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刘希岳

    刘希岳

    刘希岳,唐宋间道士。字秀峰,一字单嵩,号朗然子。北宋初漳州(今福建漳州市)人。据《中州金石志》、《金石续编》载,出生豪门,自幼研读诗书,进士及第。因感叹浮生如梦,遂遁迹道门,栖心物外。宋太宗端拱中(988年—989年)为道士,居西都老子观,修炼胎息内法,兼制外丹大药。年六十四,遇异人,乃得道要大法。主持通玄观,后改集真观。事迹灵异,修炼尘凡,阅世百年,至宋端拱(988~989年)年间逝于桃花坊。有《太玄朗然子进道诗》三十首行于世。

  • 李璧

    李璧

    李璧(1158-1222),南宋宁宗时参知政事。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李焘子,李埴之兄。先以父任入官,后举进士。宁宗即位,迁著作郎兼刑部郎、权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开禧元年(1205),受命使金贺生辰,还言用兵当慎重,后发制人。二年,出师之策既定,度力不能回,疏请追夺秦桧王爵,以彰明国是,激励复仇雪耻之志。因起草伐金诏书,进权礼部尚书。北伐丧师,进言韩侂胄贬苏师旦,治败将郭倬、李汝翼之罪。拜参知政事。礼部侍郎史弥远谋诛侂胄,璧预闻其事。侂胄既诛,兼同知枢密院事。后御史劾其反复诡谲,削三秩,谪住抚州(今属江西)。越四年,复除端明殿学士,知遂宁府。及至,收溃兵,平府境,引疾奉祠。卒,进资政殿学士,谥号“文懿”。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览。为文隽逸,著有《雁湖集》、 《涓尘录》、《中兴战功录》、《中兴奏议》、《援亳录》、 《临汝闲书》、 《王荆公诗注》、内外制等数百卷。据《四库提要》云: “璧当作壁,焘三子。兄曰垕、曰塾,弟曰埴,皆从土。”《四川通志》亦作壁。此据《宋史》。

  • 刘元高

    刘元高

    刘元高,字仲山,高安(今属江西)人,应龙长子。尝与姚勉、胡仲云论天下事,慷慨激烈,号高安三俊。淳祐十年进士,授柳县主簿。咸淳间,知宁都县,移知侯官。景定间,为沿江制置司干官,官至监察御史。著有《汉史意抄》、《书史续抄》、《贵华录》、《山居稿》,已佚,今存所辑《三刘家集》。为文以理致为先,繁简必当。林希逸谓其诗学黄庭坚,“思清而兴远,词赡而律严,求之派家,神情风格皆具”(《刘元高诗序》)。《全宋诗》卷三四四六录其诗二首。事迹见《宋史》卷四二五《刘应龙传》附传、《楚纪》卷五二、《正德瑞州府志》卷九。

  • 刘志玄

    刘志玄

    刘志玄,字天素,号清溪道士。元泰定年间人。与谢西蟾合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一卷行于世。

  • 李师政

    李师政

    李师政,唐代上党(山西长治)人。生卒年不详。贞观时任门下典仪。初为儒者,后学佛法,为济法寺法琳之弟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道士太史令傅奕曾上疏请废佛教,师政遂撰《辨惑》、《通命》、《空有》等文驳之,以“明邪正之通弊”、“辩殃庆之倚伏”、“破断常之执见”(《内德论》)。阐论佛法利于国政,并驳斥傅奕之妄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内德论》一卷。《全唐文》卷一五七收其文四篇。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

  • 林熙春

    林熙春

    林熙春(1552-1631),明户部左侍郎。字志和,号仰晋。潮州潮安县庵埠镇人,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万历癸未(1583)进士,历任巴陵令、都给事中、光禄少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户部左侍郎。居乡时为地方陈利病甚切,如争盐税,释疲役,倡建凤凰台、三元塔、修玉简塔,筑铳城于海口,浚三利溪等。著有《赐问草》、《赐还草》、《赐传草》、《城南书庄草》、《掖垣出山疏草》。享年80岁。特赠三世尚书,谥忠宣。

