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李延昰
李延昰[shì] (1628—1679),清初医学家。原名彦员,字我生、期叔,号漫庵;后改字辰山,号寒邨。祖居南汇,后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因参与复明抗清斗争失败,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祐圣宫,以医自给。学医于叔李中梓,传其心法。又研究缪希雍医学遗稿及周梅屋《独得编》等,深明脉理。治病多奇效,医名大盛。有延诊者,虽百里必往视。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繇等皆有交往。晚年与朱彝尊友善,得朱赠书数千卷。顺治元年(1644年)曾游苏州,得贾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谓“其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遂与其子汉徵校正重刊。又撰《本草谕》,论本草发展历史;《君臣佐使论》,明用药配伍之法;《药有真伪论》、《药论》则阐述药物鉴别、炮制、制剂、采收之理。此四论列于《药品化义》之首。康熙二年(1662年)撰《脉诀汇辨》十卷,附《五运六气医案》一卷。此书汇脉学著作七十余种之精论,分门别类,标明出处,以便查考,间附家学及自己临证诊脉心得,《李中梓医案》亦收录于此书中。尚著有《痘疹全书》、《医学口诀》两书,未见流传。文学著作有《南吴旧话录》、《放鹇亭集》等。
-
李刘
李刘(1175-1245),字公甫,号梅亭,崇仁(今属江西)人。嘉定元年进士,复欲应词科,尝见真德秀,德秀试以竹夫人进封制,称赏不已(刘克庄《跋方汝玉行卷》)。授宁乡主簿,入曹彦约幕府。董居谊帅蜀,辟为属官,尝行边至兴元。秩满,南还为两浙运干,复通判武冈军。再度入蜀,历知荣州、眉州,除成都运判,帅成都,守本路提点刑狱、四川都大茶马。召为礼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起居舍人,迁吏部侍郎,穆陵书“梅亭”以赐之。嘉熙三年,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草诞皇子告庙文(《齐东野语》卷四)。卒年七十一。著有《梅亭类稿》三十卷,《续类稿》三十卷,已佚。今存《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四十卷,有宋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所采为明孙云翼笺释本。刘熟于墳典,文采博赡,尤长四六,隶事亲切,措词明畅,流丽妥帖,甚或称为南宋四六之冠。两为中书舍人,三入翰林直学士院,内外制较多,而乔行简、李宗勉、史嵩之三相之制,尤为世所称道。《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十一首。《全宋诗》卷二九四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二六五至七三○三收其文二卷。事迹见虞集《李梅亭续类稿序》、《弘治抚州府志》卷二二、《宋史翼》卷二九。
-
陆廷珍
陆廷珍,清医家。字子贤。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好古博学,遍读百家医书。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尝著《六因条辨》三卷(1868年),论春温、中暑、秋燥、冬温、温毒等症,提纲分注,以详其用。弟子陆绎堂于1906年校梓其书。
-
刘涓子
刘涓子(约370~450年),东晋至南朝刘宋时期医学家。东晋安帝时,曾任彭城内史,精于医药。后随宋武帝刘裕出征,在军中善治金疮痈疽,有患金疮者,以药涂之,随手而愈。晚年周游各地行医撰有《鬼遗方》十卷。这是中国外科学在痈疽,金疮方面论述较详的第一本医书。全书共载药方140余首,其中治金疮跌仆方34首,论及了金疮骨痈疽和肿瘤的辨证论治及外治法。据1902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刘涓子鬼遗方》残卷得知,刘涓子于元嘉廿年(443)到过稜陵,并已写成《鬼遗方》,后经南朝刘宋时永元元年(499),龚庆宣再次整理编次而成。
