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梁绍壬

    梁绍壬

    梁绍壬(1792-?),清代诗文家。字应来,号晋竹。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学者梁履绳孙。道光元年(1821)举人,官内阁中书、广东盐大使。风流自赏,然屡试进士不第,抑郁不得志。曾随父宦游粤东。道光十三年报罢归里,闻父丧,冒暑夜奔,困顿万状。又以公事羁留年余,终客死于粤东。与同里赵庆熺友善,均喜填词,汪适孙颇称道之,都嶟序其集,谓其诗能“以散珠横锦之才,写凤泊鸾飘之怨”(潘衍桐《两浙轩续录》引)。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记文士佚事,品题诗文,“征奇考异,抒藻撷芬,久为艺林所珍弆”,“风行海内”(许之琎《书后》)。另著有《两般秋雨庵诗》、《两般秋雨庵词》、《两般秋雨庵曲谈》等。生平事迹见《国朝杭郡诗续辑》卷四○、《两浙轩续录》卷三○。

  • 兰溪道隆

    兰溪道隆

    兰溪道隆(1213~1278)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日本临济宗大觉派之祖。西蜀涪江(四川涪陵)人,俗姓冉。字兰溪。年十三,于成都大慈寺出家,遍游讲席。后赴浙江,谒见无准师范、痴绝道冲、北磵居简等,问禅不契。未久,礼谒阳山之无明慧性,大有所悟,于是寄寓天童山。时日本佛教虽盛,然未闻禅法,师乃立志渡海弘扬禅旨。淳祐六年(1246)至日本九州,初寓筑前圆觉寺,后移居上洛泉涌寺来迎院,既而挂锡镰仓寿福寺大歇了心之席下。北条时赖闻其道誉,延居常乐寺,军务之暇,问道归仰。建长五年(1253),北条氏创建建长兴国禅寺,请师为开山第一世。居止十三年,法道大兴。不久奉敕迁至京都建仁寺,嵯峨上皇屡召入宫问禅要。后归镰仓,再住建长寺。弘安元年七月示寂,世寿六十六。谥号‘大觉禅师’。乃日本赐禅师号之始例。有语录三卷(圆显智光、觉慧圆范、了禅从琛、无弘德韶等编)行世。其门流称大觉派,或称建长寺门徒,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元亨释书卷六、本朝高僧传卷十九]

  • 李仲卿

    李仲卿

    李仲卿,隋唐道士,生卒不详。曾居嵩山、华山,有名望。唐高祖时居清虚观,与刘进喜同为当时参与佛道论争的道教代表人物,常与佛教辩难。著《十异九迷论》指出道教老君与佛教释迦有十异,佛教教义有九迷。又将刘进喜造作的《本际经》五卷续成十卷。

  • 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

    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前99年~约前55年),古罗马共和国末期诗人和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古罗马时期伊壁鸠鲁主义代表。生平事迹不详。主要著作有《物性论》。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对古代原子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也不会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的。组成一切物体的原初物体亘古就存在,它和虚空共同组成全部自然。物体以不同的方向在虚空中运动着,运动是原初物体的本性。原初物体的运动包括由于自身重量而产生的垂直下落运动和脱离垂直下降轨道而发生的轻微的偏斜运动。卢克莱修非常注重偏斜运动,把它看作是自然界一切物体形成的原因。原初物体不具有色、味、冷、热、声音、软性、脆性、延性等性质,其形式、数量和位置由一定规律所组成的复杂物体的特性而定。他认为,由无数原初物体组成的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中心。宇宙中无数的世界处于不断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卢克莱修的原子论是对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总结和反映。


    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了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认为世界上没有神居住的圣地,万物不是神力创造的,只有“自然”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卢克莱修认为宗教是贫困和犯罪的根源,提出了打倒宗教的口号。他还以许多常识有力地批驳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的唯心主义观念,认为灵魂和精神与肉体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产生和死亡。没有死就没有生,人应以开明态度对待死亡。


    在认识论上,卢克莱修坚持伊壁鸠鲁的认识论,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人们的感官接触物体表面放出的该物体的影像,便产生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觉。感觉是绝对可靠的。他虽然不否认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推理或“理性”的任务在于分别和联结感官所给予的印象,但却认为推理可能出现错误,而感觉不容诬蔑。如果否认感觉,“不仅一切的推理都会被推倒,而且即连我们的生命也会立刻崩溃”。


