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李舜臣

    李舜臣

    李舜臣(1499-1559),明诗文家、学者。明山东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字懋钦,一字梦虞,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官至太仆侍卿。精六书,治经推崇汉人注疏。著有《籀文考》、《六经直音》、《五经字义》、《古文考》等书,均未见传本。(事迹见《皇明通纪直解》卷十,《国朝献征录》卷七十二,万斯同《明史》卷二百八十四,《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七,《明人小传》卷二,《明诗综》卷三十九,《小学考》卷二十五、四十八。)


    史书曾记载《四库总目提要》:《愚谷集》十卷(山东巡抚采进本),明李舜臣撰。舜臣字茂钦,号愚谷,又号未村居士,山东乐安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太仆寺卿。是集诗四卷,曰《部署稿》,曰《金陵稿》,曰《江西稿》,曰《归田稿》。文六卷。前有王世贞、孔天允二《序》。诗格雅饬,而颇窘于边幅,所长所短,皆在于斯。文皆古质,而稍觉有意谨严,或铲削太过,故王世贞尝有体制纤小之讥。然于时北地、信阳之学盛行于世,方以钩棘涂饰相高,而舜臣独以朴直存古法。其序记多名论,而《西桥逸事状》一篇,触张璁、桂萼之锋,直书不讳。文山之日,天下咋舌,抑亦刚正之士矣。

  • 李守先

    李守先

    李守先,清针灸医家。字善述。河南长葛人。少学针灸,六年未尝稍懈,然不敢轻试。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以针灸医疟疾大有效,始自信能医人。因见针灸专书古奥难窥,遂撰《针灸易学》两卷(1789年),将古人针法置于前,己所亲历治验及心得见解列于后,浅而易知,以便后学。

  • 刘党

    刘党

    刘党,宋代医家。又名刘真人。精于针灸之术。重视针刺手法的研究,凡腹部盘搓循逆顺之法,诸如刮、战、提、按、摄、弹、搓、搜,无不精晓。也明男妇诸科疾病的取穴法,如疾病的上取下取、左取右取诸般变通,八法流注、呼吸补泻等等,用之皆能出神入化。以其医术深得宋朝廷重视,徽宗时曾赐太师官职。著《琼瑶真人针经》(一名《琼瑶发明神书》)。见《读书敏求记》、《浙江采集遗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 来鹏

    来鹏

    来鹏(?-约883),唐朝诗人,鹏一作鹄,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尝自称“乡校小臣”,家于徐孺子亭边,以林园自乐。师韩愈、柳宗元文,大中、咸通间才名颇著。然因家贫不达,作诗多寓讥讪,每为权贵嫉忌,故屡举进士不第。乾符时,福建观察使韦岫爱其才,拟招为婿而不果。广明元年,黄巢攻克长安后,鹏避地游荆襄,后南归。中和时,客死扬州。鹏工诗,以文章称。时闵廷言文格高绝,鹏与之齐名。其诗诗思清丽,内容时有讥讪权贵,愤世疾俗者。《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来鹏诗》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记《来鹏集》一卷。《全唐诗》卷六四二编其诗为一卷,《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三补有残诗,《续拾》卷三三亦补收诗二首。文一篇,见《全唐文》卷八一一。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北梦琐言》卷七、《唐语林》卷二、《唐诗纪事》卷五六、《唐才子传校笺》卷八。

  • 廖润鸿

    廖润鸿

    廖润鸿,约生于1874年前后,卒年不详。清针灸学家。字逵宾。湖南渌江(今醴陵)人。博学。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明师授《针灸集成》,读之豁然有得。遂参以《医宗金鉴》,考订其穴法,勘正其讹误,并按穴亲验,终得其法。为便记诵,又以五言韵编成《考正周身穴法歌》,附刊于《针灸集成》 之后,同时梓行。