  • 林弼

    林弼

    林弼,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前后在世。曾名唐臣,因禁以国号为名氏改为弼,字元凯。龙溪(今福建漳州)人,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进士,授建宁考亭书院山长,擢漳州路知事。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内附于明,与修《元史》,授考功主事,又参加纂修礼书。洪武三年,奉使安南,却其千金馈赠,还授丰城县令,以事逮至京,从狱中上书太祖,诏令释放,命为吏部郎中,出为登州知府,卒于官,故又称为林登州。弼虽主要生活在元末,然其诗格高气爽,冲和浑穆,无元末诗人柔靡纤弱之风。在出使安南途中,弼以诗写景记事,写下许多记录广东、广西、安南一带风景、民俗的作品,如《厥里隘》、《獠处隘》、《南宁府》、《龙州十首》等都是描写“龙州溪洞极南边,鸡犬桑麻各有天”这一类风物的。《播州隘》写当时此地之荒蛮、溪洞之险隘:“溪洞有馀隘,播州扼南夷。径小石齿交,树古藤脚垂。乱竹无人伐,槁枝何离披。林杪天一窍,云密不得窥。举步皆胁息,间关风磴危。”诗写得真切生动,可见诗人铺叙之才能。《峒中妇》写两位汉女被峒人虏掠为奴,一被家人赎回,一无人赎,哭甚哀,使者怜之,代其父母赎之。此女考虑家中久无音讯,又未能忘情于峒族丈夫,故又深夜遁去,回到峒人群中。此诗描写妇女矛盾心情十分真实,从中亦可见当地习俗。其七言近体亦颇有唐人体格,多可诵之篇。所作本分为《梅雪文稿》、《使安南集》等,后总编为《林登州集》。明王廉为撰墓志铭。

  • 练子宁

    练子宁

    练子宁(1350-1402),名安,字子宁,以字行,号松月居士。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以一甲二名登进士第,授翰林修撰,以荐擢升为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惠帝继位,累迁为御史大夫。燕王朱棣靖难师起,子宁力主用兵。朱棣师入南京,令缚子宁至,出语不逊,棣命人断其舌,言:“吾欲效周公辅成王。”子宁以手探舌血,大书地上曰:“成王安在?”遂被凌迟处死,族其家。受牵连而死者一百五十一人,谪戍者三百七十馀人。子宁为人倔强,在殿试时曾对明太祖滥施刑戮提出批评,反对“以小善而遽进之,以小过而遽戮之”,指出人才难得,不应“以区区之小故而即付于刀锯斧钺之地”。故其抗志不屈于新主,亦非偶然。子宁工诗,其早年作品多写山林隐逸,后期则以写朝廷台阁为官作宦生活为主。其代表作品有《待月歌》、《水竹居诗》、《辋川钓者图》、《玉山谣赠时宪》、《早朝》二首、《元旦》、《送人之官》等。其诗风娟秀妍雅,长于七律。朱彝尊于《静志居诗话》曾例举其七言警句。明成祖永乐(1403—1424)年间,严禁藏其诗文,有片纸只字者,皆治罪。宣宗后,其诗文方出于世。有《练中丞集》。袁袠为之作传。《明史》卷一四一有传。

  • 刘璈

    刘璈

    刘璈[áo](1829-1887),晚清台湾兵备道。字兰州。祖籍临湘,后占籍岳阳。是清末一位有高度爱国热忱的将领。左宗棠治师新疆,他以“附生”从军,被左宗棠聘为“记室”,参赞戎机。新疆叛乱平定后,以功升迁道员。光绪七年(1881)八月,清廷议建台湾省,被选调为台湾兵备道。他去台湾视事伊始,即巡察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各处,着手改筑沟渠,清理污秽,扑灭疫疠。光绪九年(1883),法军进攻越南,威胁祖国南疆。他上书两广总督岑毓英,“请助黑旗军以挠法兵”。同年,中法战争的炮火即将烧到台湾。他“协士民,筑战守,办团练,讨军费”,并在台南筑造“永固金城炮台”1座,配备大炮3门,以对付入侵者。为确保台湾不落入敌手,他还多次上奏朝廷及权臣,请求派员“驻台居中调度”,协调湘、淮诸军之间的矛盾,团结对敌;奏请继续让台湾“开山抚番”,搞好台湾的“垦务、矿务、材林、水利等项”,以寓兵筹饷。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机智勇敢地与法国水师提督孤拔周旋,挫敌骄气,不动干戈而台南“得以安全”。台湾新近出版的《台湾通史》、《民族精神与御侮史实特辑》为之立传,评价甚高。