    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克莱修进一步发展了由伊壁鸠鲁提出的社会契约思想,强调国家和法是人的理性、人们契约的产物。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但在当时却为革新派变革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伦理观上,他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认为幸福在于求得精神上的安宁和心平气和,并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在卢克莱修的社会历史观中,除去一些唯心主义基本观点,还有一些生物进化论和社会发展观的天才萌芽。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地球上最先出现植物,而后出现动物和人类。人类最初过着动物一样的野蛮生活,之后学会用火和制造工具,进入文明时期,继之产生了家庭、国家和法律等。卢克莱修的进化论思想集中代表和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末期奴隶主阶级中革新派的利益和变革现实的思想。

  • 灵源大惠

    灵源大惠

    灵源大惠(1564~1636),明末僧人。又作“大慧”。据《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七载,俗姓邵,字灵源,世称“灵源大惠”。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尝以白衣之身参叩绍觉广承,夙通顿发,遂禀戒归依。曾四处参访名宿大德,研习台相二宗,尤以法相唯识之学为专。五十七岁时始出家为僧。南北讲说,弘阐法相唯识学十余年,为明末佛教法相唯识学复兴的重要僧人。崇祯九年(1636)卒于杭州昭庆寺。著有《楞伽日记》、《唯识证义》、《唯识自考录》十卷等。

  • 梁肃

    梁肃

    梁肃(751?~793)唐代安定人。字敬之,一字宽中。世居陆浑(河南嵩县东北)。以儒学著称,大历、贞元时之复兴古学,以梁肃最称渊奥。建中年间,官至翰林学士、守右补阙,又奉召为皇太子之侍读。早归佛门,就湛然学天台,深极心要。著有天台止观六卷、止观统例、文集二十卷。

  • 刘斧

    刘斧

    刘斧,生平未见记载。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著录有《青琐高议》十八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有《翰府名谈》二十五卷、《摭遗》二十卷,均题刘斧撰。又《类说》引有《续青琐高议》八则,其中二则《诗话总龟》引出《青琐集》,当亦刘斧撰辑。其中《青琐高议》已残,其他几种已佚。《青琐高议》有序,后署“资政殿大学士孙副枢序”(按此署不合常例,亦不符其人当时的职衔),略谓:“刘斧秀才自京来杭谒予,吐论明白,有足称道。复出异事数百篇,求予为序。”孙副枢当即孙沔。按孙沔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杭州,当在仁宗至和元年至嘉祐元年(1054~1056)(见《宋史》卷二百八十八本传及郑坛修《杭州府志》卷六十二职官)间。如此序不误,刘斧当是一个未曾出仕的读书人,在仁宗年间(1023~1063)撰辑文言小说已成绩可观。《青琐高义》书中有些作品及作品后的“议曰”可能系刘斧自撰,后集卷三《程说》篇(未署作者姓名)的“议曰”略谓:“程说与余先子曾同官守(按程说于仁宗庆历年间曾为郴州狱官),都下寓居,又与比邻。”同卷《巨鱼记》开头说:“嘉祐年(1056~1063),余侍亲通州(今江苏南通)狱吏”。这些可能是刘斧的自述。今本《青琐高议》前集记事止于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后集记事至元祐(1086~1093)年间,据此,刘斧当为北宋仁宗至哲宗年间人。刘斧在搜集北宋及前代文言小说方面用力颇勤,至少撰辑了三种丛集,总计达六十三卷,保存了一大批北宋年间的文言小说,对后世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作品虽然多数已佚,但赖《诗话总龟》《类说》《岁时广记》《分门古今类事》等许多著述的征引,有不少作品仍可考见梗概。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大体上看出北宋时期文言小说特别是传奇小说的创作概况及其思想艺术特点。因此,这些丛集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珍贵资料。

  • 李咸用

    李咸用

    李咸用,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邹鲁(山东曲阜一带)人。唐懿宗咸通年间举进士不第。后召为推官。曾因避乱长期寓居湖湘、与来鹏。范摅等友善,与诗僧修睦唱和尤多。其诗以律诗见长,著有《披沙集》6卷。南宋时,其八世孙持其文集请诗人杨万里作序,杨万里盛赞其诗,尤其称赏“月明千峤雪,滩急五更风”(《赠来进士鹏》);“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春日》);“云藏山色晴还媚,风约溪声静又回”(《题陈将军别墅》)等句,称其善写“征人凄苦之情,孤愁幼眇之声”,“读之使人发融冶之欢于荒寒无聊之中,动惨戚之感于笑谈方怿之初”(《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而《唐才子传》却将李咸用归入“气卑格下”一类作者中,认为其“负鱼目唐突之惭”,并讥之为“弊帚”。《全唐诗》卷644—646录存其诗3卷。

