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

- 姓名:尤怡
- 别名:字在泾,号拙吾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今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1650
- 逝世日期:1749
- 民族族群:
尤怡(公元1650-1749),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今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生活于康、乾年间,约与叶天士、徐大椿等人同时。年轻时因家境中落曾于寺院中卖字谋生,能诗善文,和著名文人沈德潜等有交往。后改业医,医术高超而不求世人闻知,晚年隐居在浙江花溪以著书自娱。
尤氏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是研究张仲景学说中有影响的著述。他对同时代医家柯琴多有继承发挥,提出了“六经皆能自受风寒”的观点。世以《伤寒贯珠集》与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并重。后世医家对尤氏的评价虽褒扬程度不同,但对其一生勤勉,在医学一途上用心刻苦、撰述丰富都交口称赞。这种精神也很值今人效法。
[正 史]
尤怡,字在泾,江苏吴县人。父有田千亩,至怡中落。贫甚,鬻①字于佛寺。业医,人未之异也。好为诗,与同里顾嗣立、沈德潜游。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奇中,名始著。性淡荣利,隐于花溪②,自号饲鹤山人,著书自得。其注《伤寒论》,名曰《贯珠集》。谓后人因王叔和编次错乱,辨驳改订,各成一家言,言愈多而理愈晦。乃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太阳有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阳明有明辨法、杂治法;少阳有权变法;太阴有脏病、经病法,经脏俱病法;少阴、厥阴有温法、清法。凡病机进退微权③,各有法以为辨,使读者先得其法,乃能用其方。分证甚晰,于少阴、厥阴、温清两法,尤足破世人之惑。注《金匮要略》,名曰《心典》。别撰集诸家方书、杂病治要,足以羽翼仲景者,论其精蕴,曰《金匮翼》。又著《医学读书记》,于轩、歧以下诸家,多有折衷,徐大椿称为得古人意。怡著述并笃雅,世以《贯珠集》与柯琴《来苏集》并重焉。
《清史稿·尤怡传》卷五○二
[注 释]
①鬻(yu):卖。②花溪:地名。在今浙江省境内。③微权:细微变化的权衡、把握。
[相关史料]
尤怡,字在京①,长洲人。布衣。怡始得韩伯休术,欲晦姓名,诗亦不求人知,而重其诗者,谓得唐诗三昧。
《吴门补乘》卷五
喻氏②之书脍炙人口者,以其繁简得宜,通乎众耳。然以尤在泾先生《贯珠集》较之,则又迳庭矣。……立为正治法、权变法、干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仲景著书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了然,古来未有。何其《金匮心典》梓行于世,并采入御纂《医宗金鉴》③,而《贯珠集》一书,尚未传播?良可惜哉!
清·唐立三《吴医汇讲·读伤寒补天石贯珠集二书合记》
怡字在泾,号拙吾,工诗,与顾秀野、沈归愚为友,著《北田吟稿》。乾隆间以医名于世。尝病方、喻、程三家④之书条分未当,因分伤寒三阳治法为十一门,三百九十四条,方九十道;三阴治法三门,一百十七条,方二十七道。提纲挈领,束繁归整,为《贯珠集》。虽踵沿陋习,播乱原文,较之三家,则醇⑤多疵少。其《金匮心典》尤精简可宗。又著《金匮翼》专疗杂病,分四十九门,每门各别类次,论治简而有要。惟每类之末必有新定之方,意欲度越古人,犹是金元故态。《读书记》虽无甚精诣,亦可见其用心之勤苦矣。
清·曹禾《医学读书志》下卷
〔注 释〕
①在京:为“在泾”谐音之误。②喻氏:指喻昌。③《医宗金鉴》:清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刊于公元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共90卷,25种。④方、喻、程三家:指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初喻昌(《尚论篇》)和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⑤醇:通“纯”。纯正,善好。
猜你喜欢的书
蔡中郎集
汉代诗文别集。10卷;外集4卷。蔡邕著。蔡邕于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后汉书》本传称其“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为12卷,注曰梁有20卷,录1卷,《旧唐书·经籍志》仍作20卷,《宋史·艺文志》仅著录为10卷。原集久佚,今存皆后人辑本,分卷各有不同。如明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作8卷;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作2卷;明叶绍泰《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则不分卷;清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作12卷。