-
陆宗楷
陆宗楷,字健先,号凫川,仁和人。雍正元年(1723),乡举第一,翌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告老归田后,乾隆初年间任敷文书院山长。先生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
刘麟
刘麟(1474—1561),明代诗文作家。字元瑞,一字子振,号南坦。上元(江苏南京)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尝录囚于畿内,平反390余人。正德初,进郎中。后出为绍兴知府,因忤刘瑾,罢为民。寓居湖州,与吴琬、施侃、孙一元、龙霓结苕溪社,号为“苕溪五隐”。刘瑾被诛,起补西安,累官至云南按察使,谢病归。嘉清初,召拜太仆卿,迁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不久,再次引疾归。又起为大理卿,擢工部尚书,为朝廷惜财谨费,仅逾年而罢。归隐湖州后,赋诗自娱。晚好楼居,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徵明绘图遗之。年88岁而卒。谥清惠。著有《刘清惠集》12卷。其诗作,意境清远,性情恬淡,如《九日》:“道人不上青峰久,黄叶忽随霜鬓多,独把菊杯迎物候,故偏风帽起高歌。”《鸥》:“城南秋草碧于烟,无数白鸥随我船。风帆乍举惊呼去,拍水过溪相对眠。”读来颇有兴味。其诗意与诗境与韦应物诗风颇有些相似之处。
-
李用粹
李用粹(1662-1722),明末清初医学家。字修之,号惺菴,原籍浙江鄞县。其父李赞化,明末崇祯(1628~1644年)间为中书舍人,兼工医学。侨居上海,后世遂为上海人。用粹自幼得家传,又精心研究《灵枢》、《素问》,博览医书,细加比较,深入地探求诸书理论渊源,所以精通诊脉、处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疾病,疗效甚佳。他曾说:“书以载道,非博无由考其详; 学以穷理,非约不能操其要。”因此治学注重由博返约。他认为古人立说,虽貌似不同,但并不相悖,而是相互补充,于是汇取各家之长,删繁存要,编成《证治汇补》十卷(1687年)。该书详于辨症审治,繁简得当,比较受后世习医者的欢迎(参见“《证治汇补》”条)。门人唐廷翊等,将李用粹及其子李揆文临证治案整理而成《旧德堂医案》,其中怪病奇法甚多,然而其治病之理,则多以《内经》为本,尤其注重顾护脾胃。故近代医家秦伯未称赞他“学养至深,见理独明。”
-
陆锦燧
陆锦燧,晚清民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岳,一字楚善,号晋笙、䱐溪。陆方石族弟。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长洲举人。上海求志书院春季课案为经学一等。二十七年授福建崇安知县,调署安溪。三十二年革职。1915年考授山东济阳县知事,称名宦。寓居上海行医有盛誉,擅治内科、时疫,与张锡纯、杨如侯、刘蔚楚齐名,被誉为“医林四大家”。1926年被上海医界春秋社聘为顾问。学得陆润庠、陆世庆指授。精医学,深究医理,贯通诸家,治学勤谨。方药因病而施,注重简、验、便、廉,切于实用。曾将己著《外候答问》《景景医话》及子陆培初《病症辨异》、陆培良《用药禁忌书》,女陆咏媞《要药选》等,刊为《䱐溪陆氏医述十五种》。另编有《䱐溪秘传简验方》《学医便读》。辑有《香岩径》《重古三何医案》《存粹社医报》等,著有《䱐溪秘传简验方》《鬼僦术》《景景室医稿集存》《认病识症辞曲》《读尔雅日记》等。
-
