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龙之章
龙之章(1812-1883)字绘堂,项城县永丰乡人。龙之章出生于清嘉庆年间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祖父龙复(字培元),乾隆丁酋萃科,著有《四树堂文集》。父龙廷霖(字怡如),嘉庆辛酋拔贡,尝在京都游稿,著有《学古斋文集》二卷,此书以“议论纵横,出入经史。笔力奇奥……”著称于世。其叔父龙廷圭亦岁贡生,兼通岐黄。
龙之章为龙廷霖季子,幼时即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且专心致学,不事戏嘻。其父恐其幼弱太专而影响身心,常以玩耍诱之,终不能变其特性。继而功夫纯熟,为文卓然成章。十三岁即能明辨事物,有独特见解。据清代《项城县志》:之章“束发受书,即不屑屑于章句俗学,必求有济于世……,功名富贵视之蔑如。”(旧县城县志卷·卷二十五·人物志·451页)。至十八岁,以其“才隽学博、落落有大志”而选入府学,取为岁贡生。由于他蔑视功名利禄,不入仕途,潜心有济于社会人生的事业,于课读之余,兼及医学,专心致志地攻读《素问》、《灵枢》、《伤寒》、《金匮》、《石室秘录》等经典及医学名著,他博览百家,穷深探微,善于独立思考,嗜骨能化,师古而不泥于古,不为成说所缚,对许多危症痼疾每能起死回生,被时人誉为“神医”。
龙之章的前大半生以教学为业,兼治医而不售药,因他不忍取病家之利。他四十二岁丧妻,晚年丧子,诸孙幼小,家业衰微,加之战乱频繁,才不得不以医为生计。并将平时临床经验及心得之妙,以诗歌夹叙的形式写成《蠢子医》。此书初为家藏本,继而在亲友中争相传抄。后脑经其侄龙金门、其孙龙镇川、侄孙龙浚川篆编整理,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集资刊行(石印本)以传于世,从之章始,今龙门医学以相传七代,代代有得力于这部著作而闻名乡里者十七人,其在传门人不可胜数。
-
吕陶
吕陶(1028年-1104年),字元均,号净德,成都(今属四川)人,一说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皇祐四年进士及第,调铜梁县令。英宗治平中,知太原寿阳县,知太原府唐介辟为签书判官。熙宁三年,应制科试,于御试策中历数新法之过,虽入等,仅得通判蜀州。熙宁末,知彭州,屡上书言禁榷蜀茶之弊,责监怀安商税。元丰末,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力主废熙、丰之法,贬黜当时之臣,迁左谏议大夫,历梓州、淮西、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元祐七年召还,任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奉使契丹回,进给事中。哲宗亲政,以集贤院学士出知陈、河阳、潞州。绍圣三年,坐元祐党籍被贬,提举潭州南岳庙。元符三年,提举成都玉局观,差知邛州,改梓州。崇宁元年,致仕,次年卒,年七十七。吕陶文章以奏议见长,大多畅达剀切,洞悉事机,识虑深远,有贾谊之风。如治平间所著《上八事书》以及应制科试策,均能切中当时利弊,极论究治、明任、议官、虑边之策,而无所顾望(马骐《净德集序》)。其诗亦多典雅可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如《青蝇》诗以青蝇喻小人之争逐扰扰,《蜥蜴》诗讥讽朝廷下诏褒奖蜥蜴“为与生民致膏泽”,对时政不无讥刺。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原集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编为《净德集》三十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本等。《全宋诗》卷六六一至六七○录其诗十卷。《全宋文》卷一五八九至一六一五收其文二十七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九四、《宋史》卷三四六本传。
-
路时中
路时中,北宋末宣和年间(1120年—1127年)人。上清大洞三景法师,居大茅山。编撰《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三十卷,行于世,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林辕
林辕,字神凤,号玄巢子。宋末元初福建人。据《福建通志》载,著《谷神篇》二卷,其说得紫阳南宗之传,而又独重元气说,自成一家之言。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李士瞻
