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

- 姓名:刘歆
- 别名:字子骏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50年
- 逝世日期:公元23年
- 民族族群:
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学者、古文经学家。字子骏。曾用名秀,字颖叔。刘邦同父异母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刘向第三子。少时通经书能属文。成帝时为黄门郎,哀帝元年(前6)大司马王莽荐其系汉宗室有材行,举为太中大夫,升迁奉骑都尉,奉东光禄大夫。受成帝诏与文领校皇室秘府藏书,博览六艺、传记、诗赋、术数、方技之书,学识渊博。父卒后继续父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节要分类撰成《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分,是我国最早的简明书目提要,也是较早的一部学术史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即取《七略》成篇,从中可见刘歆的观点。他认为上古王者皆置史官,记载其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室衰微后,史官失职,记载残缺。孔子欲继续前代史官的事业,选择文化传统深厚的鲁国,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著成《春秋》一书。此说肯定孔子是一位有见识的学者,在文化学术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但否认孔子是受命于天的王者,否认孔子是神,与今文经学和谶纬的孔子观不同。他还认为,周天室衰微以后,诸侯并起,各诸侯国君主“好恶殊方”,诸子学派各引一端,以取合诸侯。“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此说把儒家学派与其他诸子学派同视为历史变化的产物,否认了神化儒家学派的观点,亦与今文经学和谶纬的观点不同。《左传》多古字古言,以前仅在民间流传,学者仅传训故而已,多不与《春秋》经文联系研究其内容。刘歆在校书中发现秘府所藏《春秋左氏传》,甚爱好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突破《左传》不传《春秋》的传统看法,“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汉书·楚之王传》),使《左传》的章句义理更加完备。他向哀帝建议,将属于古文经的《左传》及《毛诗》、《逸礼》列于官学。哀帝诏令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此事,诸博士为今文经学者,均不肯支持他的建议。刘歆写了一篇公文《移书太常博士》与诸博士讲理,成为经学史上有价值的文献。这篇文献概括了孔子以来特别是西汉以来学术流变经过,着重列举西汉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为古文经书的价值进行辩护。文中指出:《春秋》三传中,《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与孔子同好恶,亲见孔子,《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生于孔子弟子之后,《左传》的详实可靠后二书是比不上的。今存《左传》等古文典籍出于秘府旧藏,《公羊传》、《谷梁传》来源于学者记诵口说,《左传》远比后两者可靠,因此《左传》等古文经不可废弃。批评反对将古文经立于官学的博士们,不能正视战国秦代以来书简残缺的实际,拘泥于残缺不全的今文经书,因陋就简,分文析字,抢残守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未师而非往古。”(《汉书·楚之王传》)他们反对立古文经博士,出于恐怕暴露自己学问破绽的私意,没有“从善服义”的公心,或者不考察实际情况,跟着别人随声附,说《左传》不传春秋。哀帝已下明诏,讨论立古文经博士之事,希望兴立被长期废遗的经艺,这些人仍然“深闭固距”,实非“士君子”应持的态度。况且“礼失求之于野”,难道出于秘府的古文经还不能盛过流失于“野”的古代制度文化知识吗?宣帝以前,《书》有欧阳学博士,《春秋》有公羊学博士,《易》有施、孟两家博士,为什么宣帝又增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博士呢?对于经学不同派别“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同上)。《左传》等古文经书怎么可以绝弃呢!