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李炳
李炳(1729~1805),清医学家。字振声,号西垣。仪真(今江苏仪征)人。幼家贫,随师习医,游走湖南、湖北等地。精研医理,且习《易经》,谓“医理在《易》”。诊病极精审,学徒时即能愈其师不起之病。后于苏州、瓜州一带行医,临证数十年,经验甚富,世多传其奇验案。尝谓“肝之本在右,而行于左”,曾遭时医攻讦。其治病立法,亦每与时医相反。乐为贫家治病,常手调其药,而坐验其啜。吴中名医顾雨田、张亮葵等所治不应之症,多能愈之。因苦《金匮》无佳注,乃撰《金匮要略注》二十二卷。又录平生治验之案为《西垣诊籍》。于瘟疫一证尤有心得,尝赞吴又可《温疫论》“疫从口鼻而入”之说,但评其立论著方,不无可议。谓大黄治疫,本于耶律楚材;吴又可立达原饮,易夺人生气。因撰《辨疫琐言》,阐发疫疾诸症(发斑、战汗、寒热等)之机理,每有独到见解。其诊察疫疾,主张“以脉为据,勿尽据舌”。创清气饮方,以清轻开肺、芳香避秽为法。焦循曾集其医案为《李翁医记》上下两篇,刊以传世。门人周金声,继其业。
-
李彣
李彣[wén],字珥臣,清康熙年间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月不详,李自幼体弱多病,而留心歧黄之术,师从当地名医钱塘医派开山鼻祖张卿子、名医潘邓林二人,熟读《内经》、《难经》,又穷年力索仲景之学,认为 “欲入仲景之室而究《伤寒论》之旨者,舍《金匮要略》无由从,于是取而释之” ,撰《金匮要略广注》三卷,成书于1668年以前,首刊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
郎擎霄
郎擎霄(1903—?),安徽怀宁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20世纪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在思想上服膺老庄、托尔斯泰等,曾在国民党立法院任职。持无政府主义立场,因"学"求变,以《学汇》等刊物为平台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1921年南下广州,担任广州国民党宣传部教授以及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秘书处编辑,负责《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月刊》的编辑工作,逐渐从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积极的革命者。1932年到南京任立法院编译处编修,热心学术研究,发表不少关于荒政、风俗研究论著,以"术"守成,为国民政府建设发展献计献策。郎擎霄从"因学求变"到"以术守成"的学术转向,反映出巨变时期知识分子"学"与"用"的人生价值追求。著作颇丰,1924年出版《墨子哲学》《老子学案》,1928年出版《孟子学案》,1934年出版《庄子学案》,另著有《中国民食史》《广东民族之研究》《职业指导大纲》《托尔斯泰生平及其学说》《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史》《诸子学案》等。其中,1924—1934年间写作完成的《墨子哲学》《老子学案》《孟子学案》《庄子学案》四部专著代表郎擎霄诸子学的研究成绩。探究郎擎霄的诸子研究,对于解读这一时期诸子学的发展转型、反思当下的诸子研究、指引诸子学的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李盛卿
李盛卿,字彰五,四川人,云南丽江知府,精医,有《伤寒瘟疫条辨眉批》(1888)、《仲景脉法续注》(1891)、《脉度运行考》(1898)等著作传世。
-
刘钟衡
