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和

赖和
  • 姓名:赖和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彰化市人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43年
  • 民族族群:

赖和(1894年—1943年),台湾小说家。原名赖河,字懒云。笔名甫三、安都生、走街先、灰等。男。台湾彰化市人。著名的爱国者、不屈的民族运动斗士、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生于一个具有民族思想的家庭。1907年入小逸堂,在彰化名师黄其倬门下攻读汉文。1910年考入台湾医学校。1914年毕业后在嘉义病院行医两年。1916年在彰化开设赖和医院。1917年进厦门博爱医院当医生,在此期间接受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洗礼。1919年重返彰化后便积极投身于民族运动和新文学运动。1921年参与筹建台湾文化协会,当选为理事。1925年与陈虚谷等创立流连思索俱乐部。1926年主编《台湾民报》文艺栏。1927年与陈绍馨、陈虚谷等成立新生学会。1928年任新成立的台湾民众党干事。1930年与许秀湖、黄呈聪等创办《现代生活》,与杨克培、谢阿女、王敏川等创办《台湾战线》。1931年秋与郭积生、叶荣钟等创建南音社,并于次年发行《南音》文学半月刊。1932年任《台湾新民报》学艺部编辑。1934年台湾文艺联盟成立,当选常务委员,在第一次常委会上被公推为委员长,因执意不受,才改选他人。1935年底《台湾新文学》创刊,被邀为编辑。1937年殖民当局全面禁止报刊汉文栏出版,他在1939年又与杨守愚、陈虚谷、蘅秋等人成立应社,以汉诗唱和创作,坚持文艺斗争。他屡受殖民当局迫害,1923年底因“治警事件”被判刑入狱,1938年又被勒令停业半年。但坚贞不屈,一生坚持只穿汉服,用中文写作,以此来昭示民族节操和对殖民同化政策的蔑视。1941年12月8日,再次被捕入狱约50日,因心脏病日重,次年1月被保释出狱。1943年1月31日病逝。同年4月《台湾文学》第3卷第2号编辑了《赖和先生追悼特刊》,杨守愚、朱点人等著名台湾作家都撰文哀悼这位台湾新文学的领袖。深受其惠的彰化百姓尊其为“彰化妈祖”、“城隍爷”。1958年赖和被诬,遗骨被迁出忠烈祠。经过各界正义人士的抗争,26年后宣布“平反”。1984年4月25日“赖和先生九十冥诞暨平反纪念会”在彰化隆重举行。赖和是台湾新文学的重要倡导者,新旧文学论战时,他发表《读台日纸的〈新旧文学之比较〉》和《答复〈台湾民报〉特设五问》等文,与张我军同声相应,为新文学的登台摇旗呐喊。他编辑了一大批新文学报刊,为新文学辟出了创作的园地,并培养了杨逵等一大批文学新秀。他更用自己的辛勤创作,为台湾新文学奠定了基石。赖和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缩影”,文学应“以民众为对象”,“忠忠实实的替被压迫民众去叫喊”,“嘹亮地吹奏激励民众前进的进行曲”。据目前资料统计,他一生创作有短篇小说15篇,新诗13首,散文、随笔、序文等16篇以及旧体诗词百余首。小说有《斗闹热》(1926)、《一杆秤仔》(1926)、《不如意的过年》(1928)、《蛇先生》(1930)、《雕骨董》(1930)、《棋盘边》(1930)、《辱》(1931)、《浪漫外记》(1931)、《可怜她死了》(1931)、《归家》(1932)、《惹事》(1932)、《丰作》(1932)、《善讼人的故事》(1934)、《一个同志的批信》(1935)、《赴了春宴归来》(1936),新诗的篇目为《觉悟下的牺牲》(1925)、《流离曲》(1930)、《生与死》(1930)、《新乐府》(1930)、《农民谣》(九则)》(1931)、《灭亡》(1931)、《南国哀歌》(1931)、《思儿》(1931)、《低气压的山顶》(1931)、《相思歌》(1932)、《呆囝仔》(1935)和《祝〈晓钟〉的发刊》、《饲狗颔下的铜牌》。以上作品和散文、杂感、旧诗等除遗稿外均散见于报刊。1979年李南衡辑为《赖和先生全集》出版。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最高。《斗闹热》和《一杆秤仔》被称为是台湾新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创作暴露了殖民统治的暴戾专制的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反映了台湾劳苦民众的悲惨命运,歌颂了觉醒者的反抗斗争,抨击了没落者的颓废堕落。他的作品充满着反帝反封建的无畏战斗精神和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具有刚毅的写实主义风格。他往往在对比中组织情节冲突,展开人物描写。用反讽手法刻画反面人物的嘴脸。语言朴素且大量使用台湾方言,这与台湾的人物、环境描写一起融成了浓郁的乡土色彩。代表作《善讼人的故事》原载于1934年《台湾文艺》第2卷第1号。小说取材于清代民间传说,描写乡间知识分子林先生在民众支持下通过英勇斗争,替穷人夺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的故事,热烈赞扬了为民请命的英雄和反抗强权的斗争精神,并启迪台胞在斗争中要依靠祖国的力量。叶石涛在《台湾的乡土文学》中评论它“委实是一篇颇富天才的作品”,“给乡土文学雕塑出一个典型”。赖和的新诗就创作风格而言色彩更为丰富。许多诗作取材于重大社会历史题材。《觉悟下的牺牲》讴歌台湾农民首次反日斗争“二林事件”中的英雄。《流离曲》反映被殖民政策夺取土地的大批农民的悲惨命运,被誉为光复前台湾新文学中最长、最动人的新诗。《南国哀歌》描写震惊世界的“雾社事件”。《低气压的山顶》则追思七星军先烈的血战伟绩。这些作品大气磅礴,豪放不羁。其他作品或反映亲子之情,其情感人;或讽刺汉奸败类,辛辣诙谐;或以台语歌谣反映农民疾苦,悲郁沉痛。摇曳多姿,各具特色。赖和的散文创作在台湾新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无题》(1925)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来头一篇可纪念的散文”(杨云萍《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回顾》)。赖和的创作为台湾新文学奠定了反帝反封建、爱国爱人民爱乡土的现实主义路线,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台湾乡土文学作家。他被称为“养育了台湾小说界以达成长的保姆”,“台湾新文学之父”。

