始敬天的精神,而仁心即天心;认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神髓,唯在依内在于人的仁心。认为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自身当有的发展;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太极、人极、皇极一贯之意,阐明“圆而神”的中国文化精神对“方以智”的西方文化精神可全部摄取的理由,意在指出中国未来文化的创造道路,展开中国未来的人文世界。认为中国文化是融摄宗教于人文,而中国宗教精神特别尊重天地鬼神的观念,可补西方宗教精神的不足,并可为中国未来的新宗教的基础。此书是唐君毅的重要著作,自称五十年代在港台所出版的全部著作无不与此书密切相关。

袌碧斋诗话

袌碧斋诗话

清陈锐撰。锐,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bào)碧,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是读书人,曾为谭延闿、谭延泽兄弟塾师。陈锐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父亲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教习诗文。陈锐少年时诗词就有相当功力,其父曾对门生谭延闿说:“吾诗不如吾儿,汝可为讲习”。之后,陈锐又在其父的介绍下,师从晚清拟古诗派的泰斗王闿运。光绪十一年(1885),陈锐和时已46岁的父亲分别以拔贡和优贡的身份,同时被考选人京。不久,陈锐先后出任湘潭训导、桂阳州学正,又应聘充湖北学使赵尚辅、浙江学使李荫銮的学幕。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翌年,拣选知县加同知衔,候补江宁(今南京),充两江营务处提调。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次年任受卷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苏靖江知县。辛亥革命后,陈锐回常德,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国文教员。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1916年春再回常德,任常、桃、汉、沅四县联合公立中学校长。同年秋,出任湖南省通志局分纂。1919年.再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陈锐工诗文,是著名的湘西“三才子”之一,与易顺鼎、王以慜齐名。江西诗派首领陈三立称“湘西并世三才子,吹泪西风易哭庵”,“袌碧不知何处去,古伤遗稿落天南。”并评价陈锐“深湛好思,奇芬洁旨,抗古探微”。钱钟书更认为陈锐的诗歌成就远远高出一代宗师王闿运,“袌碧斋之精湛”,“智过其师,青出于蓝”.陈锐在晚清词坛有很高的地位,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被推为一代词宗。同时,他在词学理论上也有很高成就。陈锐的主要著作为《袌碧斋集》,包括诗五卷,词一卷,文一卷,诗话词话各一卷。被刊印过的著作还有《袌碧斋箧中书》二卷。另著有《说文解字校勘记》、《读经史札记》、《梦鹤庵诗集》、《秋出吟词稿》等,惜未刊行。

平书订

平书订

介绍清王源经济思想的著作。十四卷。清李塨撰。成书约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撰者事迹参见“《颜李丛书》”条)《平书订》是李塨对王源的《平书》的订正。《平书》意为“平天下之书”。原稿分三卷,列为分民、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河淮、刑罚、礼乐十目,共十五篇。《平书》未单独刊行,其作者王源将其稿交李塨订正。李塨订《平书》,删去一篇,改篇为卷,共十四卷。每卷先列出《平书》的内容,然后依附李塨的意见,即今传之李塨的《平书订》。现存版本有1879年《畿辅丛书》的《颜李遗书》本, 1923年曰存学会《颜李丛书》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编》本。

十二天供仪轨

十二天供仪轨

一卷,失译。

坚意经

坚意经

佛说坚意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诲人受谤,心不可动,且一心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