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空谷道澄
空谷道澄(1616~?),明末清初临济宗僧。忠南(四川)人,俗姓杨。号空谷。二十六岁,投四川熊家寺静主悟修出家,于酆都(四川)十方堂铁受沙弥戒,于梁山龙潭雪受具足戒。历参访垫江(四川)木头滩月竹、大竹万峰、广安龙台寺象崖性珽。后遇蜀之兵乱,隐于七星山八年,归大竹,遇敏树如相来山,机缘契合,受印证。历住成都内江县三圣寺等诸刹。康熙三十一年(1692)时,师七十七岁,寂年不详。著有空谷道澄禅师语录二十卷。[五灯全书卷八十八]
-
孔稚珪
孔稚珪(447年-501年),南朝齐文学家。或作孔珪、孔季珪;字德璋。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少博学,有美誉。初仕宋,王僧虔见而重之,引为主簿。后为安成王的车骑法曹参军,转尚书殿中郎。齐高帝萧道成为骠骑,以其有文才,引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迁中书郎、尚书右丞。永明中为太子中庶子、廷尉,转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上书建议北征,明帝不纳。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为都官尚书、迁太子参事,加散骑常侍。卒于官。史称孔稚圭风韵清疏,嗜酒好文辞。与文坛奇士张融情趣相得,又与名士何点、何胤等交游,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门庭之内,草莱不剪。其纵情肆志堪与张融相仿佛。文名驰骋一时,弹文奏表,盛行朝廷。作品以《北山移文》最为著名,历代传诵。他亦能诗。钟嵘《诗品》把他与张融同列下品,说:“思光(张融)纡缓诞放,纵有乖文体,然亦捷疾丰饶,差不局促。德璋生于封溪,而为文雕饰,青于蓝矣。”认为孔诗优胜于张诗。其诗今存《白马篇》善于铺陈,确有豪迈之笔。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孔詹事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
-
柯潜
柯潜(1423—1473),明代诗文作家。字孟时,号竹岩。莆田(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蛋泰二年(1451)第一人及第,授修撰,累官至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掌院事,教习庶吉士,李东阳皆是受业者。翰林后堂有二柏,是他亲手所植,号学士柏,间造瀛州亭临之。刘定之渫井于其旁。柯亭刘井,词林至多年以为美谭。他重友情,接人乐易,其诗作不少是朋友之间的题赠之诗,感情较为真挚,如《携琴步月为刘贡士题》:“白发山翁住翠微,萝云长与护柴扉。抱琴无处寻知己,自向溪头步月归。”写得冲淡清婉,颇有亲切之感。它如《题诗送陈公辅归毗陵》、《题李侍御庄上》、《送钱学士使安南》、《题山林图送林伯安还乡》等诗,都有这样特点。他接人是有区别、有是非的,据郑岳《莆阳文献》记载:“邻郡有中贵人,宠冠一时,士大夫欲求速仕者,争趋其门,其人素慕潜文词,屡欲屈致一见,潜卒不往,天下学士大夫,仰之以为异人。”他也善文,写得顺畅整洁,很受时人推重。著有《竹岩集》18卷。
-
开福道宁
开福道宁(?~1113)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徽州(安徽)婺源人,俗姓汪。于蒋山出家,嗣五祖法演之法,任天宁寺第一座。大观三年(1109 ),驻锡潭州(湖南)开福禅寺,为第十九世。政和三年示寂,世寿不详。著有开福宁禅师语录二卷。[联灯会要卷十六、五灯会元卷十九]
潭州开福道宁禅师,歙溪汪氏子。壮为道人,于崇果寺执浴。一日将濯足,偶诵金刚经,至「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遂忘所知,忽垂足沸汤中,发明己见。后祝发蒋山,依雪窦老良禅师。逾二年,遍历丛林,参诸名宿。晚至白莲,闻五祖小参,举忠国师古佛净瓶、赵州狗子无佛性话,顿彻法源。大观中,潭帅席公震请住开福,衲子景从。浴佛,上堂:「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诸禅德,日日日从东畔出,朝朝鸡向五更啼。虽然不是桃华洞,春至桃华亦满溪。」又道:「毗蓝园内,右胁降生。七步周行,四方目顾。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大似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珠。还知落处么?若知落处,方为孝子顺孙。苟或未然,不免重下注脚。」