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

- 姓名:沈德潜
- 别名:字确士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 出生日期:1673
- 逝世日期:1769年
- 民族族群:
沈德潜(1673~1769年)字确士、悫士,号归愚、归愚老人、归愚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23岁起就做教馆先生,参加科举考试十多次,不中,一直到乾隆四年(1739)方中进士,当时年已六十七岁。召对时,称为江南老名士。乾隆帝用自己写的诗命他唱和,沈德潜的和诗能中乾隆帝心意。乾隆曾说:“朕与德潜,可谓以诗始,以诗终矣。”后诏令值上书房,后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乾隆帝曾晓谕诸臣说,沈德潜诚实谨慎,我同情他晚年才被人们发现其才能,所以才加以重用。乾隆十四年(1749)因年老多病退职还乡。他把自己的诗集《归愚集》呈上,乾隆帝还亲自写了序言,称赞他的诗和明代的高启和清初的王士祯不相上下。其后,沈德潜又把自己纂辑的《国朝诗别载》呈上,请乾隆帝作序。乾隆帝指出:该书把明降臣钱谦益的诗排列在最前。钱谦益是不忠不孝的名教罪人,他的诗不宜入选。乾隆帝还指摘了其它一些谬误,遂命内廷翰林重为校定。乾隆三十四年(1769)病死。清廷赠以太子太师称号,祀贤良祠,谥为文悫。
乾隆四十三年(1778),江苏东台举人徐述夔被指控为诗中有悖逆之词,遂酿成大狱,一时株连甚众。后经查明,徐述夔著的《一柱楼集》中,有沈德潜为徐述夔写的传,称赞他的品行文章是当世榜样。乾隆帝因此将沈德潜生前的官衔免去,并撤出贤良祠,削去谥号,把墓碑毁掉。沈德潜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向吴江诗人叶燮学诗。他写的古体诗继承汉魏的风格,近体诗则宗法盛唐。他强调诗要讲求格调。他的主张和王士祯的强调神韵,赵执信的强调声调,袁枚的强调性灵,同为当时诗歌创作的四个主要流派。他在东南的诗坛中颇有名气,门生很多,较著名的有王鸣盛、王昶、钱大昕、曹仁虎、黄文莲、赵文哲、吴泰来,人称“吴中七子”。沈德潜的著作有《竹啸轩钞》、《归愚诗文钞》,并选辑了唐明清三朝诗《别载》和《古诗源》。其中,《古诗源》十四卷,收录了上古至隋代的古诗、歌谣七百余首。每篇都有注释和评语,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古诗选集,为世人所推重。
猜你喜欢的书
蛮书
又称《云南志》、 《云南记》、《云南史记》、 《南夷书》、 《南蛮书》、 《南蛮记》。民族地理著作。唐樊绰撰。十卷。绰为安南经略蔡袭幕僚,为应付南诏之扰,故广采史志,及亲历目睹所得,纂为是编。咸通四年(863)成书,次年补附录诸条。一万二千余字。 分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名十事,每事各为一卷。附录盘瓠、白虎传说,异牟寻与崔佐时誓文等六事。记述云南历史、交通、各族概况,尤以南诏社会经济、制度、军事训练及其与唐朝的关系为详。是志为现存云南方志最古者, 《新唐书·南蛮传》和《资治通鉴》有关古滇、越的记载,多取材于是编;程大昌、 李荣陛等考证《禹贡》,均宗其黑水之说,向为世人所重视。是研究云南史志的珍贵文献。原书久佚,今本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有武英殿聚珍版本, 《四库全书》本。近人向达《蛮书校注》(1962年中华书局版),周维衍《蛮书校注读后》(《历史研究》,1965年第六期),方国瑜《樊绰<云南志>考说》(《思想战线》,1981年第一期),均可供参考。
上皇西巡南京歌
组诗,十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的赞美,全方位展示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名胜古迹,隐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殷殷怀念和对唐玄宗的深刻讽刺。全诗气势恢宏,情感复杂,内容丰富。其微言讽喻,以小见大的方式,继承了乐府精神;而次第叙事,首尾完整的结构,则开启了七绝联章的纪事之法。
通鉴辑览明季编年
甲申、崇祯十七年(是年三月,流贼陷京师;五月,福王由崧称帝于南京,以明年为「弘光」元年)、我大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春正月朔,李自成僭号于西安。臣等谨按:历代史家书法,义例攸殊;率于历朝代嬗时,意多偏私曲徇,进退失宜。如「续纲目」于元至正十五年后,即标「元」国号,大书「明年」。臣等学识凡猥,尝拟崇祯甲申即应仿沿前例;钦蒙我皇上折衷至义、昭示大公,面谕臣等以『祟祯十七年明统犹存,仍当大书纪岁;即福王称号,尚可比于宋代「建炎」之例。必俟芜湖被执,始书「明亡」。因以揭万世之闳纲,去百家之私议;辨统系而必存其实,垂法戒而永着为程』。睿制煌煌,为自古史臣发凡起例所未有;以视「春秋」谨严,后先一揆。臣等谨首登卷端,用彰盛美。自是以次编排,悉敬遵宸衷笔削,洵非管牖之见所能仰测高深于万一云。
燮云玑禅师国清无畏堂语录
一卷,清济玑说,玄杲录,张有誉序。
天台四教仪
全一卷。又作四教仪、谛观录。高丽僧谛观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宋初,谛观应吴越王之请,携带天台三大部至我国,投于螺溪义寂门下,深研天台之学,十年后示寂,同门于其故箧中,发现本书,为研究天台教义大纲与观心(实践修行)要略之入门书。内容系删补灌顶之‘天台八教大意’而成,以法华经信解品之譬喻与涅槃经之五味、华严经之三照等譬喻为中心,判别天台五时,及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并略述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之名义、教说、行人、行位、证果等,复以摩诃止观之二十五方便略述圆教之十乘观法。其后智旭以本书观点过于简略,乃萌发述作‘教观纲宗’之动机。本书之注释书极多,历来以宋朝从义之四教仪集解三卷、南宋元粹之四教仪备释二卷与元朝蒙润之四教仪集注三卷为本书三大注释书。
大乘庄严经论
梵名Maha^ya^na -su^tra^lam!ka^ra 。凡十三卷。无着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经论、庄严论。乃瑜伽十支论之一。全书共分二十四品。现存之梵本系法国学者莱维(S. Le/vi)于一八九八年发现于尼泊尔者。西藏译本将全书分为‘颂’、‘释’两部分。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仅有二十一品。本论名目盖含有庄严大乘经之深义,故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谓,本书书名应题为‘庄严大乘经论’。本论援引经典颇多,有十地经、无尽慧经、行清净经等数十种。关于作者,众说纷纭,梵本未举出作者之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长发有无条、开元释教录卷八等,均谓本书为无著所造;西藏译本谓是弥勒造;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解深密经疏卷四等则皆称本颂为慈氏弥勒菩萨造,释论则为天亲菩萨所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