刘钟衡,清末医家。字时甫。湖南湘乡人。少时涉猎医门方论。每读《内经》所论三焦、膻中,皆感语焉不详,后之学者亦无确论。乃取《内经》及世所流传绘图铜人,证诸亲验,以为大相径庭。后游辰州,得铜人真像秘册及王清任《医林改错》,疑窦遂解,然犹恐有不实不尽之处。光绪十年(1884年)游沪上,得《全体新论》等西医书数种。又先后在台湾、上海充任医官,历览西医图说与模型,知西医于骨肉脏腑逐层剖验,形真体晰。爱照旧册,参以西法图绘脏腑,且宗前贤手足六阴六阳图绘经络部位,缀以歌诀,以标其用,名为《中西汇参铜人图说》(1899年)。此书脏腑,或分图,或合图,悉依西医为体。证诸中医,惟气化功能则合参中外医说,间或引《内经》以衡是非。
-
吕绍元
吕绍元,清医家。号玉峰。金山(今属上海市)人。性格沉静,苦志力学,遂精幼科,踵门求治者日众。辑有《四诊集成》2卷、又与同邑医士陈经国(号南庐)同辑《证治汇辨》 6卷。
-
罗越峰
罗越峰,生平未详。浙江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代名医。藏书甚富,医书尤多,半为其祖敬轩、父履安手录。在行医40年间,有感于疑难病症易为俗医所误,穷乡僻壤缺医少药,故其历十余年,广为搜集各种急症简易之方,并将所得之方分别门类,于1895年编辑成《疑难急症简方》4卷。罗氏重视药物的炮制,首先对所选方剂中的药物进行真伪鉴别,再根据病症和药物本身的性质采取适宜的炮制。为了适应外、伤科用药的需要,创造出新法,如鱼鳞烧末用酒送服,治骨入胸膈作痛;贯众去毛,用醋液浸泡透,再用慢火炒热为末,治赤白带下;黑大豆炒焦研,热酒淋之,去豆饮酒,治男子便血等;紫苏用姜汁、米醋拌匀,水浸透后服用,可治视物不清等。所选方药中采用炒炭者较为普遍。有些毒剧药由于外用和熬制膏药,有时亦直接生用。
-
鲁照
鲁照,清医家。字三桥。尝访求民间方士治病法,谓赵学敏所集《串雅》与其所遇方士所传不同,乃出其二十年间所得方术,精选编成《串雅补》五卷(1825年),补赵学敏之未备,仿走方医术旧例,依次分述一顶(发汗、烧丹)、二串(攻下、毒药)、三抵(偏药、制假药)、四色(拔牙、点痣、熨烙、火罐),另附多种效方成药。后世或将其书与赵学敏所著合为《串雅内外编附补》十二卷。
-
林清标
林清标,字弼侯,号韦亭,妈祖故乡福建兴化府城郊长丰人。他是九牧林林蕴之后,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进士及第,官至知府。祖父辈为举人。父亲中过举人,任过知县,算是出身官宦之家。林清标于乾隆六年(1741)考中举人,后参加会试,未中进士,列为副榜。被派往惠安县,担任教谕,其长子林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官台湾府凤山县教职。著有《苑舫居诗文集》六卷。
-
廖诚庵
廖诚庵,晚清时期人,曾为清光绪或宣统时代太医,江南人士。生平里居未详。著有《廖太医经验辨证录》一书,刊于世。
-
李播
李播,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李淳风父。隋时官高唐尉,以官卑不得志而弃官为道士,自号黄冠子。有文学,通天文历算。与王绩、吕才等为友。著作有《老子注》、《方志图》及《天文大象赋》一卷、又有文集一○卷。今仅存《天文大象赋》见《续古文苑》卷三,有苗为注。《全唐诗》卷七七三存诗一首,余皆佚。事迹见《旧唐书》卷七九《李淳风传》。
-
罗世瑶
罗世瑶,清代医生。湖南新化人。著《行军方便便方》三卷(1852年),采录古今医方及笔记中简便验方,以方便行军中医疗救护之用,亦可用以自疗疾病。
-
廖莹中
廖莹中(?—1275),宋末词人。字群玉,号药洲。邵武(今属福建)人。登进士第。初为贾似道幕客,为贾氏馆中最主要的文人。开庆元年(1259)贾似道向忽必烈乞和,请纳币称臣,廖作《福华编》予以歌功颂德。宋度宗时,贾似道擅权,廖莹中为之出谋划策,并代决政事。尝除太府丞,知某州,皆不赴。好书法,咸淳中,命善工翻刻淳化阁帖、绛州潘氏帖,以真本丹书入石,皆逼真。又尝刻《昌黎先生集》和《河东先生集》,称世彩堂本。贾似道待罪还越,日惶恐不安,馆客皆散去,独廖莹中仍朝夕相从。德祐元年(1275)七月一夕与似道痛饮终宵,悲歌雨泣,五更归舍,服冰脑而死。(见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其诗文多不传。《西湖游览志》所载数篇,“皆谀佞语耳,不为工也”(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全宋词》辑其词2首,[木兰花慢]《寿贾师宪》阿谀贾似道,竟有“一时几多人物,只我公、只手护江山”之语;唯长调[箇侬]1首,贺裳《皱水轩词筌》称为“颇富艳”。此调盖创始于廖莹中,《词谱》谓“此调只此一词”。廖莹中另有《江行杂录》1卷,今存,有《说郛》(宛委山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版本。