陆文圭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江阴(今属江苏)人。幼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南宋咸淳六年(1270)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江阴城东,学者称为“墙东先生”。延祐初恢复科举,主管部门强使之就试,一再中乡试,均以老疾不应征召,不赴礼部试。泰定、天历间应聘设教于容山。卒年八十五。陆文圭博通经史百家,为文融汇贯通,尤精于地理考核。有诗文集《墙东类稿》二十卷,久已亡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出陆文圭诗词文诸体作品,仍按原书编成《墙东类稿》二十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自《永乐大典》残帙中补辑出陆文圭诗七首。其词清人王鹏运辑为《墙东诗馀》,刊入《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生平事迹见《元史》卷一九○、《元儒考略》卷二、《元诗纪事》卷八。
-
李峤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十五岁通“五经”。二十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授长安尉,迁监察御史、给事中。忤武后旨,出为润州司马。后诏为凤阁舍人。圣历初,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成均祭酒,领修《三教珠英》。中宗即位,贬为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授礼部侍郎,封赞皇县男。未几,迁礼部尚书,进封县公。神龙二年为中书令。景龙二年,加修文馆大学士。三年虽罢中书令,仍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贬为怀州刺史。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峤为武后及中宗朝四位大学士之一,文学声名卓著,所作多为时人传诵。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汾阴行》最为脍炙人口,唐玄宗以此称之为“真才子”。咏物诗亦受时人重视。少与乡人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晚年为文章宿老,学者多取法之。原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成《李峤集》三卷,收诗一七七首,有《唐五十家诗集》本、《唐百家集》本。《李峤杂咏》(佚存丛书本)收录咏物诗一二○首,张庭芳为之作注。《全唐诗》卷五七至六一编其诗为五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补一首,《续拾》补二首又二句。《全唐文》卷二四二至二四九编其文为八卷,《唐文拾遗》卷一六补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九四、《新唐书》卷一二三本传、《大唐新语》卷八。
-
梁兰
梁兰(1343~1410),明初诗人。泰和(今属江西)人。字庭秀,一字不移,号畦乐,梁潜、梁混之父。他未曾出仕,布衣终身。常与故人寻山水之乐。命酒赋诗,任意所适,于邑西柳溪之上,辟畦蔬,杂植花竹,引泉灌注,筑室其中,逍遥自得,作《畦乐诗》数篇,时时歌之。与杨士奇为亲家,士奇尝从之学诗,并为其编辑诗集。永乐八年(1410)卒,年六十八。著有《畦乐先生集》。他是陈谟弟子,诗风也是舂容尔雅,抒写自己远避尘世、乐居田园之情。如《西畦自适》:“守拙一圃间,衡从五亩余。艺麻在高丘,杂以果与蔬。春至百草生,趁晴聊荷锄。筋力岂不劳,芜秽亦已除。家人会知我,慰以酒满壶。偶坐斟酌之,日落西山隅。归来北窗下,我心一事无。”《题画》诗也是这种情调:“泉鸣一涧长,云去两岸碧。结茅背松坡,境偏绝尘迹。兀坐阅古书,可以终永日。”其诗时有浅率之处,不够精警,诗味也不很浓郁。
-
罗国纲
罗国纲,清代医家。字振古,号整斋。湘乡人。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 (1715)。少颖慧,以童试第一人入泮,乡试屡荐未售,因督率诸弟奋志攻读,皆入庠序。因四弟国俊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 中进士,敕封三代,他也被赠封为承德郎。少治举业时即好读医书,朝夕研求,意欲于世稍效一得于病患者; 后弃儒从医,笃志医学50余年。晚年优游杖履,披览医书,随境施方,无不奏效,患者多有以痼疾因其治愈而享高寿者。其治医学,辨析古说,服膺《内经》,执一御万,师古而不泥古,多有创见。临床辨证论治,兼集诸家,会群籍之精蕴,由博返约,以己生平之心得立论; 立方遣药,多自制新方,广集单方,治尚精一,用药平正。对脉治、治法、伤寒、瘟疫、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痘科、疮科及本草均有精深造诣。撰有《罗氏会约医镜》20卷。又工诗文,有《荆花书屋诗文集》行世。年70余尚在世,卒年不详。
