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

寇谦之
  • 姓名:寇谦之
  • 别名:字辅真
  • 性别: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
  • 出生日期:365
  • 逝世日期:448年
  • 民族族群:

寇谦之(365-448年),北朝的道教改革家与北天师道的开创人。字辅真,生于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寇谦之出身名门,自称是东汉开国名臣寇恂的十三代孙,他的兄长是北魏坐镇一方的大官。谦之早年就喜欢仙道,曾经修习张鲁之术,但多年服食药物都没有见效,于是随一位名叫成公兴的道士一起入嵩山修道。实际上,寇谦之并不是那种自甘寂寞的隐遁超俗之士,而是既想长生不老,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所以成公兴这样评价他说:“先生很难即刻成仙,却正好可做帝王师。”他们在嵩山隐居修行了七年,成公兴便死了,寇谦之一个人继续在山中修道。公元415年十月的一天,据说他忽然在冥冥中看见有神仙乘云驾龙从天而降,自称是太上老君,对他说:“嵩山之神上奏天廷,说是自从天师张陵离开世间以后,芸芸众生就没有了归宿,而隐居此山的道士寇谦之,才具道行都可继任天师之位。所以我特意来见你,亲自授予你天师的称号。”不久,寇谦之又自称与太上老君的玄孙会晤,据说太上老君的玄孙赐给他一部《箓图真经》,并命他以后出山,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当时,寇谦之在中国北方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当这两段神话传开后,更是使他大放光彩。许多信徒慕名前往,嵩山一时成为道教的圣地。寇谦之以“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自命,成功地发动了旨在使道教“现代化”的宗教改革。他以葛洪《抱朴子》所提倡的神仙信仰为中心,并引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精神,革除了早期天师道中的租税钱米、男女合气等陈规陋俗和装神弄鬼、化符念咒等巫术迷信,创设了一套新的斋醮科仪,男女信徒只要在家立坛,朝夕礼拜,就可得到上等功德,不必出家修行。道教面目由此一新,世称北天师道。公元424年,在北魏当朝宰相崔浩的亲自安排下,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拓跋焘在皇宫召见了这位名震天下的一代宗师,接受了他献上的《箓图真经》。寇谦之称这部“天书”与古代的《河图洛书》一样,是太平真君承天受命的象征。说得皇帝心花怒放,把他奉为上宾,宠信非常。于是,北天师道声势大震,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北方。后来,在北魏对周围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寇谦之的意见起了决定作用,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改号“太平真君”,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第二年在京城修建天师道坛,并亲自前往道坛接受寇天师颁赠的符录,同时封他为国师。寇谦之为帝王师的梦想成真,道教也首次获得了国教的地位。

寇谦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括地志輯校

括地志輯校

又名《坤元录》、 《魏王地记》、 《贞观地记》。地理总志。唐李泰主修,萧德言等撰。五百五十卷。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王。贞观十二年(638),为建树声誉,奏请召集著作郎萧德言等文士参预纂集。十五年(一说十六年)成书。 《序略》部分,概述历代政区地理。本于《贞观十三年大簿》所规定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老旧闻,于正文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兼记山川形势、河流沟渠、风俗物产、人物、古迹等故实,为唐宋著作,如张守节《史记正义》等多所称引。对《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诸书的编纂亦有较大影响。为研究唐前及唐代历史地理有参考价值。原书于南宋后散佚。清代先后有九种辑本,而以孙星衍《括地志辑本》八卷较为通行,收入《岱南阁丛书》、 《正觉楼丛刻》、 《槐庐丛书》。今人贺次君在孙氏辑本基础上重新搜集,排比为四卷,改正旧辑本若干错讹之处,又增补几十条,题为《括地志辑校》,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证治心传

证治心传

医论。明袁班辑。一卷。班字体庵,秦邮(今江苏高邮)人。博览医书,精通脉诊,人称江北名医。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结合个人心得体会而撰,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共载医论十六篇。首论证治总纲,指出临证不可因循守旧和固执己见,强调辨证施治,指出温补之弊。次论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用药,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用药宜精审等,论述了临证辨证施治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次叙胃为生化之源、中风肿胀辨、虚劳说、温热温疫辨、幼科治验记等,阐述了部分常见病证的辨治。对临床诊断、辨证、遣方、用药等基本问题,颇有见解和发挥。如以乌梅丸治肝火燔灼,非学验俱富,不能臻此。可供临证参阅。原为抄本,经赵观澜评点,收入《三三医书》刊行。有一九二四年杭州三三医社铅印《三三医书》本,一九三○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本。

运气要诀

运气要诀

运气著作。1卷。清·吴谦等编纂。刊于1742年。此书即《医宗金鉴》之卷35。本书将《内经》运气要语编成歌诀,并列图于前,俾学者一览即明其大纲旨要。全书共绘太虚、阴阳等图24幅,歌诀29章,图下歌后多有注语发其余蕴。此书因《医宗金鉴》而广为流传。

往生论

往生论

全一卷。梵名Sukha^vati^ -vyu^hopades/a 。世亲(梵Vasubandhu )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波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谓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并次第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五种功德;前四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园林游戏地门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论为唯一印度撰述之净土论部,净土宗特重之,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三部经合称三经一论,为正所依之经论。其论述颇为深妙,大旨与摄大乘论(无著造)十八圆净之说一致。北魏昙鸾著有往生论注二卷。又日本正仓院圣护藏中藏有本论之古写本,与现行本略有出入。

法华经意语

法华经意语

法华经意语,一卷,明圆澄说并序,明海重订并序。

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系佛在龙宫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内容为有关十善业之功德。经载,永离十恶而修行十善者,有如下之功德:离杀生者成就十离恼法,离偷盗者得十种可保信法,离邪行者得四种智所赞法,离妄语者得八种天所赞法,离两舌者得五种不可坏法,离恶口者成就八种净业,离绮语者成就三种决定,离贪欲者成就五种自在,离嗔恚者得八种喜悦心法,离邪见者得成就十功德法。本经为‘海龙王经’中十德六度品之抄译,北宋施护所译之‘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为其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