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刘本昌
刘本昌,近代医家。字笃昌。湖南湘潭人。尝编《脉诀新编全集》两卷(1939年),纠正旧本《脉诀》中诊脉分配脏腑部位说。辑刊《单方新编全集》(1942年),收方甚富,选择亦精。又编订周顺堂遗稿《温病新编歌括》(一名《温病条辨歌括》,1946年)。弟子有周映棠等。
-
李廷龟
李廷龟(1564~1635)朝鲜王朝中期文学家、学者、外交家。字圣徽,号月沙、保晚堂、痴蓭、秋崖、习静,谥号文忠公。祖籍延安,出身于书香门第,朝鲜王朝中期“汉文四大家”之一,尹根寿的门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善诗词。6岁开始写文章,8岁就可以次韵韩愈的《南山诗》,14岁考中升补试,22岁进士及第,27岁增广文科及第。历任大提学、兵曹判书、刑曹判书、左议政、右议政。 李廷龟擅长汉文诗词,多次担任御前翻译,代表朝廷接待明朝使臣及援军。他曾四次出使明朝,分别是戊戌年间辩诬之行、奏请册封世子之行、丙辰奏请冠服之行、庚申辩诬之行。他运用儒学思想化解明朝与朝鲜王朝的信任危机,为维护朝鲜政局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出使中与明朝的儒学大师交往密切,1593年与宋应昌等就《大学》一书,讲解谈论各自的见解,留下有关程朱理学与阳明学的精彩辩论,收录于《大学讲语》。作为世子的讲官,李廷龟将《论语》《孟子》与自己的儒学思想结合,收录于《筵中讲记》。 李廷龟的代表作有《月沙集》,收录有诗歌及行记共68卷22册,文笔豪放飘逸,是中朝文学交流的重要史料。他继承了程朱理学,主张文学要经世致用,是朝鲜王朝中期程朱理学向实学发展过渡时期的重要人物。
-
鲁褒
鲁褒,西晋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字元道。南阳(今属河南省)人。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隐居不仕,人莫知所终。《晋书·隐逸传》谓:"元康之后,纲纪大坏,(鲁)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今所见《钱神论》、系严可均《全晋文》据《晋书·鲁褒传》、《艺文类聚》、《初学记》合抄而拼成的。此文虽名曰"论",其实仍然沿袭辞赋问难之体。文中虚拟司空公子与綦毋先生的问答,极论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文中精彩之处颇多,如司空公子讪笑綦毋先生不知权变一段,其语本出自典籍;以世俗口吻而唐突圣典,实寓讽世之深意。又如"公子拊髀大笑",论述钱的价值及功用一段,尤为生动辛辣:"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显然都是愤世疾俗之语。据本传称,此文一出,即为当时痛疾时世者所传诵。
-
陆懋修
陆懋修(1818年-1886年),清医家。字九芝、勉旃,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外曾祖*王丙(朴庄)为名医,精伤寒。先世显,皆通医。懋修为诸生,世家学,中年益肆力于医,咸丰(1851—1861)年间徙居上海,以医名。精研《素问》,恪守仲景家法,博通汉以后伤寒学派诸家论述。尝谓柯琴、尤怡两家得仲景之意颇多,故每以两家之论,评述清代诸医之得失。穷研三十余年,撰述宏富。著有《文集》十六卷、《不谢方》一卷、《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内经运气表》一卷、《内经难字音义》一卷。重订校正有《傅青主女科》、《广温热论》、《理虚元鉴》、《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诸书合刊为《世补斋医书》正续集。又撰有《内经音义》初、再、三、四稿及《素问难字略》、《二十四品再易稿》(一作《本草二十四品》)、《宏维新编》、《仲景方汇录》、《水饮活法》、《医林琐语·世补斋杂缀》等,今存稿本。另有《明道藏本史崧灵枢音释》、《金匮方论》、《太阳寒水病方说》等抄本传世。子润庠,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亦知医。
-
了誉圣冏