良久曰:「天生伎俩能奇怪,末上输他弄一场。」示众云:「秋日耀长空,秋江浸虚碧。伤嗟门外人,处处寻弥勒。蓦路忽抬头,相逢不相识。诸禅德,既是相逢,为甚么却不相识?剪尽霜前竹,临溪不化龙。」上堂:「遍界不曾藏,通身无影像。相逢莫讶太愚痴,旷劫至今无伎俩。无伎俩,少人知。大抵还他肌骨好,何须临镜画蛾眉?」上堂:「摩竭正令,未免崎岖。少室垂慈,早伤风骨。腰囊挈锡,孤负平生。炼行灰心,递相钝置。争似春雨晴,春山青,白云三片四片,黄鸟一声两声。千眼大悲看不足,王维虽巧画难成。直饶便恁么,犹自涉途程。且不涉途程一句作么生道?人从汴州来,不得东京信。」僧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曰:「人天合掌。」曰:「出水后如何?」师曰:「不碍往来看。」问:「如何是句到意不到?」师曰:「瑞草本无根,信手拈来用。」曰;「如何是意到句不到?」师曰:「领取钩头意,莫认定盘星。」曰:「如何是意句俱到?」师曰:「大悲不展手,通身是眼睛。」曰:「如何是意句俱不到?」师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政和三年十一月四日,净发沐浴,次日斋罢小参,勉众行道,辞语诚切。期初七示寂,至日酉时,跏趺而逝。阇维获设利五色,归藏于塔。【摘自:五灯会元】
-
廓庵师远
廓庵师远,北宋末,南宋初时临济宗的禅师,俗姓鲁,合川(今甘肃庆阳)人。他的老师是大随元静禅师,是五祖法演的门人,圆悟克勤的师弟。廓庵师远禅师是四川合州人,他的“牧牛十颂”并图,至今仍镌刻在著名的大足宝顶石刻之中,至今已有八百年了,若能到大足一游,在佛国洞天之中参究这“十牛颂”,当别有一番风味。廓庵禅师的“十牛图并颂”分为“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归源”和“入廛垂手”十个部分,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禅宗修行的十个程序,细密周到,颇与曹洞宗的“五位君臣”相近。《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常德府梁山廓庵师远禅师,合川鲁氏子。上堂,举「杨岐三脚驴子」话,乃召大众曰:「杨其汤者,莫若扑其火;壅其流者,莫若杜其源。此乃智人之明鉴。佛法之至论,正在斯焉。这因缘,如今丛林中提唱者甚多,商量者不少。有般底,只道宗师家无固必,凡有所问,随口便答。似则也似,是即未是。若恁么,只作个干无事会。不见杨岐用处,乃至祖师,千差万别,方便门庭,如何消遣?又有般底,只向佛边会,却与自己没交涉。古人道,凡有言句,须是一一消归自己,又作么生?又有般底,一向只作自己会,弃却古人用处,唯知道明自己事,古人方便却如何消遣?既消遣不下,却似抱桥柱澡洗,要且放手不得。此亦是一病。又有般底,却去脚多少处会。若恁么会,此病最难医也。所以他语有巧妙处,参学人卒难摸索,才拟心则差了也。前辈谓之杨岐宗旨,须是他屋里人,到恁么田地,方堪传授。若不然者,则守死善道之谓也。这公案直须还他透顶彻底汉,方能了得。此非止禅和子会不得,而今天下丛林中,出世为人底,亦少有会得者。若要会去,直须向威音那畔,空劫已前,轻轻觑著,提起便行,捺著便转。却向万仞峰前进一步,可以笼罩古今,坐断天下人舌头。如今还有恁么者么?有则出来道看。如无,更听一颂:三脚驴子弄蹄行,直透威音万丈坑。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湖南长老谁解会,行人更在青山外。」上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这个说话,是家常茶饭。须知衲僧家,别有奇特处始得。且道衲僧门下有甚奇特处?天得一,斗牛女虚危室壁。地得一,万象森罗及瓦砾。君王得一,上下四维无等匹。且道衲僧得一时如何?要见客从何处来,闲持经卷倚松立。」浴佛上堂,举「药山浴佛公案」,拈云:「这僧问处,依稀越国,仿彿杨州。药山答来,眼似流星,机如掣电。点检将来,二俱不了。若是山僧即不然,当是时,才见他问,只浴得这个,且不浴得那个。但转木杓柄与伊,待他拟议之间,拦面便泼。假饶这僧有大神通,具大智慧,也无施展处。敢问大众,这个即且置﹝置,原作「致」,据清藏本,续藏本改。﹞唤甚么作那个?」下座:「佛殿烧香,为你说破。」师有十牛图并颂行于世。
《五灯会元》卷第二十 -
可观
可观(1092~1182),宋代僧。江苏华亭人,俗姓戚(一说傅)。字宜翁,号解空、竹庵。十六岁受具足戒,学天台。初依止南屏精微,后闻车溪择卿禅师声震江浙,负笈从之,得其法。南宋建炎初,住持嘉禾寿圣寺。绍兴年间(1131~1162)转住当湖德藏寺。讲经余暇,则补注楞伽经。其后移住祥符寺,因染疾退隐至当湖南林之竹庵。乾道七年(1171),应丞相魏把之请,住持北禅天台寺。淳熙七年(1180),受魏宪王请,为南湖延庆寺之主,未久,又归隐当湖之竹庵。淳熙九年示寂,享年九十一。生前,大慧宗杲曾由径山前来相与言谈终日,誉之以‘教海老龙’。其法嗣有北峰宗印、智行守旻、神辩清一等人。重要著作有:楞伽说题集解补注四卷、兰盆补注、山家义苑各二卷、金刚通论、金刚事说(或金刚事苑)、圆觉手鉴、竹庵草录各一卷等。[佛祖统纪卷十五、卷二十五、释门正统卷七、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一]