-
李存
李存(1281—1354) ,元学者。字明远,一字仲公。安仁(今属江西)人。学者称俟庵先生。年轻时仰慕古人,“谓无所不通之为大儒”(《宋元学案·静明宝峰学案》),因而博览天文、地理、医药、卜筮、道家、法家、佛学、诸名家之书。后从陈苑学陆学,“夙夜省察”,“惟日孜孜究明本心”(同上书)。从其学者满斋舍。恪守仁义道德,事亲以孝,抚其亡兄之子以慈,资其孀妹以及其孤。衣冠言笑不拘,谦恭和易,与物无竞,为周围人所敬。重视封建道德的作用,反对申、韩法家思想和黄、老之学。恪守仁义道德,对当时的道德风气衰败十分不满:“人心积衰,风俗大坏。父诈其子,夫欺其妻,……人亦失其所以为人,举安之而弗悟其非,则是兽之弗若也,不亦重可悲乎!”(《俟庵集·上陈先生书》)认为这种情况是不提倡圣贤之“正学”造成的。“圣贤之立言垂训,以先觉觉后觉,此岂口耳句读之事!正学不明,人心日入于偷,甚可惧也。”(《宋元学案·静明宝峰学案》)李存“论学以省察本心为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七),推崇陆九渊“易简之学”。认为人心是道德的渊源与标准,孝友等德行都是人心之推衍。此心苟得其正,则所谓《书》者此心之行事,《诗》者此心之咏歌,《易》者此心之变化,《春秋》者此心之是非,《礼》者此心之周旋中节。至孝友睦姻任卹,皆此心之推也。”(《俟庵集·与友人书》)他特别强调“诚”,认为道德教育必须出自诚心。因为“此心之灵不可欺”,因而“任他千思百怪,我只是一个至诚。”对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为能,不能为不能,莫相陵驾,莫相欺诈,亦是心逸日休。”古今天下,教育者“惟至诚感人深”,因而“分教成均,但当竭尽此诚。勤勤恳恳,告之以忠孝,使自敬其身,无自暴自弃,纵彼不信不聪,而吾之诚不改不移。人心皆灵,天岂无万一感悟!”(《俟庵集·与危太朴》)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理之根夫人心者,亦何尝一日泯灭,而非学则不能以自明。”(《俟庵集·上陈先生书》)修养要“先静其心。心静则视听言动各得其正。静心在于寡欲。”(《俟庵集·与友人书》)做到没有“一毫私意”,并付诸行动,“上事天子,下接臧获(对奴婢的贱称),临难死生之际,皆当如此。”(《俟庵集·与张孟循》)为元代传播陆九渊心学的“江东四先生”之一,著作有《俟庵集》。
-
霁仑超永
霁仑超永,明末临济宗僧。生卒年不详。浙江携李人,俗姓姚,号霁仑。幼习儒学,及长,遇崇祯末年兵变,几死复生,功名念澹,值一僧持金粟容语录有感,遂坚定出俗之念。顺治七年(1650)夏,礼嘉兴深云果剃发。同年秋,谒百愚净斯,其后历游天童山、径山、报恩寺,金粟寺。顺治九年春参福源之安田静,于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受印可。后住北京西山圣感寺,又于浙江平湖、上海、嘉兴、陕西等地诸刹弘化。康熙三十二年(1693)编五灯全书百二十卷,另著有深雪草堂集三十卷、法苑英华、读书随记、古今僧诗六十卷等。[五灯全书卷一○○]
-
龙文彬
龙文彬,字筠圃。江西永新人。少从刘绎游,为绎所器重。同治四年(1865),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光绪元年(1875),充校《穆宗实录》,赏加四品衔,并戴花翎。六年,乞假归。旋主讲友教、经训、鹭洲、章山、秀水、联珠、莲洲等书院,培植人才。所著《周易绎说》一书,经督学龙湛霖递呈,奉旨留览。“说经贯综汉宋之间,论学以诚敬为宗旨,言朱、陆、罗、王异同之故,皆有条理”(《清史列传》本传)。其为学,重身体力行,不立讲会。著有《永怀堂诗文钞》一○卷、《明纪事乐府》三○○首、《明会要》八○卷等。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六七。