了誉圣冏(1341.10.15—1420.9.27)。净土宗七祖。小石川传通院开山。常陆国久慈郡岩濑(茨城县常陆大宫市)人。父亲是该国岩濑的城主白石志摩守宗义(一说是义光),是佐竹氏的一族。最近天下是南北朝分崩离析的战乱之世,父亲在那场战斗中战死。八岁时瓜连卖颜常福寺了实就出家剃发,被赋予圣洁之名。十五岁时向常陆太田的莲胜学习,十八岁时就箕田的净土宗五祖定慧接受了净土宗义的指导。净土的经论、教相礼仪自不必说,还涉及了《起信论》、《释摩诃衍论》等一般佛教和各宗的章疏。25岁时由定慧传遍了二祖三代的宗义行业以及圆顿、布萨的大戒等全部内容。这样,圣冏达到了宗义的精髓,但当时净土宗势的实际情况是,禅僧虎关师鍊在《元亨释书》中被称为寓宗、附庸宗,另外天龙寺的梦窗疏石在《迷问答》中受到净土宗是小乘而不是大乘的批判,有故意被低估的倾向。对此感叹不已的圣冏燃起了爱宗护法的念头,认为应该进一步学习诸宗诸学,积累切磋琢磨之功,巡访各宗的硕学,以天台为真源,真言为宥尊,俱乐部唯识为明哲,禅为月庵和天命,神道为治部大辅某,顿阿学习和歌。在著作和说法上,大多采取对外所谓的随他扶宗的立场,而且其论阵雄壮,其言辞锐利,受到了诸宗学者的关注。结果,净土宗对各宗的地位上升,改变了退位风潮的功绩很大,作为后世檀林教学的教科书,圣冏的“颂义树”是不可缺少的。“颂义”是指《释净土二藏义》三十卷和《净土二藏二教略颂》一卷,表示净土宗是超过诸宗的法门。此外,对外的还有《破邪显正义》一卷,这也被称为《鹿岛问答》,除了本地垂迹说之外,还破除了日莲宗的反念佛论,论破了禅宗梦窗的净土小乘论,阐述了生即无生、他力实体的深义等。另一方面,对祖师的书法进行详细祖述表彰的力作有《菜菜》四八卷、《直牒磁铁》一百卷。圣冏的功绩中大的,是传法制度的确立。到目前为止,净土宗很少有好的道场,而且宗徒的培养也不统一。因为那里有不被他宗视为独立宗派的理由,所以圣冏首先写了《净土真宗付法传》一卷,表示净土宗自释尊以来就有师资相承的谱脉,另外在《显净土传戒论》中,净土宗极力主张继承慈觉大师正流的圆顿戒。这样既明确了宗脉和戒脉有传灯相承,又规定要成为一宗僧,必须要相传宗戒两脉,奠定了培养宗徒的坚实基础。圣冏所提倡的传宗,就是所谓的五重相传法,是指根据法然作的《往生记》(初重)、圣光的《授手印》(二重)、良忠的《领解抄》(三重)、良忠的《疑问抄》(四重)、阴鸾的凝思十念传(五重)的顺序,按照机、法、解、证、信的纲格,相承宗义,传授血脉。圣冏为进一步明确五重内容,推出《投机抄》、《彻心抄》、《铭心抄》、《传心抄》,首创三卷先生癌症(《往生记》、《授手印》、《领解抄》各一卷)七书丛书(《疑问抄》二卷、《投机抄》一卷、《传心抄》一卷、《彻心抄》一卷、《铭心抄》二卷)。明德四年(一三九三)一月将五重分享,分别整理其血脉,并为之附上口诀,定下仪式,授予弟子圣聪。这被称为五重传法的开始,根据这五重的制定,一宗僧侣可以按照同一形式统一培养。就这样,净土宗名副其实地成为独立教团,确立了后世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五重传法的礼仪也打开了让后世在家的人安心决定的捷径小计。又在应永一一年(1404)写了关于三卷七书各自的口传,合起做了五条的『五重指南目录』一卷。同二年八月根据圣聪的请求,把瓜连卖的常福寺让给弟子了智,搬到江户小石川在草庵里呆了六年,虽然致力于自行化,但因病八十岁而感到寂寞。这个草庵就是后来的无量山传通院寿经寺。著作除上述之外,还有《二藏二教见闻》、《往生礼赞见闻》、《净土略名目图》、《净土略名目图见闻》、《教相十八通》、《三六通背书》、《心具决定往生义》、《观心要决集》、《一张起请文注解》、《不可思议》、《隼疑冏决集》、《劝心往生论慈训佛鈔》、《佛像标旗义》、《报恩谢德鈔》、《述口译鈔流》集》、《古今集序注》、《天地丽气记鈔》等。
-
林剑鸣
林剑鸣(1935-1997),著名秦汉史专家。1935年生于北京。1949年6月进入华北大学学习,1957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61年10月至1972年在西北政法学院任助教。1972年至1988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12月调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法律史研究所所长。1989年任司法部法律出版社副总编辑,1991年6月任总编辑。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著有《秦史稿》、《秦汉史》、《简牍概述》、《秦国发展史》、《秦汉社会文明》、《汉武帝》、《法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第一卷(主编)等。