  • 李观

    李观

    李观(公元766-794年),字元宾。郡望陇西(今属甘肃),寓家于吴(今江苏苏州)。《新唐书·文艺传》谓是李华从子,岑仲勉《唐集质疑》已辨其误。年十八,以乡贡进士荐,未赴举。贞元五年始入京,翌年应试不第,穷居读书。尝与韩愈等同游著名古文家梁肃门下,颇见揄扬。八年,进士及第。同榜如韩愈、欧阳詹、崔群等皆一时之英彦,时称“龙虎榜”。同年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郎。旋返吴省亲,有《东还赋》记其事。九年十一月赴京师,次年卒。李观以古文知名当世,自言为文之旨:“上不罔古,下不附今,直以意到为辞,辞讫成章。”(《帖经日上侍郎书》)其文长于记事说理,注意辞采。韩愈称其“文高乎当世”(《李元宾墓铭》)。晚唐陆希声谓其文“不古不今,卓然自作一体”(《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然“刻意雕镌,终未脱六朝蹊径”(王灏《新刊〈李元宾文集〉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观集》三卷,陆希声纂。北宋赵昂又辑其遗文为外编二卷。清秦恩复“于五卷之外,又得六篇,及赵昂所阙二篇”,为续编一卷,合而编之,称《李元宾文集》六卷。然续编所录《吊汉武帝文》,为欧阳詹作,系误收。《全唐文》编其文为四卷,见卷五三二至五三五。《全唐诗》卷三一九收其诗四首。生平事迹见韩愈《李元宾墓铭》、《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下。

  • 刘大彬

    刘大彬

    刘大彬,元道士,别号玉虚子。元初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市)人。延祐四年(1317年)得九老仙都君玉印,上闻于朝,仁宗特旨还赐宗坛,以传道统。敕封「洞观行妙玄应真人」,嗣为茅山上清派第四十五代宗师。著有《茅山志》传世。

  • 李钟珏

    李钟珏

    李钟珏(1853-1927年),晚清民国宝山(今属上海)人,祖籍吴县(今江苏苏州)。原名安,字平书,号瑟斋、且顽。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优贡。十九年任广东陆丰知县,改知新宁,调任遂溪知县,二十五年因抵御法军强扩广州湾界被罢职。二十八年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历兼陆军武备学堂、江南机器制造局提调,并兼中国通商银行总董及轮船招商局、江苏铁路局董事等。三十年参与创设上海医学会,次年创办《上海报》。曾任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商团公会、救火联合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自来水厂,任闸北水电公司经理。发起和领导上海地方自治运动。三年发起组建上海商团,上海光复后任上海军政分府民政长,兼上海制造局总理。1912年任中华民国宪政党副领袖,从黄家购得苏州狮子林。次年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事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归国。1919年致力于救治时疫,被推为沪南神州医院院长,1921年创办粹华制药公司。1926年当选上海市公所总董、华商电气公司董事,次年当选乞丐教养院董事会会长、上海特别市参事会主席。卒于昆山,私谥通敏。精中医,擅妇科。喜金石,工书画,曾在日本开展览会。辑有《古文义法汇钞》。著有《读素随笔》《新加坡风土记》《且顽七十岁自叙》《遂溪剩稿》等。

  • 李群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清才旷逸,专以吟咏自适。好吹笙,擅草书,不乐仕进。亲友强之赴举,一上即止。素与裴休善。休为湖南观察使,厚礼延改郡中,并劝其求仕。大中八年,赴京上表,献诗三百篇,值裴休入相,与令狐绹力荐,授弘文馆校书郎。后遭冤屈,愤而弃官南归,未几卒。群玉与当时著名诗人张祜、杜牧、段成式等皆有交往,与方干唱酬尤多。其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其《题二妃庙》、《黄陵庙》等诗当时即脍炙人口。辛文房称其“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能“曲尽羁旅坎壈之情”(《唐才子传》)。清薛雪亦推崇其佳作为“脱尽晚唐蹊径”(《一瓢诗话》)。《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李群玉诗》三卷、《后集》五卷,今存。《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见卷五六八至卷五七○。《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七补其诗一首。《续拾》卷三○又补其诗一首。又存文一篇,见《全唐文》卷七九三。生平事迹见令狐绹《荐处士李群玉状》、《云溪友议》卷中、《唐摭言》卷一○、《北梦琐言》卷六、《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五四、《唐才子传校笺》卷七。

