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

王朴
  • 姓名:王朴
  • 别名:字文伯
  • 性别:
  • 朝代:五代后汉
  • 出生地:山东东平人
  • 出生日期:906年
  • 逝世日期:959年4月25日
  • 民族族群: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字文伯,山东东平人。出生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他的父亲名叫王序,门庭并不显贵。王朴自幼聪明、机警,开始读书后,更是勤奋好学,并且特别善于写文章。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青年的王朴未能通过科举的道路成名立业,实现他的宏图大志。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45岁的王朴方才考中进士,并且是当年17名进士中的第一名——状元。随即授予他校书郎一职,在枢密使杨邠手下供事,并住在杨邠府第。


当时,后汉小朝廷朝政混乱,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杨邠虽身为宰相,却与文武大臣不和,尤其与大臣史弘肇等人相仇视。王朴估计这样的朝廷不会维持很久,就果断地离开了杨邠。不久,在李业等人的唆使下,后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史弘肇等人皆被杀害,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受到牵连,惟有王朴免遭其祸。


后周初年,王朴在太祖皇帝的养子柴荣手下任节度掌书记。柴荣升任开封府尹,拜王朴为右拾遗,充任开封府推官之职。显德元年(954),柴荣即皇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世宗即位后,马上提升王朴为比部郎中,并赐给他紫袍,以示荣耀。从此,王朴青云直上。


显德二年(955)夏天,世宗皇帝为了寻求政治改革和统一全国的方略,召集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等20余人,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王朴在《平边策》中,首先分析了后唐、后晋两朝的兴衰得失,进而建议世宗皇帝以南方的吴国为开端,迅速平定江北、江南各国,统一天下。并说:“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当时,世宗皇帝刚刚即位,锐意征伐,显德元年(954),曾亲率军队,在高平大败北汉刘崇、契丹杨衮。班师回朝后,又加紧训练士卒,确实抱负非凡,有统一天下的宏伟大志。而朝中大臣多数不同意皇帝急于用兵,主张先修文德。王朴的《平边策》正合世宗皇帝之意,因此,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和器重。不久,王朴就被提升为左谏议大夫,任开封府尹。随即又被提升为左散骑侍郎,充端明殿学士,兼任开封府尹之职。当时正扩建京城,王朴奉命规划,诸凡街道、建筑的布局均由他设计。


显德三年(956),世宗皇帝率兵亲征淮南,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协理京师事务。及世宗皇帝班师回朝,王朴又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兼枢密副使。不久,又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恰在此时,王朴的母亲不幸去世,他急忙回家守孝。丧服未除,又被起复授任原官。


显德四年(957),世宗皇帝再次率兵南征,仍令王朴兼任京师留守。凡京师的军民政务,均由王朴自行处理,不必请示圣旨。王朴本来就性格刚烈,再加上皇帝的授权,使他更加独断。凡是他的所作所为,没人敢阻拦。据《旧五代史考异》记载:当时,京城的扩建工程仍在进行。有一位督工的乡虞侯散漫无状,王朴非常生气,就在大街上将其当众鞭背,打了数十鞭,以示惩诫。事后,这位乡虞侯发牢骚说:“我是皇帝亲自宣补任命的官吏,怎么能不请示圣旨,就随便责罚我呢!”恰巧这话又传到王朴耳中,他马上命令侍从将这人捉来,二话不说,将其立毙于马前。后来,世宗皇帝听说这件事后,笑着对左右的大臣说:“这人真是个笨蛋!他竟敢去对王朴夸耀自己是宣补虞侯,这不是自己找死吗!”因为王朴法度严厉,所以,当世宗皇帝班师回到京城时,只看到一派肃整景象。


显德六年(959)三月,世宗皇帝诏令在汴口建一处宣泄洪水的“斗门”,王朴奉命前往巡视,不久回朝。在回京师时,路过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前往拜访。正交谈之际,王朴突发疾病,倒在座位上。随从急忙用肩舆将他抬回府第,到晚上就去世了,年仅54岁。世宗皇帝闻讯,大惊失色,急忙赶到王朴家中,来到灵柩前,将手中所拿的玉钺拄在地上,失声痛哭。


据记载,后周世宗皇帝在宫禁中建了一处功臣阁,里面悬挂着李谷、王朴、郑仁海等大臣的肖像。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有一天经过功臣阁,门突然被风吹开,正好与王朴的画像相对。太祖皇帝一望见王朴的画像,马上耸然却立,整龙袍,理御带,向王朴鞠躬致敬。左右的侍卫说:“王朴不过是前朝的一位臣子,陛下贵为天子,何必行这么大的礼呢?”太祖皇帝用手指着龙袍说:“如果这个人现在还活着的话,我就穿不上这件龙袍。”(事见《东平县志》卷17)由此可见,王朴确实是五代末朝一位颇有名望的大臣。