-
李文烛
李文烛,字晦卿,号梦觉道人,镇江人,明万历间人,生平不详。清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其传奇《鸳簪合》一种,黄文旸《曲海目》与王国维《曲录》并见著录,然诸家记载均作“梦觉道人”撰,已佚。还著有《参同契直注》、《悟真篇直注》、《阴符经直注》、《金丹四百字解》、《正续黄白镜》等。李著流传较少,除《正续黄白镜》、《金丹四百字解》尚见于世,《参同契直注》、《悟真篇直注》、《阴符经直注》三种很难一睹真容。
-
李纯甫
李纯甫(1177~1223),中国金代文学家。字之纯,号屏山居士。弘州襄阴(今河北阳原)人。章宗承安二年(1197)进士。喜谈兵,泰和年间,曾以小官上万言书,不为朝廷所纳,遂弃官归隐,潜心研佛,著书30万言。后以蓟州军事判官上书论兵,章宗诏令参军、为尚书省掾,大安元年(1209),迁翰林供奉,次年蒙古来犯,再度从军,兵败退居许州。贞祐南渡后,再入翰林,贞祐四年(1216)任右司都事,兴定三年(1219)辞官,次年再入翰林,兴定五年主贡举,以取人逾格,出为京兆府判官。元光二年,卒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李纯甫自幼聪敏,初习词赋,后攻经义,少年时曾作《矮柏赋》,以诸葛亮、王猛自期。由于仕途不得志,便纵酒自放,与禅僧士子来往,尤其长于谈辩,元好问称之“中州豪杰”(《中州集》卷四《屏山李先生纯甫》)。
李纯甫工于诗文。其诗力求创新,想象奇特,恣肆狂怪,刘祁说其诗“不出卢仝、李贺”(《归潜志》卷八)。诗句如《雪后》:“玉环晕月蟠长虹,飞沙卷土号阴风。”《赤壁风月笛图》:“钲鼓掀天旗脚红,老狐胆落武昌东。”其文师法《左传》《战国策》《庄子》《列子》,文风雄奇简古。
李纯甫著述甚丰,著有《中庸别解》《老子解》《庄子解》《楞严外解》《鸣道集说》《金刚经别解》《般若经解》《赞释迦文》《屏山故人外传》等。晚年曾自编其集,凡论性理及有关佛老的文章编为《内稿》,其余如碑志诗赋等则为《外稿》。僧众曾编其佛教类文章为《屏山翰墨佛事》。现存《鸣道集说》,《中州集》卷四录其诗29首及《屏山故人外传》若干则,《金文最》收其文7篇,另有佚文散见于《永乐大典》和《嘉兴大藏经》等书。
-
刘锡鸿
刘锡鸿(?-1891),广东番禺人。原名锡仁,字云生。道光二十八年(1848)举人,入广西左江道张敬修幕,以军功赏刑部员外郎。同治三年(1864),受署广东巡抚郭嵩焘之委,在籍筹办团练。1874年(同治十三年)在刑部员外郎任内,竭力反对仿照西洋练兵、制器、造船、发展工商业,系顽固派干将。1876年(光绪二年)授光禄寺少卿,任郭嵩焘副使,出使英国,二人意见不合,旋改为出使德国正使。1878年应召回国,曾任光禄大夫,竭力反对建造铁路。但在所著《英轺私记》中,对英国的经济、政治亦有赞扬。1881年以弹劾李鸿章“跋扈不臣,俨然帝制”获罪,被革职。卒于京师。著作有《刘光禄遗稿》等。
-
刘全德
刘全德,字一仁,号完甫,明万历年间上海人。著有《考证病源》,《伤寒神镜》,《钩玄秘集》。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刘复
刘复,字民权,189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少时就读于成都府中学堂、四川存古堂,课余从祖父、外祖习医。并从学于国学大师廖季平,对古(中)医学钻研颇深。民国15年(1926年)移居上海行医。民国26年创立中国古医学会,发展、交流古医学术经验。民国29年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刘氏行医40余年,精于内科,兼通妇、儿科。早年常投麻、桂、白虎、承气原方以治时症;晚年探索以中药治疗臌胀、肿瘤等疑难重症。治杂病以虚实为纲,治实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补虚重在养阳,每用大剂附桂、硫磺等。著有《鲁楼医案》、《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肿胀编》、《华阳医说》、《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瘘论释难》。撰有《神农本草经逸文考》等。
-
李尤