  • 率庵梵琮

    率庵梵琮

    率庵梵琮,南宋末期临济宗禅师,号率庵,灵隐佛照妙光禅师之法嗣。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住庆元府仗锡山延胜禅院。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住南康军云居山真如禅院。为南岳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禅师法嗣。大约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前后就任云居山真如禅院住持。师能诗善文,颇负重名,其俗姓、籍贯、生卒年岁及生平事迹均已失考。释了见编有《云居率庵和尚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全宋诗》卷二八四○编其诗为一卷,多佛门颂赞之类,如“湖上一片云,明月为知己。却被清风吹,吹入深山里”、“岁除无物可相延,四壁深围满屋烟。几度拨开还自问,柴头尽处是新年”等,清新活泼,饶有禅趣。事迹见《云居率庵和尚语录》。

  • 龙源介清

    龙源介清

    龙源介清(1239~1301)元初临济宗杨岐派禅僧。福州(福建)长溪人,俗姓王。号龙源。出家于雪峰山,于一峰齐之门下得度,十五岁即受具足戒。吴兴道场山东叟仲颖请师为典宾,继掌内记之职。后辞,与育王山寂窗有照契合,为其法嗣,司掌藏钥。初住浙江寿国寺,旋迁开寿普光禅寺。至元二十二年(1285),浙江道场山罹火灾,师起而自任,重建大佛宝殿等堂宇,具备大藏经、鼓钟等法器。元世祖赐以金襕袈裟及‘佛海性空禅师’之号。大德五年示寂,世寿六十三。有语录一卷行世。[增续传灯录卷四、续灯存稿卷五]

  • 李元纲

    李元纲

    李元纲,生卒年不详。南宋人,字国纪,号百炼真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孝宗时上庠生。孝宗乾道间,寄居吴兴之新市。力学好古。虽困穷,操履益坚,不为外物所摇。著有《圣门事业图》,《厚德录》等。

  • 黎澄

    黎澄

    黎澄(越南语:Hồ Nguyên Trừng,1374年-1446年,原姓黎名元澄,胡朝开国后改为胡元澄,又称胡澄,降附明朝后改为黎澄),字孟源,号南翁。本为越南权贵及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长子,曾任陈朝司徒、胡朝左相国等职。后来被明军俘获,在明朝工部任职。著有关于越南史文的《南翁梦录》传世。另外,又因他善长兵器,成为一代兵器家,被明代军士奉为“火器之神”。

  • 了庵清欲

    了庵清欲

    了庵清欲(1288~1363)元代禅僧。台州(浙江)临海人,俗姓朱。字了庵,号南堂。以墨迹扬名海外。九岁丧父。十六岁从虎岩净伏出家,试经得度。以希白明藏主之劝,往苏州开元寺参访古林清茂,遂契悟而嗣其法。皇庆元年(1312),清茂再住开元寺之际,师乃任入院侍者。其后归返径山,任虚谷希陵之后堂首座。另于其师清茂入住建康保宁寺后,任分座第一座。天历二年(1329)清茂示寂后,退隐于漂水开福寺。元统元年(1333)迁至嘉兴本觉寺,居十年,时人尊为东南大法幢,士大夫问道者甚众,并蒙帝赐金襕衣及‘慈云普济禅师’之号。后退隐于南堂。至正五年(1345)一度居于吴中(江苏吴县)灵岩寺,后遇兵火,与弟子祖□辗转避难,其后退老于欈李亭之北三里处慈云院。至正二十三年八月示寂,世寿七十六。嗣法者为穆庵文康。师之语录有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九卷、集庆路中山开福寺语录、嘉兴路本觉禅寺语录、平江路灵岩禅寺语录、痴绝和尚书应庵师祖法语。其墨迹较著者有与月林道皎语天历己巳藤月二十五日一幅、法语至元七年正月十七日一幅、至正丁亥年遗墨。[宋学士全集补遗卷三(宋濂,南堂禅师像赞)、增集续传灯录卷六、五灯严统卷十一、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墨迹祖师传卷上、禅林墨迹解说(田山方南)]