较好的辑本是清聊城杨氏《海源阁丛书》本,分作10卷,外纪1卷,外集4卷,《四部备要》本即据此本排印;《十万卷楼丛书》本题作《蔡中郎文集》,分为10卷,外传1卷,《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清雍正中陈留刊本分作6卷,《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过录;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贤刻本亦为6卷。诸本所收作品数量亦互有出入。《四库全书》本收诗文94篇,首有欧静序;卷1为《独断》;卷2为上书、奏议、祝颂之文;卷3收《释诲》、《明堂月令论》、《月令问答》以及《樽铭》、《警枕铭》等;卷4为赋、诗,收《述行赋》、《短人赋》、《汉津赋》、《协和婚赋》、《笔赋》、《琴赋》、《弹琴赋》(一作颂)、《弹棋赋》、《胡栗赋》、《篆埶》、《隶埶》、《饮马长城窟行》、《答元式诗》、《翠鸟诗》;卷5至卷6收碑、铭、诔赞等。
小品方
原名《经方小品》,医方著作。陈延之撰。约成书于南北朝宋孝建元年至永徽元年 (454—473)。书名之 “经方”源自 《汉书 ·艺文志》,“小品”之义则取自佛家典籍 “小品般若”(亦译作《小品经》)。原书久佚,历代无刊本,其逸文多存于中、日古典医著《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中。1983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文柱《小品方辑校》。1984年在日本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发现有本书序言及卷1大部分内容的日本古卷子抄本残卷。
词说
蒋兆兰撰。一卷。兆兰曾于苏州任教职,精研词学,引朱孝臧、况周颐为同道。《自序》云,乃应诸生“从问词法,兼求词话”而作此书,其宗旨为:“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要使本末兼修,古今同化”。全书三十二则。首倡“学有本原”之说,“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因为“诗词实同源异派,皆风雅之流别”。“词以沉着浑厚为贵,非积学不能至”,学词者应“上探骚辨,下究徐庾,精思熟虑,一以贯之”。本风骚,重学养,贵沉着浑厚,与陈廷焯、况周颐主张相同。他反对诗馀之名,认为词也是立言之道,本于兴观群怨之旨,不能“以词为秽墟,寄其馀兴”,谓之“诗馀”。提倡婉约为词家正轨,以周清真、姜白石为宗,盛赞清真为“词中之圣”,白石为“别树一帜”。至于选本,则谓张惠言《词选》“导源风雅,屏去杂流,途轨最正”;周济《宋四家词选》“议论透辟,步骤井然,洵乎暗室之明灯,迷津之宝筏也”。宋人选本则以周密《绝妙好词》最为精粹。填词之法,首重炼意,次曰布局,三曰炼句,四曰炼字。此书所论,言皆入理,义多精当。有甲戌丛编本,民国十五年铅印本,收入《词话丛编》。
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包括《鲁迅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鲁迅是*早对写普通话*有贡献的人》《鲁迅期待炬火和自己不以导师自居》《鲁迅的政治路线和文艺实践》等内容,是从根据《新民主主义论》的精神来研究鲁迅的愿望出发的。 作者说:我们是通过对鲁迅作品作具体的分析然后得出我们的结论,因为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的鲁迅毕竟是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必须掌握他的作品。我们不敢说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把它发表出来便好得到指正。 《鲁迅研究》可谓废名个人“鲁迅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在“思想论”这一部分里,废名进一步发展、演绎了自己以前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了集中的归纳和总结。 废名将鲁迅作为“欧化的创始人”,肯定了鲁迅小说语言的特色和成就。
义和团揭帖
义和团各坛口散发的传单。源于历代农民战争和民众运动中的署名檄文和无头告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春,山东冠县、直隶威县一带的梅花拳等武术集团联合为义和拳后,印传单于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各省,呼吁“毁教灭夷”。其中3月底大刀会在直隶大名府考童生时所散之传单,约会各省爱国志士于四月十五日(6月3日)集会起事,为迄今所见义和团运动中最早的揭帖。运动高潮中,凡义和团立坛或影响所到之地,揭帖比比皆是。
增集续传灯录
凡六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南石文琇(1345~1418)着,清康熙十年(1671)浙江嘉兴府楞严寺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二册。系文琇继‘续传灯录’之后,搜录宋至元代之禅宗典籍、塔铭、行状等,增订、编集大鉴下十八世至二十五世,计五百余位禅师之行实、机缘语要等。卷末附录五灯会元补遗一卷,增列大鉴下十七世,计二十人之略传。又于补遗之后增列法嗣未详者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