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林同
林同,宋诗人。字子真,号空斋,福清(今属福建)人。早工程文,以父病不应举,年未四十,慨然罢举。以荫授官,亦弃去不仕,躬耕自食,植梅百株,吟咏其下。德祐二年,元兵破福清,被执,不屈死。与其弟林合(字子常)俱能诗,刘克庄称其诗“如灵芝醴泉,天地精英之气融结而成”(《二林诗后序》),“用事琢对如斤妙而鼻垩不伤”(《跋林合诗卷》),林希逸亦谓其诗“超伦绝类,出人意表”(林希逸《题子真人身倡酬集》)。今存《孝诗》一卷,推崇孝道,刘克庄为序,有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四库全书》本、清赵氏小山堂抄本。《全宋诗》卷三四一八录其诗一卷。其文收入《全宋文》卷八一七六。事迹见刘克庄《林同诗序》、《昭忠录》。《宋史》卷四五二《林空斋传》所载事迹有误,《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已作辨正。
-
林亦之
林亦之(1136年-1185年),宋代诗人,学者。字学可,号月渔(一作月鱼),又号网山。福清(今属福建)人。早年挟策游四方,后从学于莆之红泉,师事林光朝三十馀年,遂成高弟。嗣其讲席,生徒盈门。与林光朝、陈藻并称城山三先生,又称其网山先生。门人或劝其著书,答诗曰:“讲学红泉不著书,只将心学授生徒。”赵汝愚帅闽日,辟入东井书堂,待以宾礼,上其学业于朝。命未下而卒,时淳熙十二年,年五十。景定间,林希逸再请于朝,追赠迪功郎,谥文介。其诗文师法林光朝,林希逸称其“格制精严,趣味幽远”,并集其诗与林光朝诗,名为《吾宗诗法》。刘克庄《网山集序》亦谓“句句字字足以明周公之志,得少陵之髓”,“律诗高妙者绝类唐人”。清四库馆臣称“其文章以峻洁简峭为工,诗法尤为严谨,艾轩流派,当时贵自成一家”,谓诸家所论“虽所评不无太过,要其研炼遒密,亦自有能别开生面者”(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网山集》提要)。所著有《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玉融志》,已佚。今存《网山集》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全宋诗》卷二五○八至二五○九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五八三九至五八四二收其文四卷。事迹见林希逸《网山集序》、《八闽通志》卷六二、《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
-
李璧
李璧(1158-1222),宋文学家。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丹棱(今属四川)人,李焘第六子,李埴之兄。以父任授监凤州比较务,主管刑、工部架阁,通判永康军。以词赋冠类省试,登绍熙元年进士,除将作监簿。二年,召试馆职,对策五千言,深议无隐,除正字。五年,为校书郎。庆元元年,除著作佐郎兼权刑部郎官,三年,出知阆州,移汉州,提点夔路刑狱。嘉泰三年,除秘书少监,迁宗正少卿,仍直院。四年,权兵部侍郎,俄改权礼部侍郎兼内制,兼枢密副都承旨。开禧元年使金贺生辰,还言兵未可动。二年,起草伐金诏书,权礼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三年,预诛韩侂胄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后为御史劾罢,谪居抚州。嘉定二年,令自便。越三年,复元秩,奉洞霄祠。八年,以御史奏削三秩,仍罢祠。越四载,乃复。十三年,起知遂宁府,缮城郭,阅禁旅,百废具兴。明年引疾奉祠。十五年卒,年六十四。平生嗜学,博览群书,谙熟本朝典制。为文本于明理实用,不为浮言诡词。少而好诗,晚谪临川,有《王荆公诗注》五十卷(存),以注释精准见称,所作绝句也与王安石相似(《后村诗话》续集卷四)。有《雁湖集》一百卷、《内外制》二十卷、《临汝闲书》百五十卷、《援毫》八十卷、《涓尘录》三卷,已佚。今存《中兴战功录》一卷,有《藕香零拾》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十首。《全宋诗》卷二七四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六六八四至六六八七收其文四卷。事迹见真德秀《故资政殿学士李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九八本传。
-
鲁贞
鲁贞,元代诗文家。字起元,号桐山老农,开化(今属浙江)人。元统三年(1335)中乡试。隐居不出,余阙曾拟举荐,但为其婉言辞谢。元末兵乱四起,一直在家乡居住。至正二十年(1360),迁居梧板的平安坞。因四面皆山,便为居室起名“万青轩”,并有《万青轩记》。在《迁梧板四首》中表述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入明,以遗民自居,诗文只以干支纪年,不提新朝年号。著有《桐山老农集》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今有传本。《元诗选·癸集》己集上、癸集下前后共收有他的诗三首(癸集下署为鲁起元)。诗不出元末之格,间有累句。其文涉及面狭窄,是见闻不广所致。《四库全书总目》指出他的诗文无足为观之后,又说:“然人品既高,胸怀夷旷,一切尘容俗状无由入其笔端,故称臆而谈,自饶清韵,譬诸深山幽谷,老柏苍松,虽不中绳规,而天然有出尘之意。其故正不在语言文字间矣。”还著有《春秋案断》、《古今文典》等,均未见传本。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四三、《(嘉靖)衢州府志》卷九。