李士瞻(公元1313年-1369年),字彦闻,先世南阳(今属河南)人,后徙居荆门(今属湖北)。幼时英敏好学,至正初,以布衣入京,游公卿间,被荐为知印,至正十一年(1351),登进士第,中书辟充右司掾,除刑部主事,改户部侍郎,擢户部尚书,出督福建海漕,因功就拜行省左丞,召参议中书省事,进参知政事,改枢密副使,拜翰林学士承旨,封楚国公,至正二十七年病卒,年五十五。《元史·顺帝纪》记至正二十二年李士瞻上疏极言时政,凡二十条,所言大抵当时急务。其文集所载往来书牍七十馀篇,几乎占全集之半,虽多属一时酬答之作,而当时朝政之姑息,兵事之乖违,藩镇之跋扈,多可藉以考见,可补《元史》之阙。他一生忠于元室,诗中时有这种感情的流露,以至于有“到家一饭忍忘君”的话,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元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社会动乱在他诗中多有反映,有时直接从题目或自注中点出,与他的文章一样,表现了他的“拳拳忧国之忱”(清四库馆臣语),其实就是为元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而深怀忧虑。其诗无论五言或七言,都写得平易,然而缺乏特色。七言歌行《坏舵歌》是集中较好的一首,当是在福建督海漕所作。有《经济文集》六卷,系其曾孙李伸所编,所录起于为右司掾时,迄于奉使闽中。生平事迹见集末陈祖仁《元翰林学士承旨楚国李公行状》、李守成等《楚国李公圹志》、《万姓统谱》卷七三、《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一六(讹作李士赡。)
-
刘履
刘履(1317—1379),字坦之,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县)人,元末明初江浙名士。元末为州吏,有清廉之名。明初,隐居不仕,自号“草泽闲民”。太祖洪武年间浙江布政使强召其出仕,至京师,先授主事,复迁副都御史,他以年老多病坚辞不就,闲住一年而遣还。未及行,病重死。著有《风雅翼》传世,取《文选》中的谢灵运诗,对前人训释进行删补,断以己意。刘履从理学观点出发,以诗歌本身为依据,发掘谢诗符合儒家道德伦理规范的思想情感,对谢灵运的心性人品多作肯定,这在谢灵运接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中可以窥见其诗学观点和遗民观念。
-
冷谦
冷谦,生卒未详,元代画家,道士,字起敬,一作启敬,号龙阳子。武林(今浙江省杭州)人。擅山水、人物、窠石,并通晓天文、地理。元中统初曾与刘秉忠(1216~1274)从沙少海云游,后秉忠入拜太保,参中书事,冷谦乃弃释业儒,游于霅川,与赵孟頫游四明卫王府,观唐李思训的画,忽发胸臆效之。其笔法、傅彩,比李尤加纤细,以此鸣世。传世作品有《白岳图》。通音律,明太祖洪武中为太常协律郎,郊庙乐章,皆出其手,相传永乐间去世, 年约140岁左右。喜研习气功养生之术, 造诣颇深。著作有《修龄要旨》传世, 内载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八段锦、十六段锦等养生之法, 对后世气功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冷谦是明代郊庙乐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宋濂为之作序,书已佚;又著《琴声十六法》,今存。是明初很有影响的音乐家。
-
刘恒瑞
刘恒瑞,清末医学家。字吉人,一字丙生。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幼多疾病,不甘寄命庸医,遂弃儒专业岐黄。谓后世医书,多为一家言,乃潜心《内经》五年,有所心悟。后又习西医,互相考证。谓清末中医多空言,不如西医之实据;而以岐伯所论与西医相比较,则“西人之拘泥,不若中医之变通”。于伏邪为病颇有研究,提出伏邪有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之分,治宜辨晰六淫,并注意扶正祛邪,务使内伏邪气外解,脏腑真元复旧。著有《伏邪新书》一卷。又将六淫分为六大门径,集成《六淫直径》(1898年),以六淫统述伤寒、温病,意欲借此为桥梁,沟通中西医。另撰《察舌辨证新法》、《经历杂论》各一卷,分别辑入《中国医学大成》、《三三医书》。
-
罗天尺
