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进之

康进之
  • 姓名:康进之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康进之,生卒年不详。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元代剧作家。一说姓陈。关于其生平事迹记载甚少。疑与康显之为兄弟行。孙楷第云:“《录鬼簿》康进之,疑于晔为兄弟行。其剧《老收心》、《杏花庄》,演梁山泊李逵事,皆涉东平。盖亦曾寓东平者也。”(《元曲家考略》丁稿)康显之名哗,曾主东平府学,由此推测。钟嗣成所编《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可知他为元前期杂剧作家。康进之有《黑旋风老收心》和《梁山泊李逵负荆》杂剧二种,俱谱梁山泊黑旋风之事。《黑旋风老收心》已失传。《李逵负荆》是其代表作,对近代影响很大,近代地方戏《丁甲山》(又名《杏花庄》、《李逵负荆》)题材与此相同。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列其词曲为杰作,并赞其为“真词林之英杰也”。此外,康进之还写有套曲[双调?新水令]《武陵春》,从中可见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康进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湛渊集

湛渊集

诗文别集。一卷。元白珽著。白珽诗与仇远齐名,人称“仇、白”,戴表元称他为“穷书生”,月泉吟社第十八名唐楚友即白珽寓名。成化《杭州府志》载《湛渊集》八卷,《文渊阁书目》尚著录,后佚。此一卷本为清高宗乾隆(1736—1795)时杭州沈崧町所辑,凡赋二篇、诗六十三首、文六篇,冠以戴表元序,附以宋濂所作墓志。因系散佚之后重辑,大略只存什一。其中又不免间杂伪作,如《杭州府志》所载《三月八日过西马塍》一首,中四句全与月泉吟社诗同,而诗中又以“塍”字与“晴”、“声”、“名”字同押,这显然据明《洪武正韵》,当非白珽所作。集中《游后湖赋》又载方回《桐江续集》中。此集有《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作三卷。八千卷楼有抄本,题作《湛渊遗稿》三卷、补遗一卷。

吾汶稿

吾汶稿

宋文别集。10卷。王炎午著。凡散文9卷,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谓“炎午大节不亏,而文章不甚著名”。但集中《生祭文丞相》和《望祭文丞相》两文,为世人所推重。文天祥被元军俘去后,作者写《生祭文丞相》,勉励其为国死节;文天祥就义后,又作《望祭文丞相》以吊之,其中“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没为列星;凛然劲气,为风为霆”等句,语气沉痛,感人肺腑。林瀚在《读吾汶稿》诗中对它备加推崇:“养士恩深士气豪,定分廊庙与蓬蒿。梅边节概秋云耸,直绕文山万仞高。”有《四部丛刊三编》本。

记海错

记海错

记述胶东沿海海产品的古籍。清嘉庆进士、栖霞人郝懿行所著。该书写成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自序中有:“余家近海,习於海。久见海族亦孔之多,游子思乡,兴言记之。”由此可知是记载故乡的海味产品。海错是指海味繁多之意,书中所记海产品达四十多种,皆以品名为题,逐一详述其形状、产地、产时、食法、储存法等,并对若干品种加以考证、辨析。其品种有:嘉鯕鱼(加吉鱼)、土肉(海参)、䖳(海蜇)、老般鱼、鲳鱼、紫菜、银鱼、牡蛎、青鱼、海肠等。都是胶东沿海产品,为研究当地海产资源的重要参考读物。

宋书

宋书

中国古代纪传体南朝宋史。沈约撰。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递修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影印三朝本等,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是最好的本子。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齐时任五兵尚书、国子祭酒等,梁时官至尚书令。齐永明五年(487)春奉命修撰《宋书》,根据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爱等人所编国史,补充修订,于次年二月完成纪传70卷,后来又续成志30卷,全书最后定稿当在齐末梁初。传世著作还有文集9卷。本书共100卷,约140万字。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自永初元年(420)起,到升明三年(479)止,记载南朝宋一代60年的历史。本纪分述宋武帝至顺帝共8章的生平要事。列传所载人物多达400人以上,其中收录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资料。在类传中,新设了《恩幸传》,记述出身寒门得到皇帝信用而掌机要居高位的人物,反映了时代特点。志的篇幅约占全书一半,不仅记载南朝宋一代制度,于魏晋制度也极详细,可补《三国志》之缺。其中《律历志》收录的杨伟《景初历》、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全文,《州郡志》详细记载了南方地区的地理沿革及侨州郡的分布与户口,《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都有很高价值。本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朝宋史专著,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南朝宋一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本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失,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书补足卷数,仍非原貌。书中叙事多所忌讳,时有曲笔,又无食货、刑法等志,均为明显之缺点。

淮南子译文

淮南子译文

道家哲学名著。因其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故名。《淮南子》与《吕氏春秋》一样,不是个人论著,而是集体编撰的著作。据《汉书·淮南王传》,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本《淮南子》就是《内书》二十一篇。这部书称为《淮南鸿烈》,“鸿”为大,“烈”为明,意为此书包括广大而光明的道理。《淮南子》一书体系非常庞杂,大抵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儒法阴阳诸家,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在“杂家”,而“道藏”又将其作为道家著作收入。《淮南子》的哲学思想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其中谈到过许多哲学话题,如“道”、“气”、“阴阳”、“太一”等,也谈到许多其它的问题,如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四时月令等,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网罗古今的大书。此为淮南子原文+译文。

鬻子

鬻子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者“坐策国事”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遗阙”。每篇只有短短一章,寥寥数语,缺漏不全。每篇所标篇名,多生涩费解,所标篇次,也大都前后紊乱,因此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明朝学者宋濂在《四部正讹》一书中指出:“今本《鬻子》,其文质,其义宏,实为古书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