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

王朴
  • 姓名:王朴
  • 别名:字文伯
  • 性别:
  • 朝代:五代后汉
  • 出生地:山东东平人
  • 出生日期:906年
  • 逝世日期:959年4月25日
  • 民族族群: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字文伯,山东东平人。出生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他的父亲名叫王序,门庭并不显贵。王朴自幼聪明、机警,开始读书后,更是勤奋好学,并且特别善于写文章。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青年的王朴未能通过科举的道路成名立业,实现他的宏图大志。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45岁的王朴方才考中进士,并且是当年17名进士中的第一名——状元。随即授予他校书郎一职,在枢密使杨邠手下供事,并住在杨邠府第。


当时,后汉小朝廷朝政混乱,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杨邠虽身为宰相,却与文武大臣不和,尤其与大臣史弘肇等人相仇视。王朴估计这样的朝廷不会维持很久,就果断地离开了杨邠。不久,在李业等人的唆使下,后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史弘肇等人皆被杀害,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受到牵连,惟有王朴免遭其祸。


后周初年,王朴在太祖皇帝的养子柴荣手下任节度掌书记。柴荣升任开封府尹,拜王朴为右拾遗,充任开封府推官之职。显德元年(954),柴荣即皇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世宗即位后,马上提升王朴为比部郎中,并赐给他紫袍,以示荣耀。从此,王朴青云直上。


显德二年(955)夏天,世宗皇帝为了寻求政治改革和统一全国的方略,召集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等20余人,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王朴在《平边策》中,首先分析了后唐、后晋两朝的兴衰得失,进而建议世宗皇帝以南方的吴国为开端,迅速平定江北、江南各国,统一天下。并说:“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当时,世宗皇帝刚刚即位,锐意征伐,显德元年(954),曾亲率军队,在高平大败北汉刘崇、契丹杨衮。班师回朝后,又加紧训练士卒,确实抱负非凡,有统一天下的宏伟大志。而朝中大臣多数不同意皇帝急于用兵,主张先修文德。王朴的《平边策》正合世宗皇帝之意,因此,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和器重。不久,王朴就被提升为左谏议大夫,任开封府尹。随即又被提升为左散骑侍郎,充端明殿学士,兼任开封府尹之职。当时正扩建京城,王朴奉命规划,诸凡街道、建筑的布局均由他设计。


显德三年(956),世宗皇帝率兵亲征淮南,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协理京师事务。及世宗皇帝班师回朝,王朴又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兼枢密副使。不久,又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恰在此时,王朴的母亲不幸去世,他急忙回家守孝。丧服未除,又被起复授任原官。


显德四年(957),世宗皇帝再次率兵南征,仍令王朴兼任京师留守。凡京师的军民政务,均由王朴自行处理,不必请示圣旨。王朴本来就性格刚烈,再加上皇帝的授权,使他更加独断。凡是他的所作所为,没人敢阻拦。据《旧五代史考异》记载:当时,京城的扩建工程仍在进行。有一位督工的乡虞侯散漫无状,王朴非常生气,就在大街上将其当众鞭背,打了数十鞭,以示惩诫。事后,这位乡虞侯发牢骚说:“我是皇帝亲自宣补任命的官吏,怎么能不请示圣旨,就随便责罚我呢!”恰巧这话又传到王朴耳中,他马上命令侍从将这人捉来,二话不说,将其立毙于马前。后来,世宗皇帝听说这件事后,笑着对左右的大臣说:“这人真是个笨蛋!他竟敢去对王朴夸耀自己是宣补虞侯,这不是自己找死吗!”因为王朴法度严厉,所以,当世宗皇帝班师回到京城时,只看到一派肃整景象。


显德六年(959)三月,世宗皇帝诏令在汴口建一处宣泄洪水的“斗门”,王朴奉命前往巡视,不久回朝。在回京师时,路过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前往拜访。正交谈之际,王朴突发疾病,倒在座位上。随从急忙用肩舆将他抬回府第,到晚上就去世了,年仅54岁。世宗皇帝闻讯,大惊失色,急忙赶到王朴家中,来到灵柩前,将手中所拿的玉钺拄在地上,失声痛哭。