-
林右
林右(1356年-1409年),又名佑,字公辅、左民。临海人。历官王府教授、中书舍人、春坊大学士等,辅导皇太孙,与杨大中、方孝孺、王叔英、叶见泰等为友。不久因坐事谪中都教授,弃官。闻方孝孺死,痛哭于家中。明成祖召之不至,后派人押械至北京,想让他当官,不从。成祖大怒,处以劓刑致死。福王时赠礼部尚书,谥贞穆。有《林公辅集》三卷,《四库总目》多记序应酬之作。
-
刘奎
刘奎,清代官吏兼医家。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其父刘引岚曾任保定郡守等官职。刘奎先为官,中年以后研读家藏医书。认为张仲景以下,多对温疫略而不讲,只有吴又可著《温疫论》,对伤寒、温疫做了区分,但疫病范围很广,除温疫外,还有杂疫、寒疫等,因与其子刘秉锦一起于1790年编撰《松峰说疫》一书,用以补充。又与刘秉锦将《温疫论》一书分类述之,并参以己见,加以论述,编成《温疫论类编》(1790)一书。
-
林之翰
林之翰,字宪百,号慎庵,别号苕东逸老,清代康雍间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长于中医诊断,著有《四诊抉微》,《嗽证知原》和《温疫萃言》三部医书。年少嗜读,博览群书,崇尚岐黄之术,周游四方,虚心请教,学识日渐渊博."迨业成行世,远近敦请者,户外之履恒满",因此累积丰富经验,并且心存高尚医德,济世之志。然而明清以前,医家往往多重望色与诊脉,四诊中脉诊的地位特别突出,脉学文献成为诊断学专著主流。
-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年),明代诗文作家,书画家。字茂宰,一字长蘅,号沧庵、慎娱居士。嘉定(今属上海)人。生卒年未详。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后参加会试皆落第。性好佳山水,中年数次去西湖,诗酒笔墨,淋漓挥洒。与程嘉燧、唐时升、娄坚并称为“嘉定四先生”。晚年颇关心世事,魏忠贤专权披猖,往往中夜叹息饮泣。魏忠贤建生祠,坚不往拜,并说:“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后沉浸佛教,病中仍手书《华严》不辍。著有《檀园集》15卷。
其人风流儒雅,文品如人品,其文也显示出雅致疏淡的风格。1、行文自然。如《题怪石卷》运用白描艺术将3人神态勾勒出来,文气自如似流水行云。2、表现感情,含而不露。如《题灯上人竹卷》将彼此6年未相见的感情,只表现在对其画艺长进的赞叹上,而且这种赞叹,仅用幽默的话语表现出来:“此君(屋后活竹)神气都为上人摄尽无复生理耶!“写得极为含蓄。3、气氛空灵。如《题画册》在表现画就的时刻,仅轻轻带过,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使读者如入一个既有灵性又觉朦胧的艺术境界。他亦善诗。其诗的风格与散文有相似之处,写得清雅简淡,逸气飞动。如《东阿道中》:“腾腾兀兀逐尘行,忽似春山为解酲。高下欲随人境绕,逶迤偏觉马蹄轻。谁教柳色毵毵映,不分梨花处处生。爱煞谷城山下路,风光望复是清明。”犹如一幅富有动感的画幅。这类诗作,深受钱谦益、王士禛的推重。
-
李处权
李处权,宋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巽伯,自号崧庵惰夫,祖籍徐州丰县(今属江苏),迁居洛阳(今属河南),李淑曾孙。宣和间,与陈恬、朱敦儒同以诗名,南渡后,曾领三衢。绍兴二十五年卒,年七十馀。处权少年学诗,后虽羁旅鞍马间,仍然不辍吟咏,平生精力,尽于诗文之中。《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标新领异,别出以清隽之思,于诗道颇为深造”,诗歌老而弥工,“五言清脱浏亮,略似张耒;七言爽健伉浪,可拟陈与义”(卷一五七)。其《送二十兄还镇江》诗,纪昀以为“纯是自道胸怀,题中忽开新境,语亦清遒”(《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其馀古体诗《溪晴独钓》、《钓台》、《次韵陈叔易太湖二十韵》,近体诗如《西亭》、《澹轩》、《梅二首》、《观潮二首》诸篇,均能代表其诗特色。著有《崧庵集》,包括古赋五、古诗三百、律诗一千二百、杂文二百、词一百(《崧庵集自序》),殁后稿本散佚,其弟李处全裒辑得四百馀篇,于淳熙六年刊刻行世。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六卷。《全宋诗》卷一八二九至一八三四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三八○一收有其文。事迹见李处权《崧庵集自序》、李处全《崧庵集序》(《崧庵集》卷首),《宋诗纪事》卷四一。
-
雷丰