  • 李学川

    李学川

    李学川,字三源,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是清代针灸名医。李学川擅长用针灸。但是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逐渐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李学川因而感慨当时轻视针灸的社会风气,认为“今医独视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所以意欲通方药、针灸两家之界限,提出针灸与方药可以左右逢源,才能使得医者在临证时能够更加全面诊治,经40余年的努力,于1815年(嘉庆二十年)撰成《针灸逢源》一书,为清代针灸佳著。《针灸逢源》是继《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之后又一部内容较为完备,而又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性针灸专著,与明代的同类针灸专著相比,总体内容上与《针灸大成》相类似,但编排取舍更为精审,其所摘引《内经》原文注释详明,在经穴的数目上较明代《针灸大成》为多,增加了中枢、急脉两穴,达361穴,以后人们论述经穴总数时,多以此说为凭。该书还汇集了当时新的针灸治疗经验,如“太乙神针”和刺痧法等。

  • 刘应时

    刘应时

    刘应时,宋代诗人,字良佐,号颐庵居士,四明慈溪(今属浙江)人。名儒刘继宽之子,生平经历不详。有《颐庵居士集》二卷。范大成深赏其诗,《闻范至能匄祠》有“酷爱新诗成异遇,每于广坐语诸儒”之句。陆游序其诗,举“颇识造物意,长容吾辈闲”、“日晏犹便睡,犬鸣知有人”、“世事不复问,旧书时一看”、“一夜催花雨,数家邻水村”、“青山空解供望眼,浊酒不能浇别愁”、“觅句忍饥贫亦乐,钞书得味老何伤”之句,谓为“卓然自得”。盖谓锤炼之极,出以自然,无做作之迹。杨万里亦序其诗,赞其“睡魔正与诗魔战,窗外一声婆饼焦”信手拈来、颇涉粗犷之句。盖陆、杨作诗,风格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同。全面权衡,其诗“虽格力稍薄,不能与游等并驾,而往来于诸人之间,耳濡目染,终有典型,较宋末江湖诸人,固居然雅音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然仍具有南宋初、中期的气象与规模,在后来的江湖诗人之上。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九二有传。今传《颐庵居士集序》二卷,有明嘉靖四年刘世龙刻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二一五一至二一五二录其诗二卷。事迹见本集序跋。

  • 李延兴

    李延兴

    李延兴,元代诗文家。字继本。东安(今河北安次)人,元初古籍北平(今北京)。少以诗名。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登进士第,授太常奉礼兼翰林检讨,以中原战乱,遂隐居不仕。河朔学者,多从之学,以师道尊于北方。入明后,多次主持县邑之学,其自述云“洪武乙卯(1375),典邑校于涞”,“戊午(1378)夏,永清刘宰招致,摄其乡学”(转引自《列朝诗集小传》)。集中有代雄县知县所草《祷雨文》,署洪武二十八年(1395),可知洪武(1368—1398)后期延兴仍在世。明初诗人集中在大江南北,淮河以北很少有以诗名世者,延兴为一例外。延兴虽已食明朝俸禄为明之学官,然其上代在元朝累世富显,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入明落拓潦倒,故其诗中常流露出故国之思,如《山中值雨》诗云:“风雨连天黑,关河人望遥。青山怀故国,白首恋中朝。小市河鱼上,残城野火烧。寄身岩壑里,生意日萧条。”其他如《和友人韵》、《滦河》、《窗灯》等诗中皆可见诗人这种情绪,这在南方诗人中是不多见的。其诗多以北方自然风光为题材,如《度居庸》中所写岁暮北方山径的风雪险途,《福源精舍》诗中“京城六月日如火”的大都客舍,以及“水碧沙云白,山青柿叶红”(《舟次松陵》),“蛇伏黄蒿嘘毒雾,鬼吹青火出空林”(《送翼主归相州》)等是南方诗人很少涉及的题材。诗学杜甫,风格老成。有《一山集》九卷。其生平见《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等。