-
孔毓圻
孔毓圻(1657―1723),字钟在,号兰堂,孔子六十七代孙。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四年晋太子少师。毓圻袭封五十余年,备受朝廷优宠。康熙七年首次入觐,圣祖召见瀛台,八年被召入京陪祀觐礼,皇太后召见宫中,赐坐、赐茶、赐克食,命内臣送到宫门外,并命从官善辅翼之。毓圻随朝官拜见圣祖,退出时,圣祖命从御道行走,毓圻逡巡推辞,圣祖再次敦谕,方由御道退下。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到曲阜祭祀孔子,亲行三跪九叩头礼,祭祀用乐,并听孔子后裔讲解儒家经书。礼成,敕谕孔毓圻曰:“至圣之道与日月并明,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谆谆告谕说“尔等远承圣泽,世守家传,务期型仁讲义,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须弗去,以奉先训,以称朕怀,尔等其祗遵毋替” (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二十八年,又赐毓圻“诗书礼乐”匾额。六十一年,命荫一子五品官。五十年间,毓圻多有建树。康熙十年重修启圣林,享殿、墓门、墙垣俱恢扩旧制,十三年重修尼山孔庙,十六年以祭田赢余陆续维修孔庙,先后维修诗礼堂、金丝堂、大成门等十三座门坊,增建泮水桥,改璧水池石栏。二十二年立宰予墓碑,二十三年圣祖至曲阜时,请得展扩孔林墓地一千一百余亩,重筑围墙,又请得由朝廷任命衍圣公府属官百户。二十八年以孔庙渐就毁敝疏请修庙以光大典,礼部议覆工部,以事务繁多暂行停止,圣祖认为“阙里圣庙崇奉先师,万代瞻仰,今既日渐毁敝,理宜修葺” (清孔尚任《阙里志》卷四),拨银八万六千余两,修理大成殿等建筑三百余间,工竣后,毓圻率族人入京谢恩,并请圣祖御制碑文、捐赀新建碑亭。曲阜介于两河之间,孔颜孟圣贤后裔多不当差,而夫役之征又与他县所同,民不堪命,不得不常常放弃农田耕作而去修河,毓圻为此请山东巡抚、河道总督转奏朝廷,得准宽免。毓圻生于承平之际,备受优待,奏请多被允准,因此感激殊恩,益自警惕,自谓“以弱龄承借先泽,荷朝廷格外褒崇,不责以有司之事而养尊处优,以悠游在此位者,虽万死不足以报称” (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自幼至老,敦率礼义,倡明教学,日以正风俗人心为己任,夙夜谨慎,不敢居盛满而稍自放轶。毓圻留意文献,关心族务,康熙二十三年命孔尚任修孔氏家谱,编修新《阙里志》。圣祖幸鲁后,又组织人编写《幸鲁盛典》,并请圣祖作序。毓圻纯笃质实,温良乐易,一生不曾疾言遽色,学尚实行,不喜声华。能诗文,辄焚削其稿,惜未结集。工书,有《金人铭》、《后赤壁赋》传世。善画,尤喜画兰,笔墨清雅。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为王爵,十月毓圻赴京谢恩,归第卧病,世宗遣御医诊视,并赐参饵。病卒,世宗命三品以上汉官会吊。灵柩返曲时,世宗命皇三子及庄亲王叩奠,又命行人司司正护送乘传归葬祖坟,并亲为御制碑文,称赞毓圻“秉性朴诚,荷天家之雨露,持身谦谨,奉阙里之烝尝,勤职守于五十余年”。因此,赐谥恭懿。子四,传铎、传鋕、传钲、传镛。
-
枯崖圆悟
枯崖圆悟,字肯庵,号枯崖,福清(今属福建)人。本儒家子,酷好诗文,喜作竹石画。居武夷山十馀年,因听牛歌悟道。出世于福唐大目,淳祐间,住泉州光福寺,后为偃溪径山掌书记。晚年南归,寓朋山。尝以诗文求序于林希逸,林称其“以衲子而弄穷秀才生活”,愿彼此互易,“使运使谈禅,临济孙说文章,各去其病”。著有《枯崖集》,已佚。今存《枯崖漫录》三卷,收入《续藏经》。《江湖后集》卷一六存其遗诗,《山中》云:“花自满意红,草亦无心碧”,《重游清源洞》云:“出鸟江涛白,连云岭树深”,《小立》云:“兰香和雾湿,竹老带藤枯。野水流将合,春山淡欲无”,《真人洞》云:“秋晚涧声涩,月明松影寒”,琢句纤巧,入江湖一派。《全宋诗》卷三四二○录其诗二十九首。事迹见林希逸《悟书记小稿序》、《书史会要》卷三、《图绘宝鉴》卷四、《民国福建通志·高僧传》卷四。
-
昙旷