  • 李邕

    李邕

    李邕(678年—747年),唐朝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李善之子。武周长安初年(701),内史李峤及监察御史张廷珪共同举荐他词高行直,堪为谏官,召拜左拾遗。曾力谏武则天准御史中丞宋璟所奏,弹劾侍臣张昌宗兄弟。唐中宗即位后,因与张柬之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唐龙元年(710),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后改任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715),升为户部郎中。因被中书令姚崇所嫉,贬括州司马,后为陈州刺史。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封泰山还,邕于汴州谒见,累献词赋,颇受赞赏,因此而矜狂,扬言当居相位。平素即与宰相张说不合,正巧有仇人告发他在陈州贪赃枉法,下狱当死。经孔璋上书营救,得免一死,贬为钦州遵化县尉。后因于岭南讨贼有功,又累转沣州司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742),为汲郡、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他生活豪侈,不拘细行,后被李林甫诬陷杀害。邕能书善文,尤善以行楷写碑颂,名振一时,朝野僧俗多持重金往求其文。所制凡数百首,《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等为士人所推重。其书法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又有所创造,挥洒沉雄,自成一家,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增补其父所注《文选》,与父所注并行于时。有诗《六公咏》,已佚。著有《狄仁杰传》3卷、《金谷园记》1卷,文集70卷,《唐韵要略》1卷,均已不存。碑刻存有《麓山寺碑》、《东林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 李频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寿昌)人。少师里人方干为诗。时姚合以诗名,频走千里从合学诗,合大为奖挹,并以女妻之。大中八年擢进士第,授校书郎,受辟于黔中幕府,后官南陵主簿。试判入等,迁武功令。频性耿介,刚直守正,颇有政声。以此懿宗嘉之,赐以绯衣、银鱼,擢其为侍御史,累迁都官员外郎。乾符二年,表请为建州刺史。既至,更布条教,民赖以安。翌年,卒于任。归葬永乐州,乡人为立庙于梨山,岁时祭祠。频工于诗,尤长于律绝。用心苦吟,工于雕琢,自言“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宋范晞文颇赏其“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秋尽虫声急,夜深山雨重”等诗句,以为“可与十才子并驱”(《对床夜语》)。元辛文房亦称其“体制多与刘随州相抗,骚严风谨,惨惨逼人”(《唐才子传》)。交游颇广,与李群玉、薛能、郑谷、许棠、张乔、许浑等诗人皆有唱酬。所作有《建州刺史集》一卷,后改为《梨岳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频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则记《李频集》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见卷五八七至卷五八九,《全唐诗补遗》三又补其诗二首。此外,《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八又补收二首。《续拾》卷三一亦补诗一首及断句,又重录一首。生平事迹见《新唐书》卷二○三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唐才子传校笺》卷七。

  • 李昭玘

    李昭玘

    李昭玘,宋代诗人。字成季,号乐静先生,济南(今属山东)人,或作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少时与晁补之齐名,为苏轼所称道。元丰二年进士(《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为徐州教授。以李清臣荐,为秘书省正字,改校书郎,加秘阁校理,通判潞州。召为秘书丞、开封府推官。历提点永兴军、京西、京东三路刑狱。坐元符党籍夺官。徽宗即位,召为右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为陈次升论劾,出知沧州。崇宁初,主管鸿庆宫,复入党籍,闲居十五年。靖康元年,以起居舍人召,已卒。绍兴初,追复直秘阁。昭玘不汲汲于仕进,闲放以后,寓意于书画,戏称为“燕游十友”。其学识精深,又与苏轼游从,故为文章旷荡磊落,无依阿之态,亦无愤戾之气。擅长四六文(《四六谈麈》)。李邴称其章疏等应用之作“博古切今,琢削稳密,不伤乎骨”,歌诗“奇丽惬适,章断句绝,馀思洋溢,得诗人味外之味”(《乐静公文集后序》)。胡仔谓其诗清丽,然而时有不工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四《雪浪斋日记》)。吴曾举其“日边雁带腊寒去,雪底梅将春信来”,“静疑多事非求福,老觉无心胜摄生”(《北园书事三首》),称为佳句(《能改斋漫录》卷八)。著有文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后世刊本均称《乐静先生集》,今存《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四年味经书屋抄本、陆心源跋影宋抄本。《全宋诗》卷二八九至二九一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二○五至二一七收其文十三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三四七本传。

  • 刘志渊

    刘志渊

    刘志渊,号通玄子,万泉(今山西闻喜)人。全真道士,师事王吉昌。有《启真集》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其中卷一诗,卷二词。《全金元词》收其词二十九首。生平见《启真集》自署及董师言《启真集序》(该书卷首)。