-
梁世昌
梁世昌(1886-1979),字午凤,城厢人,清庠生。1907年留学日本同文书院,毕业回国后,追随孙中山在广州工作。1926年与陈勉恕支持县城进步知识分子成立丙寅学会,会众推梁世昌为学会常务理事。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陈勉恕和梁世昌都被列名通缉,避居城西青云村,后乔装商人,步行到北海,乘船去香港。到港后,通过陈的介绍,梁世昌和俞作柏相识,深得俞的信赖和器重。1929年春,李明瑞、俞作柏拥兵联蒋反对新桂系,成立广西省政府,俞作柏任广西省主席,委任梁世昌为其私人代表和广西省财政厅长,多次奔走于南京、香港、武汉和李明瑞、杨腾辉联系倒蒋事宜。俞、李反蒋失败,他寓居香港九龙。1979年病故。
-
梁廉夫
梁廉夫,清医学家。字子材。广郁(今广西贵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副贡,曾任灵川县教谕、百色厅学正,迁南宁府教授。后解职归里,日以书史自娱,尤精于医。为人乐善,诊病每获良效。晚年选取前人所著方论,择其辨证确切、药皆常见者,删繁就简,参以己见,撰《不知医必要》四卷(1880年),通俗明了。
-
刘霦
刘霦[bīn](1621年5月20日—?),字潜夫,号玺楚,北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渡口村人,清朝政治人物。刘霦个性孝友,为诸生时孝顺侍奉双亲得欢心,是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顺天乡试举人,三年(1646年)丙戌科进士,先在吏部观政,后获授武陟知县,勤于安抚经历战乱的平民,又打通河水以救旱灾,改任文县知县,重修地方文庙、拆毁淫祠觉醒愚民,表彰灵石以开乡试,立八比法宽限期劝输,同时增补县志,广集生童给予食廪,按时教学,使当地文风变改,又改建阴平桥、设置建靖江楼控制番民;文县土地贫瘠,他到任后劝喻务农、教种庄稼,到丰年时则上请免除屯卫逃亡的户口,代缴积欠钱粮。
之后刘霦升任随州知州,除却荒粮、讨平流寇,请求豁免军需二十万以安定随州民众,于成龙称赞他实心实政,不久他入朝任职礼部员外郎,康熙十五年(1676年)会试正值三藩之乱,云南、贵州士子到京赴考,同僚以为有伪打算拒绝,他却让两地举人入场。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自工部郎中外转浙江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政,谢绝请托,提拔才俊不遗余力,而未能中举者均解囊给与援例,三次乡试及会试担任同考官,并担任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武乡试正考官,人们皆知他有藻鉴之识。
刘霦生平外和内刚,老成持重,同乡李霨、魏象枢皆称为畏友,辞官回乡后谦逊有礼,持家俭朴、恬静耿介,不再出现在公庭,又乐善好施,和睦宗族、周济贫者,三次出粟赈灾于所,又在东边渡口村聘师教学,仕宦三十八年声誉卓著,家居六年多行善,文县入祀名宦祠,死后高阳县入祀乡贤祠,孙刘柟曾任江南安徽布政使。
-
刘信甫
刘信甫,一作信父,南宋医家,名明之,号桃溪居士,福建桃溪(今福建省龙岩市)人。生活于南宋嘉定年间,自幼习儒,屡摈名场,壮志难就,乃敛经济之心,转为活人之谋。及长,长期远游,救治四方。凡所用药取效者,及秘传妙方,皆随手抄录,尝辑《活人事证方》二十卷,嘉定丙了(1216年)由叶棠伯作序行世。又有《新编类要图注本草》四十二卷,亦传。
-
刘峻