昙旷,唐僧人。生于河西建康(在今甘肃张掖、酒泉之间)。出家后先在家乡学习大乘佛学,后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在西明寺专攻《大乘起信论》和《金刚般若经》。学成后回到河西,从事传教和著述。先在朔方(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停留,撰有《金刚般若经旨赞》,后赴凉州,撰《大乘起信论广释》,再转甘州,著《大乘起信论略述》。至迟在宝应二载(763)到敦煌,为“傍求众义,开决疏文”,又撰写《大乘入道次第开决》、《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晚年抱病口述《大乘二十二问》,回答吐蕃赞普提出的有关大乘佛学的二十二个问题。在敦煌居留达二十多年,敦煌遗书中存有其佛学著作的多种写本。对大乘佛学在敦煌的流传有重要贡献。约卒于788 年之前。
-
孔武仲
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孔文仲弟、平仲兄。嘉祐八年,中进士甲科,调谷城主簿,选为齐州教授,为国子直讲。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论科举之弊,排诋王安石经义,请复诗赋取士。进起居郎兼侍讲,除起居舍人,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出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籍夺职,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元符元年卒(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复原官。武仲与其兄、弟著称于时,号“清江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为文宗“欧苏”古文,尤长于论说,较有价值者为史论散文,如《书儒林传后》、《书晋武帝后》、《书裴度传后》、《汉武帝论》、《介子推论》、《陆贽论》等,大多有感而发,立论平实,文辞不事雕琢。也有一些类似寓言的散文,如《鸡说》、《冰说》、《说医》,寓庄于谐,颇为生动。诗歌兼备古体、近体,格律严整,文辞平易,时有佳篇。古体之《舍轿马而步》、《宿天池》、《寻真观》、《瓜步阻风》,或关心民劳,或意趣幽微,为后人所称道(均见《历代诗发》卷二四)。近体诗之“一江见底自秋色,千里无风正夕阳”(《鄂州》),“潭府更看花似锦,洞庭将泛水如天”(《次韵邓慎思见寄》),“何年巧匠开山骨,自古精兵聚石头”(《清凉寺》),写景秀逸,议论雄健(《历代诗发》卷二四)。孔武仲自编有文集《丙寅赴阙诗稿》、《南斋集稿》、《渡江集》,原集已不可见。南宋庆元时,将孔氏三兄弟之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四十卷,其中孔武仲之作十七卷。现存《清江三孔集》有四十卷本,存明刊本、《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又有三十卷本,存清御儿吕氏讲习堂影写元刊本,鲍廷博校跋清抄本。除文集外,武仲还著有《诗说》、《书说》、《论语说》,《金华讲义》,《内外制》,均已佚。《全宋诗》卷八七九至八八五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二一八六至二一九五收其文十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七、《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附传。
-
孔文仲
孔文仲(1033~1088),字经父,关于其里籍,历史上有不同说法(见下引文,其二弟同),以“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之说为多。文仲性刚直,寡言笑,自幼好学,工于词赋,嘉祐六年(1061)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苏杭尉,再命南康军司户,以司封使湖北,后荐举为台州军事推官。熙宁二年(1070),即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年,朝廷实行改革,翰林学士范镇举荐文仲至神宗皇帝前对策。孔文仲对策九千言,力驳王安石理财、训兵之法,被神宗罢还故官。后历任国子监直讲,授三班主簿,不久迁著作郎通判,出任保德军通判。元祐元年(1086),时哲宗以十岁幼龄继位,太皇太后亲临听政,罢废新令,孔文仲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升起居舍人,拜左谏议大夫。后因直奏“青苗”“免役”诸法利弊,元祐二年(1087)改任中书舍人。元祐三年病卒于京,年五十六(《宋史》本传作五十一)。文仲勤苦力学,该贯经史传注、百氏子集,至于天文术数之书,无不讲诵,议论浃洽精辨,与其弟武仲、平仲称为“清江三孔”。