据记载,后周世宗皇帝在宫禁中建了一处功臣阁,里面悬挂着李谷、王朴、郑仁海等大臣的肖像。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有一天经过功臣阁,门突然被风吹开,正好与王朴的画像相对。太祖皇帝一望见王朴的画像,马上耸然却立,整龙袍,理御带,向王朴鞠躬致敬。左右的侍卫说:“王朴不过是前朝的一位臣子,陛下贵为天子,何必行这么大的礼呢?”太祖皇帝用手指着龙袍说:“如果这个人现在还活着的话,我就穿不上这件龙袍。”(事见《东平县志》卷17)由此可见,王朴确实是五代末朝一位颇有名望的大臣。


王朴本性刚决果断,为人聪敏机智,并且博学多识,再加上备受世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所以,一生多有建树。在军事上,他颇具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在谈到诸国兴亡的次序时说:“淮南吴国,可最先攻取;并州的北汉乃必死之寇,但会最后灭亡。”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方,统一中国,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北汉是最后一个降服的——正如王朴所言。


王朴除了在政治、军事上的功绩外,还考正过声律,校定过历法。显德二年(955),王朴奉诏校定历法,他抛弃了近代流俗不经的学说,创立了“通、经、统”3种方法,以岁星轨道离交朔望的周期变化,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写成了《大周钦天历》一书。显德六年(959),他又奉命考正乐律。他认为十二律管互吹,以校定乐律的传统方法不够准确,就以西汉人京房(前77—前37)的“京乐推律”为标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分寸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新五代史》卷31),写成《律准》一书,流传很久。


另外,王朴还著有《乐府》、《秝经》、《显德三年七政细行秝》等书。

王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佛道散论

佛道散论

宗教哲学学术论文集,作者是蒙文通。本书主要讲述作者对宗教哲学的研究,收入论文十余篇。其中包括深受近代唯识派大师欧阳渐推崇并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的两篇佛教方面的文章,以及道教、道家研究的若干篇文章。可以看作蒙文通宗教研究的论文总集,也是他宗教哲学研究成果的代表。

章安杂说

章安杂说

《章安杂说》,据自记,始撰于清咸丰末年(1861),时作者 33 岁,“自客章安,得识江弢叔(湜)于永嘉。上下论议,互有弃取。简札既多,笔墨遂费,因随所得录之”。

脉经校注

脉经校注

中医诊断学专著。全书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原名王熙,高平(今属山东,一说山西)人。他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曾把汉代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中有关论述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尤其是当时用竹简写成的这部书,前后次序零乱,经他整理后,才得以条理化,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伤寒论》。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古代医家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整理。在他之前,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这些大医家,对脉学都已有所论述和研究,一些医著如《黄帝内经》、《难经》中,也都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脉学的论述,但都比较零散。王叔和认为,关于候脉,医生在临证时总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脉的内容十分复杂,道理精深,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因此,他决心整理出一部专门论述脉学的书。这就是《脉经》。《脉经》中记载有脉象24种,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这些脉象包括了当时人们了解的所有脉象。《脉经》还进一步确定了汉代《难经》所提到的寸口脉法以及在寸口部位用寸、关、尺三部位来诊候内脏状况的规则。这就是古代寸口切脉,三部候脉法,一直为后世脉学所遵循,至今仍在应用。

