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誉圣冏

了誉圣冏
  • 姓名:了誉圣冏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341.10.15
  • 逝世日期:1420.9.27
  • 民族族群:

了誉圣冏(1341.10.15—1420.9.27)。净土宗七祖。小石川传通院开山。常陆国久慈郡岩濑(茨城县常陆大宫市)人。父亲是该国岩濑的城主白石志摩守宗义(一说是义光),是佐竹氏的一族。最近天下是南北朝分崩离析的战乱之世,父亲在那场战斗中战死。八岁时瓜连卖颜常福寺了实就出家剃发,被赋予圣洁之名。十五岁时向常陆太田的莲胜学习,十八岁时就箕田的净土宗五祖定慧接受了净土宗义的指导。净土的经论、教相礼仪自不必说,还涉及了《起信论》、《释摩诃衍论》等一般佛教和各宗的章疏。25岁时由定慧传遍了二祖三代的宗义行业以及圆顿、布萨的大戒等全部内容。这样,圣冏达到了宗义的精髓,但当时净土宗势的实际情况是,禅僧虎关师鍊在《元亨释书》中被称为寓宗、附庸宗,另外天龙寺的梦窗疏石在《迷问答》中受到净土宗是小乘而不是大乘的批判,有故意被低估的倾向。对此感叹不已的圣冏燃起了爱宗护法的念头,认为应该进一步学习诸宗诸学,积累切磋琢磨之功,巡访各宗的硕学,以天台为真源,真言为宥尊,俱乐部唯识为明哲,禅为月庵和天命,神道为治部大辅某,顿阿学习和歌。在著作和说法上,大多采取对外所谓的随他扶宗的立场,而且其论阵雄壮,其言辞锐利,受到了诸宗学者的关注。结果,净土宗对各宗的地位上升,改变了退位风潮的功绩很大,作为后世檀林教学的教科书,圣冏的“颂义树”是不可缺少的。“颂义”是指《释净土二藏义》三十卷和《净土二藏二教略颂》一卷,表示净土宗是超过诸宗的法门。此外,对外的还有《破邪显正义》一卷,这也被称为《鹿岛问答》,除了本地垂迹说之外,还破除了日莲宗的反念佛论,论破了禅宗梦窗的净土小乘论,阐述了生即无生、他力实体的深义等。另一方面,对祖师的书法进行详细祖述表彰的力作有《菜菜》四八卷、《直牒磁铁》一百卷。圣冏的功绩中大的,是传法制度的确立。到目前为止,净土宗很少有好的道场,而且宗徒的培养也不统一。因为那里有不被他宗视为独立宗派的理由,所以圣冏首先写了《净土真宗付法传》一卷,表示净土宗自释尊以来就有师资相承的谱脉,另外在《显净土传戒论》中,净土宗极力主张继承慈觉大师正流的圆顿戒。这样既明确了宗脉和戒脉有传灯相承,又规定要成为一宗僧,必须要相传宗戒两脉,奠定了培养宗徒的坚实基础。圣冏所提倡的传宗,就是所谓的五重相传法,是指根据法然作的《往生记》(初重)、圣光的《授手印》(二重)、良忠的《领解抄》(三重)、良忠的《疑问抄》(四重)、阴鸾的凝思十念传(五重)的顺序,按照机、法、解、证、信的纲格,相承宗义,传授血脉。圣冏为进一步明确五重内容,推出《投机抄》、《彻心抄》、《铭心抄》、《传心抄》,首创三卷先生癌症(《往生记》、《授手印》、《领解抄》各一卷)七书丛书(《疑问抄》二卷、《投机抄》一卷、《传心抄》一卷、《彻心抄》一卷、《铭心抄》二卷)。明德四年(一三九三)一月将五重分享,分别整理其血脉,并为之附上口诀,定下仪式,授予弟子圣聪。这被称为五重传法的开始,根据这五重的制定,一宗僧侣可以按照同一形式统一培养。就这样,净土宗名副其实地成为独立教团,确立了后世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五重传法的礼仪也打开了让后世在家的人安心决定的捷径小计。又在应永一一年(1404)写了关于三卷七书各自的口传,合起做了五条的『五重指南目录』一卷。同二年八月根据圣聪的请求,把瓜连卖的常福寺让给弟子了智,搬到江户小石川在草庵里呆了六年,虽然致力于自行化,但因病八十岁而感到寂寞。这个草庵就是后来的无量山传通院寿经寺。著作除上述之外,还有《二藏二教见闻》、《往生礼赞见闻》、《净土略名目图》、《净土略名目图见闻》、《教相十八通》、《三六通背书》、《心具决定往生义》、《观心要决集》、《一张起请文注解》、《不可思议》、《隼疑冏决集》、《劝心往生论慈训佛鈔》、《佛像标旗义》、《报恩谢德鈔》、《述口译鈔流》集》、《古今集序注》、《天地丽气记鈔》等。