李尤(44年-126年),汉代文学家。字伯仁。广汉(今属四川)人。 少年即以文章显名,东汉和帝时永元年间,侍中贾逵举荐李尤,将他同司马相如、扬雄相比,于是朝廷召他到东观任职,拜兰台令史。汉安帝时为谏议大夫,与刘珍等人撰《汉记》。汉顺帝立,迁乐安相。去世时享年83岁。汉和帝时,侍中贾逵荐李尤有司马相如、扬雄之风,诏诣东观,拜兰台令史,作东观、辟雍、德阳诸观赋铭,《怀戎颂》,《政事论》7篇。汉安帝时,与刘珍共撰《汉记》。迁乐安相。《后汉书·文苑·李尤传》载其“年八十三卒。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明张溥曰:“今诔颂哀典俱不见,《七叹》无传,惟有《七款》,岂叹字之伪邪?”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隋书·经籍志》著录“又有乐安相《李尤集》五卷”。《文心雕龙·才略》评曰:“李尤赋铭,志慕鸿裁,而才力沈膇,垂翼不飞。” 李尤的主要作品是《文选·鲁灵光殿赋》注引的《函谷关赋》和众多的铭文。徐松辑自《永乐大典》本《河南志》“后汉城阙古迹”条多次征引李尤铭。明代张溥辑有《李伯仁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严可均辑录今存文90余篇,其中铭84篇,赋6篇。6篇赋作皆有残缺,即《函谷关赋》《辟雍赋》《德阳殿赋》《平乐观赋》《东观赋》《七款》,从内容和题材方面看,都是宫馆和颂圣相结合的作品。
-
卢思道
卢思道(约531年-586年),隋代诗人。字子行。范阳(河北涿州)人。少时曾以北齐文学家邢劭为师,并向魏收借书,刻苦攻读。仕于北齐,为司空行参军、员外散骑侍郎等,因作诗敏捷,时人称为“八米卢郎”。历北周而入隋,为仕同三司、武阳太守等官,卒于京师。卢思道的诗作以《从军行》最为著名,诗中抒写了征人思妇互相思念的痛苦,并对追求功名的将军作了委婉的讽刺。语言清新流畅,句法多用对偶,具有早朝七言歌行的特色。他的《听蝉鸣篇》以五、七言错综构成,抒发客愁乡思,讥刺长安权贵“繁华轻薄”的生活,词气沉郁,音调清亮,庾信当时即“深叹美之”。卢思道的文章以《劳生论》为代表作。文以主客问答的方式设论、其中揭露世人之格“谄谀谗佞”,辞气激烈,痛快淋漓,如“居家则人面兽心,不孝不义;出门谄谀谗佞,无愧无耻”,“美言谄笑,助其愉乐,诈泣佞哀,恤其丧纪”,刻划尤为入木三分。故今人钱钟书称此为隋文的压卷之作。他的史论如《北齐兴亡论》、《后周兴亡论》等,通过亲身经历,论二代灭亡之原因,颇具史识。史载卢思道有集30卷,今佚。明张溥辑有《卢武阳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
陆景
陆景,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吴国思想家。字士仁。吴丞相陆逊之孙。以尚公主拜骑都尉、封毗陵侯。后拜偏军将军、中夏水军督,为王濬别军所杀。他主张君主效法天道行事,“王者所以称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典语》)把天道归结为“所任者得其宜”,希望君主无为而治,不必事事亲自过问。在人生哲学上有功成身退和防止盈满的思想,主张“居高畏其危,处满惧其盈”(《戒盈》),以道德为持守之具,知盛衰之分,识依伏之机,达到身全名著,与福终始的目的。此论具有明显的道家倾向。其事迹见于《三国志》卷58。著作有《典语》、《典语别》等,均佚。部分著作辑于《全三国文》卷七十。
-
李聿求
李聿求(?-1850年),字五峰,浙江省海盐县人,清代诸生,生活于清代中后期,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据《鲁之春秋》附录记载:“(李聿求)少好学,不事章句,闭门研经,亲殁,布衣终身”。李聿求撰述甚丰,早在清代就已有刻本行世,他的主要著作为《鲁之春秋》、《夏小正注》、《桑志》、《后汉书儒林传补》等。
-
李承休
李承休(1224年—1300年),高丽王朝后期大臣、文学家。字休休,号动安居士,生于京山府加利县,是加利李氏的始祖。1263年,李承休向李藏用、柳璥等写了求官诗,并受他们举荐担任庆兴府书记。1273年,作为书状官前往明朝,立下功劳,担任杂职署令兼都兵马录事。1280年,因向国王谏言被罢职。后专注创作。他创作了《帝王韵纪》和充满佛教内容的《内典录》,以反映其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史的自豪感。另有文集《东安居士集》。《帝王韵纪》是收录了中韩两国七言诗和五言诗的叙事诗集,反映了当时以李承休为首的新晋进士们的历史意识,是重要的文献资料。有人评价该书反映了元朝的政治压迫下对民族文化优越性以及历史传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有人认为该书宣扬儒教史观,将对元朝的事大主义合理化,具有事大、非自主的特点。
