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和

赖和
  • 姓名:赖和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彰化市人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43年
  • 民族族群:

赖和(1894年—1943年),台湾小说家。原名赖河,字懒云。笔名甫三、安都生、走街先、灰等。男。台湾彰化市人。著名的爱国者、不屈的民族运动斗士、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生于一个具有民族思想的家庭。1907年入小逸堂,在彰化名师黄其倬门下攻读汉文。1910年考入台湾医学校。1914年毕业后在嘉义病院行医两年。1916年在彰化开设赖和医院。1917年进厦门博爱医院当医生,在此期间接受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洗礼。1919年重返彰化后便积极投身于民族运动和新文学运动。1921年参与筹建台湾文化协会,当选为理事。1925年与陈虚谷等创立流连思索俱乐部。1926年主编《台湾民报》文艺栏。1927年与陈绍馨、陈虚谷等成立新生学会。1928年任新成立的台湾民众党干事。1930年与许秀湖、黄呈聪等创办《现代生活》,与杨克培、谢阿女、王敏川等创办《台湾战线》。1931年秋与郭积生、叶荣钟等创建南音社,并于次年发行《南音》文学半月刊。1932年任《台湾新民报》学艺部编辑。1934年台湾文艺联盟成立,当选常务委员,在第一次常委会上被公推为委员长,因执意不受,才改选他人。1935年底《台湾新文学》创刊,被邀为编辑。1937年殖民当局全面禁止报刊汉文栏出版,他在1939年又与杨守愚、陈虚谷、蘅秋等人成立应社,以汉诗唱和创作,坚持文艺斗争。他屡受殖民当局迫害,1923年底因“治警事件”被判刑入狱,1938年又被勒令停业半年。但坚贞不屈,一生坚持只穿汉服,用中文写作,以此来昭示民族节操和对殖民同化政策的蔑视。1941年12月8日,再次被捕入狱约50日,因心脏病日重,次年1月被保释出狱。1943年1月31日病逝。同年4月《台湾文学》第3卷第2号编辑了《赖和先生追悼特刊》,杨守愚、朱点人等著名台湾作家都撰文哀悼这位台湾新文学的领袖。深受其惠的彰化百姓尊其为“彰化妈祖”、“城隍爷”。1958年赖和被诬,遗骨被迁出忠烈祠。经过各界正义人士的抗争,26年后宣布“平反”。1984年4月25日“赖和先生九十冥诞暨平反纪念会”在彰化隆重举行。赖和是台湾新文学的重要倡导者,新旧文学论战时,他发表《读台日纸的〈新旧文学之比较〉》和《答复〈台湾民报〉特设五问》等文,与张我军同声相应,为新文学的登台摇旗呐喊。他编辑了一大批新文学报刊,为新文学辟出了创作的园地,并培养了杨逵等一大批文学新秀。他更用自己的辛勤创作,为台湾新文学奠定了基石。赖和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缩影”,文学应“以民众为对象”,“忠忠实实的替被压迫民众去叫喊”,“嘹亮地吹奏激励民众前进的进行曲”。据目前资料统计,他一生创作有短篇小说15篇,新诗13首,散文、随笔、序文等16篇以及旧体诗词百余首。小说有《斗闹热》(1926)、《一杆秤仔》(1926)、《不如意的过年》(1928)、《蛇先生》(1930)、《雕骨董》(1930)、《棋盘边》(1930)、《辱》(1931)、《浪漫外记》(1931)、《可怜她死了》(1931)、《归家》(1932)、《惹事》(1932)、《丰作》(1932)、《善讼人的故事》(1934)、《一个同志的批信》(1935)、《赴了春宴归来》(1936),新诗的篇目为《觉悟下的牺牲》(1925)、《流离曲》(1930)、《生与死》(1930)、《新乐府》(1930)、《农民谣》(九则)》(1931)、《灭亡》(1931)、《南国哀歌》(1931)、《思儿》(1931)、《低气压的山顶》(1931)、《相思歌》(1932)、《呆囝仔》(1935)和《祝〈晓钟〉的发刊》、《饲狗颔下的铜牌》。以上作品和散文、杂感、旧诗等除遗稿外均散见于报刊。1979年李南衡辑为《赖和先生全集》出版。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最高。《斗闹热》和《一杆秤仔》被称为是台湾新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创作暴露了殖民统治的暴戾专制的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反映了台湾劳苦民众的悲惨命运,歌颂了觉醒者的反抗斗争,抨击了没落者的颓废堕落。他的作品充满着反帝反封建的无畏战斗精神和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具有刚毅的写实主义风格。他往往在对比中组织情节冲突,展开人物描写。用反讽手法刻画反面人物的嘴脸。语言朴素且大量使用台湾方言,这与台湾的人物、环境描写一起融成了浓郁的乡土色彩。代表作《善讼人的故事》原载于1934年《台湾文艺》第2卷第1号。小说取材于清代民间传说,描写乡间知识分子林先生在民众支持下通过英勇斗争,替穷人夺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的故事,热烈赞扬了为民请命的英雄和反抗强权的斗争精神,并启迪台胞在斗争中要依靠祖国的力量。叶石涛在《台湾的乡土文学》中评论它“委实是一篇颇富天才的作品”,“给乡土文学雕塑出一个典型”。赖和的新诗就创作风格而言色彩更为丰富。许多诗作取材于重大社会历史题材。《觉悟下的牺牲》讴歌台湾农民首次反日斗争“二林事件”中的英雄。《流离曲》反映被殖民政策夺取土地的大批农民的悲惨命运,被誉为光复前台湾新文学中最长、最动人的新诗。《南国哀歌》描写震惊世界的“雾社事件”。《低气压的山顶》则追思七星军先烈的血战伟绩。这些作品大气磅礴,豪放不羁。其他作品或反映亲子之情,其情感人;或讽刺汉奸败类,辛辣诙谐;或以台语歌谣反映农民疾苦,悲郁沉痛。摇曳多姿,各具特色。赖和的散文创作在台湾新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无题》(1925)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头一篇可纪念的散文”(杨云萍《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回顾》)。赖和的创作为台湾新文学奠定了反帝反封建、爱国爱人民爱乡土的现实主义路线,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台湾乡土文学作家。他被称为“养育了台湾小说界以达成长的保姆”,“台湾新文学之父”。