-
林自然
林自然,南宋人,号回阳子。年里不详。淳祐间(1241—1258)人。少读《清静经》而弃家为道士,云游天下,访寻师侣。后遇西蜀陆墅真人于长汀烟霞道院,授以金丹之道,修炼功成,因撰著《长生指要篇》,其中有词2首,《全宋词》据以录人。
-
李迅
李迅(约十二、三世纪间),南宋医学家。字嗣立,福建泉州人。官大理评事,以医著名,尤精于外科。撰《集验背疽方》一卷,专论背疽,今存本共包括五十三条,对受病原因、发病形状、诊候虚实、治疗节度、用药次第辨析很详。所收临床经验方如五香连翘汤、内补十宣散,均为有效方剂。另如忍冬丸与乳痈发背神方,只用金银花一味,用药简易而有效,对于穷乡僻壤,无力请医服药的患者,很为有益。该书原本早佚,清《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据《四库全书总目》称:本书有“麦饭石膏及神异膏二方,乃诸方中最神妙者,而《永乐大典》乃偶佚之,今据《苏沈良方》及危亦林《得效方》补入……”等语。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和裘吉生主编的《三三医书》均收有该书。
-
雷庵正受
雷庵正受,宋常熟人。俗姓邵,字虚中,号雷庵。云门宗雪窦下第七世高僧。年十六师心鉴出家于慧日寺。谒应庵、佛行、无庵诸高僧。庆元(1195—1200)初居湖州寿星院,归居苏州报恩光孝禅寺。以阐教弘宗为心。嘉泰四年(1204年)著成《嘉泰普灯录》,陆游作跋称裒集周悉。又编《华严论枢要》《楞严合论》。另著有《楞伽经集注》。
-
陆曾禹
陆曾禹,清代前期人,生卒年待考。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氏,撰有《救饥谱》一书,以古鉴为线索,加以发挥,系古代关于备荒、救灾资料和理论的比较完善的一部著作。乾隆时期令内直诸臣删改润色,更其名为《康济录》刊行。《康济录》一书分为四门:一为前代救援之典,系历朝灾情及救灾措施之汇集; 二为先事之政,系灾害发生之前的防灾及救灾准备; 三为临事之政,系灾情发生时的救灾活民措施和减灾办法;四为事后之政、系救灾工作结束后的善后工作。此书为清代中后期防灾救灾的指导性书籍。
-
刘温舒
刘温舒,宋代人。元符二年(1099),刘氏将所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简称《素问论奥》。3卷,献之朝廷。书中专门论述五运六气,并有图解说明。这样,运气学说即被重视。到王安石变法以后,又把运气学说作为太医局考试医生的重要课目之一。于是就出现了“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谚语。今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运气论奥谚解》一书,是日本人罔本为竹编著的。此书专门对刘著进行了通俗的解释。可见《素问论奥》至今对国外仍有一定影响。
-
令狐楚
令狐楚(766年-837年12月13日),字殻士,自号白云孺子,行四。敦煌(今属甘肃)人。父为太原府功曹,遂家焉。贞元七年登进士第。次年,桂州刺史王拱爱其才,奏授试宏文馆校书郎,聘为从事。居一岁,急于奉养老父,辞归太原。李说、严绶、郑儋相继领太原,高其行义,皆辟为从事,由掌书记至节度判官、监察御史。元和五年前后,入朝为右拾遗,历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九年十月,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十二月转本司郎中知制诰。十二年八月罢学士。次年出为华州刺史,转河阳节度使。十四年七月入朝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死,任山陵使。坐亲吏贪赃事发,贬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转郢州。长庆元年十二月,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年为河南尹,迁宣武节度使。能以清俭自律,以仁惠为治,境内称安。