-
李元阳
李元阳(1497年-1580年),明代白族学者。字仁甫(一作仁夫),号中溪,别号逸民。云南太和(今大理)人。祖籍浙江钱塘,元时远祖李顺官大理路主事,落籍大理,至元阳为第九世,与白族相融。自幼善学能文,学问博通,明习吏事。嘉靖元年(1522),中云贵乡试第二名。五年(1526)登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因议事忤权臣遭排斥,出补江西,主秋闱事。后借母丧,归大理闲居。十年(1531),被起复,出任江阴县令,严卫兵,练水军,修城堡,拒倭寇侵扰。又兴利除害,修水利,减免税粮,人民安业,政绩卓著。离任时,民众“流涕遮道者百余里”,为建生祠,勒碑述其善政百余事。旋擢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巡按闽中。因极言直谏,外调为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县)知府。任内,凿井修水池,解决人畜用水,又修复荆州扬子江大堤,消除水患,人称“李公堤”。知人善选,拔张居正于童试800人之冠,政绩四闻。因不愿阿事权贵,绝意仕进。十八年(1539),丁父艰,辞官归大理,专意著述。在乡里,与谪居云南的杨慎、白族学者杨士云等过从甚密,优游山水,诗酒唱酬,研讨经史诗文。一生于文史贡献卓著,在闽中曾校刻毕《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杜氏《通典》等计764卷。理学、佛学的代表作为《心性图说》。史学著作有《嘉靖大理府志》 (与杨士云同修,原作10卷,今存2卷)、《万历云南通志》17卷,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诗文著作甚丰,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等,流传至今的有《中溪家传汇稿》10卷(诗4卷,文6卷)。其山水诗造诣高深,诗品、人品对后来的白族文人产生重大影响。
-
李圆净
李圆净(1894~1950),是民国时期著名居士,本名荣祥,别号圆晋,又署无相,圆净是他的法名。他是广东三水人,久居上海。他家境颇富,早年卒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科,后来在上海经商。因为患了肺结核病,在国内治疗无效,于1922年到日本治疗。他在日本养病期间,时常到日本帝国大学图书馆读书,无意中读到佛经,因而对佛学发生浓厚的兴趣,由此全力阅读佛书,研究大小乘经论。他由日本归国之后,就潜心于佛经的研究。后来,他朝礼普陀山,并参谒印光法师,皈依于法师座下,“圆净”是印老赐的法名。他皈依印老后,反复阅读《印光法师文钞》,颇有心得,乃摘录要义,分门别类,辑为《印光大师嘉言录》,印刷行世。1930年,奉印老之命,协助明道法师创办苏州弘化社,刊印经书流通,弘通净土法门。他自己也以语体文撰写初机佛书,广结法缘。其中,以《佛法导论》及《护生痛言》两本书流传最广。
他生平勤于著述,出书颇多,除了上述的两本书之外,尚有《到光明之路》《处世明灯》《饬终津梁》《旅行者言》《人鉴》《大乘宗要》《甘地的戒杀主义》等。在佛经注解方面,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释》《华严经疏科文表解》《楞严经白话讲要》《梵网经菩萨戒本汇释》,并辑录《印光法师文钞》。而《新编观音灵感录》则是他所编辑的关于观音信仰的重要文本。
-
刘良弼