  • 了堂惟一

    了堂惟一

    了堂惟一,元代僧,别号芥室,受法于竺源妙道,嗣法弟子有呆庵普庄。生卒年,生平履历不详。

  • 刘伶

    刘伶

    刘伶,魏晋时期名士,玄学家。又称刘灵,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曾任魏建威参军。泰始(265—274)初年,在回答朝廷策问中,强调无为而治,遂以无能罢免。纵情肆志,蔑视礼法,“土木形骸”,“以宇宙为狭”(《世说新语·文学》注引《名士传》)。与阮籍、嵇康等常至竹林喝酒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哲学上,承继庄子齐物逍遥思想,“放情肆意,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晋书·刘伶传》)。对万物等同视之,小天地而忘自我。主张忘却世事,沉醉酒中。认为“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世说新语·任诞》),“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酒德颂》)用酒麻醉自己,以进入道家所崇尚的逍遥境界。《晋书》卷49有传。著作仅存《酒德颂》,载于本传。

  • 李德林

    李德林

    李德林(532年-592年),隋学者。字公辅,博陵安平(今山东益都)人。幼聪敏,后博览群书,“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善属文,辞核而理畅。”(《惰书·李德林传》)又有孝行,“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同上)北齐时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并奉诏修国史,加仪同三司。北周灭齐后,授御正下大夫,赐爵成安县男。入隋,“以“参与机密”,助杨坚禅代北周之功,授内史令,进为子爵。因反对诛灭宇文氏,触怒文帝,从此官位不加。即使协助文帝灭陈后,论功将授柱国、郡公等也受阻而止。他既有才名,又是显贵,而为人处事又常授人以柄,故招人谮毁,渐失宠。文帝欲立五教以弘孝道,而庭议时,他说:“孝由天性,无须设教。”使文帝很扫兴,说:“照你的看法,孔子也没有必要写《孝经》嘛!”将其逐出内廷,为怀州刺史,后死于任所。赠大将军、廉州刺史,谥为文。李德林在哲学思想方面突出宣扬“天命论”,以“君权神授”之说,反对当时南方分裂势力。他警告“有逆意”之徒,不可逆天行事以“抗衡上国”。他在代表作《天命论》中开宗明义地说:“粤若邃古,玄黄肇辟,帝王神器,历数有归。生其德者天,应其时者命,确乎不变,非人力所能为也。”(同上)又据传说编造说,隋朝的建立在上古邑姜梦见天帝获得神示时,即已确定了。奉天承运的皇帝诞生时“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同上)接着论述隋帝文治武功,一统天下皆是天命所归。因此,“天下之重,不可妄据”。不是真命天子,即使有德行,别人也不能让国给他;即使有根基,欲凭实力去取天下也是得不到的。与真命天子争夺天下是大逆不道的,同时也是徒劳无功的。而“贼子逆臣,所以为乱,皆由不识天道,不悟人谋,牵逐鹿之邪说,谓飞凫而为鼎。”(同上)他论定“违天逆物,获罪人神”者,下场都是悲惨的;“诛夷烹醢,历代共尤,僭逆凶邪,时烦狱吏,其可不戒慎哉!盖积恶既成,心自绝于善道,物类相感,理必至于诛戮。天夺其魂,鬼恶其盈故也。”(同上)一旦天命有归,为臣子者应尽忠竭力辅佐真主,循规蹈距,“虑远防微,执一心,持一德”,“位尊而心逾下,禄厚而志弥约。宠盛思之以惧,道高守之以恭。”(同上)这不仅是克己复礼的要求,也是敬畏天命的明智选择。此前,他在开皇五年(585)奉敕撰录的《霸朝杂集》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以致隋文帝读毕大加赞赏,说:“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昨宵恨夜长,不能早见公面。必命公贵与国始终。”(同上)“天命论”观点,来自儒学的传统思想,其实质是鼓吹封建伦理秩序的必然性、永恒性和合理性,以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地位。李德林奉敕所撰《齐史》未成,另撰有文集80卷,早佚,至唐初已仅存50卷。明人辑有《李怀州集》。