罗天尺(1686-1766年),清代诗人。字履先,号石湖。顺德(今属广东)人。康熙六十年(1721),与何梦瑶、苏珥、劳孝舆同学于督学惠士奇门下,受到赏识,称“惠门四子”。惠士奇手录其《荔枝赋》、《珠江竹枝词》示诸生、声望鹊起。雍正时修《一统志》,与劳孝舆同纂《粤乘》。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以亲老不赴。是年秋,考中举人。会试落第,从此放弃仕进,隐居石湖。结南香诗社,讲艺于晚成堂中,罗天尺诗力矫当时诗坛竟尚神韵,以至流于空泛纤弱的弊病,从学宋诗入手,特重骨力。七古尤为时人所称,《晚成堂歌》、《金带歌》、《洞箫歌》等都是较为出色的作品。七律也有佳什,如《君臣冢》:“流花桥北蔽蒿莱,孰与荒原酹一杯?一死未惭俘缅日,九原休羡霸齐才。钟山空有遗民泣,宫树谁为内监哀?不道白云兵燹后,孤魂犹得傍朝台。”这首诗怀念南明绍武帝及苏观生等死难大臣,对他们不肯投降清朝、杀身明志的行为作出了公允的评价。全诗意蕴深厚,骨力遒劲,格调颇高,很能体现罗诗的艺术特色。著有《瘿晕山房诗删》13卷、续编1卷及《五山志林》
-
刘汝骥
刘汝骥,中国清朝翰林、官员,字仲良,号李青,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安徽徽州府知府。有《陶甓公牍》。
-
陆廷灿
陆廷灿,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字秩昭。康熙年间(1662—1722)以贡生例入仕,任崇安知县、候补主事。工诗。为王士祯、宋荦的门人。有《续茶经》、《艺菊志》、《南村随笔》,《续茶经》保存了大量稀见的茶文化史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
-
李化楠
李化楠(1713-1769),清诗文家。字廷节,号石亭,又号醒园。四川罗江(今分入绵阳、德阳、安县)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初官余姚知县,后兼代平湖知县。治绩为浙中第一。补顺天府北路同知。卒于官。早年以时文名家,时人推为蜀中时文第一。兼擅诗,尤好苏轼,虽公务繁忙,不废吟咏。李调元《蜀雅》引唐乐宇语,言其诗“出入韩苏”。法式善《梧门诗话》则谓其诗以性灵为主。著有《万善堂集》、《李石亭文集》、《醒园录》。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二五四、李调元《同知顺天府北路事石亭府君行述》。
-
罗大春
罗大春(1833—1890),字景山,贵州施秉人。清同治初年随左宗棠督师驻衢,遂定居西安县城(今柯城区)。道光二十九年(1849)入清军,参与镇压太平军,转战于桂、湘、苏、鄂等地。咸丰十年(1860),升任大同总兵。同治五年(1866),署福建陆路提督,不久补福宁镇总兵,署福建水师提督,注重海防,在宁波等要塞增设炮台多座。十三年,奉命渡海驻防台湾,抗击法国、荷兰等国侵略军,立功受奖。在台湾开发山区,安抚少数民族,有治绩。后请病假内渡。不久父殁回衢治丧。光绪四年(1878),任湖南提督。十年,入闽查办匪乱。十六年,任建宁镇总兵,病故于任上。
生平身经百战,屡濒于危,其事备载于手编《思痛录》中。虽出身行伍,而好矜恤寒士,曾于岁末访查贫士,赠给度岁之资。又择省城杭州贡院之东文龙巷口购地2余亩,建造西龙试馆一所,供西安(今衢县)、龙游县乡试生员住用,费银3000余元。又于衢州城北隅辟桑园,从吴兴携来蚕种饲养,发展生产。爱刊书籍,有《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活人方》等行于世。所著《思痛录》(手抄本)对战乱诸多反思,俞樾为其作序。该书仅存首卷,今藏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
李好文
李好文,元代官吏、学者。字惟中。大名路东明(今属河南)人。元至治元年(1321年)进上, 授大名路浚州判官,历翰林国史院编修、国子助教、国子博士、国子祭酒,后改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河东道廉访使。至正三年(1343年), 召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九年,出为湖广行省政事,改湖北道廉访使, 寻召为太常礼仪院事。十六年(1356年), 拜光禄大夫, 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终其身。著作有 《端本堂经训要义》 《大宝录》《大宝龟鉴》《太常集礼》《长安志图》等。其中《长安志图》为李好文在奉元任时所撰,三卷。卷上叙汉唐京城长安及宋金京兆城与元奉元城,卷中叙关中唐陵古迹,卷下叙关中泾渠水利,并附有二十幅图。
-
罗清
