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

王朴
  • 姓名:王朴
  • 别名:字文伯
  • 性别:
  • 朝代:五代后汉
  • 出生地:山东东平人
  • 出生日期:906年
  • 逝世日期:959年4月25日
  • 民族族群: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字文伯,山东东平人。出生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他的父亲名叫王序,门庭并不显贵。王朴自幼聪明、机警,开始读书后,更是勤奋好学,并且特别善于写文章。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青年的王朴未能通过科举的道路成名立业,实现他的宏图大志。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45岁的王朴方才考中进士,并且是当年17名进士中的第一名——状元。随即授予他校书郎一职,在枢密使杨邠手下供事,并住在杨邠府第。


当时,后汉小朝廷朝政混乱,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杨邠虽身为宰相,却与文武大臣不和,尤其与大臣史弘肇等人相仇视。王朴估计这样的朝廷不会维持很久,就果断地离开了杨邠。不久,在李业等人的唆使下,后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史弘肇等人皆被杀害,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受到牵连,惟有王朴免遭其祸。


后周初年,王朴在太祖皇帝的养子柴荣手下任节度掌书记。柴荣升任开封府尹,拜王朴为右拾遗,充任开封府推官之职。显德元年(954),柴荣即皇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世宗即位后,马上提升王朴为比部郎中,并赐给他紫袍,以示荣耀。从此,王朴青云直上。


显德二年(955)夏天,世宗皇帝为了寻求政治改革和统一全国的方略,召集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等20余人,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王朴在《平边策》中,首先分析了后唐、后晋两朝的兴衰得失,进而建议世宗皇帝以南方的吴国为开端,迅速平定江北、江南各国,统一天下。并说:“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当时,世宗皇帝刚刚即位,锐意征伐,显德元年(954),曾亲率军队,在高平大败北汉刘崇、契丹杨衮。班师回朝后,又加紧训练士卒,确实抱负非凡,有统一天下的宏伟大志。而朝中大臣多数不同意皇帝急于用兵,主张先修文德。王朴的《平边策》正合世宗皇帝之意,因此,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和器重。不久,王朴就被提升为左谏议大夫,任开封府尹。随即又被提升为左散骑侍郎,充端明殿学士,兼任开封府尹之职。当时正扩建京城,王朴奉命规划,诸凡街道、建筑的布局均由他设计。


显德三年(956),世宗皇帝率兵亲征淮南,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协理京师事务。及世宗皇帝班师回朝,王朴又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兼枢密副使。不久,又晋升为枢密使、检校太保。恰在此时,王朴的母亲不幸去世,他急忙回家守孝。丧服未除,又被起复授任原官。


显德四年(957),世宗皇帝再次率兵南征,仍令王朴兼任京师留守。凡京师的军民政务,均由王朴自行处理,不必请示圣旨。王朴本来就性格刚烈,再加上皇帝的授权,使他更加独断。凡是他的所作所为,没人敢阻拦。据《旧五代史考异》记载:当时,京城的扩建工程仍在进行。有一位督工的乡虞侯散漫无状,王朴非常生气,就在大街上将其当众鞭背,打了数十鞭,以示惩诫。事后,这位乡虞侯发牢骚说:“我是皇帝亲自宣补任命的官吏,怎么能不请示圣旨,就随便责罚我呢!”恰巧这话又传到王朴耳中,他马上命令侍从将这人捉来,二话不说,将其立毙于马前。后来,世宗皇帝听说这件事后,笑着对左右的大臣说:“这人真是个笨蛋!他竟敢去对王朴夸耀自己是宣补虞侯,这不是自己找死吗!”因为王朴法度严厉,所以,当世宗皇帝班师回到京城时,只看到一派肃整景象。


显德六年(959)三月,世宗皇帝诏令在汴口建一处宣泄洪水的“斗门”,王朴奉命前往巡视,不久回朝。在回京师时,路过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前往拜访。正交谈之际,王朴突发疾病,倒在座位上。随从急忙用肩舆将他抬回府第,到晚上就去世了,年仅54岁。世宗皇帝闻讯,大惊失色,急忙赶到王朴家中,来到灵柩前,将手中所拿的玉钺拄在地上,失声痛哭。


据记载,后周世宗皇帝在宫禁中建了一处功臣阁,里面悬挂着李谷、王朴、郑仁海等大臣的肖像。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有一天经过功臣阁,门突然被风吹开,正好与王朴的画像相对。太祖皇帝一望见王朴的画像,马上耸然却立,整龙袍,理御带,向王朴鞠躬致敬。左右的侍卫说:“王朴不过是前朝的一位臣子,陛下贵为天子,何必行这么大的礼呢?”太祖皇帝用手指着龙袍说:“如果这个人现在还活着的话,我就穿不上这件龙袍。”(事见《东平县志》卷17)由此可见,王朴确实是五代末朝一位颇有名望的大臣。


王朴本性刚决果断,为人聪敏机智,并且博学多识,再加上备受世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所以,一生多有建树。在军事上,他颇具长远的战略眼光,他在谈到诸国兴亡的次序时说:“淮南吴国,可最先攻取;并州的北汉乃必死之寇,但会最后灭亡。”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方,统一中国,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北汉是最后一个降服的——正如王朴所言。