应进士试时,吕夏卿为阅卷官,谓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章似荀子、扬雄。诗歌留存者不多,风格近于苏轼,《早行》诗叙述旅途之艰辛,悲悯之中而无怨苦,有安分止足之态(《载酒园诗话》)。《秋月》、《次韵钱穆父新凉可喜》、《将至南都途中感旧二首寄钱穆父》等诗也清新可诵。著有文集五十卷(苏颂《孔公墓志铭》),其诗文多有散佚,后于南宋庆元间合刻《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仅收有孔文仲诗文二卷。现存《清江三孔集》有两种版本:四十卷本,有明刊本、《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三十卷本,有清御儿吕氏讲习堂影写元刊本,鲍廷博校跋清抄本。《全宋诗》卷八四二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一七六○至一七六一收其文二卷。事迹见苏颂《中书舍人孔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本传。
-
孔贞瑄
孔贞瑄,字璧六,号历洲,晚号聊叟。曲阜人。清顺治(1644—1661)举人。曾任泰安教谕、大姚(今云南省)知县。著有《大成乐律》《聊园全集》《大学正文约注》等。关于地理学的著作有《豫、楚、黔、滇行程记》《缩地歌》《泰山纪胜》。《缩地歌》是将各省郡县间的重要名胜等,编成合辙押韵的歌谣,便于记诵,有助于游览、观光。《泰山纪胜》一书,分别叙述泰山诸胜景,和泰山相关联的尼山、防山、龟、蒙、凫、峄诸山,书中亦有叙述。
-
考门夫人
考门夫人(1870年3月3日-1960年4月17日)美国人,基督教传道人,作家,教育家。考门夫人和考门先生(Charles Cowman)均为远东传教会(The Oriental Missionary Society,后改名为OMS International,现名为One Mission Society)创始人之一·考门夫人(Mrs.Charles E.Cowman)原名丽蒂伯德(Lettie Bard),1870年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其父母为当地热心义工,常免费接待当地旅客于自家居住。因此,考门夫人深受其影响,也以义工为志向。在考门先生与疾病斗争期间,考门夫人开始提笔写作,以日记形式记录二人的心路历程,後来汇集而成,便是荒漠甘泉(Streams in the Desert)。荒漠甘泉以圣经中的经句为依据,也引入了其他神学著作中的段句,并结合夫妻二人的「见证和灵修生活」,对《圣经》中某些经文展开了非常深入的阐释。教导人们如何通过阅读圣经聆听「神」的话语并明白神的旨意。该祈祷书,於基督教世界里被誉为:「一座支取不尽的心灵宝库,一泓鲜活的甜美的生命甘泉。」1960年4月17日考门夫人逝世。离世前三天,她将所有文件日记交托专人处理,这些文件在死後在经整理出版就是「新荒漠甘泉」
-
寇才质
寇才质,字志道,古襄人。他喜好恬淡之乐,不争功名利禄,曾研究丹经卜筮之术。撰有《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生卒年月事迹不详。
-
寇谦之
寇谦之(365-448年),北朝的道教改革家与北天师道的开创人。字辅真,生于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寇谦之出身名门,自称是东汉开国名臣寇恂的十三代孙,他的兄长是北魏坐镇一方的大官。谦之早年就喜欢仙道,曾经修习张鲁之术,但多年服食药物都没有见效,于是随一位名叫成公兴的道士一起入嵩山修道。实际上,寇谦之并不是那种自甘寂寞的隐遁超俗之士,而是既想长生不老,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所以成公兴这样评价他说:“先生很难即刻成仙,却正好可做帝王师。”他们在嵩山隐居修行了七年,成公兴便死了,寇谦之一个人继续在山中修道。公元415年十月的一天,据说他忽然在冥冥中看见有神仙乘云驾龙从天而降,自称是太上老君,对他说:“嵩山之神上奏天廷,说是自从天师张陵离开世间以后,芸芸众生就没有了归宿,而隐居此山的道士寇谦之,才具道行都可继任天师之位。所以我特意来见你,亲自授予你天师的称号。”不久,寇谦之又自称与太上老君的玄孙会晤,据说太上老君的玄孙赐给他一部《箓图真经》,并命他以后出山,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当时,寇谦之在中国北方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当这两段神话传开后,更是使他大放光彩。许多信徒慕名前往,嵩山一时成为道教的圣地。寇谦之以“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自命,成功地发动了旨在使道教“现代化”的宗教改革。