雷丰(1833年-1888年),字松存, 号侣菊, 又号少逸, 衢县 (浙江省衢州) 人, 约生于清道光十三 年 (1833), 卒于光绪十四年 (1888)。 其父逸仙自闵浦来衢, 曾随程芝田学医, 遂悬壶于市。 逸仙曾集古人医书为 《医博》 40卷, 又自著 《医约》 4卷, 惜皆亡佚。 郑永禧谓: “丰幼承父训, 天资聪颖, 诗、 书、 画皆擅长, 时有三绝之誉。 以医道盛行于时, 研究医理益精, 有 《时病论》 及 《医家四要》 之作。” (《衢县志·卷二十四人物志四·方技》)
《时病论》8卷,后附医论13篇。其谓:“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书中专论四时外感病,非论时疫之证。全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文为纲,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所论病证76种,参以先圣后贤之论,每卷先论各病见症及拟用诸法,再附备用成方,后列本人临证医案。该书详辨各病之新邪伏气、表里虚实,条分缕析,治法方药旁涉各家,又兼本人之经验心得,见解独特,自成体系,迥异诸家,力图使寒温合一,对构成完整的外感病学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全书眉目清晰,颇切时用,向为近世医家所推崇。
-
李公佐
李公佐(约公元770年—850年),唐代小说家。字颛蒙。陇西(今甘肃省东南)人。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反罢职,淹留于苏州、常州一带。李公佐与白行简有交往,曾怂恿其写《李娃传》。其所作传奇小说今存有《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和 《古岳渎经》。《南柯太守传》为其名作,传中写游侠淳于棼,家住广陵郡东,宅南有古槐一株。一日,淳于棼醉归,昏然入梦,随二紫衣使者入“大槐安国”,招为驸马, 又出为南柯太守,守郡二十载,颇有政绩,受国王宠任,赐爵位, 居台辅, 生五男二女,一门荣耀无比。后出战檀罗国军,大败,公主薨。又因其威福日盛,国王疑忌,终被遣回故里。觉起,斜阳未落,酒友犹在,方知是醉后一梦,深感浮生若梦,遂栖心道门。作者在此描写了一个想爬上高位的读书人的一生,以使“窃位著生,冀将为戒”; 又将“贵极禄位,权倾国都”的统治集团比作“聚蚁”,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之徒的鄙视和嘲讽。当然, 文中也反映了浮生若梦、消极出世的人生观。此文巧妙地将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文辞精炼,描摹尽致。鲁迅评此文说,篇末“假实证幻,余韵悠然,虽未尽于物情,已非 《枕中》之所及矣” (《中国小说史略》)。此文流传极广, “南柯一梦”成语即由此而来。汤显祖的《南柯记》等即取材于此。《谢小娥传》亦为名篇。写少妇谢小娥女扮男装,历尽艰苦,杀死仇人,为父亲和丈夫复仇,终出家为尼的故事。此传亦广为流传。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 《尼妙寂》一则即据此写成;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李公佐巧解梦中语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亦取材于此;清代王夫之又将其演为《龙舟会》杂剧,足见其影响之大。《庐江冯媪传》和 《古岳渎经》均写鬼怪故事, 颇为离奇, 而文辞较为简质。
-
李克
李克,战国初政治家。《韩诗外传》作“里克”。与吴起、西门豹同时,曾为中山君相。认为治国的原则应该是“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说苑·政理》)。史载魏文侯曾问他魏成子和翟璜谁可以为相?他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史记·魏世家》)魏文侯便根据他提出的标准确定魏成子为相。魏武侯曾问他吴国为什么会亡?他说:“骤战而骤胜。”因为“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吕氏春秋·适威》)。看到了屡战屡胜中包含有走向自己反面的因素。《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李克》七篇”,早佚。清马国翰有辑本。关于李悝、李克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历来有不同说法。唐司马贞、清崔适、今人郭沫若等均认为是一个人,认为悝、克一声之转。从《汉书·艺文志》看,李悝、李克都曾为魏文侯相;从《史记》看李悝、李克都有“尽地力之教”(《孟荀列传》作“李悝”,《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作“李克”),似乎是一个人。但也有可疑之处,《汉书·艺文志》把李悝归之法家类,把李克归之儒家类,且都有著作,而把“尽地力之教”仅归之李悝。其他如《韩非子》、《吕氏春秋》并言李悝、李克,但所记事不同,似乎又不能断为一人。