赖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

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阳宅指南

阳宅指南

第一要诀看宅命,动处乘空实处静;空边引气实边收,命从来处天然定。
第二要诀看宅体,端圆方正斯为美;前后修长蓄气专,若然匾阔分途轨。
第三要诀看生向,坎离震兑针尖上;得乘正卦合天心,若交杂乱生魔障。

神相铁关刀

神相铁关刀

相术书。假托宋陈抟撰。山阴梧冈山人订。为近世坊间流行的相书之一。为江湖术士所习用。《神相铁关刀》涵盖了相学的四大类基本内容:一是基础类,包括十三部位、流年运气、五星六曜、五岳四渎等;二是综合类,包括精神、气象、骨肉、声音等;三是意义类,具体论述人生大事、生死祸福、逐年吉凶等;四是官纹类,即分别从头面部位、五官、四肢以及痣、纹等方面来讨论人的命运休咎、穷通吉凶。《神相铁关刀》不仅从上述方面对人的命相进行了详细论述,它的独特贡献还在于提出了“结穴相法”这一全新的相术学说。

偶像

偶像

《偶像》,连载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出师表》,1941,11/1---1943,3/28。1944年重庆南京新民报社初版单行本。小说描写了正处于50岁左右年龄的丁古云,一位正经的“老古董”,追求女学生,最终却被被蓝、夏两个女人诈骗的故事。蓝、夏两人审时度势,为了钱财,利用男性好色软弱的特点,诈骗了一个又一个,最终在乱世过上了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尚可的生活,讽刺意味极为强烈。故事的细节刻画得很生动,尤其是在人物心理的变化上,是一贯的张恨水的风格。

孝经问

孝经问

一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该书是驳诘朱熹《孝经刊误》与吴澄《孝经定本》二书的。其体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共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炫无伪造 《孝经》事,四曰 《孝经》分章所始,五曰朱氏分合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不是效,八曰朱氏、吴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氏极论改文之弊。第十条是论明人敢诟刘炫,不敢诟朱、吴。附及朱熹之尊二程,过于孔子,与所标之目不相应。概为门人所加,非奇龄自定,或失其本旨。宋儒解经以义理为主,若理有可据,经文亦可改之。此弊甚重。奇龄此书,“负气叫嚣,诚不免失之过当。而意主谨守旧文,不欲启变乱古经之习,其持论则不能谓之不正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该书有康熙中刊毛奇龄撰《西河合集》本,清王德瑛《今古文孝经汇刻》本,南菁书院本 《清经解续编》本。

噩梦

噩梦

王夫之著。1卷。作于清康熙21年(1682)。为作者重要的政治著作。声称“教有本,治有宗,立国有纲,知人有道。”(《噩梦序》)对历代尤其明朝的政治、经济、吏治、科举等制度作了分析与批评,并提出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因心知其无法实现,故名之曰“噩梦”。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强国富民,“人各效其所能,物各取其所有,事各资于所备”。富民的保证是使百姓有自己的产业。指出土地是自然的产业,人人有权享有,而不是君王的私产。“若土,则非王者之所得私也。天地之间,有土而人生其上,因资以养焉。有其力者治其地,故改姓受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表现出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念的否定。主张薄徭役,轻赋税,以苏民困,以安民业。认为政治不能光依靠刑政,而须教与养并举,“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指出为官应当负责、清廉,科举考试应引导士人学习经世致用,皇帝应分其权给文武大臣等主张。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的疾苦表示了同情。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其与作者另一著作《黄书》合编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