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益

罗天益
  • 姓名:罗天益
  • 别名:字谦甫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元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 出生日期:1220
  • 逝世日期:1290
  • 民族族群:

罗天益(1220~1290),元代著名医学家。字谦甫,元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从著名医学家李杲学医十余年,继承了李氏学说,是李杲的得意门生。“东垣(李杲的字)在当时,有国医之目,已达窍奥,谦甫盖升其堂而入其室者,发言造诣,酷类其师,有裨于前人之未备。”(《卫生宝鉴·胡广序》)李杲曾想把平生对《内经》的研究,综合临床应用,分类整理,使之系统易学,时值年事已高,把这一工作交给了罗天益。罗氏在其师指导下,数易其稿,三年而成,名之曰《内经类编》。其书虽已佚,但为后人工作开辟了新路。罗氏的代表作为《卫生宝鉴》,全书24卷,另有补遗一卷。蒋用文在序中说此书“论病则本于《素》、《难》,必求其因。其为说也,详而明,制方则随机应变,动不虚发。其为法也,简而当,大抵皆采摭李氏平日之精确者,而间概括以已意,旁及于诸家者也。”这当是极为中肯的评价。罗氏继承师说,并有所发展。对脾胃与营卫精液的关系阐发的非常精辟;对饮伤与食伤进行了区分;对劳倦所伤,有虚寒和虚热之别;重视各脏器对脾胃的影响。罗氏比他的老师更具整体观念,更注重机体之间的联系,对病症进行更严格的区别。他独详于三焦的辨治,他认为饮食不节能造成三焦气机的升降的失常而致肠胃受伤。他论病位重三焦的气机,在审证用药上也有辨治上、中下三焦之分;比如《卫生宝鉴》的“泻热门”中辨治“上焦热”、“下焦热”、“中集热”,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气分实热”和“血分实热”的异同。罗天益不尚空谈,以临证实践为主,以实践验证理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启示后人。

罗天益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泰山纪胜

泰山纪胜

记胜著作。清孔贞瑄撰。一卷。贞瑄字璧六,号历洲,晚号聊叟,山东曲阜人。顺治举人。曾官大姚知县。著有《聊园全集》等。此《记》约一万四千字,记游山东泰山见闻。分段记事,段各一景,泰山主要景物,几包罗无遗。所记景物,实感较强,可资旅游之参考。有《龙威秘书》本, 《泰山丛书第一集》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读书作文谱

读书作文谱

清代文章理论著作。12卷。唐彪著。本书有清刊本,与《父师善诱法》合为一集。全书依次详细阐述了读书、作文、修辞、用字等各方面的问题,其宗旨在于强调: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一则必须加强品德修养,二则必须博学多能。三则必须讲求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汲汲于文而文愈工”。他说:“文无他诀,惟贵体认。体认者,谓设以身处其地,处其时,而体认其理也。理之体认既真,则经书非先圣先贤之言,乃吾身真实固有之理。由是发为文章,句句皆真诠实谛,格自然佳,词自然畅,气自然顺矣。”在具体的写作方法方面,唐彪强调写好文章开头和注重细节描写。他指出:“一篇机局扼要”,全系于“文之发源”,“此处若能得势”,则以后就从容多了。“文之有描写,犹画者描写人容也。容貌毫发不肖,不得谓之工;即容貌肖矣,而神气毫发不肖,亦不得谓之工。故文章最重描写,而最难者亦无如描写也。是以描写宜细,不细即粗陋矣。描写宜详,不详即缺略矣。描写宜文,不文即俚俗矣。”唐彪还指出:学路要宽,师法要广。“专读应世之文,其弊也,恐思路流于浅庸,笔气流于平弱。操管为文,必不能超越流俗。专读传世之文,其弊也,恐刻意求深,而流为暗晦,敷词质朴而失于枯躁,又为功名所深忌。”

诚求集

诚求集

儿科类中医文献,列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疳症、痢疾、发搐、霍乱、浮肿、伤暑、燥症、火症、诸热、多困、肛门作痒、咬牙等小儿病三十四种,每病症后载治验及处方。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

《灵宝中盟经目》第十六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一卷,为六朝灵宝经。述诸神以符文拔度地狱鬼魂。

倪焕之

倪焕之

长篇小说。叶绍钧著。载《教育杂志》1928年1—12期。以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的中国城乡生活面貌,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倪焕之是有理想有热情的进步青年,决心以教育救国。他中学毕业后即到乡村当了小学教师。不久,他和志同道合的新女性金佩璋结婚。倪焕之婚后初期生活很幸福,但其教育改革实验在封建势力阻挠下失败了,而金佩璋后来也变成一个旧式家庭妇女,这些都使他陷入极度苦闷之中。五四运动爆发后,倪焕之在革命者王乐山的指引下来到上海一女中任教,并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苦闷与失望之中,最后患病死去。小说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简称《金刚经集验记》。佛教感应集。唐开元六年(718)孟献忠撰。三卷。是记述因诵持《金刚经》而获灵验的佛教故事书。全书分六篇:(1)救护篇,十九则;(2)延寿篇,十二则;(3)灭罪篇,三则;(4)神力篇,十六则;(5)功德篇,十则;(6)诚应篇,十则。共收录以隋、唐为社会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七十则。每篇前冠以“序”,篇末附有“赞”。其中述及社会自然灾害等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资料来源部分取自唐肖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和郎余令《冥报拾遗》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