  • 黎民表

    黎民表

    黎民表(公元1515年~1581年),明诗文作家。字惟敬,自号瑶石山人。从化(今属广东)人。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除翰林院孔目,转吏部司务。执政知其能文,用为制敕房中书,供事内阁。出为南兵部车驾员外,迁为河南布政使参议。致仕卒。以诗擅名于岭南,王世贞将其列入后五子之首。其诗甚多游览之作。有的表现其乐山乐水的情怀如《出郭一里望白云山》:“弥弥清露溥,英英白云上。旭日熹阳崖,暄气散林莽。栈道既萦纡,窥川亦沆。千吕气多奇,建大影殊状。陟云脸已捐,览胜心逾壮。玄圃非冥设,丹丘岂外象。顾矫凌风翼,永恣山水赏。"有的寄寓着吊古伤今之情,在《虞翻宅》里,诗人对住宅前后进行一番叙述、渲染之后,发出“运销名讵灭,身屈道弥尊。惟有青蝇叹,千秋伤隐沦”的深沉感慨。有的联想翩翩,生发出爱国主义情思,如《同黄淳父登雨花台》联想到边塞的安危:“伤心烽火日,楼橹在西兴。"有的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如在《香炉峡》就得到充分体现:“重林遥蔽日,群峭上摩天。""双娥行雨庙,百丈上泷船。远道应愁绝乡园若个边。"有的引发出他对尘世兴衰、浮生若梦的喟叹,在《天宁寺》里,诗人面对僧人道衍故居就流露出这种情绪。总之,其游览诗的感情活动较为丰富,这是他诗歌创作中的突出特点。他诸体诗作皆有一定工力。陈田《明诗纪事》认为:“竹垞(朱尊)评瑶石诗,似质闷而实沉著坚韧,此第论五古一体耳。集中五律精深华妙七律风调流美,五绝清微淡远。”其诗最大长处是情景交融无迹,较为谐和默契。这个艺术特长正是造成其诗“虽错采镂金,而风骨典重,天绮靡涂饰之习”(《四库全书总目》)的原因。著有《瑶石山人稿》16卷。

  • 刘将孙

    刘将孙

    刘将孙(1257—?)宋元文学家。字尚友,别号养吾,吉安庐陵(今属江西)人。刘辰翁之子,长而颖悟过人,宋末举进士,元皇庆二年(1313),荐授光泽(一作将乐)主簿,曾为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其父人称须溪先生,将孙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日有“小须”之目。吴澄为其集作序,称其文浩瀚演迤,论者以为尚友之嗣会孟(辰翁),不忝子瞻(苏轼)之嗣明允(苏洵)。其《感遇》诸作学陈子昂、张九龄,曾闻礼序称寄托深远。近体多佳句。其学术思想推崇程、朱,为文尊欧阳修、苏轼,其序说、碑志诸文虽伤于繁富,字句亦间涉艰涩,然而叙事婉曲,善言情款,有其父之所短,亦未尝不具有其父之所长。宋、元之际部分遗民行事不见于他书,赖将孙文集以传。论文重性情、意趣,主张古文与道学合一,在《赵青山先生墓表》中,他批评“尚其文者不能畅于理,据于理者不能推之文”,故提出“以欧、苏之发越,造伊、洛之精微”。又主张古文与时文的同一,说“时文之精,即古文之理”(《题曾同父文后》)。又主张诗与禅的同一,说“诗固有不得不如禅者也”,“抑诗但患不能禅耳,傥其彻悟,真所谓投之所向无不如意”(《如禅集序》)。有《养吾斋集》,据曾以立序,原集本四十卷,但自明以来即罕有收藏,亡佚已久,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辑为三十二卷。生平事迹见《元诗选》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

  • 李一楫

    李一楫

    李一楫(1555—1624),号巨川,明潮州府程乡县松江(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口镇)人。万历贡生,历任福建晋江县训导、广东高要县教谕、廉州府教授,卒谥“孝友纯儒”。系福建石壁南迁梅州李氏大始祖李德明(私谥纯笃)的十世孙,为梅县松口车田李氏开基祖,是万历三十七年广东解元、翰林李士淳(李二何)及万历四十七年状元庄际昌的业师。品行高尚、学问渊博,著有《月令采奇》四卷传世,康熙《程乡县志》、乾隆和光绪《嘉应州志》中均有传。