这篇据实讲理、意深言切的移文引起今文博士和执政大臣的怨恨,有的以辞官要挟,有的上书指责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今文经学。虽然哀帝认为刘歆欲广道术,不存在“非毁”的问题,保护了他,刘歆仍感到处于诸儒和执政大臣怨恨的环境中极危险,因而请求离开京师去当地方官。先后出任河内郡、五原郡和涿郡太守。刘歆还作有《三统历》、《三统历谱》、《钟律书》,班固《汉书·律历志》收录了其基本内容,从中可见刘歆提出的“太极元气”说的世界运行图式。认为宇宙的根本是“太极元气”,其未分化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气锺于子,化生万物”(《汉书·律历志》),认为太极元气在十二辰中的运行从子辰(十一月)开始,从而变化生出万物。子辰之数为三,以后每辰在前一辰的基础上增加三倍,丑辰(十二月)之数为九,寅辰(二月)之数为二十七,依序类推至亥辰(十月)之数为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以酉之数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除亥之数得九,证明律管中黄钟的长度应为九。这此说法把历法、数学、音乐联系起来,用来说明“太极元气”论的系统性。与《三统历》相关,刘歆还造有圆柱形标准量器,根据此量器铭文计算,他用的圆周率是3.1543,世称刘歆率。王莽称帝后刘歆为国师。后赤眉、绿林军起,王莽政权动摇,刘歆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著作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一卷,清人辑有《刘子骏选集》一卷。
刘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博尔赫斯文集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苇航纪谈
笔记。宋蒋津著,五卷。原书已佚。《说郛》、《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有摘录。其中《说郛》涵芬楼本存有十则,宛委山堂 本存有十一则(含前者之十则)。书中记有嘉泰间事,知著者为南宋后期人。书中内容甚杂,或记奇闻异事,或考辨俗语(如“冤家”),或记朝 廷君臣言行,亦谈文学,如记苏轼在杭州之遗 迹,引述前人诗话并评林逋咏梅佳句等,此外, 也有记他事而涉及陆游、杨万里者。
女小儿语
《女小儿语》是明代学者吕得胜所编撰。为了使儿童乐闻易读,作者刻意去文就俗,尽量适应儿童的水平和兴趣,用方言白话、鄙俚的俗语编出了整齐押韵、朗朗上口的读物,从而为儿童歌谣创立了一种新的类型。由于它的内容浅显易懂、亲切可读,再加上都是关于人情世事的格言警句,所以是很好的儿童启蒙读物。本书是专门写给女孩的,另有《小儿语》是写给男孩的。
郭氏集异记
志怪小说集。南朝宋郭季产撰。该书史不存目,亦不知其卷数和亡于何时,唐宋诸类书中有征引,或题撰人为郭季产。《隋书·经籍志》古史类有《续晋纪》五卷,题宋新兴太守郭季产撰。《宋书》和《南史》之《蔡兴宗传》中有前废帝领军王玄谟所亲故吏郭季产云云。所知作者事迹仅此。此书古无辑本,鲁迅《古小说钩沉》录其遗文十一条,其中有五条鬼怪故事,四条宣扬卜筮之术、预知人间吉凶的故事。
灵芬馆词话
二卷。清郭麐撰。郭麐著有《金石例补》,是有名的浙派词人。其论词推许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于清代词人则奉朱彝尊为教主。本书论述清初及同时友朋之词,间亦及于宋元诸家。卷首即开宗明义,分词体为四派:风流华美,浑然天成,以晚唐花间诸人与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人为代表;施朱传粉,学步习容,含情幽艳,以北宋秦观、周邦彦、贺铸、晁补之等人为代表;一洗华靡,独标清绮,以南宋姜夔、张炎为代表;以绝代天才,凌厉气概,偶尔作歌,而自是雄词高唱,如苏轼、辛弃疾等人。郭麟说苏、辛“别为一宗”,略嫌其粗豪,而盛赞姜、张诸人于“词之能事备矣”,反映了浙派词人论词倾向的偏颇。卷二记载杨伯夔所作《续词品》十二则,所标轻逸、绵邈、独造、凄紧、微婉、闲雅、高寒、澄淡、疏俊、孤瘦、精炼、灵活之类,与朱彝尊主张的醇雅、清空、温雅、芊丽等等,如出一辙。《灵芬馆词话》对清代词人的作品多有品评,又特别记载了当时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为研究清代词学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材料。郭麟本身是词人,其论词的拗调、拗句等言论,又都是经验之谈,对后人也有借鉴意义。有《灵芬馆全集》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般若心经请益说
般若心经请益说,一卷,清道霈说,日本澄源与指掌合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