罗清(1442年-1527年),罗教创始人。又名罗伦、罗静、罗怀、罗孟洪 (鸿),法名普仁,后人尊称罗祖、四维祖、无为祖。山东即墨人。出生兵伍之家,隶北京密云卫古北口军籍。幼丧父母,成化六年 (1470年) 出家为僧。后立意改造佛教,于成化十八年于密云卫雾灵山开堂讲经,创立罗教。著 《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上、下两册)、《正信除疑自在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倡不供佛像、不做佛事,而信奉无生老母,突破了旧宗教的束缚,打破了旧有宗教经典的神秘性和被少数人的垄断,在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具有改革派的地位。
-
李玄真
李玄真,女道士。唐朝辽东人。庐山崇玄馆道士。其高祖父越王李贞以下四人均死于岭南,开成时,玄真亲护四丧归葬祖茔。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撰《上清金母求仙上法》一卷,书中绘有灵符,并译解为文字,是研究符箓文字的重要典籍。修于《道藏》。
-
吕震名
吕震名 (1797—1852),字建勋, 号茶村。清代医家。先世自徽迁杭,遂为浙江杭州人。世业儒。道光五年(1825) 举人, 曾湖北荆门州判, 旋弃官归里, 寓居苏州。生平酷嗜医书, 临证问切精审, 诊疗多宗《内经》《伤寒论》等古法而辄有奇效。究心仲景书二十余年, 将其引而不发, 言下跃如之旨, 一一拈出, 撰成《伤寒寻源》三集。吕氏研究伤寒, 颇具卓见,认为伤寒不尽属寒因, 若风、若湿、若温、若热, 皆统辖于伤寒之内。《伤寒论》实为羽翼《内经》之书, 不止为伤寒立法。因不论伤寒、杂证, 均以六经辨证为要。又著《内经要论》, 未见传世。
官湖北,有政声,忽动归 思,侨居吴门,为人治疾,多获效。潘太史遵祁病瘅,服 茵陈汤不效,服平胃散又不效,脘中若藏井底泥,米饮 至前辄哕。吕诊之曰,湿固是已。此寒湿,宜温之,与 五苓散加附子,药下咽,胸次爽然。方氏子伤寒疾革,议 用牛黄清心丸,吕曰: 邪在腑,上蒙心包,开之,是揖 盗也,宜急下存阴。投以犀连承气汤,一服病愈。叶氏 女周岁遘疾,将殆,仰卧,胸膈如阜,呻吟拒按。吕曰: 此结胸也。服小陷胸汤,立效。吕酷好医书,遍览百家, 而一以仲景为宗,尝言仲景伤寒立法,能从六经辨证,则 虽繁剧如伤寒,不为多岐所误,而杂证即一以贯之。其 为医也,问切精审,不杂一他语,立方必起草,阅数刻 始安。一家有病者数人,一一处之无倦容,暇辄手自撰 论,阐发仲景之学,著有 《伤寒寻源》行于世。
-
刘靖
刘靖,字畅亭,号原圃,清代河南新乡人。撰有《顺宁杂著》一卷。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林福祥
林福祥(1814-1864),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清代将领。字亮予,号秀眉,出身世家。鸦片战争爆发后,向广州知府余保纯陈述战守方略,未被接纳。后投效粤督祁,招募水勇,组成“平海营”,任管带,镇守广州城西离明观海口,抗击英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人民奋起抗英时,其率水勇参加战斗,并上书即刻收复香港。后历任南昌、抚州、饶州知府,吉安赣宁兵备道、浙江布政使等职。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太平军进攻杭州时被俘。获释后,赴上海、九江。同治三年(1864年)为左宗棠所杀。著有《平海心筹》。
-
李宏龄
李宏龄(1847-1918),字子寿,山西平遥县源祠村人。李宏龄因经营票号而卓立于当时商界,创造了不少商界奇迹。他观察事物敏锐,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商人。
清同治初年,李宏龄学贾于本县某钱庄,学成而钱庄败。1868年经同乡曹惠林推荐,入蔚丰厚票号,以他的敏干,渐为主事者所器重,先后担任过蔚丰厚票号北京、上海、汉口等分庄经理。
李宏龄担任蔚丰厚票号分庄经理期间,值时局激烈动荡,许多商人纷纷破产。在面对纷乱的时局变故中,李宏龄以长远的眼光帮助与本票号有业务往来的商人渡过难关,避免了连锁反应带来的“一损全损”的局面,进而巩固了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扩大了业务关系。他将获利的资本拿出来继续投资业务,达到资产升值。李宏龄在主持票号时,坚持顾主利益至上,对顾主讲信义,由是蔚丰厚票号名声益显,生意愈盛。