后历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军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大和七年入为吏部尚书。转太常卿、尚书左仆射,进封彭阳郡公。开成元年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翌年卒于官舍,谥文。令狐楚聪敏博学,才思俊丽。五岁即为诗成章。登科后为藩府掌笺奏十三年。德宗每览太原表文,必能辨楚所为,数称赏之。元和中掌制,词锋犀利,绝人远甚。所撰宪宗皇帝哀册文,为时所称,晚年颇能奖拔新进。曾向朝廷奏进张祜诗卷,予以推荐又授李商隐作骈文。工诗,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后分别编为《彭阳唱和集》、《断金集》、《广宣与令狐楚唱和集》,均佚。元和中与王涯、张仲素所作乐府诗,编为《元和三舍人集》,今存。元吴师道谓其“以将相之重,声盖一时”,故风格“宏毅阔远”(《吴礼部诗话》)。尤长于绝句,《塞下曲二首》、《从军词五首》、《闺人赠远二首》等极为出色。著作甚富。除上述三种外,《新唐书·艺文志》尚著录《漆匳集》一三○卷、《梁苑文类》三卷、《表奏集》一○卷,与沈传师等编《元和辨谤略》一○卷,均佚。此外,尚编有《御览诗》一卷,今存。《全唐诗》卷三三四收其诗一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七补二首,移正二首。《全唐文》卷五三九至五四三编其文五卷。生平事迹见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刘禹锡集》卷一九)、《旧唐书》卷一七二及《新唐书》卷一六六本传、《唐诗纪事》卷四二、《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等。
-
吕午
吕午,字伯可,号竹坡,歙县(今属安徽)人。嘉定四年进士,授乌程主簿。调当涂县丞,与吴渊、吴潜兄弟定交。江东提举徐侨辟为幕属,趣行帖至十八。侨以田事忤史弥远,以言罢。午还当涂,监温州天富北监盐场,改知余杭县。宝庆三年,以言罢,而名益重。浙东提举章良朋辟置幕属,旋兼沿海制置司事。差知龙阳县,以治绩差两浙转运司主管文字,谒史弥远。差监三省枢密院门兼监提辖封桩上库。丁父忧,嘉熙元年,起为太府寺簿,迁监察御史。三年,以论赵葵左迁宗正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淳祐元年,出知泉州。二年,除浙东提点刑狱。三年,复入为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迁起居郎兼史院官。四年,丁母忧。闲居十二年,宝祐三年卒,年七十七。著有《竹坡类稿》,淳祐三年祝穆刻,有清抄五卷附录一卷本;《左史谏草》一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存奏疏六首。午两为谏官,以风节自励,知无不言。理宗尝称其议论甚明切,又谓其论边事甚好。此六疏皆嘉熙二年所上,论宰相、台谏之弊,尤极详恳(《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五)。《全宋诗》卷二九五○录其诗六首。《全宋文》卷七二一三至七二一九收其文七卷。事迹见方回《左史吕公家传》(《左史谏草》附)、《宋史》卷四○七本传。
-
林太古
林太古,北宋道士,生卒不详。字象先,道号淳和子。北宋初并州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及长,寻师访道,云游齐鲁间。宋太宗闻其名召见,赐于京兆山居,遂自称京兆山人。后隐居益州华阳,号华阳先生。著《龙虎还丹诀颂》一卷,以诗诀揭示道教内丹要旨。
-
李駉
李駉[jiōng],南宋医学家。字子野,号晞范子。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业儒擅医。因见古医书文字深奥,庸医不读经典医著,妄用药饵伤人,于是钻研《难经》、《脉经》等古代医书,详加注解,撰有《难经句解》 (1269年)、《脉诀集解》、《脉髓》、《幼幼歌句解》等。
-
李思聪
李思聪,北宋仁宗时虔州(今江西赣县)人,号冲妙先生。大中祥符宫道士,编撰《洞渊集》九卷。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