  • 吕声之

    吕声之

    吕声之,宋代诗人。字大亨(一作名聲之,字大亨),新昌(今属浙江)人。博学笃行,有声庆元间。与其师陈傅良、友蔡幼学同升太学,壁间记名在陈下蔡上。二公既贵,声之独寥落不偶,或戏之曰:“此所谓厄于陈、蔡之间也。”登嘉定七年进士第(《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七),授宿松尉。以恩迁平阳丞,再转昭信军节度推官。大亨以能詩名,有詩數百篇,集名《沃洲杂咏》,宋时即已刻行(《石仓历代诗选》卷二二○载其裔孙继梗跋),原卷已佚,今存《沃州雁山吟》一卷,仅三十馀首,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宋百家诗存》本及《宋人集》甲编本。其诗自出机轴,邑子小胥类能诵之,与仲弟冲之俱有名于时。《全宋诗》卷二八一一录其诗一卷。事迹见《万姓统谱》卷七五、《宋百家诗存》卷一四。

  • 骆如龙

    骆如龙

    骆如龙,清儿科医家。字潜庵。历阳(今安徽和县)人。专业儿科,注重推拿法。撰《推拿秘书》五卷(1784年),后世改称《幼科推拿全书》,删为四卷。该书首录“保婴赋”等歌括,杂论儿科病诊法,次列推拿穴位及各种推拿手法、诸病推拿法,流传较广。

  • 鲁伯嗣

    鲁伯嗣

    鲁伯嗣,籍贯生平均未详。明代医家。著有《婴童百问》10卷存世。全书将小儿常见病设100个问题进行论述,收入治方甚多,论证详审,条理分明。

  • 乐雷发

    乐雷发

    乐雷发(1210年2月11日-1271年11月16日),字声远,号雪矶,春陵(今湖南宁远县西北)人。累举不第,宝祐元年,以门人姚勉登第,上疏相让,召试,廷对万馀言,条答疏畅,深切时弊,赐特科第一,授馆职。又以元兵渡江,作《乌乌歌》、《车攻赋》以讽当路。四年,以病告归,居雪矶,因以自号。五年,友人朱嗣贤等为刊诗集五卷,自为序。其诗颇有反映国事、关心民瘼之作,属后期江湖诗派中的佼佼者,如七言古诗《乌乌歌》慨叹书生误国,颇有李白歌行之风,正如清人曹庭栋所称许:“雄深老健,突兀自放,南渡后诗家罕此标格。”《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人品颇高,其诗“风骨颇遒,调亦浏亮,实无猥杂粗俚之弊,视江湖一派迥殊。如《寄姚雪篷》、《寄许介之》、《送丁少卿》、《读系年录》诸篇,尚有杜牧、许浑遗意”(卷一六四)。其七言绝句则尤擅风情,如《秋日行村路》“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等,精彩动人。所著《雪矶丛稿》五卷,有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清观稼楼钞本。《全宋诗》卷三四六九至三四七二录其诗四卷。文收入《全宋文》卷八一六七。事迹见《雪矶丛稿》自序及乐宣跋、《宋百家诗存》卷一八。

  • 刘跂

    刘跂

    刘跂,宋代文学家。字斯立,东光(今属河北)人,刘挚子、王巩婿。元丰二年进士,为毫州教授。元祐初,移曹州教授,为彭泽、管城、蕲水县令。绍圣间,其父入党籍,随父徙于新州贬所。崇宁元年,入元符党籍。刘挚死于贬所,刘跂请归葬,又伏阙诉文及甫之诬,为父雪冤。后累官朝奉郎。晚年筑学易堂,时人又称学易先生。刘跂长于为文,《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作古文,类简劲有法度”(卷一五五),如《宣防宫赋》、《谢执政启》、《学易堂记》等篇,均为人所传诵。诗歌风格颇似陈师道,虽有时略显生拗,然而大都落落无凡语(同上书)。《龙山寺》、《麦垄》、《题半隐堂》诸诗不乏风致,堪称佳篇(《优古堂诗话》)。著有《学易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八卷。《全宋诗》卷一○七○至一○七三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二六五九至二六六三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宋史》卷三四○《刘挚传》、《宋史新编》卷一一四、《宋元学案》卷二、《宋诗纪事》卷二八。