他以葛洪《抱朴子》所提倡的神仙信仰为中心,并引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精神,革除了早期天师道中的租税钱米、男女合气等陈规陋俗和装神弄鬼、化符念咒等巫术迷信,创设了一套新的斋醮科仪,男女信徒只要在家立坛,朝夕礼拜,就可得到上等功德,不必出家修行。道教面目由此一新,世称北天师道。公元424年,在北魏当朝宰相崔浩的亲自安排下,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拓跋焘在皇宫召见了这位名震天下的一代宗师,接受了他献上的《箓图真经》。寇谦之称这部“天书”与古代的《河图洛书》一样,是太平真君承天受命的象征。说得皇帝心花怒放,把他奉为上宾,宠信非常。于是,北天师道声势大震,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北方。后来,在北魏对周围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寇谦之的意见起了决定作用,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改号“太平真君”,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第二年在京城修建天师道坛,并亲自前往道坛接受寇天师颁赠的符录,同时封他为国师。寇谦之为帝王师的梦想成真,道教也首次获得了国教的地位。
-
库勒纳
库勒纳,瓜尔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五年(1666),由监生任吏部笔帖式。八年(1669),授吏部主事。历官员外郎、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侍讲学士、经筵讲官、詹事府詹事。十九年(1680),擢翰林院掌院学士,以奉职勤劳加一级。二十一年,授刑部左侍郎,调兵部。次年,奉命赴贵州会同云贵总督蔡毓荣办理土司事务,力主改土归流。奏准土官子弟有志向上者,准于就近各府一体应试。二十五年(1686),调礼部侍郎,仍翰林院掌院学士,充《明史》总裁及《三朝国史》副总裁官。三十年(1691),擢户部尚书,调吏部。三十一年,同礼部尚书熊赐履赴江南勘汛,查运河同知陈良谟、河道总督王新命挪移库银,论罪如律。又同内阁学士温保劾奏贵州巡抚卫既齐擅杀苗人,论罪。三十九年(1700),不称职,解任,在佐领处行走。
-
孔传
孔传,生卒年不详,宋兖州仙源(今山东曲阜东北)人,字世文。孔子四十七世孙。初名若古,元祐四年(1089)除仙源主簿,改今名。政和五年(1115)以朝奉郎任京东转运司管勾文字,宣和六年(1124)以朝散大夫知邠州。南渡后,流寓衢州(治今浙江衢县)。绍兴时,官至右朝议大夫、知抚州军州事,封仙源县开国男。卒年七十五。宣和中,曾据其家旧闻轶事,作《祖庭杂记》一书。其后版亡于金,绍兴初重撰《东家杂记》二卷。另有《孔子编年》。又续《白氏六帖》三十卷,合称《白孔六帖》。
-
康进之
康进之,生卒年不详。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元代剧作家。一说姓陈。关于其生平事迹记载甚少。疑与康显之为兄弟行。孙楷第云:“《录鬼簿》康进之,疑于晔为兄弟行。其剧《老收心》、《杏花庄》,演梁山泊李逵事,皆涉东平。盖亦曾寓东平者也。”(《元曲家考略》丁稿)康显之名哗,曾主东平府学,由此推测。钟嗣成所编《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可知他为元前期杂剧作家。康进之有《黑旋风老收心》和《梁山泊李逵负荆》杂剧二种,俱谱梁山泊黑旋风之事。《黑旋风老收心》已失传。《李逵负荆》是其代表作,对近代影响很大,近代地方戏《丁甲山》(又名《杏花庄》、《李逵负荆》)题材与此相同。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列其词曲为杰作,并赞其为“真词林之英杰也”。此外,康进之还写有套曲[双调?新水令]《武陵春》,从中可见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
孔文卿