-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一书。书中搜集唐朝元和以后的五言律诗,分辨体格,奉张籍、贾岛为主,朱庆余、李洞以下为客。他认为中晚唐近体诗可大略分为两派,一派以张籍为代表,天然明丽;一派以贾岛为代表,力求险奥,两派各有所长。又认为中晚唐诗得盛唐之精髓,而无宋人之流弊。他的诗论在当时可谓独标宗旨,在其家乡一带影响很大。他的创作兼有张籍、贾岛两派之长,苦思而不见痕迹,用力而归于自然。尤以五言诗为优,“体格谨严,词旨清朗,时有独到语。”(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如“斜径孤樵晚,高枝并鸟闲。”(《雪后归南村道中作》)“客留春夜坐,诗对晓山吟。”(《寄赠卢山人》)“只应到死日,始是不贫时。”(《子乔自县中来言单书田先生贫至食木叶邀叔白各赋一首为赠》)等,皆语意平淡、而韵味隽永。著有《十桐草堂集》。此外,与弟宪乔合著有《二客吟》2卷。
-
老莱子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生卒年待考。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荆州人。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应楚昭王之邀来楚国,会见老莱子,请教如何辅助国君。老莱子要孔子改变那种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表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忘却善恶、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其言论在战国时期多为各国策士征引。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长期隐居山林。楚惠王十年(前479),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世乱,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著席,衣缊食薮,垦山播种”。楚惠王曾亲自驾车前往蒙山迎接老莱子出任官职,辅助国政,老莱子婉言谢绝。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舍弃茅屋,渡过长江,至荆州南部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的生活。楚惠王末年卒。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
【典故】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鈇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仲尼尝闻其论而蹙然改容焉。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今佚。人莫知其所终也。”相传老莱子行年七十,父母犹存,常身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后以老莱子斑衣彩戏作孝养父母至老不衰的典故。
-
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号省斋,衡阳(今属湖南)人。少颖异,锐于学,沉酣经史,旁引曲取,备为浩博。淳熙十一年进士,调岳州马陵尉。到官数月,太夫人病,乞归养亲。告满,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任。郡守刘清之欲补图志,行之为规创凡例,网罗遗佚,上下千载,纠剔妄谬,参核异同。淳熙十六年,书成而卒,年五十三。行之于书无所不通,而尤深于义理。于文无所不工,而尤长于咏吟。其文屏除藻绘,备求质朴,词意笃实,切近事理,四六表启尤为流丽。其子廖谦辑遗著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省斋集》十卷,有《四库全书》本。《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省斋诗馀》一卷,有明抄本、《彊村丛书》本。《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四十一首。《全宋诗》卷二五二三至二五二六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六○八三至六○八九收其文七卷。事迹见本集附录田奇《宋故宁乡主簿廖公行状》、《宋故宁乡主簿廖公修职墓志铭》。
-
李光暎
李光暎(?-1736)一名光映,字子中,又字组江,号叠庵,自署观妙主人,嘉兴梅里(今王店)人。金石学家。李奇昌、李三才、李四维父,李知敬、李壬祖父。好藏书,尤喜金石,收藏甚富。曾得朱彝尊所藏金石刻,延同里金介复佐其辑录,姐婿王藉渠为之缮写,遂辑集诸家之论成《观妙斋金石文考略》16卷,金介复为序。室名“茹古阁”。见倪禹功《嘉秀藏家集录》,《两浙著述考》薄录考金石类。
-
刘岳申