  • 蓝仁

    蓝仁

    蓝仁,元末明初诗人。字静之。崇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清江人杜本隐居武夷,崇尚古学,蓝仁与其弟蓝智同往师之,授以任士林诗法。蓝仁遂谢科举,一心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临濠,居琅琊数月。放归,以老寿终。他的诗作善于通过描写环境来烘托人的心态和情绪。如《暮归山中》:“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月涧、栖鹊、暗树、流萤、凉松、疏星,对表现人的情绪起了良好的渲染作用。其诗骨格老苍,常能造成一种浑成的境界,颇见工力。如《九日西庄怀弟》:“衰年无力远登临,短杖扶持叩竹扃。雨过林间双涧碧,云消天际一峰青。黄花寂寞憎诗瘦,白发凄凉畏酒醒。心把茱萸思骨肉,雁声孤起夕阳汀。”从中不难看出他在着意学唐。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

  • 蓝智

    蓝智

    蓝智,元末明初诗人。字明之。崇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祥。蓝仁之弟。元末弃去科举学,与其兄共师事杜本,倡和为诗。明初,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从刘炳《挽蓝氏昆季》“桂林持节还,高风振林谷”的诗句看,他并未客死他乡,而是卸职归里。著有《蓝涧集》6卷。根据集前张昶的序,可知他学诗的旨趣:“古仿佛魏晋,律似盛唐,长句豪健,五言温雅。”这已开七子们创作主张的先河。其诗俊逸高雅,各体诗中都有一些较好的诗章。七古《铜雀台瓦》,人称有泣鬼神的艺术力量:“曹瞒骋志吞刘社,铜雀台高瞰中夏。徒知扼腕有卧龙,岂料垂涎已司马。万里河山尚出师,九原魂魄归何时。清秋风雨满陵树,落日笙歌空穗帷。翠蛾红袖恩情绝,废冢荒台狐兔穴。空余片瓦落人间,千载奸雄磨未灭。”顿挫浏亮,雅有唐风。其五律最为出色,如《雨中同孟原佥宪登嘉鱼亭》:“高阁流莺外,荒城驻马前。江寒三月雨,春老百蛮天。折柳悲横笛,飞花落钓船。乾坤总羁旅,把酒意茫然。”情景交汇,意境深沉。其诗色泽高华,但稍欠阳刚之气。

  • 吕诚

    吕诚

    吕诚(约公元1354年前后在世),元代诗人。字敬夫,又名吕肃。昆山(江苏太仓)人。自幼聪敏,喜读书,事文雅,与文坛名士多有交往。在自家园林中养了一只鹤,后来又有鹤飞来与之为侣,便建“来鹤亭”以纪其事。他家中还有梅雪斋,常与同里郭翼、陆仁、袁华在此唱和。地方官屡次打算聘请他出任儒学训导,他都没有就职。入明后,于洪武初年曾谪居广东,不久又赦还乡里,直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尚在世,终老于家。《草堂雅集》收入他的诗26首。据《元诗选》三集所载吕诚小传,他的诗集有《来鹤亭集》、《既白轩稿》、《竹洲归田稿》等编,而且清初具存,但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只存有《来鹤亭集》8卷。他的诗颇受杨维桢、顾瑛等元末文坛名流的重视,杨维桢曾把他与袁华并称为“吕袁”,认为是昆山才子之魁首。顾瑛则说他“诗意清新,不为腐语,东沧之人多诵之”。他的诗写得流畅清爽,与杨维桢所倡导的铁崖体并不一致,一些小诗还略带民歌风韵,是元末明初诗坛有自己风格的诗人之一。

  • 李新

    李新

    李新(1062~?),字元应,自称跨鳌居士,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元丰七年,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元祐三年进士。元符末,为南郑县丞,应诏上万言书。崇宁元年,坐元符上书夺官,谪置遂州。大观元年,遇赦,为普州司法参军。宣和间,为资州司录。绍兴五年,追赠朝奉郎。李新为北宋末年重要作家,其散文多论及时事,依违新旧党之间,尝作《三瑞堂记》以谀颂蔡京,议论也往往趋附时局,以求迁除。有一些文章,俳散相间,妙于变化,俊迈可诵。诗歌气格开朗,无南渡后诗人细碎哀伤之音(《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五)。其诗古体如《古兴》、《杨村四十韵》、《飞练歌呈宋幽州宏父》,近体如《从辟泸南道中晓征三首》、《雪树》、《项羽庙》、《秀野亭二首》诸诗,均可入诵。著有《跨鳌集》五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原本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编为三十卷。《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首。《全宋诗》卷一二五二至一二六三录其诗十二卷。《全宋文》卷二八八一至二八九七收其文十七卷。事迹见李新《世系略》、《宋史翼》卷六、《宋诗纪事》卷二六。

