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峻

- 姓名:刘峻
- 别名:字孝标
- 性别:男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山东
- 出生日期:463
- 逝世日期:522
- 民族族群:
刘峻(463~522),南朝齐梁间学者、文学家。字孝标。祖籍平原(今属山东)。父刘珽,在刘宋时官至始兴内史。宋明帝泰始初年,今山东一带被北魏所攻克,当时刘峻尚在幼年,随母居于家乡,被人掠卖到中山(今河北定县),后来又被迫迁徙到桑乾,至齐武帝永明年间才回南方。刘峻从小好学,曾为《世说新语》作注,收集材料颇为丰富,至今受人重视。他的诗文也都有传诵之作。但生平坎坷,在仕途上很不得志。死后门人谥曰玄静先生。
刘峻的文在南朝作家中颇具特色,其代表作为《辨命论》和《广绝交论》。《辨命论》的主旨是说明人的穷通都有"天命"决定,既非人事,也不是鬼神所能影响的。据他说:"夫通生万物则谓之道,生而无主,谓之自然。自然者,物见其然,不知所以然。"人的贫富贵贱,并不是有什么神在那里有意识地安排,所以"生之无亭毒之心,死之岂虔刘之志:坠之渊泉非其怒,升之霄汉非其悦"。他列举了历史上有的人为善得福,有的人反而得祸,有的人为恶致祸,有的人反而得福。他说:"为善一,为恶均,而祸福异其流,废兴殊其迹,荡荡上帝,岂如是乎!"所以,他并不承认上帝的存在,而只是某些不可知的偶然性,构成了人们各各不同的命运。这种论点实际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士大夫在遭受压抑而无可奈何情况下的怨愤。
他的《广绝交论》则对南朝士大夫们的"人情世态"作了无情的暴露和鞭挞。刘峻在梁初,颇受任昉的赏识。任昉死后,其子生活贫困,当年的友人却很少加以照顾。刘峻对此大为不平。他的《广绝交论》即由此而发。文中将世间所谓"交谊"不可信赖的情状,进行分类,认为世上的交谊共有五种:"势交"(依附有权势的人);"贿交"(趋奉有钱人);"谈交"(结交有名的人希求称誉);"穷交"(彼此不得志,互相利用,一旦得志便忘了交情);"量交"(考虑和对方结交,可以得到好处)。他认为这五种结交的动机都是由私利出发,"谋而后动,毫芒寡忒",而不是什么真正的友谊。他对这虚伪的"五交"一一作了绘声绘色的形容。例如他写到"量交"时,就形容那些热中势利的人,对有道德的好人反而"视若游尘,遇同土梗";而对于品质恶劣的坏人,只要对自己有利,也可以"匍匐逶迤,折枝舐痔,金膏翠羽将其意,脂韦便辟导其诚"。这种对当时世态的揭露,显然已经不纯粹局限于任昉生前的某些友人,而是涉及了整个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心理状态和道德面貌。因此这篇文章成为南朝骈文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他还有一篇《自序》,专写一生的坎坷和不幸。但现今残存的一段,只是本文末尾部分,类似史传的论赞。此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刘峻的诗,今存者不多,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仅录存4首。大抵以写景见长,其中如《自江州还入石头诗》,流露了失意的牢骚和归隐思想;《始居山营室》,更是以隐逸和游仙为基调,诗的风格比较古朴,接近晋宋,跟当时文人的诗风不大一样。
《隋书·经籍志》录刘峻集6卷,今已亡佚。
猜你喜欢的书
续世说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孔平仲撰。本书编集南朝刘宋至五代间朝野遗事,以续刘义庆《世说新语》,故名。有《宛委别藏》本、 《守山阁丛书》本、 《粤雅堂丛书》本等、十二卷,三十八篇。旨在增广《世说新语》,续其所未备,故名。内容多记叙自南朝宋至五代后周历代君臣的言行,兼及神仙鬼怪之事,保存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资料,对士族的纵欲亦有所非议。本书依刘义庆《世说新语》体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目,所记时代则承《世说》,自刘宋至五代。著者为撰此书,“囊括诸史,派引群义,疏剔繁辞,揆叙名理”(秦果《序》),较广泛地收采了这一时期士大夫的轶事。
台案汇录庚集
本书分五卷,为清代台湾关系档案汇录第七集,称为「台案汇录庚集」。前三卷,由「明清史料」戊编辑录而得;后二卷,采自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间之「廷寄」。前后两部分,统属林爽文事变之原始资料。卷一至卷三,共收一百七十五件,其中多数为奏折、少数为上谕。按此事变起于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彰化失守、终于五十三年二月庄大田被擒。而此一百七十五件中,祇有五十余件属于此一期间之文件,余均为事后所谓「善后事宜」诸案。卷四至卷五,共收一百八十件,统属上谕。自五十二年八月五日迄五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军机大巨大学士阿桂与和珅直接寄与钦差协办大学士总督将军公福康安及其少数参与台湾军事长官上谕共一百九十一件(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曾予印行;题曰「廷寄」,列为「台湾丛书」第四种);但其中有「明发」上谕十一件已见于前述「明清史料」戊编并已收入前三卷,因仅录如上数。此等「廷寄」上谕原不公开,如非福康安后人保存(或录存副本);或许永无流传。因此,其史料价值甚高。关淤「林案」文献,分见于本丛刊已不少;其中较详尽者,当以第一○二种「钦定平定台湾纪略」为最,足资参阅。
增慧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大慧菩萨住于须弥山顶,由童子相菩萨之请,说此咒。
佛名经(三十卷)
三十卷佛名经,系依据十二卷佛名经,合糅大唐内典录卷九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所载之经律论及贤圣集录等之题名,以及大乘莲华宝达问报应沙门经等伪经而成者。此经相当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伪妄乱真录所列之十六卷佛名经,该经于唐代俗称‘马头罗刹佛名’,开元释教录论述其为伪经。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说般若菩萨之咒与观门者。
出三藏记集
现存最早的佛经目录。又称《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记集》、《出三藏集记》、《出三藏记》,简称《僧祐录》。南朝齐梁时僧佑撰。15卷。出,即译出;三藏指经、律、论3种佛书,记集,是记录、汇集之意。记录了东汉至梁所译经卷、律、论等目录、序记以及译者传记等。此书为簿记体,书前有总序,下分4个部分:一撰缘起。说明佛经的起源和译经的始末;二铨名录。以经所出之时代,译者分类标明历代出经的名目。三总经序。记述众经的前序与后记,由此可考知译经的时间、地点、过程、译者及经义内容等。四述列传。记载历代僧人的传记,是现存最早的僧传。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对南朝译经记述颇为详细,亦保存东晋释道安经录原文。书中还存有各代帝王士庶与诸名僧关系的史料。有宋、元、明、南北藏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