刘岳申(1260~?),元代文学家。字高仲,号申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早年师事聂心远,并受到刘辰翁的推许。以工于古文、行文简约峻洁受知于时,与同郡龙仁夫、刘诜齐名。吴澄曾推荐他出任辽阳儒学副提举,未就职。他曾出任永丰县学教职,后来以泰和州州判致仕。卒年不详。他的文章失散颇多,后由门人萧洵辑刊为《申斋集》15卷,并由李祁作序。《申斋集》原刊本久已不传,现存《申斋集》善本主要是清抄本。《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说:“岳申文宗法韩苏,故其气骨遒上,无南宋卑冗之习”,“集中碑志之作居什之四五,尤可据以考证史实”。
-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号苕溪,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宣和三年进士及第,监秀州都酒务,为越州教授。参知政事李邴举荐,建炎中,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绍兴初,试馆职,除秘书省校书郎。迁监察御史,起居郎,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三年,召为祠部员外郎、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复召为秘书少监,擢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以秦桧所忌,复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久之,除秘阁修撰。十五年,复夺修撰之职。二十三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三。博学能文,其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行状》)。擅长制诰,文句丽而不俳,如《颜鲁公远孙师与补右迪功郎制》有“英风可想,恨不与之同时;遗像俨然,至今犹有生气”之句,宋高宗称赏不已,为亲笔书之。《试馆职策》论中兴之道、小人君子之党、以关中为恢复之本,均有为而发,切中事机。诗歌“寓意高远,自成一家”,吕本中、陈与义、叶梦得皆极称赏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六)。《拱州道中二首》、《闻杭州乱二首》、《访梅》、《金陵》诸篇,代表其诗风格。又工于词,尝赋《喜迁莺》词,描绘破晓早行情景,字字真切,宛在目前,以至时人称其为“刘晓行”(《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有《非有斋类稿》五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有《苕溪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七),今存《苕溪集》五十五卷,有清拥万堂抄本、《四库全书》本、清宣统三年沈耀勋刻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馀首。《全宋诗》卷一四四五至一四五一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三二六四至三二八四收其文二十一卷。事迹见韩元吉《敷文阁直学士左朝奉郎致仕刘公行状》(《南涧甲乙稿》卷二二)、《宋史》卷三七八本传。
-
刘才邵
刘才邵(1086—1158),字美中,号檆[shān]溪,一作杉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大观二年上舍释褐,为赣、汝二州教授,提举湖北学事管干文字。宣和二年,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靖康元年,任校书郎。高宗即位,以亲老居闲十年。廖刚举荐,召对,迁秘书丞,历驾部员外郎、徙吏部,典侍右选事。绍兴十一年,迁军器监丞。十四年,迁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出知漳州。二十五年,召拜工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权吏部尚书。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三。史称才邵气和貌恭,雍容逊避,于秦桧当国之际,能保持名节。擅长诗文,杨万里称其诗“拔新领异”(《檆溪集后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诗“源出苏氏,故才气颇为纵横”(卷一五六)。其诗古体长篇如《登景德寺塔》、《赠刘升卿》,都韵律劲节;近体如《郁孤台》、《登唐兴寺》、《梅花绝句》,也清新可喜。现存文章以制诰、奏疏、书启为多,周必大称其“制诰有体,议论有源,铭志能叙事,偈颂多达理”(《檆溪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杂文亦多驯雅,而制诰诸作,尤有体裁。其他所纪朝廷典故,与《宋史》往往异同”,足资订讹(卷一五六)。刘才邵著述于南宋嘉泰时由其孙刘恪编为《檆溪集》二十二卷,周必大、杨万里分别为作序。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十二卷。《全宋诗》卷一六八○至一六八二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三八三八至三八四八收其文刘才邵一至十一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二二本传。