孔文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占籍溧阳(今属江苏)。约元世祖至元前后在世,卒年八十二岁。天一阁本《录鬼簿》于略传后有贾仲明所补挽词:“先生准拟圣门孙,析住平易(阳)一叶分。好学不耻高人问,以子称得谥文,论纲常有道弘仁。捻《东窗事犯》,是西湖旧本,明善恶劝化浊民。”《太和正音谱》尝评其曲,列于“杰作”之中,并称“其词势,非笔舌可能拟,真词林之英杰也”。孙楷第先生《元曲家考略》中所说孔学诗与曲家孔文卿无涉。孔文卿所作杂剧,有《地藏王证东窗事犯》一种,另有一首散曲存世。因现存元刊本《地藏王证东窗事犯》与《录鬼簿》所载孔文卿条下《秦太师东窗事犯》剧名有异,又因金仁杰亦作有同名剧,故有人怀疑现存元刊本非孔文卿所作,或云金仁杰作。这里确定元刊本《东窗事犯》为孔文卿所作,理由有二:其一,虽然原本《录鬼簿》孔文卿条下仅记有《秦太师东窗事犯》,但明钞本《录鬼簿》(即天一阁本)孔文卿条下,则注有正名“何宗立勾西山行者!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十六字,与元刊本正名二句全同;而在金仁杰名下,只注云:“《东窗事犯》,次本。”其二,据孟本《录鬼簿》,于金氏此剧名下注有“旦本”二字,而现存元刊本则为“末本”,这自然就排除了现存本为金仁杰所作的可能,显然此本非孔文卿莫属。
-
柯丹邱
柯丹邱,元戏曲作家。又名柯敬仲,别署丹丘生。浙江仙居人。36岁入太学,入大都(今北京)。天历元年(1328),其39岁时,因著《建储论》受到皇帝赏识,授典瑞院都事。次年授文林部参书。41岁时官拜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受文宗所宠。后为朝官所忌,加之皇室人员不满,迫使文宗逐命其先返江南。自此不再为朝廷所用。定居于苏州胭脂桥。至45岁左右,开始戏曲活动。并与昆山大曲家顾英订交。顾慕其名,曾为其刊刻《丹丘生》集。其主要作品为《荆钗记》。系其定居苏州后,根据南戏流行本《王十朋荆钗记》改写而成。清初张大复在《寒山堂曲谱》中注道:“吴门学就敬先书会柯丹邱著”。《荆钗记》为四大南戏之首。影响其大。现流传于世者多为明人改本。
-
康海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泮东渔父、太白山人,明武功县(今武功镇)人。家庭豪富,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居官。康海聪明勤学,学识超群,在廷试对策中,他从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法制、吏制等方面作了创见性的论述,轰动了考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李梦阳、王九思、王廷相等号称“十才子”,在明文学史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称“前七子”,以他在“前七子”中诗文成就甚高,文尤胜,《拟廷臣论》《宁夏事状》《铸钱论》切中时弊,堪称力作,时人比之司马迁。正德元年(1506)太监刘瑾专权,想拉拢他结为同党,他避而不见,借“托古改制”运动上书斥奸党,成为刘瑾一伙权阉奸党的眼中钉。时李梦阳代户部尚书韩文草拟奏章弹劾刘瑾事暴露,被捕入狱。李从狱中给康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对山救我”。康以状元气度和“前七子”首领身份去见刘瑾,与其据理争辩,刘瑾释放了李梦阳。刘瑾案发处死后,他被疑为刘党。官复原职的李梦阳,既怕牵连自己,又想争夺“前七子”集团领袖地位,不但不为他伸冤,反而加以嫉害,使他遭受株连,丢官落职,被迫回乡。他早年读过曾祖父传给的从燕王朱棣处得到的1700多本词,又在京师馆读过所藏的全部元人杂剧及声律方面的书,免官后,决心“披发箫歌至于终身”。居家30年中,以极大的毅力进行戏剧研究和创作,曾说:“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于泉石间已矣,何以小技为哉!”在其家乡泮东和王九思家乡户县一带,携带歌姬舞女畅饮,自比为乐舞谐戏的艺人,遍访秦中诸伎,登门求教。与王九思、吕泾野等人研究了自秦风、豳风以来的秦声声乐。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有“琵琶圣手”之誉。同王九思合作,创造了“康王腔”(即秦腔),将自己创作的杂剧和曲词配乐用“秦声”演唱,对秦腔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吴梅村评价说:“琵琶急响多秦声,对山慷慨称入神。同时渼陂亦第一,两人矢志遭迁谪。绝调康王并盛名,昆仑摩挲无颜色!”死时家徒四壁,惟余乐器300多件。近年在蒲城农民张新文家中发现他的130幅秦腔脸谱手稿。
