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

刘歆
  • 姓名:刘歆
  • 别名:字子骏
  • 性别: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50年
  • 逝世日期:公元23年
  • 民族族群:

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学者、古文经学家。字子骏。曾用名秀,字颖叔。刘邦同父异母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刘向第三子。少时通经书能属文。成帝时为黄门郎,哀帝元年(前6)大司马王莽荐其系汉宗室有材行,举为太中大夫,升迁奉骑都尉,奉东光禄大夫。受成帝诏与文领校皇室秘府藏书,博览六艺、传记、诗赋、术数、方技之书,学识渊博。父卒后继续父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节要分类撰成《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分,是我国最早的简明书目提要,也是较早的一部学术史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即取《七略》成篇,从中可见刘歆的观点。他认为上古王者皆置史官,记载其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室衰微后,史官失职,记载残缺。孔子欲继续前代史官的事业,选择文化传统深厚的鲁国,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著成《春秋》一书。此说肯定孔子是一位有见识的学者,在文化学术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但否认孔子是受命于天的王者,否认孔子是神,与今文经学和谶纬的孔子观不同。他还认为,周天室衰微以后,诸侯并起,各诸侯国君主“好恶殊方”,诸子学派各引一端,以取合诸侯。“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此说把儒家学派与其他诸子学派同视为历史变化的产物,否认了神化儒家学派的观点,亦与今文经学和谶纬的观点不同。《左传》多古字古言,以前仅在民间流传,学者仅传训故而已,多不与《春秋》经文联系研究其内容。刘歆在校书中发现秘府所藏《春秋左氏传》,甚爱好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突破《左传》不传《春秋》的传统看法,“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汉书·楚之王传》),使《左传》的章句义理更加完备。他向哀帝建议,将属于古文经的《左传》及《毛诗》、《逸礼》列于官学。哀帝诏令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此事,诸博士为今文经学者,均不肯支持他的建议。刘歆写了一篇公文《移书太常博士》与诸博士讲理,成为经学史上有价值的文献。这篇文献概括了孔子以来特别是西汉以来学术流变经过,着重列举西汉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为古文经书的价值进行辩护。文中指出:《春秋》三传中,《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与孔子同好恶,亲见孔子,《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生于孔子弟子之后,《左传》的详实可靠后二书是比不上的。今存《左传》等古文典籍出于秘府旧藏,《公羊传》、《谷梁传》来源于学者记诵口说,《左传》远比后两者可靠,因此《左传》等古文经不可废弃。批评反对将古文经立于官学的博士们,不能正视战国秦代以来书简残缺的实际,拘泥于残缺不全的今文经书,因陋就简,分文析字,抢残守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未师而非往古。”(《汉书·楚之王传》)他们反对立古文经博士,出于恐怕暴露自己学问破绽的私意,没有“从善服义”的公心,或者不考察实际情况,跟着别人随声附,说《左传》不传春秋。哀帝已下明诏,讨论立古文经博士之事,希望兴立被长期废遗的经艺,这些人仍然“深闭固距”,实非“士君子”应持的态度。况且“礼失求之于野”,难道出于秘府的古文经还不能盛过流失于“野”的古代制度文化知识吗?宣帝以前,《书》有欧阳学博士,《春秋》有公羊学博士,《易》有施、孟两家博士,为什么宣帝又增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博士呢?对于经学不同派别“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同上)。《左传》等古文经书怎么可以绝弃呢!这篇据实讲理、意深言切的移文引起今文博士和执政大臣的怨恨,有的以辞官要挟,有的上书指责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今文经学。虽然哀帝认为刘歆欲广道术,不存在“非毁”的问题,保护了他,刘歆仍感到处于诸儒和执政大臣怨恨的环境中极危险,因而请求离开京师去当地方官。先后出任河内郡、五原郡和涿郡太守。刘歆还作有《三统历》、《三统历谱》、《钟律书》,班固《汉书·律历志》收录了其基本内容,从中可见刘歆提出的“太极元气”说的世界运行图式。认为宇宙的根本是“太极元气”,其未分化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气锺于子,化生万物”(《汉书·律历志》),认为太极元气在十二辰中的运行从子辰(十一月)开始,从而变化生出万物。子辰之数为三,以后每辰在前一辰的基础上增加三倍,丑辰(十二月)之数为九,寅辰(二月)之数为二十七,依序类推至亥辰(十月)之数为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以酉之数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除亥之数得九,证明律管中黄钟的长度应为九。这此说法把历法、数学、音乐联系起来,用来说明“太极元气”论的系统性。与《三统历》相关,刘歆还造有圆柱形标准量器,根据此量器铭文计算,他用的圆周率是3.1543,世称刘歆率。王莽称帝后刘歆为国师。后赤眉、绿林军起,王莽政权动摇,刘歆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著作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一卷,清人辑有《刘子骏选集》一卷。

