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

李觏
  • 姓名:李觏
  • 别名:字泰伯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009
  • 逝世日期:1059
  • 民族族群:

李觏[gòu](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自幼熟读经籍,俊辩能文,曾举茂才异等科试不第,建盱江书院,教授生徒,学者称盱江先生。皇祐初,以范仲淹等举荐,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为直讲。嘉祐中,除通州海门主簿、太学说书。四年,权同管勾太学,因葬祖母乞假归,是年八月,病卒于家,年五十一。李觏一生研精儒学,尝自称“所务唯学,所好为经”(《上富舍人书》),对当时学者不通经术而专以文辞为务,深表不满,以为其“大抵摹勒孟子,劫掠昌黎,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则但诵得古文十数篇,拆南补北,染旧作新,尽可为名士矣,何工拙之辨哉”(《答黄著作书》)。其所著文章多关涉时事,《富国》、《安民》、《强兵》三策,《易论》、《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庆历民言》诸篇,都从儒家经邦济世观念出发,评论时政得失,提出救正之术。朱熹称他“文得之经中,虽浅,然皆自大处起议论”(《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他不以诗名,但也有一些较好的诗篇传世。其《哀老妇》诗描写老妇“寡时十八九,嫁时六十馀”的凄凉晚境,较深刻地反映了民生疾苦。一些近体小诗也含蓄婉曲,富有韵味,《读长恨辞》“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议论精当。王士禛尝举其《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江》诸诗,以为别有风致,颇似李商隐(《居易录》卷一一)。李觏曾自述有《退居类稿》十二卷、《皇祐续稿》八卷、《周礼致太平论》十卷,均亲自编定(《退居类稿序》、《皇祐续稿序》)。又著有《常语》三卷、《后集》六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明正德年间孙甫编为《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现存明正德刊本、明成化刊本、清康熙刊本、《四库全书》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有王国轩校点本。《全宋诗》卷三四八至三五○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八九二至九一七收其文二十六卷。事迹见陈次公《李先生墓志铭》(《盱江外集》卷三)、《宋史》卷四三二本传。宋人魏峙编有《李直讲年谱》。

李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借镜杀人

借镜杀人

简·马普尔、范·赖多克、卡里·路易丝很久之前,在她们都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一起在佛罗伦萨的寄宿学校里度过了一段青葱的岁月。20多年间,马普尔经常见到赖多克,而赖多克也常常拜访路易丝,赖多克就像他们之间的纽带似的。今天,马普尔又和赖多克见面了,可这次赖多克显然有心事,她谈到了最近的一次对于卡里·路易丝的拜访。她强烈感觉到了一种罪恶正在卡里的那个庄园中蔓延,似乎不幸的事情就快要发生了,因此她恳请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马普尔去卡里的石门庄园探个究竟。

国故概论

国故概论

钱基博著,《国学必读》是钱基博1923年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时为普及国学常识而编选的一部教科书。本书是钱氏《国学必读》的下卷,辑录有关国学的论文三十七篇,以通论、经学、小学、史学、子学为序排列,反映了钱先生的特识和国学分类思想。本书所收文章,除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一篇外,均为清代及民国学人所作,而民国文章占了大部分,宗旨在于重学理之阐发,故略学史之完整。所选文章亦可以窥见民国时学术风气之一斑。

端溪砚谱

端溪砚谱

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卷未有淳熙十年东平荣芑跋曰:“右缙云叶樾交叔传此谱,稍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何人所撰。称徽祖为太上皇,必绍兴初人”云云,是当时已不详其出自谁手矣。其书前论石之所出,与石质、石眼;次论价次,论形制;而终以石病。唐柳公权《论砚》:“首青、绛二州,不言端石”;苏易简《文房四谱》亦尚以青州红丝砚为首;自是以后端砚始独重于世,而鉴别之法遂愈以精密。此谱所载于地产之优劣、石品之髙下,皆剖晰微至,可以依据。至如当时以子石为贵,而此独辨其妄,故荣芑以为“稍异于众人之说”,葢指此类而言。自米芾《砚史》已云:“遍询石工未尝有子石”。芾为含光县尉,尝亲至端州得其详,而其言正与此合,亦足以知其说之真确也。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它们是“孝感动天”(虞舜)、“戏采娱亲”(老莱子)、“鹿乳奉亲”(剡子)、“为亲负米”(子路)、“啮指心痛”(曾参)、“单衣顺母”(闵损)、“亲尝汤药(刘恒)、“拾葚供亲”(蔡顺)、 “为母埋儿”(郭巨)、 “卖身祭父”(董永)、 “刻木事亲”(丁兰)、 “涌泉跃鲤”(姜诗)、“怀桔遗亲”(陆绩)等等,郭居敬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对二十四孝故事人物进行筛选、排序,再配上诗歌。郭居敬在诗体上选择四句的五言诗,平直亲切,长短适中,便于上口和记忆。

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

话本小说集。原名《古今小说》。明末冯梦龙纂辑。1621年左右刻印。与作者所编《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全书共收话本40篇。其中多数是宋、元作品,少数是明代摹仿,都是直接以民间艺人说话底本为基础加工、改写而成。其中又以描写市井小民的作品包括爱情生活、自私愚昧;侠义肝胆、反抗压迫等最引人注目,最有价值。其次是写不计利害,忠于友情的道德方面的故事,更有写宋人亡国情思、写人民遭受倭寇入侵之苦、写反对严嵩的斗争等故事,概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不少作品则宣扬了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有一定消极作用。现行版本有天许斋《古今小说》原刻本与复刻本,但已流入日本并残缺;国内只有文学古籍刊行社据此本的重排本。

东海渔歌

东海渔歌

六卷。西林春(顾太清)撰。约成书于光绪间,距今世不远,然杳茫难求。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旁搜博采,惟顾太清词未备。民国三年(1914),杭州西泠印社活字本《东海渔歌》问世,吴昌硕题签,况周颐序,间缀况氏评语,乃假如皋冒广生钞本刊成。名为四卷,实缺第二卷,附辑自沈湘佩《闺秀诗话》之五首为补遗。民国二十五年(1936)日本《支那文学研究》刊出铃木虎雄《顾太清的天游阁钞本》一文,世人始知东土藏有《东海渔歌》抄本六卷。民国三十年竹西馆聚珍本《东海渔歌》四卷刊行,盖合西泠本三卷及朱彊村钞本一卷而成。近南京大学《全清词》编纂研究室从日本觅得《东海渔歌》抄本六卷,存词三百馀首,较竹西馆本多出约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