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

- 姓名:周济
- 别名:字保绪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荆溪(江苏宜兴)人
- 出生日期:1781年
- 逝世日期:1839年8月11日
- 民族族群:
周济(1781年——1839年8月11日)清代词人、词论家。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止庵。荆溪(江苏宜兴)人。少能属文,常与包世臣议论经世之学。曾研习兵书,兼习击刺骑射。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官淮安府学教授。因与知府不合,称疾归,客居宝山、京口、扬州等地,后隐居金陵春水园,潜心著述。晚年复任淮安府学教授。
周济为常州词派理论家和代表作家。他论词继承、发展了张惠言“意内言外”之说,批评浙西词派以姜、张为宗、寄兴不高的弊病,主张词应与诗有同等地位,“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强调词不仅要寄托身世之感,还应具有忧国忧民之情(见《介存斋论词杂著》),要求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同时,他除注意雅俗、情景等概念之外,还注意到意与境、气与骨、韵与味、郁勃与放旷、神理与迹象等词学现象。这些理论,对后世词学影响颇大。周济的词作多以写景咏物,寄托幽怨深挚的情思,但词意隐晦,难解其旨,有的甚至近于词谜。其中也有一些意境浑融的作品,如〔渡江云〕《杨花》,一改前人咏杨花时对杨花飘零遭际的悲叹,而以豪壮之语出之:“凭栏极目,荡春波,万种春情。”谭献说此词“怨断之中,豪宕不减”。再如〔蝶恋花〕咏柳絮:“柳絮年年三月暮,断送莺花,十里湖边路。”“烟里黄沙遮不住,河流日夜东南注。”从柳絮纷飞写起,最后落在滚滚东去的江河上,表现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境界开阔,笔力峭拔,词意隐晦朦胧,别有一种魅力。他也能诗,但成就不及词。周济还能文。他的一些史论文章,颇多有识之言;而政论文章则多“书生之见,迂阔难行”(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卷13)。
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晋略》等,并选有《宋四家词选》。
猜你喜欢的书
济生方
方剂学著作。又名《严氏济生方》。10卷。宋·严用和撰于1253年(宝祐元年)。内容包括中风、中寒、中暑等内、外、妇科疾病79篇。每篇先述病候,后记方剂,总收医方450余首。选方多经作者试用有效,因此切于实用。
李鸿章传
梁启超在维新时期、旅日时期、民国期间撰写了大量的人物传记,《李鸿章传》是其中的代表作。梁启超以李鸿章为代表来展现晚清四十年之历史,文中体现着梁启超“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的撰述旨趣,通过对李鸿章一生之行事的叙述来表现出晚清军事、洋务、外交三方面的大事记,故不同于旧史将历史描绘成“人物之画像”,可视为其新史学思想在人物传中的体现。《李鸿章传》的表现形式是以章节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裁加以呈现,并附有“序例”“绪论”“结论”,从而显示出与“中国旧文体”的不同,开启了中国近代评传体的先河。
四书管窥
元史伯璿(字文玑)撰。该书见于秘阁书目者五册。杨士奇《东里集》则称有四册刻版在永嘉郡学。永嘉叶琮知黄州府又刊,置于府学。是明初印行已有二种版本。然刻版皆散佚不传。故朱彝尊《经义考》注云,未见。此本乃毛晋汲古阁旧抄。《大学》、《中庸》、《孟子》尚全,唯《论语》缺《先进》篇以下。然量其篇页,厘面析之,已成八卷。《经义考》乃作五卷,或误以五册为五卷。是书引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胡炳文《四书通》、许谦《四书丛说》、陈栎《四书发明》、倪士毅《四书辑释》及饶鲁氏张栻氏诸说,取其与朱子《四书集注》异同者,各加论辨。诸说之互相矛盾者,亦为条列而厘订之。如《大学》“君子有大道”。《章句》“道,谓居其位而脩己治人之术也”。饶鲁氏谓“大道,乃絜矩之道”。该书认为:“《章句》兼体用说,饶氏只就用上言,以上文‘先慎乎德’之意推之,则《章句》之说有据。”又如《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谰章”。《发明》引张氏说,以几谰为谰于未著,又引饶氏说,以不违为且顺父母意思,不可与之违逆。《发明》自谓张南轩、饶双峰不妨自为一说。该书认为:“二说皆《语录》之所不取,《发明》又引之何耶?大凡说经贵得其旨,得其旨则一说足矣,兼存异说,只惑人耳。若以为有补于世教而取之,则当自为书,不当附在圣经之后也。”书凡三十年而后成。此书与刘因《四书集义精要》略同,而更为重视别白。其中考朱子著述最多,辨说亦最多。虽其间不免有舛异疏误,然于朱子之学,颇有所阐发。有《四库全书》本。
佛学问答类编
问: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是何等事?(余萍)答:大事者,生死也。请细思想,人间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惟此事独佛能了之,所以应世,来为众生解决此事也。
介庵进禅师语录
《介庵进禅师语录》,十卷,清 悟进说,真理等编,附源流颂。收上堂、示众、小参、拈古、颂古、行实、机缘、问答、垂问、佛祖赞、自赞、法语、书问、偈颂、疏引、序跋、箴铭、佛事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凡九十卷。唐代澄观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略称随疏演义钞、华严大疏钞、演义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澄观曾撰有八十华严之注释书,即华严经疏六十卷(又称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该书与法藏之探玄记同被称为华严经注释之双璧。其后,再将华严经疏详为解说,敷衍而成本书。本书前九卷系著者之华严思想纲要,即本书之‘玄谈’部分,素来备受重视。华严经疏演义钞三十卷,即由本书之玄谈部分别出而成。全书分为四部分:(一)总序名意,释大疏之自序。(二)归敬请加,释大疏之归敬序。(三)开章释文,广逐疏之本文,次第释之。(四)谦赞回向,略解末尾之流通偈。先详释教起因缘、藏经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局、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经题等九科玄谈,后则依经文而作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