  • 刘仁本

    刘仁本

    刘仁本(?―1367年),字德玄,号羽庭,天台(今属浙江)人。以乙科进士,历温州路总管,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元末江南鼎沸,刘仁本在浙东与名流廼贤、谢理、盛熙明、朱右等人过从较密切,影响较大。并使浙东在战乱年代保持大致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时有较活跃的诗坛。至正二十年(1360)春天,刘仁本治师会稽余姚,为纪念王羲之等前贤的兰亭会集,特意在龙泉建造“雩咏亭”,并于三月三日在当地举行了曲水流觞之会,修禊赋诗,参加者四十二人,大部分是从瓯越等地避难来此的各地知名诗人。在刘仁本主持下,取《兰亭会图》为例,凡原来参与者没有写出诗的一律为之补齐,并亲自写序。这次“同题集咏”,是元末战乱中影响颇大的诗人聚会。方国珍据温、台,刘仁本入方国珍幕府。方国珍从海路为元朝运粮,实由刘仁本主持其事。朱元璋部将朱亮祖攻占温州,捕获刘仁本,押赴行在,明太祖朱元璋亲数其罪,当场鞭背溃烂而死。原来朱元璋曾保证方国珍及属下凡归顺就不杀,但一见刘仁本立即食言。刘仁本早有诗文名,然而诗文集《羽庭诗稿》等有关文献,亡佚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刘仁本诗文若干篇,重编为《羽庭集》六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出刘仁本诗十五首、文一篇。生平事迹见《羽庭集》自序、宋无逸序(《羽庭集》卷首)、贡师泰序(《玩斋集》卷六)、朱右序(《白云稿》卷四),释来复《澹游集》卷上、《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纪事》卷二八。

  • 李复

    李复

    李复(1052—?)宋代诗人,学者。字履中,学者称潏水先生,本籍开封(今属河南),后徙家京兆,遂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元丰二年进士,五年摄夏阳令,尝为耀州教授。元祐、绍圣间,官于潞州。元符二年,以朝散郎管勾熙河路经略安抚司机宜文字。崇宁初,累迁直秘阁、熙河路转运使。三年,改知郑州,徙陈、冀二州,除河东路转运副使。以抗论言事迕童贯辈,罢职奉祠。后起知夔州,再任提点云台观,累加集贤殿修撰。高宗即位,强起为秦凤路经略使,守秦州空城,时年已七十馀。建炎二年初,金人陷秦州,复降,死于金国。李复尝从张载游,与张舜民、李昭玘为文字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钱象祖称“其文章尔雅,其议论淳正”(《书潏水集后》)。《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其奏疏能“侃侃建白,深中时弊”,议论“确然中理”,非空谈者所及(卷一五五),像《乞罢造战车疏》、《乞罢造船疏》、《上章丞相书》等篇议论边事,不避权贵,奋笔畅言,切中事机,为后人称赏。歌诗慷慨,有一些感慨时事之作,如古体《送章发运楶》、《夔州旱》、《兵餽行》等诗,对时政不无讥刺。著有文集《潏水集》四十卷,南宋时钱象祖刻于上饶郡斋,元代时危素又有摹印本。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录为十六卷。《全宋诗》卷一○九四至一一○一录其诗八卷。《全宋文》卷二六二三至二六三○收其文八卷。事迹见钱端礼《书潏水集后》(《潏水集》附录)、《容斋四笔》卷六、《宋史翼》卷八、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二《潏水集》条。