刘峻(463~522),南朝齐梁间学者、文学家。字孝标。祖籍平原(今属山东)。父刘珽,在刘宋时官至始兴内史。宋明帝泰始初年,今山东一带被北魏所攻克,当时刘峻尚在幼年,随母居于家乡,被人掠卖到中山(今河北定县),后来又被迫迁徙到桑乾,至齐武帝永明年间才回南方。刘峻从小好学,曾为《世说新语》作注,收集材料颇为丰富,至今受人重视。他的诗文也都有传诵之作。但生平坎坷,在仕途上很不得志。死后门人谥曰玄静先生。
刘峻的文在南朝作家中颇具特色,其代表作为《辨命论》和《广绝交论》。《辨命论》的主旨是说明人的穷通都有"天命"决定,既非人事,也不是鬼神所能影响的。据他说:"夫通生万物则谓之道,生而无主,谓之自然。自然者,物见其然,不知所以然。"人的贫富贵贱,并不是有什么神在那里有意识地安排,所以"生之无亭毒之心,死之岂虔刘之志:坠之渊泉非其怒,升之霄汉非其悦"。他列举了历史上有的人为善得福,有的人反而得祸,有的人为恶致祸,有的人反而得福。他说:"为善一,为恶均,而祸福异其流,废兴殊其迹,荡荡上帝,岂如是乎!"所以,他并不承认上帝的存在,而只是某些不可知的偶然性,构成了人们各各不同的命运。这种论点实际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士大夫在遭受压抑而无可奈何情况下的怨愤。
他的《广绝交论》则对南朝士大夫们的"人情世态"作了无情的暴露和鞭挞。刘峻在梁初,颇受任昉的赏识。任昉死后,其子生活贫困,当年的友人却很少加以照顾。刘峻对此大为不平。他的《广绝交论》即由此而发。文中将世间所谓"交谊"不可信赖的情状,进行分类,认为世上的交谊共有五种:"势交"(依附有权势的人);"贿交"(趋奉有钱人);"谈交"(结交有名的人希求称誉);"穷交"(彼此不得志,互相利用,一旦得志便忘了交情);"量交"(考虑和对方结交,可以得到好处)。他认为这五种结交的动机都是由私利出发,"谋而后动,毫芒寡忒",而不是什么真正的友谊。他对这虚伪的"五交"一一作了绘声绘色的形容。例如他写到"量交"时,就形容那些热中势利的人,对有道德的好人反而"视若游尘,遇同土梗";而对于品质恶劣的坏人,只要对自己有利,也可以"匍匐逶迤,折枝舐痔,金膏翠羽将其意,脂韦便辟导其诚"。这种对当时世态的揭露,显然已经不纯粹局限于任昉生前的某些友人,而是涉及了整个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心理状态和道德面貌。因此这篇文章成为南朝骈文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他还有一篇《自序》,专写一生的坎坷和不幸。但现今残存的一段,只是本文末尾部分,类似史传的论赞。此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刘峻的诗,今存者不多,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仅录存4首。大抵以写景见长,其中如《自江州还入石头诗》,流露了失意的牢骚和归隐思想;《始居山营室》,更是以隐逸和游仙为基调,诗的风格比较古朴,接近晋宋,跟当时文人的诗风不大一样。
《隋书·经籍志》录刘峻集6卷,今已亡佚。
-
柳长源
柳长源,朝鲜王朝英祖、正祖时期的学者,生卒年不详,字叔远,号东岩,全州人。品德高尚。精通诸子百家。晚年在李象靖的门下致力于学问、著书。著作有《四书纂注增补》32卷和《四书小注考疑》等。
-
刘吉人
刘吉人,清代医家。原名刘恒瑞,号丙生。生平履贯欠详。有较多医着留世,其中《察舌验症新法》、《六淫直经》、《伏邪新书》、《外科学讲义》、《经历杂论》。此外,还选录校勘《丹溪脉诀指掌》。均有刊本行世。
-
来集之
来集之(1604年—1682年),初名伟才,又名镕,字元成,号倘湖、元成子,萧山长河人,来继韶之子。幼聪颖过人,就读于冠山西隐寺,弱龄即通五经、诗词。明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o年)进士。官安庆府推宫。迁兵部主事,南明福王时官至太常寺少卿。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隐居倘湖之滨,课耕读以自给。集之精于《易》,尤工曲,所作有杂剧《蓝采和长安闹剧》、《阮步兵陵廨啼红》、《铁氏女花院全贞》,上三剧总名《秋风厨三叠》,《挑灯剧》、《碧纱笼》及《女红纱》各一本。《曲录》他著有《倘湖樵书》、《博学汇书》、《读易偶通》、《易图亲见》、《卦义一得》、《春秋志在》、《四传权衡》、《倘湖文集》、《南行偶笔》、《南行载笔》、《倘湖近刻》、《倘湖诗余》一卷及《樵书初编》、《樵书二编》等著作,《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又能词,词风慷慨悲壮,其《应天长 江东遗事》十首,赞颂明末抗清殉难的10位烈士,怒发冲冠,正气浩然。唯其词多不合律,是为其短处。