  • 刘歆

    刘歆

    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学者、古文经学家。字子骏。曾用名秀,字颖叔。刘邦同父异母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刘向第三子。少时通经书能属文。成帝时为黄门郎,哀帝元年(前6)大司马王莽荐其系汉宗室有材行,举为太中大夫,升迁奉骑都尉,奉东光禄大夫。受成帝诏与文领校皇室秘府藏书,博览六艺、传记、诗赋、术数、方技之书,学识渊博。父卒后继续父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节要分类撰成《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分,是我国最早的简明书目提要,也是较早的一部学术史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即取《七略》成篇,从中可见刘歆的观点。他认为上古王者皆置史官,记载其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室衰微后,史官失职,记载残缺。孔子欲继续前代史官的事业,选择文化传统深厚的鲁国,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著成《春秋》一书。此说肯定孔子是一位有见识的学者,在文化学术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但否认孔子是受命于天的王者,否认孔子是神,与今文经学和谶纬的孔子观不同。他还认为,周天室衰微以后,诸侯并起,各诸侯国君主“好恶殊方”,诸子学派各引一端,以取合诸侯。“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此说把儒家学派与其他诸子学派同视为历史变化的产物,否认了神化儒家学派的观点,亦与今文经学和谶纬的观点不同。《左传》多古字古言,以前仅在民间流传,学者仅传训故而已,多不与《春秋》经文联系研究其内容。刘歆在校书中发现秘府所藏《春秋左氏传》,甚爱好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他突破《左传》不传《春秋》的传统看法,“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汉书·楚之王传》),使《左传》的章句义理更加完备。他向哀帝建议,将属于古文经的《左传》及《毛诗》、《逸礼》列于官学。哀帝诏令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此事,诸博士为今文经学者,均不肯支持他的建议。刘歆写了一篇公文《移书太常博士》与诸博士讲理,成为经学史上有价值的文献。这篇文献概括了孔子以来特别是西汉以来学术流变经过,着重列举西汉古文经的几次重要发现,为古文经书的价值进行辩护。文中指出:《春秋》三传中,《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与孔子同时,与孔子同好恶,亲见孔子,《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生于孔子弟子之后,《左传》的详实可靠后二书是比不上的。今存《左传》等古文典籍出于秘府旧藏,《公羊传》、《谷梁传》来源于学者记诵口说,《左传》远比后两者可靠,因此《左传》等古文经不可废弃。批评反对将古文经立于官学的博士们,不能正视战国秦代以来书简残缺的实际,拘泥于残缺不全的今文经书,因陋就简,分文析字,抢残守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未师而非往古。”(《汉书·楚之王传》)他们反对立古文经博士,出于恐怕暴露自己学问破绽的私意,没有“从善服义”的公心,或者不考察实际情况,跟着别人随声附,说《左传》不传春秋。哀帝已下明诏,讨论立古文经博士之事,希望兴立被长期废遗的经艺,这些人仍然“深闭固距”,实非“士君子”应持的态度。况且“礼失求之于野”,难道出于秘府的古文经还不能盛过流失于“野”的古代制度文化知识吗?宣帝以前,《书》有欧阳学博士,《春秋》有公羊学博士,《易》有施、孟两家博士,为什么宣帝又增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博士呢?对于经学不同派别“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同上)。《左传》等古文经书怎么可以绝弃呢!这篇据实讲理、意深言切的移文引起今文博士和执政大臣的怨恨,有的以辞官要挟,有的上书指责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今文经学。虽然哀帝认为刘歆欲广道术,不存在“非毁”的问题,保护了他,刘歆仍感到处于诸儒和执政大臣怨恨的环境中极危险,因而请求离开京师去当地方官。先后出任河内郡、五原郡和涿郡太守。刘歆还作有《三统历》、《三统历谱》、《钟律书》,班固《汉书·律历志》收录了其基本内容,从中可见刘歆提出的“太极元气”说的世界运行图式。认为宇宙的根本是“太极元气”,其未分化之时天、地、人混合为一。“气锺于子,化生万物”(《汉书·律历志》),认为太极元气在十二辰中的运行从子辰(十一月)开始,从而变化生出万物。子辰之数为三,以后每辰在前一辰的基础上增加三倍,丑辰(十二月)之数为九,寅辰(二月)之数为二十七,依序类推至亥辰(十月)之数为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以酉之数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除亥之数得九,证明律管中黄钟的长度应为九。这此说法把历法、数学、音乐联系起来,用来说明“太极元气”论的系统性。与《三统历》相关,刘歆还造有圆柱形标准量器,根据此量器铭文计算,他用的圆周率是3.1543,世称刘歆率。王莽称帝后刘歆为国师。后赤眉、绿林军起,王莽政权动摇,刘歆谋诛王莽,事泄自杀。著作已佚,明人辑有《刘子骏集》一卷,清人辑有《刘子骏选集》一卷。

