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莱修

- 姓名:卢克莱修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古罗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年~约前55年),古罗马共和国末期诗人和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古罗马时期伊壁鸠鲁主义代表。生平事迹不详。主要著作有《物性论》。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对古代原子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也不会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的。组成一切物体的原初物体亘古就存在,它和虚空共同组成全部自然。物体以不同的方向在虚空中运动着,运动是原初物体的本性。原初物体的运动包括由于自身重量而产生的垂直下落运动和脱离垂直下降轨道而发生的轻微的偏斜运动。卢克莱修非常注重偏斜运动,把它看作是自然界一切物体形成的原因。原初物体不具有色、味、冷、热、声音、软性、脆性、延性等性质,其形式、数量和位置由一定规律所组成的复杂物体的特性而定。他认为,由无数原初物体组成的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中心。宇宙中无数的世界处于不断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卢克莱修的原子论是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总结和反映。
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了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认为世界上没有神居住的圣地,万物不是神力创造的,只有“自然”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卢克莱修认为宗教是贫困和犯罪的根源,提出了打倒宗教的口号。他还以许多常识有力地批驳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的唯心主义观念,认为灵魂和精神与肉体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产生和死亡。没有死就没有生,人应以开明态度对待死亡。
在认识论上,卢克莱修坚持伊壁鸠鲁的认识论,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人们的感官接触物体表面放出的该物体的影像,便产生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感觉是绝对可靠的。他虽然不否认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推理或“理性”的任务在于分别和联结感官所给予的印象,但却认为推理可能出现错误,而感觉不容诬蔑。如果否认感觉,“不仅一切的推理都会被推倒,而且即连我们的生命也会立刻崩溃”。
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克莱修进一步发展了由伊壁鸠鲁提出的社会契约思想,强调国家和法是人的理性、人们契约的产物。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但在当时却为革新派变革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伦理观上,他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认为幸福在于求得精神上的安宁和心平气和,并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在卢克莱修的社会历史观中,除去一些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还有一些生物进化论和社会发展观的天才萌芽。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地球上最先出现植物,而后出现动物和人类。人类最初过着动物一样的野蛮生活,之后学会用火和制造工具,进入文明时期,继之产生了家庭、国家和法律等。卢克莱修的进化论思想集中代表和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主阶级中革新派的利益和变革现实的思想。
卢克莱修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敦煌往事
《敦煌往事》的日版书名为《敦煌物语》,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冈让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为日本“敦煌热”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 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 “文化侵略古战场”的敦煌往事。 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
病榻寤言
一卷。明陆树声撰。撰者于卷首有题记,称:“余卧病榻间,冥心摄思。或瞥然起念,意有所得,欲言嗫嚅。时复假寐,顷焉得寤,蹶然起坐,凭儿捉笔, 造次疾书。”可见是他卧病榻间所做的杂记,至于称“寤言”者, “以其得之寤寐也”。全卷多为杂议,间以琐事杂记。 《四库全书总目》指其“中多养生家言”,并说:如“缓步当车、晚食当肉”语出《战国策》,而陆氏以为《史记》,这是由于“明人读书不求源本之故也。”
伤寒论纲要
《伤寒论》注本。《皇汉医学丛书》之一。1卷。日本橘南溪(春晖)撰于宽政三年(1791年)。本书分8篇,太阳病分列上、中、下3篇,次列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1篇。书中针对仲景原文予以分段夹注,作者谓之“连环法”。注文力求简要平正,概念清晰。除前述之丛书本外,另有单行本。
中国医籍考
原名《医籍考》,中医目录学著作。丹波元胤撰于1819年。本书现存刊本数种,较重要的有《皇汉医学丛书》本、《韦修堂医书》本及1935年日本东京国本出版社影印本等; 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予以重印,并将《医籍考》改名《中国医籍考》,末附“书名索引”及“人名检引”,便于读者检索。丹波元胤(1789—1827),家奕禧。其父丹波元简(廉夫)为日本汉方医学名家,著述丰富。元胤幼承庭训,治学勤奋,除究心于汉方医书目录学研究外,对《难经》及本草学均有较深的造诣,除《医籍考》外,另有《难经疏证》、《药雅》等著作行世。《医籍考》计80卷,约82万字。全书收辑中国历代(自战国后期迄清朝道光以前)医籍,计2600余种,取材十分广泛,除医学著述外,于历代中国史书、目录学著作、地方志以及博物、艺文、笔记、杂说等多方面的文献均予搜阅并摘录有关资料予以分类编纂。计分医经(卷1—8)、本草(卷9—14)、食治(卷15)、脏象(卷16)、诊法(卷17—20)、明堂经脉(卷21、22)、方论(卷23—78)、史传(卷79)、运气(卷80)共9类,其中以方论著作占较大比重。本书介绍医籍,在每一书名下,注明出处,并据所掌握的资料,记述卷数及存佚概况;载列该书序跋、有关考证及内容提要,或附评论及按语,使读者阅后对该书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全书体例规整,收罗文献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其编纂发行,向读者提示了中医文献阅习和深入研究之门径,素为中医学者所重视。由于中医书品类繁多,卷帙浩繁,难以全面了解和普遍检阅。通过此书之编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但由于编者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还存在少数遗漏或存佚、卷数等失真之处。
神异经
小说。汉东方朔撰。不分卷。朔有《海内十洲记》已著录。此集分东荒经、东南荒经、南荒经、西南荒经、西荒经、西北荒经、北荒经、东北荒经、中荒经九篇,仿《山海经》体例,述各方蛮荒之地的奇禽异兽,茂林佳果及神话传说。如巨梨、仙桃、神枣,食之可以长寿。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斗。而西海外之鹄国男女皆长七寸,寿三百岁,其行如飞。亦有关于东王公与西王母为巨鸟希有所翼覆,西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去会东王公,其柱高入天。一些情节都比远古神话有所发展。如鲁迅所说,“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较深茂,盖文人为之。”有《汉魏丛书》本,《龙威秘书》本。
诗序
《毛诗序》的简称,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各诗前面,解释各篇主题的是“小序”,往往牵强附会,曲解诗意。在《毛诗》首篇《关雎》的“小序”后面有一大段概论全部《诗经》的文字,叫做“大序”(据《正义》说明,应从“风,风也,教也”句开始)。《大序》比较系统地宣扬了儒家的文艺观点,十分重视《诗》的社会教育作用,把它当作“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也有人把每篇《诗序》的第一句叫做“小序”,第二句以下叫做“大序”。“诗序”作于何人?众说纷纭。有认为《大序》《小序》都是子夏作的(王肃、孔颖达),有认为《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的(沈重),有认为孔子作的(王得臣),有认为诗人自作的(王安石),有认为毛公门人作的(曹粹中),还有认为国史作的(程颐)。又《后汉书·儒林传》:“卫宏,字敬仲,从谢曼卿受诗,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据此,宋以来研究者大都认为《诗序》是卫宏所作。但有的学者认为卫宏所作不是现在的《诗序》。章太炎说:“卫宏先康成仅百年,如《小序》果为宏作,康成不容不知。由今思之,殆宏别为《毛诗序》,不与此同,而不传于世耳。”因此,《诗序》的作者究竟是谁,现在还没有可靠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