刘良弼(1531—1583),字赉卿,号肖岩,南昌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金坛知县。隆庆三年(1569)选云南道御史,六年(1572)官福建巡按。万历二年(1574),在福建刻印明王宗沐撰《敬所王先生文集》三十卷。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单边,单鱼尾。上方记书名,下记刻工名。卷前有万历元年(1573)张位、刘良弼和万历二年贺一桂的序。他们均是王宗沐的门人。每卷均题“门人翰林编修张位选集,翰林检讨习孔教编次,福建巡按刘良弼校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11册中《敬所王先生文集》即据此影印。其著作,今存《刻中丞肖岩刘公遗稿》十卷,今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存明万历十二年(1584)刊本。 《江西通志》载刘氏生平云:“嘉靖进士,授金坛知县,擢御史。正色敢言,不少阿附。时巨珰冯保弄政,首疏参劾,谓其罪浮于刘瑾,未几而保败。巡按八闽、畿辅,凡所建白,不屑细琐。上防边六渐略数十万言,皆长算。用忤相,淹卿寺久之,乃迁巡抚西粤,寻卒。”其生平,详见于其子刘云龙撰《先考中宪大夫巡抚广西都察院右检都御史刘公肖岩府君行状》、晋江门生苏浚撰《中丞刘老先生神道碑》等。其生卒年,即据苏浚所撰《神道碑》所载。
-
罗喦
罗喦,生卒年不详。字友山,一字品山,清浙江鄞县人,康煕三十八年,尝代父戍边,鄞志孝义,时称罗孝子。能诗善画,写人像尤工。卒年七十七。有诗集。
-
良忠
良忠,日本净土宗学僧。俗姓藤原氏,字“然阿”。石见国三隅人。十三岁投出云鳄渊寺,师事信暹、圆信,学习天台、俱舍等,后又从良遍、荣朝、道元、俊芿等学法相、禅、律等。不久回故乡修习不断念佛法门。嘉祯二年(1236)至筑后拜谒圣光房辨长,翌年悉受一宗之秘要。仁治元年(1240)曾入镰仓,执权北条经时为其建莲华寺居住,此寺后改为光明寺。建治二年(1276),第二次至京都,后宇多天皇从其受戒。弘安九年(1286)回到光明寺,翌年七月入寂。敕谥“记主禅师”,被推为日本净土宗第三祖。门下弟子中良晓(白簱流)、性心(藤田流)、礼阿(一条流)、慈心(木幡流)、尊观(名越流)、道光(三条流)等六人各成一个流派,合称“记主门下六派”。著有《观经疏记》、《选择决疑钞》、《注往生论私记》、《安乐集私记》、《净土宗要集》等五十余卷。
-
凌弘宪
凌弘宪,字晟溪,明代浙江省吴兴县人。作品有会嵇三赋注四卷,宋五十朋撰、明南逢吉注、明尹坛补注。明天啓元年浙江省吴兴县凌弘宪硃、墨印本。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题唐释般刺密帝弥迦译。明天啓浙江省吴兴县凌弘宪硃、墨、蓝三色印本。
-
刘道开
刘道开(1601~1681),一名远鹏,字非眼,别号了庵居士,四川省重庆府巴县(今重庆)人,明朝礼部尚书刘春的后裔,明末清初文人。
自幼好学,尤潜心於兵农水利。因父亲早逝,由祖母陈氏鞠养。天启年间,奢安之乱围城,陈氏陷于城中,刘道开密结军士救出陈氏。 崇祯六年(1633)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会试副榜,授贵州思南府推官未任。 张献忠入川,他携家至涪陵,後又转徙梁平、垫江间。清初,他由达州迁入阆中,四川巡抚李国英重其名,欲为其请官,他坚辞以死誓,乃止。李国英常造访问他治平之术,他虽以戡乱抚民、休养生息之道进之,然亡明之痛,未尝一日去怀,遂从当地离指和尚遁藏。 顺治十七年(1660),其子刘如汉迎他至京师赡养,他则闭门精修,居斗室二十余年,不与人交往。卒时遗命以僧服人殓,不得用清朝衣冠。清代四川唯一榜眼李仙根为其撰《封太常寺少卿刘了庵与袁淑人合葬墓志铭》,巴县主簿彭绳韶撰有《刘了庵先生传》。
刘道开勤于著述,曾经精心汇集《金刚经》、《楞严经》诸家之说,用儒家章法于清康熙七年(1668)戊申秋编纂成《楞严贯摄》一书,后更名为《楞严说通》十卷,刊刻行世,入嘉兴藏中,后流入日本,被收入《续藏经》中。刘道开还著有《自怡轩诗文集》《痛定录》《拟寒山诗》《蜀人物志》(四卷)等,多不见传本。其诗入选卓尔堪选、宋荦序《四百家遗民诗》。 当时人以其诗中“亮节高行,蜀人比之新繁费此度”(费密,刘道开有《和费此度杂诗》,载《遗民诗》中)许之,唯《楞严说通》十卷为道开一生精神所聚。《巴县志》载有刘道开撰《金鳌寺碑记》、《蹇忠定公辨诬》和诗若干首。《刘氏科第志》首创于他。
-
李冰若
李冰若(1899—1939),名锡炯,晚号栩庄主人。湖南新宁人。1924年入南京东南大学国文系,师事吴梅、陈钟凡,攻读中国古典文学。1927年国民军北伐时,参加总政治部工作。1929年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历任讲师、教授。1930年后,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国文系任教。1938年至武汉黄埔军校第二期分校任上校政治教官。1939年赴重庆,9月病卒。著有《花间集评注》,汇录前人有关词人本事及词评,并有校注,1935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著者在本书中曾以《栩庄漫记》的名义,撰写了196条自己的研究心得,对《花间集》中18家词人和170多首词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点,颇受学术界重视,广被征引。著者另有《中国文学史》(讲稿)、学术论文、短篇小说多种。著述大都散失,仅存《花间集评注》《栩庄诗词集》(与夫人翟涤尘合作)传世。
