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瑜

- 姓名:赖瑜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赖瑜,日本新义真言宗僧人。字“俊音”,纪伊人。世称“中性院法印”、“甲裴法印”、“甲裴阿阁梨”等。出家高野山,从大传法院道悟学法。建长初年在南都东大寺、兴福寺修学,并从仁和寺经瑜学广泽流。其后回高野山从事著述工作,不久又从木幡观音院真空、醍醐极恩院宪深传秘密口诀。文永三年(1266)任大传法院学头,在该院修建僧房中性院居住。自此著述、讲学更勤,声誉日广。由于大传法院的威势遭到金刚峰寺僧众的嫉妒,讲席屡受干扰。正应元年(1288)遂将大传法院和密严院迁到根来山,修传法大会,同时创立新义作为永久教则。嘉元二年(1304)正月入寂。元文(1736—1741)初年被追封为僧正。其法流被称为“中性院流”。有关教相和事相方面的著作甚多,总共有一百余部三百余卷,由此确立了新义派教学基础。
赖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活动家和理论家孔多塞著。1795年巴黎出版。此书被称之为“18世纪的最后遗嘱”。作者将此书写成反映全面历史的书籍,并从中概括出从原始时代到法国革命的人类精神。书中揭示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各种痛苦是各种坏制度造成的,人类最终将使自己从中解放出来。书中指出,研究历史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显示人类原先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怎么样;另一个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弄清楚并推动未来进步。孔多塞论述说,进步的主要障碍是各种偏见,而政权世袭制,妇女的社会不平等和宗教都造成了恶果的谬见,阻碍人类进步。作者思考了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原始社会的野蛮无知到科学文明的启蒙和政治自由。他分辨了9个历史时代,并且预言第10个时代,从法国革命结束开始,代表人类精神的未来发展。大致说来,第1个时代开始于史前人类,人们开始信仰各种超自然力量。第2个时代,艺术和科学得到发展,各种原始制度创立起来,第3个时代是农业时期,它随着字母的发明而结束;第4个时代是希腊人占优势的时期;第5个时代直到中世纪,其标志是数学和医学的进步以及罗马人的兴起;第6和第7个时代指中世纪,这是灾难性时期,宗教偏见和宗教迫害是其特征;第8个时代,主要标志是印刷术的发明,美洲的发现,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第9个时代是从笛卡儿到法国革命,其特征是理想时代的到来。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作者论述了人类的未来。他确信医学的发展将驱除病魔延长寿命;战争将被看成是最大的罪恶;自由贸易将伴随着商业和工业自由而产生;男女之间权力不平等的偏见将被铲除;全民教育制度将建立起来等等。此书出版以后,得以广泛流行,除法国各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外,英国、德国等地方都有译本出版。此书影响之大,以至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19世纪的社会哲学并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百夷传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地区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风情物产、宗教信仰。旁及蒲人、阿昌、哈剌、缥人、缅人、哈杜、怒人、古剌、结些等族。是明初记述西南少数民族史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因作者亲历其境,是实地见闻之记录,所以历来为编修地方史志、私人著述广泛引用。有多种抄本传世,有1939年江苏图书馆影印本。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应梁《白夷传校注》。
七破论
陆子既闻性命之学于圣师,四方之士,有就陆子而参道者。坐而与之言,不契,往复与之辩。
投辖录
宋代文言志怪小说。南宋王明清撰。一卷,有涵芬楼辑《宋人小说》本。 《说郛》本仅存序及四则,不全。本书是作者早年的著作,其自序作于绍兴己卯(1159),时年三十三岁。自序称所录为“齐谐志怪”一类“新奇事”,书中内容足以使“坐客愈忻怡忘倦,神跃色扬,不待投辖,自然肯留”,故以之名书。各则末间注所得闻者的出处。所记以北宋间故事为多。如《蓬莱》一则,记真宗引群臣入一小殿,殿后假山中有山洞,其中重楼复阁,俨然仙境。
孟子传
二十九卷。宋张九成(1092—1159)撰。张九成字子韶,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反对秦桧和金,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庭,一贬再贬。自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谥文忠。其学术思想宗程门理学,曾师事杨时,但受佛教影响,有援佛入儒之意,被朱熹指为“阳儒阴释”、“洪水猛兽”。有《横浦文集》、《孟子传》等著述。《宋志》载张九成《孟子传》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张九成《孟子解》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九成《孟子解》十四卷,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孟子解》十四卷,或作《孟子解》、或作《孟子传》,或十四卷、或三十六卷,是同一书卷帙分合不同。《四库提要》以为《文献通考》卷数传写有误,实属臆断。九成之前有冯休《删孟子》、李觏《常语》、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郑厚(字叔友)《艺圃折衷》诸书,皆掊击孟子。九成此书特别阐发义利之辨,认为孟子尊王道、贱霸道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全书致力于阐发宏旨,并不笺释文句,类似论体。言辞切近事理,少空寂之语。《四库提要》称此书“在九成诸作中,此为最醇”。该书传本很少,宋刻本、元明本均已不传,四库底本及清琴川毛氏影宋抄本,今归南京馆,并非全本,只二十九卷。
大般涅槃经(北本涅槃经)
亦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原经一般认为是在公元3~4世纪之间(或说2~3世纪),产生于克什米尔地区。主要阐述佛身常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以及涅槃、常乐我净等大乘佛性思想,强调佛性的永恒性和众生成佛的普遍性。传入中国后影响甚大,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专门研习此经的涅槃师,形成涅槃学派,出现多种注疏。此经汉译本相传在昙无谶之前已有3种,均早佚。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共译此经初分为6卷,相当于昙译本的前10卷。南朝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以昙译本为主,并依法显译本增加品目,改为25品36卷,世称“南本涅架经”。昙译本13品40卷,世称“北本涅槃经”。另有藏文译本,依据汉译本重译而成。梵文残本在日本、中亚均有发现并刊行。此外,“南本涅槃经”还被全部译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