  • 李公焕

    李公焕

    李公焕,元代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事迹不详。

  • 李中

    李中

    李中,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南唐升元六年(942)与刘钧等同读书白鹿洞的庐山国学,博取功名。有诗《壬申岁承合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明府》:“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平怜藓深”。考壬申年为972年,是年诗人赴淦阳任命,经过九江重游故地,写下了这首诗。又诗人好友孟宾于癸酉年(973)为时在淦阳令的李中自编的《碧云集》作序。文中也说道:“公理淦民,饮淦水,清白著矣”,可知其972-973年知淦阳,约三十年前读书庐山国学,当在942年左右,是否登进士,不考。后显德中任淮西某县令。周世宗南伐,陷于周师,受新命。六年(959),以兄弟亡故,两亲在堂,上表请归故国,得周帝恩准,弃官归南唐亲养。宋乾德初任吉水尉,历新喻、安福、晋陵等县令。开宝五年(972)任新淦县令。973年任淦阳宰时,编成自己诗集《碧云集》,共有二百余篇,时晋天福中进士孟宾于任水部郎中,为其诗集作序。未几卒。《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


    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但诗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在病中,在别离中,在怀念中,在高兴中都忍不住赋诗,有“诗魔又爱秋”、“禅外诗魔尚浓”等句,深思苦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洎、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一秋同看月,无夜不论诗”。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溪头烘药烟霞暖,花下围棋日月长”(《思简寂观旧游寄道者》。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唐才子传》:中,字有中,九江人也。唐末,尝第进士,为新涂、淦阳、吉水三县令,仕终水部郎中。孟宾于赏其工吟,绝似方干、贾岛,时复过之。如“暖风医病草,甘雨洗荒村”,又“贫来卖书剑,病起忆江湖”,又“闲花半落处,幽鸟未来时”,又“千里梦随残月断,一声蝉送早秋来”,又“残阳影里水东注,芳草烟中人独行”,又“闲寻野寺听秋水,寄睡僧窗到夕阳”,又“香入肌肤花洞酒,冷浸魂梦石床云”,又“西园雨过好花尽,南陌人稀芳草深“等句,惊人泣鬼之语也。有《碧云集》,今传。

  • 李景云

    李景云

    李景云,元南戏作家。籍里生平不可考。《南词叙录》以为明朝人。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据《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两条注文,确证为元人。作有南戏《崔莺莺西厢记》。又《南词叙录》除了“宋元旧篇”部分著录外,于明代南戏中也记有《荆钗记》,注明“李景云编”。是本今已不传,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改编本。《南词叙录·本朝》的《崔莺莺西厢记》、《王十朋荆钗记》均注“李景云编”。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断定李景云为明初人。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则认为是元人。据《九宫正始》〔瑞云浓〕下注云:“此调按蒋、沈二谱收元李景云《西厢记》之 ‘春容渐老’一调,与此同体。”又〔三段子〕下注云:“按:此李景云所撰《西厢记》,其〔啄木儿〕、〔三段子〕皆与《伯喈》体大不同。然此二传奇皆系元人首(手)笔,但不识孰先孰后?……而《元谱》已收之。”《元谱》指元天历间(1328—1330)的《九宫十三调谱》,则李景云当是元时较早创作南戏的作者。《今乐考证》引何义门云:“今人不知《荆钗》亦两本。”则李景云之作当与《宋元旧编》之《王十朋荆钗记》不是一本,李作今佚,难以查证。

  • 卢仝

    卢仝

    卢仝[tóng](公元约795-公元835) ,唐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省涿县涿州镇)人。一说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县)人。初隐少室山,家贫力学。后迁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尹,常予周济。后又旅居扬州,游历北方边塞。性格孤傲耿介,朝廷一再征为谏议大夫,均不就。自称“上不事天子,下不识侯王”(《冬行》其三)。和韩愈、孟郊、贾岛、马异、刘叉等友善。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工诗,终日苦吟。名作《月蚀诗》借自然现象抨击朝政昏暗,用语险怪,韩愈自愧不如,有《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孙樵以为此诗“拔地倚天,句句欲活”(《与王霖秀才书》)。《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用赋的铺陈手法,写出了对品茶的独特感受。茶的清香淡雅如同卢仝一生襟抱淡泊。此诗饮茶的独特感受和煎制过程的描写,有助于今天了解茶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另,此诗亦具“讽谏”意味。诗学李白,但尚奇谲,刻意逞奇斗险,流于晦涩,近于散文化,深受韩愈、孟郊推崇。《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玉川子诗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其诗集三卷。事见《郡斋读书志》卷十八,《唐才子传》卷五。今存《玉川子诗集》二卷,外集一卷,清孙之騄撰《玉川子诗集注》五卷。