-
李元弼
李元弼,北宋人,于1117年撰写的官箴《作邑自箴》十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鲁胜
鲁胜(约3世纪末~4世纪初),西晋学者,形名家。字叔时。代郡(今山西阳高西南)人。先为佐著作郎,元康初(292)迁建康令。后“称疾去官”,退隐山林。他精通天文历法,撰有《正天论》,尤重形名。曾把《墨子》中的《经》上、下和《经说》上、下单独列出加以注疏,成《墨辩注》一书。又集《刑名》二篇。旨在对“不复传习”的先秦名辩学予以“兴微继绝”的研究(《墨辩注叙》)。认为“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教化之准绳也”(同上)。他在《墨辩注叙》中对先秦名辩学的发展线索作了分析,认为其始于孔子“正名”说;后墨子“作辩经以立名本”;再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刑名显于世”;尔后孟子非墨子,但“其辩学正辞则与墨同”;最后荀卿、庄周等“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墨辩注叙》还对先秦名辩中的主要论题作了概括和剖析,指出:“名必有形,察刑莫如别色,故有坚白之辩。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辩同异。至同无不同,至异无不异,是谓辩同辩异。同异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辩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鲁胜的逻辑思想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墨辩注》及《刑名》均佚,今仅存《墨辩注叙》于《晋书·隐逸传》。
-
陆道和
陆道和,字春庵,号通玄子。元姚江人。采掇全真道部分礼仪、教规编撰《全真清规》一卷。
-
李彭
李彭,约公元1094年前后在世,字商老,以家有日涉园,故又称日涉翁,建昌(今江西永修)人,李常从孙。家贫绩学,隐居不仕,与苏轼、黄庭坚、张耒、韩驹、谢逸等人有交往唱和。工书法,有六朝钟、王风范,世人多藏之以为墨宝。又长于诗,吕本中列人江西诗派,其诗风格与谢逸、洪朋诸人相近,吕本中称其诗文“富赡宏博,非后生容易可到”(《紫微诗话》)。刘克庄亦谓其“博览强记,然诗体拘狭少变化”(《江西诗派序》)。现存诗内容多为咏吟隐居生活及与友人唱和,形式上较多长篇古体,如《送人游吴》、《元夕高卧》、《九日奉呈元亮兄》、《寄刘壮舆》等篇往往为人称道。近体诗如《观画山水》、《游云居》、《江梅》、《即事》等篇也“锤炼精研,时多警策,颇见磨淬之功”(《四库全书总书目》卷一五五)。著有《日涉园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录诗文,重编为文集十卷。《全宋词·订补续记》录其《渔歌十首》。《全宋诗》卷一三八一至一三九○录其诗十卷。《全宋文》卷二九二○收其文二篇。事迹见《宋史翼》卷二六、《江西诗社宗派图录》。
-
李延昰
李延昰[shì] (1628—1679),清初医学家。原名彦员,字我生、期叔,号漫庵;后改字辰山,号寒邨。祖居南汇,后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因参与复明抗清斗争失败,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祐圣宫,以医自给。学医于叔李中梓,传其心法。又研究缪希雍医学遗稿及周梅屋《独得编》等,深明脉理。治病多奇效,医名大盛。有延诊者,虽百里必往视。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繇等皆有交往。晚年与朱彝尊友善,得朱赠书数千卷。顺治元年(1644年)曾游苏州,得贾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谓“其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遂与其子汉徵校正重刊。又撰《本草谕》,论本草发展历史;《君臣佐使论》,明用药配伍之法;《药有真伪论》、《药论》则阐述药物鉴别、炮制、制剂、采收之理。此四论列于《药品化义》之首。康熙二年(1662年)撰《脉诀汇辨》十卷,附《五运六气医案》一卷。此书汇脉学著作七十余种之精论,分门别类,标明出处,以便查考,间附家学及自己临证诊脉心得,《李中梓医案》亦收录于此书中。尚著有《痘疹全书》、《医学口诀》两书,未见流传。文学著作有《南吴旧话录》、《放鹇亭集》等。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