  • 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祖籍怀州(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邦彦曾孙。绍定三年,知襄阳县。历濠州通判、军器监主簿、鄂州通判。嘉熙元年,为沿江制置司参议官。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兼督视行府参议官。四年,除右司郎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太府少卿兼敕令所删修官。淳祐二年,为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进权兵部尚书。六年,以言落职予祠。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十年,除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为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置大使,进司夔路策应大使,赐同进士出身。以事奉祠。四年,为福建安抚使。五年,除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兼广南制置使,移司静江府。六年,再知静江府。景定元年,以岭南败绩落职解官。五年,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咸淳元年,以长于边事为贾似道所忌,以论褫职。咸淳四年卒,年七十一。曾伯天才卓越,儒而知兵,屡以疏陈军政获迁,所至得将士心。其《陈可斋文集序》谓文有以名世者,有以应世者。所为多应世之作,集中多奏、疏、表、状之文,大抵深明时势,究悉物情,多可以见诸施用。“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词,虽多贺寿应酬之作,而风格粗豪,境界开阔。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风貌也似稼轩,而议论过多,不免流于粗豪。著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可斋续稿》八卷、《续稿后》十二卷,有影宋巾笥本、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词集别行,又有《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可斋杂稿词》四卷、《续稿词》三卷;吴氏双照楼抄本《可斋词》六卷。《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二百馀首。《全宋诗》卷三二四三至三二五一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七八一一至七八六一收其文五十一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二○本传,参本集诗文及《宋史·理宗本纪》。

  • 李有棠

    李有棠

    李有棠(1837-1905),清江西萍乡人,字芾生。在二十二岁时,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即俗所谓“秀才”);在二十五岁时,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在二十八岁时,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贡。次年,通过朝考,选拔江西省峡江县训。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高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这就是李有棠“学而优则仕”的全部的、很不显赫的经历。李有棠幼年时读书,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能强记,而且十分注意锻炼理解能力。在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 “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二十岁,就已读完《十三经》。由于在他的上代中,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也没有一本可读的书,这些书都是借来的。他一面读,一面摘录,一面心里盘算着自己要买一批书。那时正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满清政府尽力想要扑灭之,东南各省遍地战火,苏、杭等处各大书肆无不毁于兵燹。他决心不惜重金(据讲,共花了两万两白银),北从京、律,南从粤、桂,设法控购了大量的书籍,为日后讲求学问、从事著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宅旁隙地另筑精舍一所,专作藏书、读书之用。从此,他日与诸弟研习其中,互相切磋、问难,互为师友,在怡情悦性中彼此提高都很快、很大。周览袁枢、陈邦瞻所著历朝纪事本末,深憾辽、金二代中缺,乃留意辽、金史事,参酌考稽,自光绪十年(1884)始,集十年精力,撰成《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或合为《辽金史纪事本末》。二十九年,由江西学政吴士鉴奏荐,授内阁中书。尚著有《历代帝王正闰统总纂》、《怡轩杂著》等。

  • 李廷忠

    李廷忠

    李廷忠(1154~1218),字居厚,号橘山,於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淳熙八年进士,历任於潜教授、无为教官、旌德知县,官终夔州通判。著有《洞霄诗集》,已佚,《宋诗纪事》卷五十五存其《游大涤》一首,有“空庭有客扫松影,古径无人踏藓痕”句,清新可诵。又著《橘山四六》二十卷,明孙云翼注,有明刻本、钞本、《四库全书》本。其四六文对仗工稳,但好博矜新,体格稍卑。其词今存辑本《橘山乐府》一卷,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全宋词》第四册存其词十五首,多为祝寿应酬之作。《全宋诗》卷二六七五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六四四六至六四五八收其文十三卷。《宋史》无传,事迹见《宋诗纪事》卷五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一。

  • 林西藩

    林西藩

    林西藩,浙江杭州人。他于清同治元年逃至绍兴时,追述杭州两次被太平军攻克事,叫做《隐忧日记》,已为友人取去。到同治二年三月逃到福建时,复把逃亡所经历的作为续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