  • 楼英

    楼英

    楼英(1332—1401),一名公爽,字全善,号全斋,明萧山楼塔人。生于医学世家,继承祖业,行医乡间。其自幼即承家教,博览群书,精究名家医说和历代名方,结合临床经验,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之说,提出诊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的中医原则。在行医中,重因人、因病、因时而异,施以药疗、理疗、针疗等法,因医术高超,故奏效多。对穷苦人治病,不收分文。足迹遍云南、贵州等地。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患病,因临淮(今安徽凤阳)丞孟恪的推荐,应召入宫,旋任职太医院。年老辞归故乡。楼英除医学外,对天文、地理、历法亦颇有造诣。在故里边行医,边研究医学古籍,对阴阳五行学说独有见解。晚年隐居仙岩山、云门寺等处,专心著述。著作有《医学纲目》40卷、《内经运气类注》4卷、《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仙岩文集》2卷及《江潮论》、《守分说》、《仙岩日录杂效》、《正传录》等。其中尤以《医学纲目》一书为最。此书集《内经》以降历代医家方书、文献及其本人几十年临床经验之大成,全书资料丰富,纲目清晰,选论治方很有法度,前后耗时30年,是李时珍编撰医药巨著《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资料。楼英治病有奇效,民间尊称为“神仙太公”。死后,墓葬在今楼塔镇乌珠荡山脚,至今保存完整。

  • 刘籍

    刘籍

    刘籍,宋代琴家。著有《琴议》一卷。生卒履历不详。

  • 林亿

    林亿

    林亿,北宋医家。任光禄卿直秘阁,精医术。嘉祐二年(1057)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仁宗赵祯命掌禹锡、林亿、高保衡等校订医书,经十余年,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医书的校订工作,并刊印流传,对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学术传播作出重大贡献。如对《素问》一书,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讨源,改错6000余字,增注2000余条,使汉唐以来该书混乱和错漏的情况得到纠正。

  • 刘宝楠

    刘宝楠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清扬州宝应人。


    家寒素。五岁而孤,母乔氏教育以成。早年受业于叔父刘台拱。台拱硕学名儒,德盛礼恭,能令“顽夫骄士”抑然自敛,经其口传身教,宝楠学业日进,修持益坚,以学行闻于乡里。为诸生时,与仪征刘文淇齐名,人称“扬州二刘”。嘉庆二十二年(1817)徙居府城,课徒授业,一度主讲广陵书院,当时缀学之士如刘文淇、包世臣、汪喜孙、吴熙载、梅植之、李兆洛等,皆与之游。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直隶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知县。文安境内,各庄堤岁久失修,遇水盛涨,辄为民害。宝楠遍视堤防,询知疾苦,率民冒雨护堤,堵塞决口;令堤工族丁及民均赴役,执法不阿,工赖以济。在县三载,竟无水患。官元氏时,值岁旱,蝗虫大作,广及二十余里,乃分设三厂,自捐金搜捕净尽,是岁得转丰稔。比调三河,东省兵过境,兵车补给,依例悉由地方摊派,宝楠谓兵多差重,非民所堪,乃遣往通州,以民价雇车应役,民得不扰。在官十六年,衣冠朴素,一如诸生时。官文安日,审结积案千四百余件,每鸡初鸣,秉烛入,进食少许,升堂入座,随鞫随结,毋许胥吏置一词,杜其奸也。以是远近翕然,著循良称。讼狱既简,吏多去籍归耕;曹舍昼闭,或售为书画肆,此诚官衙奇观,亦政清人和之征也。回观宝楠刘公,清廉若是,治绩称最,长守一知县凡16年,而略无升迁,竟老死官舍,此亦封建官场之奇闻也。殁前七日,自撰墓志,乡人私谥曰孝献先生。