-
吕绍虞
吕绍虞(1907~1979),原名吕型孝,大明市藕岸村(今属羽林街道)人,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教育系,留校图书馆工作,1931至1933年间,进入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深造,毕业后返大夏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讲师,继任上海鸿英图书馆主任兼大夏大学讲师、浙江英士大学图书馆主任各达4年,抗战胜利后,任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编纂兼编目组主任直至解放。解放后,被聘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授、目录学教研组组长兼图书馆主任,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大学,亦随之调入武汉大学任图书馆学专修科、图书馆学系教授,兼目录学教研室主任, 为当时武大图书馆学系仅有的四位教授之一,与徐家麟、黄元福、皮高品一起被誉为该系四台柱。直至1975年底退休。1978年被选为湖北省图书馆学会首届理事,直至1979年辞世。
其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学、目录学的教学与研究,平生著译等身,著有《大学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学论丛》、《普通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稿》《中文标题总录》,合编《册府元龟索引》。据由其手订、查启森整理的《编译四十年(1932~1972)记》记载:40年中在全国各地34种杂志、17种报纸上共发表了146篇论文,另编著和编译出版了专业书籍39种,特别是译介了大量外国图书馆学著作与论文,涉及图书馆建筑、图书采购、图书编目、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图书馆史与学术研究中书目编制等诸多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外国图书馆学在我国的传播,为发展我国图书馆学和目录学贡献甚巨。
吕绍虞先生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生活朴实,为人处世之好,堪称君子风范。他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受外国文化影响,吸收中外古今各种思想流派、伦理道德的优点,努力修身自善,严格要求自已、谦虚谨慎、关心后学,诲人不倦,深得学生敬重。同时,于图书馆学教学与研究,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颇深,1932年出版《中国教育书目汇编》,被何多源《中文工具书指南》推为“研究中国教育者工具书之一”, 1937年出版之《中文标题总录》为我国最早主题词表,所著《中国图书馆大事记》至今为海内外学者所引载。与于震寰合编《册府元龟索引》收入吴小如、吴同宾合著《中国文史资料工具书举要》。晚年致力于中国目录学研究,先后著有《普通目录学》和《中国目录学史稿》,尤其是后者为其呕心沥血之作,自1963年开始撰写,至“文化大革命”时中辍,按原计划仅完成全书十分之七八,最后由其学生查启森帮助完成,为《世界图书》杂志推为“吕先生的力作”,现已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1986年由台湾丹青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