合锦回文传

合锦回文传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16卷。李渔撰;题“笠翁先生原本”,“铁华山人重辑”。卷首有图,每卷后有素轩评语。有嘉庆三年(1798)宝砚斋刊本和道光六年(1826)大文堂刊本。唐武则天藏有至宝回文锦璇玑图,战乱时失落,至唐僖宗年间,襄州梁孝廉得半幅。其子梁栋材因写《璇玑图诗》而大有才名,求婚者众,但他称必有另半幅璇玑图者才娶。桑侍郎之女桑梦兰也有半幅璇玑图,正在恶少栾云家借居守孝,栾云好色求婚,但梦兰声言必有璇玑图者方嫁。栾云便出重金向梁栋材购买,遭拒绝。梦兰得知栋材有图,传诗唱和,订下终身,又互换璇玑图为聘。栾云恼怒,逼走梦兰。梦兰到华州投亲不成,走投无路,欲自杀,幸遇柳太守相救,携之进京。梁栋材为找梦兰,一路追赶,途中被栾云派出的骗子时伯喜灌醉,偷走了璇玑图。栾云得图进京,献给奸臣杨复恭,做其义子,并借势往柳府骗婚,被柳公识破。梁栋材被骗,一贫如洗,幸遇表兄薛尚文,送他进京应试。到了京城,才知梦兰在柳府,急往寻之,有情人喜重逢,由柳公主持完婚。栋材殿试,高中状元。正值叛军反朝,柳公与新状元带兵出征,一举获胜。杨复恭奸情败露,被满门抄斩,找回了半幅璇玑图。此书是李渔所作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弥漫着浓厚的褒忠斥奸的气味,这在李渔小说中并不常见。作品虽不出才子佳人蹊径,但前半部的行文琐细有法,显示出李渔一贯的写作风格;后半部则稍嫌驳杂仓促。

清奏疏选汇

清奏疏选汇

不分卷,选取清代朝臣疆吏三十八篇与台湾直接、间接有关之奏疏辑成。其中大部分采自署仁和琴川居士所辑“皇清奏议”一书,馀则分据李光地“榕村全集”、徐炘“吟香书室奏疏”、黄爵滋“黄少司寇奏疏”、张佩纶“涧于集”、宗室宝廷“竹坡侍郎奏议”、王仁堪“王苏州遗书”、丁宝桢“丁文诚公遗集”、邓承修“语冰阁奏议”等各专集选录,并另有两疏得自抄件。依时序分,顺治年间,共有十三篇;以时值郑氏(成功)与清廷抗衡于东南沿海,所选几均为奏陈东南海上战守事宜,具疏者为陈锦、季开生、王永吉、林德馨、陈棐、龚鼎孳、王于玉、王启祚、蔡竹馨、王命岳、季振宜等。康熙十三至十四年,即耿(精忠)、郑(经)联合抗清前后,共有两篇;一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在耿变前絛陈闽省利害,一为在籍(安溪)编修李光地密陈“攻勦”耿、郑机宜。五十八年,有福建巡抚吕犹龙“进呈台湾番檨疏”一篇。雍、乾两朝时代,共有六篇,均关係台湾因革事宜,具疏者为高其倬、史贻直、高山、喀尔吉善、吴士功、福康安等。道光二年,共有四篇,为福建布政使护理巡抚徐炘有关台、澎等事宜奏议。二十年,共有两篇,为刑部右侍郎黄爵滋回奏查办淡水同知龙大惸舞弊一案。光绪年间,共有十篇。内张佩纶具奏者二:一为当三年台湾正在“开山抚番”、拓土分治之际,张氏以词臣言事,因列论台湾与新疆、吉林三地防务,合为筹边疏;一为十年中、法战争之初,张氏奉命会辨福建海疆事宜,因查参台湾总兵张在元案。宝廷具奏者一,为八年奉派典试福建乡试之馀奏陈闽省海防、船政、关税三事。馀为光绪十年至十一年法兵侵台期间王仁堪(官修撰)、丁宝桢(官四川总督)、邓承修(官鸿胪寺卿)诸人所具援台奏议(其中王氏三篇係代作)。

决定藏论

决定藏论

梵名Vinirn!i^ta -pit!aka-s/a^stra 。凡三卷。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论唯有心地品一品,属大乘论部,系瑜伽师地论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品之异译,相当其第五十一卷以下四卷,二者译语相异处不少。本论并无注疏,若将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三(乃瑜伽师地论意地品之注疏)方便视为本论之解说,依之,本论上中二卷分十门揭明阴、入、界、四谛、因缘、二十二根等六种胜智,下卷广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