    宝楠为学,不矜名,不立异,不持门户之见,虽宗汉学,亦不非毁宋儒。初治毛氏《诗》、郑氏《礼》,后与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陈立相约,各主治一经。宝楠发策得《论语》,阅时二十七载,成《论语正义》24卷,为何晏《论语集解》之后最佳注本。是书据《论语》20篇依次为卷,《八佾》、《乡党》多言礼乐,名目繁夥,乃分《八佾》为2卷,析《乡党》为3卷,书后又疏何晏《论语序》1卷,总为24卷。《论语》于东汉称经,为“七经”之一。东汉郑玄有《论语注》(已佚,清宋翔凤辑得2卷),魏何晏有《论语集解》,梁皇侃有《论语义疏》,宋邢昺有《论语正义》,并为后世所重。刘氏服膺郑学,于皇侃、邢昺两家则多有微辞。以为皇氏所载魏晋诸儒讲义,“多涉清玄,于宫室衣服诸礼,阙而不言”;“邢昺又本皇氏,别为之疏,依文衍义,益无足取”(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叙》),因以“芜陋”目之。乃于道光八年(1828),仿焦循《孟子正义》例,先为长编,凡数十巨册,而后荟萃勘核,折衷取舍。经注文从邢《疏》本,汉、唐、宋《石经》,皇侃《疏》,陆德明《经典释文》各本异文及清人惠栋、陈鳣、臧庸、宋翔凤所辑郑《注》,悉载于疏。“于注义之备者,则据注以释经;略者,则依经以补疏;其有违失未可从者,则先疏经文,次及注义;若说义二三,于义得合,悉为录之”(论语正义·凡例)。可谓博综约取,精微周至。《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云:“书中采择各家学说颇为不苟,故裁断众流而大义已皆该括无疑。良以渊源有自,知之确故择之精也。”“确”而且“精”,一语中其肯綮。其之谓“确”,真知也;其之谓“精”,卓识也。试举例说明之: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邢昺《正义》谓孔子“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浮筏,浮渡于海,而居九夷,庶几能行正道也”。邢氏之失,在未明“海”作何名,“九夷”为何地。刘氏《正义》据《史记·朝鲜列传》,指“海之在辽东者”为勃海,一曰勃澥;而九夷则确指朝鲜。《汉书·地理志》有玄菟、乐浪二郡,皆朝鲜诸部所居,而辖于幽州。东汉应劭注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刘氏据此立言,兼采别说,乃论之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可贵者仁贤之化也。然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此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较之于邢说,著而且明,自是更胜一筹。


    又《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是句难点之一为“滔滔”,何晏《集解》、邢昺《正义》皆未置一辞。而刘氏《正义》辨之曰:“滔滔”,陆德明《经典释文》作“悠悠”,又《后汉书·束修传》、《文选·养生论》、《盐铁论·大论篇》所引,皆作“悠悠”,当是《古论》(西汉古文经学家所传之本);今本作“滔滔”,《集解》从《鲁论》(西汉今文经学家所传本之一)改也。“滔”亦作“慆”,舀声,古音与幽同部,故与“悠”通。此说正其源头,辨其音义,能收言简义明之效。难点之二为“谁以易之”之“易”,邢昺《正义》谓“谁可易之为有道者”,释“易”为“改变”。刘氏以为邢说委曲难详,乃解之曰:“谁以易之,谁谓当时诸侯也。以,与也;易,治也。言当时诸侯无贤者,孔子得谁与治之耶?”是处释“易”为“治”,有变革社会、修明政治之义,与孔子本意至为洽合。


    凡此二例,可略知刘氏为学,其特点有二:一以小学治经。上例之释“海”、释“九夷”,下例之释“滔滔”、释“易”,皆为明证。《念楼集·问经图序》言其心得云:“欲治圣经,先通小学。世有薄小学为不足道者,非真能治经者也。”二以变革为帜志。其旨要盖从《周易》得之,尝谓《易》之道,“主变通”,“所以有变易者,时异势殊,非有变易,则无所救其弊也”(《论语正义·为政》)。然于“因革损益”,其范围犹有不同。若政权之更替,习俗之变易,科技之演化,“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至于“纲常”之道,乃政体之大本,“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知其所言变革,尚有“得”与“不可得”之别。此时代局限使然,未可求之太苛也。宝楠官务剧繁,是书编次泰半,犹未竟,自《卫灵公》以下,命子恭冕续成之。


    宝楠邃于经学,于农田、水利、舆地诸科著述亦丰。又能诗,诗慕三唐,人谓“无事模镌,自然声振”。著述存世者尚有:《释谷》4卷、《胜朝殉扬录》3卷、《文安堤工录》6卷、《宝应图经》6卷图1卷首1卷、《汉石例》6卷;辑有《象求集》5卷二集3卷三集1卷、《杂选》4卷、《清芬集》10卷、《清芬外集》8卷、《宝应文征》不分卷、《宝应诗事》2卷、《刘氏二家诗录》6卷;又有《论语正义补》、《说文杂著长编》、《宝应人物志例传》、《愈愚录》、《愈愚续录》及《念楼集》、《念楼诗稿》等未刊书稿10余种。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