平生著述甚多,早年有《风俗论》,论述了戏曲在移风易俗中的作用。免官后主要有《武功县志》,杂剧、散曲集《泮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及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武功县志》正德十四年(1519)刊行,体例严谨,言简意赅,考证精细,文笔优美,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体现了他的思想水平和独创精神,被后世奉为“志乘上品”,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在陕现存的580多例民国以前的地方志书中,它是成书较早、最负盛名的志书之一,后代编纂地方志,多以此志作为范本。杂剧《中山狼》以营救李梦阳蒙受其冤为背景,用艺术形象谴责了忘恩负义之辈,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各种典型人物的特征,批判了东郭先生是非不辨、敌友不分的“仁”和“兼爱”。《中山狼》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被列为我国十大古典戏剧之一。其次先后为朋友编订刊行诗文集十多种,撰写序和跋300余篇。
-
孔延之
孔延之(1013~1074)字长源,孔子四十六代孙,迁居新淦。幼孤,发愤读书,昼耕,读书陇上,夜燃松明,读书窗前。宋庆曆二年(公元1042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钦州军事推官,迁监杭州龙山税,转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陞封州知州,迁本路转运判官,改荆湖北路提点刑狱、转运使,知越州,入京任尚书司封郎中,再出知润州,未行先卒,年六十一岁。延之为官多善政,阻筑封州城,平反方倪冤狱,命六百家採珠户而免受富人掠夺。喜藏书,家食不足却以俸钱购书。工于爲文,有《会稽掇英总集》。子七,其中文仲、武仲、平仲为宋代著名诗人。人称“三孔”。
幼孤自励,勤奋好学,日耕与陇,夜深晓读。登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清同治《临江府志》卷一二)。授钦州军事推官,经八迁至尚书司封郎中,赐服绯鱼。历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县,擢知封州,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为人居官,持以忠厚,不矜饰名智,世称“笃行君子”。七年卒,年六十一。工於文,有文集20卷,已佚。又有《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 生前著有 《顶山寺》诗:“高峰峰顶欲参天,蓄怪储灵远年传。云岫万重围净土,石门千丈落飞泉。群居在昔论三益,少别於今已十年。绕槛穿云似蝴蝶,梦魂何夕不翩翩”。
-
空空主人
空空主人,生平不详,大致生于清朝乾隆中期。文字统达、老道,标新立异;异语惊人,绝非泛泛之辈。此人文章纵横捭阖;疯话连篇,从帝王将相咏到马桶、牙签、痒痒挠。后空空主人将这些与众不同的文章编订成书,因感世伤怀,觉得天下已有之理不为理;遂名之日《岂有此理》。
-
柯培元
柯培元,生卒年不详,清代官员。字易堂,胶州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补福建瓯宁县知县,署龙岩直隶州知州、台湾玛兰通判。龙岩民众感其惠政,立生祠祀之。著有《海防志略》《玛兰志略》《黄华山馆日记》《说文辨误》《石耳山房古文集》等。
-
孔衍栻
孔衍栻[shì],清画论家。生卒年不详。字懋法,号石村,山东曲阜(今山东曲阜市)人。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尚任从子。其活动年代,当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之前。尝为济宁州训导,又举为孝廉方正,辞却后,再举乡饮大宾,又辞。善绘画。美学思想上,提出“以情造境”的命题,反对画家先用炭画,勾划轮廓,认为这会使画先自拘滞,不能发挥画家创造精神,“如何笔力有雄壮之气”?强调“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注重绘画之“精神”:“树石人皆能之,笔致缥缈,全在云烟,乃联贯树石,合为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把绘画的局部与整体、人物与风景、实与虚联成一气,视为绘画的生命。欣赏绘画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片灵气,浮动於上”。认为“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满幅皆笔迹,到处却又不见笔痕”,是创造绘画美的理想境界的前提。力求超越“笔笔石田,终在古人范围”的艺术模式,创造“以渴笔滃染”,令人觉得“脱却俗态”,别有一番情趣。力主创新,认为“有传授必俗,无传授乃雅”,“独以己意写之,匠气自除。反映其以审美情感为主导的美学精神。著有《石村画诀》。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