王朴除了在政治、军事上的功绩外,还考正过声律,校定过历法。显德二年(955),王朴奉诏校定历法,他抛弃了近代流俗不经的学说,创立了“通、经、统”3种方法,以岁星轨道离交朔望的周期变化,推算日月五星的运行,写成了《大周钦天历》一书。显德六年(959),他又奉命考正乐律。他认为十二律管互吹,以校定乐律的传统方法不够准确,就以西汉人京房(前77—前37)的“京乐推律”为标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分寸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新五代史》卷31),写成《律准》一书,流传很久。


另外,王朴还著有《乐府》、《秝经》、《显德三年七政细行秝》等书。

王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国家与革命

苏联列宁著。中译本由中央编译局据《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译出,人民出版社1975年单行本。《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写于1917年。全书6章。第1章,阶级社会和国家。主要阐述了国家的起源、特征和作用,揭示了国家的本质,指出资产阶级国家不会自行消亡,充分肯定了暴力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第2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列宁以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为依据,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第3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着重论述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阐述了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用公社式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取而代之的思想。第4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主要依据恩格斯对巴黎公社经验的补充说明,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第5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列宁依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基本理论,深刻论述了共产主义发展与国家消亡之间的关系,强调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阐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第6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主要指出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竭力回避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结果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现象。全书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反动国家观,对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顾随小说集

小说集,顾随著,本书主要收录了顾随先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12篇,其小说行文流畅,内容深刻,或对旧社会的陋习和压迫表示憎恶,或对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揭露,具有较强的觉醒意识。

东园丛说

三卷,南宋李如箎撰。卷首有自序,作于绍兴壬子(1132),谓“仆顷年僻居语儿之东乡,既无进取之望,又不能营治资产,日与樵渔农圃者处,羹藜饭糗,安分循理,亦足以自乐。时时披阅文集,省记旧闻,随手笔之,遂成卷帙。其间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历数之说,无不有之。”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分《春秋说》、《易说》、《书说》、《三礼说》、《诗说》、《左传说》、《语孟说》、《天文历数说》、《杂说》等九个部分,共一百一十八条。其间有称宋高宗庙号者,且论天文历法之处似为后世之说,宋人可能没有达到那种水平。四库馆臣怀疑是后人因如箎书名捃摭旧文、益以所见,伪为此书。此书虽然真伪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其内容考证典核,多有可取,足资研治古代经史及科技的学者参考。版本主要有《指海》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景宗实录》经历了5年多的岁月,于英祖8年(1732)时编纂完毕。正祖初期,在编纂《英祖实录》的过程中,发现了《景宗实录》里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展开了修正作业。在位不过4年的《景宗实录》的编纂之所以拖了这么久,其原因在于英祖初期发生了戊申之乱(李麟佐之乱)等复杂的政治动乱。正因为《景宗实录》是在英祖初期复杂的政局之下编纂而成的,所以,正祖初期在编纂《英宗实录》时,《景宗实录》的问题开始暴露,最成问题的就是对景宗即位初期的所谓“辛壬狱事”(或“辛壬士祸”)所作的叙述。该事件指的是景宗即位后,少论派掌握政权。之前,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老论四大臣曾促使延礽君(日后的英祖)被册封为世弟并代理听政。对此,少论派心怀不满,从而诬告并肃清老论四大臣。日后,英祖当上国王,就这一事件,站在老论派一边,制定了明确的评判基准。而关于英祖所下的这一处分,《景宗实录》中的记载却没有将其如实地反映出来。因此,正祖初期对“辛壬士祸”的记述部分进行了修正,之后印刷出来的便是《景宗大王修正实录》(5卷),该书同《英祖实录》一起共印刷了5件,分别收藏在春秋馆和地方的四大史库里。负责编纂《英祖实录》的黄景源、蔡龙臣、赵、李命植等人参与了《景宗大王修正实录》的编纂。

革除遗事

明黄佐撰。六卷。《革除遗事》原书为十六卷,文字较繁,本书系作者手定删节本,原分七卷,一卷已佚。内容为:一、君纪,记建文;二、阖宫传,记皇太子妃吕氏、皇太孙妃马氏等;三、列传,记董伦、沐春、王绅等七人;四、死难列传,记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练子宁、铁铉、卓敬等四十六人;五、死事列传,记耿炳文、高巍、马宣等十三人;六、外传,记王钝、郑赐、黄福等九人。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作为《清实录》曲笔问题之始的《清太祖实录》,因经多朝的改修.先后出现 了“崇德初纂本”、“顺治改缮本”、“康熙重修本”、"雍乾定本”等多个不同版本。 崇德年间,皇太极在位时,《武帝实录》即已纂成;后顺治年间对其进行了再修, 改动较小;康熙年阆又进行了重修,此次重修较之前内容上改动极大,书名亦由《武皇帝实录》改为《高皇帝实录》;雍乾年间,又对实录进行了字句方面的校对。而多次的改修与校订,亦使其真相不存,曲笔问题为最甚。经过对《清太祖实录》的 两个不同本子《清太宗武皇帝实录》与《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的对比之后发现,前者虽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但其行文质朴,载有许多其他文献未见之事,还是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的;而后者在经史官们的改订、删减、增补以及润色后,对一些史事的隐讳与文饰较之前更为详密,可信度大为下降,部分内容令人难以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