赖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德国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9年。该作讲述了弗兰茨同妻子发生口角失手将其打死,被判四年徒刑,出狱后决心重新做人,他结识了一个叫赖因霍尔德的人,此人外表温文尔雅,实际上却是一个逼良为娼的流氓和一个盗窃集团的头目,他多次请求弗兰茨把自己玩腻的女孩子介绍给别人,可都被弗拒绝了;后来这个流氓以金钱为诱饵使弗上钩。弗不由自主地做了间接的人贩子。弗想摆脱这种罪恶活动,结果在一次夜间行动时被赖推下汽车,摔断了一条胳膊。伤愈后弗回到亚历山大广场做非法买卖,与妓女米西邂逅,两人互相帮助,相处甚好。赖因霍尔德获悉后,把米西骗至树林,奸污了她后又将其杀害了。可弗兰茨却成了杀人嫌疑犯,他再次被捕入狱,经审理后无罪释放。出狱后他当了工厂的看门人,决心开始真正的新生活。

火花

《火花》通过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心地单纯、性情豪爽的银行家德莱恩跟社会习俗格格不入的一些表现,使故事悬念丛生,直到最后才揭示了这种表现的根源。伊迪丝•华顿对十九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敬重在这篇小说中充分反映出来。

关于迷信,我不知道和母亲争论多少次了。我照书本子上告诉她说:
“妈妈,一切的神和菩萨,耶稣和上帝……都是没有的。人——就是万能!而且人死了就什么都完了,没有鬼也没有灵魂……”

北宋词境浅说

本书曾为俞陛云旧作《宋词选释》的一部分,共收宋词三十五家、二百八十一首,基本涵盖了北宋时期的重要词人、词作。作者对书中所选词作不仅加以笺释,而且剖析层次脉络,指出其关键和精警所在,兼及词人逸事,考证故实,有时还参引前人评介,其高卓精深的词学造诣和鉴赏力在仿佛信口道来的“循文申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解深密经疏

佛典注疏。唐圆测撰。十卷(或四十卷)。约成于唐玄奘逝世(664)后不久,为圆测仅存的主要著作。是玄奘译《解深密经》的注释书。释经分为四门:教兴题目、辨经宗体、显所依为、依文正释。注释主要援引真谛译《解节经记》、《摄大乘论释》及玄奘译《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其中卷十(或卷三十五)以后之疏文缺佚,但在藏文《丹珠尔》中保存有完整的译本,今人欢空从藏文迻译成汉文补齐。日人稻叶正就亦曾译自藏文本,补足此缺佚部分。

天台八教大意

全一卷。隋代灌顶撰。又称八教大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略述天台教判化仪、化法等八教之大纲。先将化仪四教配于华严等五时而略说之,次叙化法四教之名义、机根、行位、得果,及观行四门与十乘观法,并明五时之通别权实等。明藏收之,另有清顺治十八年(1661)之刊本。高丽谛观删补本书,制述天台四教仪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