在票号业务繁盛之际,国内、国外的银行成为票号的竞争对手。到1911年,国内共设立了官办和商办银行17家,都以开展汇兑为主要业务之一,这使票号受到影响。20世纪初,外国银行在华势力日益扩张,他们对票号的生存造成更大威胁。李宏龄看到民族商业的求生之难,在1908年与游历日本的祁县票商渠楚南联合京都祁、台、平三帮票庄,致函山西总号,要求改组为银行。
在李宏龄的带头下,各庄纷纷要求改组票号。但是,李宏龄发起的改革计划遭到总号守旧者极力反对,致使惟一改变票号出路的办法束之高阁。山西票商由此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数年之后,悄然无息。
李宏龄发动票号改革的远见之举如能实行,则山西商人的辉煌或可继续。由此,李宏龄作为一个商人,他的远见卓识确属不易。
-
李清
李清(1602—1683),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李春芳玄孙,清初扬州兴化人。
幼年早孤,伯父长敷爱同己出,悉心课读,清亦刻苦自励。崇祯四年(1631)登进士第,授宁国府推官。在任循法无私,当罪则罪,不当者,悉予平反,治绩称最。擢刑科给事中,因上书论尚书刘之凤不职状,又疏言尚书甄淑用刑刻深,反为淑所劾,谪调浙江布政司照磨。旋起为吏科给事中。弘光立,为工科都给事中。先是,清请定开国靖难及正德、天启死谏诸臣赠谥,不果行,议者或以为迂。清浩然而叹,曰:“士大夫廉耻丧尽矣,不于此时显微阐幽,激发忠义之气,更复何望耶!”至是复上疏请之,而李善长等14人、方孝儒等78人、陆震等14人、左光斗等9人并有追谥或赠官追谥者。清奉事两朝,三居谏垣,先后上数十疏,均不获报。寻迁大理寺左丞,遣祀南镇(在今福建境内),甫及杭州,而南都(今南京)已失守。乃间道趋松江,又渡江寓高邮。后归里,隐居枣园凡三十八年,杜门撰述,屡荐不起。清初修《明史》,诏征天下书,子李柟以《南渡录》、《三垣笔记》上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卒,年八十二。明年,康熙首次南巡,曾优礼垂问,御书“多识畜德”额表闾里。
李清治学严谨,持论公允,尤邃于史学,著述至千余卷。举其要者,如:
《南北史合注》191卷。此书与清别著《诸史同异录》《历代不知姓名录》《南唐书合订》原已收入《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弘历帝抽阅李清所作,以为“妄逞臆说,任意比拟”,下令禁毁。所幸除《诸史同异录》外,余三书皆撤出而未毁。今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三垣笔记》3卷补遗3卷附识3卷补遗1卷。此书记崇祯、弘光两朝李清官刑、吏、工科给事中时朝章典故,大臣言行。目见者为本书,耳闻者为附录,记事翔实,去取惟精。1982年中华书局印行之顾思点校本最为完备。
《南渡录》6卷。此书为纲目日记体逐日记载弘光朝之大事记,始于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迄于弘光元年(1645)五月,所记皆李清耳闻目验,较他书为详实可信,且无门户之见,堪称实录。此书为李清后人家藏,而抄本多有流传外地者。及至1986年,扬州师院黄俶成君,费数年搜罗之功,竟获致《南渡录》抄本共十二种,复以徐恕旧藏之贻安堂本、李详迻录并具眉批之家抄本为底本,与别本逐一参校,补阙正讹,去芜存菁,出校记凡262条,经其剔抉爬梳,《南渡录》庶得近乎本来面目。1999年入编《南明史料》8种,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别著存世者,尚有《甲申日记》8卷、《袁督师计斩毛文龙始末》1卷、《史略正误》2卷、《鹤龄录》1卷、《三垣奏疏》5卷、《谏垣疏草》不分卷、《折狱新语》10卷、《女世说》4卷、《梼杌闲评》50回、《公余录》2卷。已佚者,不具录。
-
李宗谔
李宗谔(964-1012年),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李昉子。端拱二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明年,献文自荐,迁秘书郎、同修起居注。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判集贤院。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大中祥符初,从真宗封泰山,改工部郎中。二年,为建昭应宫使。三年,知审官院。真宗祭祀汾阴,命为经度制置副使,同权河中府事,拜右谏议大夫。五年卒,年四十九。宗谔风流儒雅,藏书万卷,究心于典籍,柳开称其“文之辞章卓异峻拔”,“文雅而理明白,气和且清”(《与李宗谔秀才书》)。