王朴本性刚决果断,为人聪敏机智,并且博学多识,再加上备受世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所以,一生多有建树。在军事上,他颇具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在谈到诸国兴亡的次序时说:“淮南吴国,可最先攻取;并州的北汉乃必死之寇,但会最后灭亡。”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方,统一中国,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北汉是最后一个降服的——正如王朴所言。


王朴除了在政治、军事上的功绩外,还考正过声律,校定过历法。显德二年(955),王朴奉诏校定历法,他抛弃了近代流俗不经的学说,创立了“通、经、统”3种方法,以岁星轨道离交朔望的周期变化,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写成了《大周钦天历》一书。显德六年(959),他又奉命考正乐律。他认为十二律管互吹,以校定乐律的传统方法不够准确,就以西汉人京房(前77—前37)的“京乐推律”为标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分寸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新五代史》卷31),写成《律准》一书,流传很久。


另外,王朴还著有《乐府》、《秝经》、《显德三年七政细行秝》等书。

王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南宋学者程端蒙、董铢制订的理学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守则。程端蒙(1143~1191),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董铢(1152~?),字叔重,人称槃涧先生,江西德兴人。《学则》共18条,基本上是对朱熹的许多箴言和铭记的概括与发挥。起首两条规定了学生在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和晨昏应举行的仪式,末条是关于惩处的办法。余皆为学生律己、待人、接物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其中,讲日常生活行为的有八条:“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谈吐举止,以及容貌视听都作了繁琐的、缺乏生机活意的具体规定。讲学习的有五条:“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讲待人接物的有两条:“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朱熹曾为《学则》作跋,向师长们推荐,认为如能依此训导学生,就能培养出有德性、有成就、能为封建帝王服务的优秀人材。

醉乡日月

醉乡日月

唐皇甫松撰。《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小说家著录,三卷。 《宋志》同。现存有《水边林下》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 《类说》本等,但均系残本。这是一部写唐人饮酒生活的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归之为小说家: “唐皇甫松子奇撰。唐人饮酒令,此书详载,然今人皆不能晓也。”全书共三十个条目,大都有目无文,现在尚能见到文字的只有饮论、谋饮、为宾、为主、明府、律录事、觥录事、选徒、骰子令、手势、拒泼、逃席、使酒、进户等条目。

易传

易传

一名《易大传》。《周易》中对《易经》进行解说和阐发的部分。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故又称《十翼》。旧传为孔子所作。今学者以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应有孔子弟子于战国时期完成者,同时有少数段落和篇章可能是由他人录入或编入,而其总体则可视为孔子思想的反映。《彖》、《象》、《文言》系对《易经》卦、爻辞及卦象与爻象的解释(《文言》专对乾坤二卦),今本《周易》分附于各卦、爻之后。《系辞》是对《周易》哲学及筮法的通论性阐述,在《易传》中最为重要。《序卦》主要解释64卦卦序之含义。《说卦》、《杂卦》则主要是对八卦(三画卦)卦象所象之物及64卦含义的解释。《易传》高度概括地提出了《周易》哲学的根本理论——阴阳理论,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强调阴阳的对立与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将标志变化(生生)的易当作宇宙万物的本原。并反复详尽地阐发了《周易》所包括的丰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传》对《周易》模拟事物发展和运动的符号系统的基本原理作了细致的解说,提出了时、中、刚、柔、得位、承、负、应等范畴,并对八卦的生成理论及筮法理论都有论述。 《易传》是后人了解《周易》哲学的重要依据,向来为从哲学角度研究《周易》的学者所重视。对社会问题则强调“天尊地卑”的古代等级制阶级社会的政治观念。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十卷,日本 愿晓等集。编号二一九六。

华严经纶贯

华严经纶贯

全一卷。宋代复庵撰。又称复庵和尚华严纶贯。收于卍续藏第四册。本书系就八十华严中七处八会三十九品等内容,所作略说。乃研究宋代禅宗化华严教说之代表着作。内容初举经之品数,次记述澄观之一经三分说,并就题号举出三义、叙述会品之所说等,再次则说明四分、五周因果、十玄六相、四法界等,最后之善财童子则以禅宗之教旨为结语。

焰罗王供行法次第

焰罗王供行法次第

全一卷。唐代阿谟伽(即不空三藏)撰。略称焰摩供次第。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其内容首述焰摩王之五异名,次示加持香水、洒净、劝请、发愿、召请、诸天印明、五如来等诸种修法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