刘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名著。明徐霞客撰。成书于1640年。共二十卷,约40万字。是作者在多年游历中以日记和散文体裁写下的考察记实,其主要部分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的考察和研究,细致描述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类型、特征,对观察到的这些地理现象进行类比、总结,并厘订了一系列专用名称,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堪称创举。详细载录了作者对一百多个岩溶洞穴的勘察探寻,大都记有方位、形状、结构、特点,有的还准确地给出洞口位置,对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做了符合科学原理的分析。书中还记述了作者对长江、南北盘江、湘江等多条江河之水源与流向的考察,纠正了过去志书中有关这些江河源地等方面的错误,对河流的侵蚀作用、流水和流速的关系等均有生动而科学的论述。各地的矿物、火山、温泉等地理地质现象以及因纬度、高度不同而产生的气候差异和对动植物生态与分布的影响等均作了颇有意义的记述。该书内容丰富多采,记述翔实精确,在地理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字精美,诗情画意,盎然纸上,写景状物十分逼真,引人入胜。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史料。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李致道由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别出第1卷,校正刊行。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

珍珠舶

全称《新镌绣像珍珠舶》,题“鸳湖烟水散人著”。烟水散人,即徐震,字秋涛,浙江嘉兴人,以写才子佳人小说闻于时。原刻本未见,仅见大连图书馆藏日本抄本。共6卷,每卷演一故事。卷1,叙华亭县商人赵相外出贩米,结义兄弟蒋云,先后与其母、其妻勾搭成奸,后又设法诬赵,使之入狱,赵母悔恨而死,其妻子被骗为娼,最后冤情大白,赵家又复渐兴。卷2,叙江都县秀才金宣10年落魄,经苏秀玉私助资斧,得中举人、进士的事。卷3,叙黄阿喜溺死,魂归附主人杨敬山家,助杨料理门户,杨帮其成亲的事。卷4,叙明末苏州才子谢嘉与无锡才女杜仙佩的爱情故事。卷5,叙崇祯年间太平府秀才东方白与陈留贾琼芳的婚姻纠葛。卷6,叙松江府僧人证空私通尼姑,又与赵氏妇偕逃,最后被发配赤城的事。

明宫十六朝演义

明宫十六朝演义,8册120回,许啸天著。民国十六(1927)年三月新民书局出版。又称《明代宫闱史》、《明代宫廷艳史》、《明代宫廷秘史》、《细说明宫十六朝》等。本书从成吉思汗出生起,到康熙时永历帝身死南明王朝彻底灭亡止,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全书凡120回,前10回写元代宫闱秘闻,后110回写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等十六朝宫廷内部鲜为人知的帝王风流轶事与腐朽生活。后妃太监的干预国政和彼此的明争暗斗,以及宫廷政变、闯王进京、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南明始末等重大历史事变。叙事生动形象,是从横断面了解明史的通俗读物。

大地龙蛇

3幕话剧歌舞混合剧。初载1942年1月至2月《文艺杂志》创刊号及第2期。1941年11月国民图书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1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0卷。剧本是老舍应东方文化协会所托以“东方文化”为题创作的话剧,写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赵庠琛一家5口在抗战中和想象中的抗战胜利后的经历。赵庠琛是一个信奉和平忍让的老知识分子,大儿子赵立真只知科学救国,小女儿赵素渊又善良天真,但全家在积极参加抗战的二儿子赵兴邦的影响下,终于勇敢地团结起来为赶走侵略者而奋斗。剧本的最后一幕放在20年后,预示了一个抗战胜利后东亚和平大同的新世界。作品包含着老舍对东方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兼收并蓄、融合新旧,充分吸取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建设未来大同文化的理想。形式上插入象征性的歌舞,时空跨度大,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延平答问

南宋朱熹编。一卷,附录一卷。为朱熹与其师李侗的书信问答集。包括朱熹对李侗的评价及所作祭文、行状,反映了李侗的哲学思想及朱熹思想转变和形成的过程。朱熹为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阐发儒家思想中的“仁”和 《大学》、《中庸》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二程 (程颢、程颐)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后世并称程朱。自元以来,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朱熹《四书集注》。熹整理文献,注释古籍,疑古文《尚书》之伪,不信 《诗序》,多有新意。内容讨论理学中的心气相合,理心为一、理一分殊等问题,提倡“主静”说,认为静坐默识是“养心之要”和“存养之功”。有许多文字是以讨论《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行事的方式来阐述理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