  • 罗从彦

    罗从彦

    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世称豫章先生,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人。自幼颖悟,刻苦为学,初从吴国华游,后从学于杨时,又至洛阳向程颐问学。以特科恩授惠州博罗县主簿,绍兴五年,卒于官,年六十四。淳祐间,谥文质。从彦为东南理学之先,尝居乡授徒,朱熹为其再传弟子,故后世多尊崇之。在靖康间撰成《圣宋遵尧录》八卷,历述宋朝政治之统,指斥王安石始作俑变革祖宗之制,以宋朝“君圣臣贤,若舜禹遵尧而不变”,故名“遵尧”。刘允济评此书“道术精粹,议论正平”(《缴进遵尧录状》),不无理学家之偏见。其现存诗文多为理学家之言,重义理而不著文彩,尤其是诗歌重议论而忽略比兴,文学价值不高。其著述有《遵尧录》(收入文集)、《春秋解》、《毛诗解》、《中庸说》、《语孟解》、《豫章要语》、《台衡录》、《春秋指归》、《豫章先生文集》等。现存《豫章罗先生文集》十七卷、附年谱一卷,有明成化刻本、万历三十九年刻本、《四库全书》本、清光绪盱江谢甘堂刻本。《全宋诗》卷一三六一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三○六○收其文一卷。事迹见《豫章先生事实》(《豫章罗先生文集》卷一四)及《宋史》卷四二八本传。元吴绍宗、清毛念恃、张伯行分别编有《豫章罗先生年谱》。

  • 李祁

    李祁

    李祁,元代诗文家。元延祐元年(1314)前后在世。字一初,别号希蘧,自称海沤道人,茶陵(今属湖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李东阳是其五世孙。元统元年(1333)左榜进士第二人,右榜进士第二名则余阙。授应奉翰林文字,母老就养江南,除婺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因丁母忧解职。时天下已乱,于是退隐永新山中。在动乱中被明兵砍伤,僵卧路旁,为千户俞子茂救回,才免于一死。入明后,力辞征辟,自称“不二心老人”,年七十馀卒。前人把他比作南宋遗民谢枋得,他忠于元室,以未能如同年进士余阙那样死难而深感遗憾,他在余阙《青阳集》序中说:“常恨不得乘一障以效死。”其《昭君出塞图》诗便是借昭君明志,表示决不负元,又如《次王子让韵二首》、《和钟德恭见寄》、《次贺琴南韵》等,李东阳评这类诗“清激悲壮,可咏可歌”(《怀麓堂诗话》)。与此相联系的便是忧时伤乱之作,如《题金人出塞图》。其诗风格豪放,“更容老子二十年,从教白发三千丈”(《归来轩》)之类颇具声势。也有如“洗钵水香晨粥后,读书灯烬晓钟初”(《送非空晦之二上人归青原》)这样冲淡的作品。他论诗注重内容,强调诗歌应“关于人心世道之大,而非徒取其辞之美”(《长留天地间集序》)。其文章雅洁有法。有《云阳集》,系李祁死后俞子茂所刻,明弘治间,李东阳搜辑遗稿,属吉安守顾天锡重锓,即《四库全书》所收十卷本。生平事迹见《族高祖希蘧先生墓表》(《怀麓堂集文前稿》卷二二)、《元统元年进士录》卷上、《吴中人物志》卷一○、《(弘治)徽州府志》卷四、《(万历)杭州府志》卷六一、《(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六及卷五一、《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八。

  • 刘仕廉

    刘仕廉

    刘仕廉,清医学家。字清臣。四川双流人。幼学诗文。中年患疾,四肢僵直,病经五载,治之无效。乃研习医籍,其术日精,后以自拟方药治愈。遂潜心医学,历十年始悬壶应世。其学采各家精华,温凉攻补不执一偏。临证既久,见识亦广,晚年纂辑先贤论述,参以平生治验,手录成篇。同治十二年(1873年),年已古稀,撰《医学集成》四卷(1874年刊),门人刘文俨(望之)、李仲元(子乾),弟仕鹏(万里),子永钟校录。此书首载医论大纲,次列杂证,后附医案、歌诀,按证选方,切于实用。