-
李睟光
李睟光(朝鲜语:이수광,1563年-1628年)是韩国朝鲜的文臣及外教官,性理学者,实学者和作家。字润卿(윤경),号芝峰(지봉),谥号文简(문간)。韩国性理学和实学及过渡期的人物。生于“嘉靖癸亥年”二月四日(即公元1563年);“六岁读章句,受学于家庭”,“十二稍属文,通四书五经”,即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到12岁已经通晓《四书》、《五经》等古代文化精粹;13岁入成均馆学习;16岁(万历戊寅即1578年)参加进士科考试得中,由此少年得志,名声远播;17岁时(万历己卯,即1579年),其父(李希俭)去逝(时为兵曹判书赠领议政),可谓少年失诂;20岁(万历壬午,1582年),其所作文章受到当时执掌文柄的李珥(栗谷)的赏识,登进士第冠首;23岁(万历乙酉,1585年)擢大科,为正言兼制教,从此开始走上仕途。万历庚寅(1590年),作为书状官,赴北京祝贺大明千秋节,回归后任黄海道都事;1591年冬,升迁为吏曹左郎;1592年(壬辰四月)倭寇入侵,壬辰战争爆发。此时他被任命为“防御使从事”前赴岭南(庆尚道);1594年(甲午)起,为“宣谕御史”入北道,又为“备边郎”,又为“都司迎慰使”等;1595年(万历乙未),时年32岁,为右承旨兵曹参知;1596年,因病辞职归养;1597年(丁酉八月),因“皇极殿灾”,其作为进慰使前去北京,中途(“箕城渡关河时”)因病重,耽搁了行程;1598年春(正月)还朝,又被任命为右承旨,后迁为吏曹参议;1599年冬,因柳西迥事件被牵连,降职为大司成;1600年(庚子)夏,受“献纳”(官职)李尔瞻一而再再而三谗垢,遂辞官;1601年(辛丑)春复职,考校《周易》,又作《玉堂草教书》,又做都司迎慰使(“明皇太子册礼成,诏使将至”);1602年夏,复拜副提学,与诸儒校正《周易颜解》;1603年(癸卯)夏,校正《史记》;1604年(甲辰)夏,又升迁为兵曹参议大司成,冬被谗,外放为安边府使;1606—1608年,因病重,辞去官职,“作废二年”;1609年,复职;1611年(辛亥)8月到1612(壬子)年5月,因光海君谴使,奏请世子冠服,被任命为副使,去北京。在“留馆一百四十日”期间,与安南、琉球、暹罗使臣交往,留下《安南使臣唱和录》、《琉球使臣赠答录》二卷;“癸丑之祸”(1613年)后,出任顺天府使;“癸亥反正”(1623年3月)后,得仁祖器重,直至大司宪。于“崇祯戊辰”(即公元1628年)“至十二月十六日终于寝”,“春秋六十有六”。李睟光从23岁直到逝世,为官四十四年,屡经事变,屡遭坎坷,直至鞠躬尽瘁。著作有《芝峰类说》《采薪杂录》《秉烛杂记》《纂录群书》《芝峰集》《采薪杂录》《秉烛杂记》《纂录群书》《解警语杂篇》《剩说余篇》《升平志》等。
-
赖瑜
赖瑜,日本新义真言宗僧人。字“俊音”,纪伊人。世称“中性院法印”、“甲裴法印”、“甲裴阿阁梨”等。出家高野山,从大传法院道悟学法。建长初年在南都东大寺、兴福寺修学,并从仁和寺经瑜学广泽流。其后回高野山从事著述工作,不久又从木幡观音院真空、醍醐极恩院宪深传秘密口诀。文永三年(1266)任大传法院学头,在该院修建僧房中性院居住。自此著述、讲学更勤,声誉日广。由于大传法院的威势遭到金刚峰寺僧众的嫉妒,讲席屡受干扰。正应元年(1288)遂将大传法院和密严院迁到根来山,修传法大会,同时创立新义作为永久教则。嘉元二年(1304)正月入寂。元文(1736—1741)初年被追封为僧正。其法流被称为“中性院流”。有关教相和事相方面的著作甚多,总共有一百余部三百余卷,由此确立了新义派教学基础。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