歌诗精妙,杨亿尝举其诗句“一溪晓绿浮鸂鶒,万树春红叫杜鹃”(《春郊》),“金銮后记人争写,玉署新碑帝自书”(《赠苏承旨》),称赏为佳句(《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七引《杨文公谈苑》)。其《南朝》诗有“吟魂醉魄已相寻”句,后人以为得李商隐之体,发前人之所未发(《瀛奎律髓汇评》卷三、《载酒园诗话》)。著有《翰林杂记》,纪宋朝制度;又著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诸路图经》、《家传》、《谈录》等,均已佚。现存《先公李昉谈录》一卷,有《说郛》本。《全宋诗》卷一○○录其诗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九八至一九九收其文二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三二、《宋史》卷二六五本传。
-
刘安世
刘安世(1048-1125年),字器之,号读易老人,学者称元城先生,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司马光教以诚心不欺妄。调洺州司法参军。元祐初,司马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三年,擢右正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五年,以言事不报,请外,以集贤殿修撰提举崇福宫(同上书卷四四七)。六年,召为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出知成德军。章惇用事,忌恶之,黜知南安军,贬少府少监,再贬新州别驾,英州安置。元符初,同文馆狱起,徙置梅州,移衡、鼎二州。徽宗即位,起知郓州、真定府,为曾布、蔡京所忌,不使入朝。蔡京既相,七谪至峡州编管。后稍复承议郎,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安世正色立朝,弹劾无所顾忌,时号‘殿上虎’。刚正之气形于笔墨间,令人读之感慨,宋人王铚评论其奏疏云:“诹访审订,咸有根据,严而恕,简而不苛,气平守固,辞直事核,皇皇乎仁义之说也”,“乃言官之模楷,辅弼之龟鉴,卿士大夫之药石”(《题抄本尽言集》)。费衮也称赞其《过阙谢表》用事精当,下字工巧,而气节凛凛如严霜烈日不可犯(《梁溪漫志》卷三)。其诗存世不多,大都如其文,议论精警,栩栩有生气,象《八月十四夜月》诗“万古照临终忌满,一轮明彻岂须圆”,《双柏》“同志不渝均管鲍,清风特立若夷齐”,《扑满子》“多求唯恐心难满,扑破方知器易盈”,均为人所传诵(《娱书堂诗话》卷三)。著有《元城集》二十卷(王铚《题抄本尽言集》)。南宋淳熙间刻《尽言集》十三卷,以后遂为定本,现存明隆庆刻本、《四库全书》本、《畿辅丛书》本。《全宋诗》卷一○五二录其诗四首。《全宋文》卷二五三四至二五四六收其文十三卷。又,马永卿编有《元城先生语录》三卷,载刘安世行实甚详,今存明正德、嘉靖刻本。其事迹见《刘安世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九)、《宋史》卷三四五本传。
-
刘玉汝
刘玉汝,字成之。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元代经学家。举乡贡进士。著有《诗缵绪》十八卷,发明朱子《诗集传》。
-
刘衡
刘衡(1776-1841),清成都知府。字廉舫,江西南丰人。嘉庆五年(1800)副榜贡生,任官学教习。后任广东四会县知县,地瘠盗炽,乃团练壮丁,诇捕盗匪,只治渠魁,余释之,众乃定。道光三年(1823),任四川垫江知县,俗轻生亦如博罗,乃先事劝谕,民化之。获盗匪初犯者,曰:“饥寒迫尔”。则给赀使自谋生,再犯不宥,匪辄感泣改行。尝谓“律意忠厚,本之为治,求达爱民之心。”然爱民必去其病民者,故恒寓宽于严。认为官民之阻隔,皆缘胥吏、役丁表里为奸。乃设长几于堂左右,命吏呈案于几,自取之,立与核办,壅蔽悉除。有诉讼,亲书谍令,命里正摄所讼之人,到即讯结;非重狱,不遣皂隶勾摄。性素严,然临讼时则需颜,俾得与诉讼者通其情。惟於豪猾则痛惩不稍贷。认为,“为治大要,以恤贫保富,正人心,端士习为主。”道光七年,擢緜州知州,宣宗召对,嘉其公勤。九年,任成都知府,后擢河南开、归、陈、许道,未几,病,诏给假调理,后卒于家。著有:《读律心得》、《蜀僚答问》、《庸吏庸言》等书。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年幼时父母皆丧,跟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避难,后叔父去世,遂定居襄阳城南卧龙岗,躬耕田野,博览群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