  • 李洪

    李洪

    李洪(1129-?)宋诗人。字子大,号芸庵,扬州(今属江苏)人,李正民子,寓居海盐,又寓湖州,卜居归安飞英坊,有诗云“羁游二十春,寓农安一廛”、“何当毕婚嫁,四十在明年”。绍兴二十五年,监盐官县税。隆兴元年,为永嘉监仓。乾道初,入朝为官。淳熙初入莆阳幕府。终知藤州。与弟漳、泳、洤、淛合著《李氏花萼集》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又有《芸庵类稿》二十卷,均佚。宋陈贵谦序称其“该括众体,每于草木鸟兽之微,有可寄兴以为忠邪贤否之辨者,未始不反覆致意”。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六卷,其中诗五卷。其诗“虽骨干未坚,而神思清超,时露警秀,七言律诗尤为工稳”,足继其父(《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词仅存十一首,大抵咏物及期归之作。偶有佳句,如《浣溪沙·梅菁山遇雪》过片之“飞透纸窗斜取势,吹回溪面舞因风”。馀皆平淡无奇。《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十二首。《全宋诗》卷二三六四至二三六八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五三八三至五三八四收其文二卷。事迹见陈贵谦序及本集诗文。

  • 李辕

    李辕

    李辕,明诗人。字公载。钱塘(浙江杭州)人,家于永康(今属浙江)。李晔子。明初曾任宜纶县丞。有诗名,能继其家学。不幸早卒,为士林所惜。存诗仅二十余首,诗风与其父相近。著有《筠谷诗集》,附载于其父《草阁诗集》之后。生平事迹见《草阁诗集》卷首宋濂序。

  • 李梴

    李梴

    李梴[chān]字建斋(一作楗斋)。江西南丰人。明代著名儒医。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其兄李桥,为明代名进士,历任要职。李梴少习儒,为邑庠生,负奇才。青年时期因病学医,博览群书,勤于临床,医声斐然。常以儒理释医理,尝谓:“学者不深入易,则于死生之故不达,利济人物,终无把握。”晚年因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乃收集医书数十家,“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遂立志于门经书之编纂,经四年之久,著成《医学入门》九卷,首1卷。并于万历三年(1575)刊行于世。此书为初学中医者而撰,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略、保养、运气、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方剂,以及外感内伤病机、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证治等。书中且搜集名医姓氏二百余人,简明实用,为读者所推崇,流传较广,曾流传到越南。现有多种版本行世。该书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二是以《医经小学》为主要蓝本,用歌赋形式写作。《医学入门》曾传到越南,其中的许多正文是用歌赋形式写作,但又以大量注文作补充说明,不仅汇集了各家学说,而且也阐明了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

  • 李朝威

    李朝威

    李朝威(766年?-820年?),唐代著名传奇作家,陇西人,生平事迹无考。唐代中期著名传奇作家。作品今存两篇,即 《柳毅传》和 《柳参军传》,《柳毅传》是唐人传奇的代表作之一。写柳毅上京考试落第,归湘滨途中遇一牧羊女,自言龙女,因婆家虐待,荒郊牧羊,托毅寄书于其父洞庭龙君。洞庭君之弟钱塘君,杀仇家,救回龙女,欲嫁柳毅,拒绝再三,后终成眷属。构思奇特,布局宏伟,情节曲折,笔调优美,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唐人传奇留遗甚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 《莺莺传》及李朝威 《柳毅传》而已。”作品对后代文学影响颇深。元朝人尚仲贤作 《洞庭湖柳毅传书》,李好古作《沙门岛张生煮海》,明朝人黄说仲的《龙箫记》,清初李渔的《蜃中楼》以及现代神话电影《柳毅传书》,戏剧《张羽煮海》、《龙女牧羊》都依此传奇编成。今陇西文化广场有 “龙女牧羊” 塑像。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