了誉圣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浮沚集

浮沚集

南宋哲学家周行己著。陈振孙收编时有集十六卷,后集三卷,共十九卷。集久失传,从《永乐大典》所载,搜罗排比,共得九卷。诗二卷,文七卷。行己之学源于程颐,故集中在理气关系上有所反映。认为万物皆有太极,皆有两仪。太极为“道之大本”。太极与两仪是“一而二”的关系,“太极即两以成体,两仪即一以成用”。太虚之中,“絪缊相荡,升降浮沉,动静屈伸”,“二端散殊”而形成可象之物,“物者阴阳之迹”。又认为,“天下之民目视耳听、手举足运,无非道者;朝作暮息、渴饮饥食,无非道者。”这些思想都具有合理的因素,表明他试图把理学引向合理的轨道。由此引出他的修养论,认为“太极即中”,“中即胜”,君子之道应以“中”作为道德修养的准则,即不偏于“仁”,也不偏于“知”。学者应从亲贤开始,“能亲贤然后能明善,能明善然后能至公,能至公然后能无累,能无累然后能自立,能自立然后能与人,能与人然后能善世,此学者本末之序也”。还认为“洒扫应对”、“耕稼陶渔”皆可以成圣(以上皆出自卷二)。集中也表达了作者的经世思想,认为“守位莫大于得人心,聚人莫先于经国用”(卷一)。得人心有四:“广恩宥”、“解朋党”、“用有德”、“重守令”。经国用则有六:“修钱货之法”、“修吏役之法”、“修转轮之法”、“修居养安济漏泽之法”、“修学校之法”等。该集为研究永嘉学派的源起及理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敬乡楼丛书》均收录。另有武英殿聚珍版。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

外科著作。明陈实功撰。四卷。实功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行医四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尤以外科见长。提出“五戒”、“十要”作为外科医生守则,重视外治法。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撰成此书。卷一为痈疽门。卷二为上部痈毒门。卷三为下部痈毒门。卷四为杂疮毒门。分述常见外科病证一百二十余种,载方一百五十六首,补遗一百五十七首。每证均首明病因、病理,次论诊断要点,又详其治法,并示验案,最后记载炼制诸药方法。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简明,层次清楚,文图并茂。陈氏重外治,常以刀针或腐蚀药清除坏死组织,并强调扩创引流,“使毒外出为第一”,力辟当时只要内治,轻视外治倾向。书中记述之鼻息肉摘除术,死骨剔除术,乌龙针剔除,目部异位及下颔脱臼之整复法等,颇为后世医家重视。以“列症详、论治精”见称。是书为重要的中医外科文献,对中医外科发展,影响颇著。有万历四十五年刻本,崇祯四年(1631)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

推拿著作。清张筱衫辑。四卷。筱衫字醴泉,又字振鋆,别号惕厉子,宝应(今江苏扬州)人。著有《痧喉正义》、《鬻婴提要》等书。本书是在明周于蕃之《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结合自己二十年之临证经验,又广征博引有关文献,订紊乱,正谬讹,删繁芜,重新编辑,于光绪十四年(1888)成书。卷一,辨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详细内容及胸腹部按诊等儿科诊断方法。卷二,立法。以手法外治为主,包括各种按摩手法。如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八种手法,及汗、吐、下、针、灸等疗法,共二十八种。每种疗法又分若干细目。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二十九个,图文并存,以利于学者按穴取用及具体操作。卷四,列证。包括惊风、疳疾、呕吐、泄泻等二十四种小儿常见病的治疗,除采用按摩疗法外,又配合内服、外敷等药物疗法。全书内容丰富,持论简要,于临床有较高参考价值。但将咒法、符录列于外治法是为不足。有光绪十五年丹徒张氏、江都韩氏原刻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述古斋医书原本影印本。

萃善录

萃善录

《萃善录》,原不题撰人。书中提及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当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表奏类。此书辑录宋元明三朝天师道之青词数篇,系道士举行斋醮时上于皇天神祇之祝词。其中最晚者为〈张国祥荐父终七词〉,故此书疑即张国祥选编。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一卷。元王国端 (生卒年不详)撰。王国端,婺源 (今属江西)人。其父王镜泽为当时名医,擅长针灸。王国端继承父业,亦以针灸闻名。曾托名扁鹊相传,专论针灸之法,参以家传经验,此书成于天历二年 (1329)。首为一百二十穴,玉龙歌八十五首。次为 “注解标幽赋”一篇;“天星十一穴歌诀”十二首; “人神、尻神、太乙、九宫歌诀”; “六十六穴治证”;“子午流注心要秘诀”;“日时配合六法图”;“盘石金直刺秘传”又附以 “针灸歌”及 “杂录切要”。后又有天历二年国端弟子周仲良序,称因重扁鹊之医道及神法而托名之。书中名目多涉鄙俚,文义浅近,不出方技家之习。而所涉医学,皆有授受。所论亦简明易懂,剖析深透,循览易明,《四库全书总目》评曰:“非精于斯事者亦不能言之切当若是也。”有 《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根据《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子部医家类》影印本。

帝范

帝范

四卷。唐太宗李世民撰。书成于贞观二十二年 (649)。论为君持身治国之道。以为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为治国之本。贞观末年太宗以此书赐其子李治(高宗),曰:“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修身治国备在其中”(《帝范·后序》)。《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云四卷。晁公武《读书志》仅载六篇。陈振孙《书录解题》曰一卷。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共十二篇,首尾完整。是书于南宋时已佚其半,至元乃复得旧本,故明初转有全文。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贾行注和韦公肃注,并佚。注文疑出于元人之手。日本有传本。大抵本文以日本传本为佳,注文以四库馆臣辑本为上,亦互有补充。有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知不足斋丛书》本。《粤雅堂丛书》三编本据日本传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