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莱修

- 姓名:卢克莱修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古罗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年~约前55年),古罗马共和国末期诗人和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古罗马时期伊壁鸠鲁主义代表。生平事迹不详。主要著作有《物性论》。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对古代原子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也不会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的。组成一切物体的原初物体亘古就存在,它和虚空共同组成全部自然。物体以不同的方向在虚空中运动着,运动是原初物体的本性。原初物体的运动包括由于自身重量而产生的垂直下落运动和脱离垂直下降轨道而发生的轻微的偏斜运动。卢克莱修非常注重偏斜运动,把它看作是自然界一切物体形成的原因。原初物体不具有色、味、冷、热、声音、软性、脆性、延性等性质,其形式、数量和位置由一定规律所组成的复杂物体的特性而定。他认为,由无数原初物体组成的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中心。宇宙中无数的世界处于不断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卢克莱修的原子论是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总结和反映。
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了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认为世界上没有神居住的圣地,万物不是神力创造的,只有“自然”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卢克莱修认为宗教是贫困和犯罪的根源,提出了打倒宗教的口号。他还以许多常识有力地批驳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的唯心主义观念,认为灵魂和精神与肉体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产生和死亡。没有死就没有生,人应以开明态度对待死亡。
在认识论上,卢克莱修坚持伊壁鸠鲁的认识论,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人们的感官接触物体表面放出的该物体的影像,便产生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感觉是绝对可靠的。他虽然不否认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推理或“理性”的任务在于分别和联结感官所给予的印象,但却认为推理可能出现错误,而感觉不容诬蔑。如果否认感觉,“不仅一切的推理都会被推倒,而且即连我们的生命也会立刻崩溃”。
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克莱修进一步发展了由伊壁鸠鲁提出的社会契约思想,强调国家和法是人的理性、人们契约的产物。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但在当时却为革新派变革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伦理观上,他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认为幸福在于求得精神上的安宁和心平气和,并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在卢克莱修的社会历史观中,除去一些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还有一些生物进化论和社会发展观的天才萌芽。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地球上最先出现植物,而后出现动物和人类。人类最初过着动物一样的野蛮生活,之后学会用火和制造工具,进入文明时期,继之产生了家庭、国家和法律等。卢克莱修的进化论思想集中代表和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主阶级中革新派的利益和变革现实的思想。
卢克莱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契诃夫手记
契诃夫有许多手记本,里面是他在生活中随手记下的瞬间感触,将来作品的腹稿、速写,读书心得,以及从别的作家的书中抄录的拔萃。手记既是他的文学创作备忘录,也是他成熟期作品的索引。在他去世十年后,他的妻子克尼碧尔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整理,形成这部《契诃夫手记》公诸于世。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曾经与人一起将《手记》译成英文出版。中译本最初于1953 年发行,随着译者贾植芳的偃蹇命运在图书馆尘封近三十年,直至1982 年重新印行,用他的话说,这个译本的命运也是他的生活的命运。
曹仁伯医案
又名 《曹仁伯医案论》。医案。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此书初为抄本,后由裘庆元收入《三三医书》刊行。约万余字。以里居姓氏为题,载案二十五则,包括湿痰、头鸣右盛、交肠、血证、湿热痰浊、伏邪、振颤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其中伏邪外感、痰证较多。每案详析病因病机,叙述立法方药,或有按语。仁伯擅治内科杂病,尤重治本,辨治灵活,深得灵素奥旨。叙案细腻,不拘于论证列方。所载数则连续复诊案例,始末清晰,便于了解诊治经过。所治患者来自嘉兴、安徽、杭州、绍兴、松江、洞庭山各地,亦可见其盛名。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丹溪手镜
综合性医书。3卷。旧题元朱震亨(丹溪)撰,明吴尚默校辑。全书160篇,以“阳有余,阴不足”学术思想为中心,论述气、血、痰、郁诸般杂病特点。并依据《伤寒》、《金匮》,明辨类证。上卷首载评脉、审视、五脏、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等八篇,继列伤寒、时行疫疠等六十七种病证; 中卷首列伤寒方论、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杂病分气血阴阳三篇,继列恶寒、发热等四十九种病证; 下卷列咳嗽逆痰、积聚、消渴等三十二种病证和脏腑病及各部所属药性、音释二篇。计有论述十三篇,一百四十八种病证。从基础到临床无不赅备。体现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及以气血痰郁论治杂病的特点。陈乾阳评论:“其文简而旨奥衍……非《素问》弗道也”。可供研究朱氏学术思想及临证参考。一说为二卷。有天启元年刊本。
绘芳录
又名《红闺春梦》。章回小说。近代西泠野樵著。八十回。据书首光绪四年(1878)浙江始宁竹秋氏自序,知西泠野樵为竹秋氏别号,然真实姓名不可考。书叙祝柏青、陈小儒、王兰、江汉槎、云从龙、冯宝诸人,皆为名士,柏青与名妓慧珠相爱情深,但考中探花、授职编修直至擢官侍读,其父终不允柏青娶慧珠。慧珠悲而礼佛念经,立志修行,不久病殁,柏青极为哀伤。而小儒、王兰、汉槎、从龙由科举入仕,身居要职,均娶旧交名妓为妾。冯宝得柏青之助,为小黛赎身。后小儒、王兰、汉槎辞官回金陵,筑绘芳园以居,携妻妾名伶赏花吟诗,共享欢乐,且令人为园中男女一一画像。后柏青、冯宝亦辞官,从龙虽未离职,亦时往金陵与众人欢会。诸名士子嗣皆光宗耀祖,富贵累世。小说属“狭邪”一类,然与常见的以狎妓为题材之作相比,实有显著不同,不仅写名士与名妓相恋,更写重臣娶妓退隐林下的风流生活。语言流畅,艳而不亵,但头绪纷乱,缺乏剪裁。有光绪四年申报馆初版石印本、光绪二十年上海书局石印本、民国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近有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排印本。
宦游偶记
上下两卷,为陈惟彦晚年所著的笔记作品,所记为作者为宦的亲身经历,一则一事,具有回忆录的性质。于1912年成书,1918年梓行,为《强本堂汇编》之一种。前有陈澹然题词,严修续和作者自序。上卷主要记在贵州的从政经历,计有《辨开州无教案》、《断杨氏承袭事》,《争开州报灾事》、《书田其嘴事》、《判婺川命案》、《辞安顺府厘捐》、《整顿贵州厘金》、《免黎平票差催粮》、《缉匪得杀人案》、《记龙世渭事》、《记鸭贩事》11则,下卷主要记赴南京之后的经历,计有《查金陵厘捐》、《整顿金陵厘捐》、《记皖岸盐务》、《记与端督论辨数则》、《记美商造油栈案》、《记日本购米》、《辞查皖南道》、《莅湘始末》、《整顿淮鹾》、《撤西鄂湘掣验》、《辞皖财政司长》、《附记密查云贵总督案》12则。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二卷,清智素科,董漠策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