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

寇谦之
  • 姓名:寇谦之
  • 别名:字辅真
  • 性别: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
  • 出生日期:365
  • 逝世日期:448年
  • 民族族群:

寇谦之(365-448年),北朝的道教改革家与北天师道的开创人。字辅真,生于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寇谦之出身名门,自称是东汉开国名臣寇恂的十三代孙,他的兄长是北魏坐镇一方的大官。谦之早年就喜欢仙道,曾经修习张鲁之术,但多年服食药物都没有见效,于是随一位名叫成公兴的道士一起入嵩山修道。实际上,寇谦之并不是那种自甘寂寞的隐遁超俗之士,而是既想长生不老,又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所以成公兴这样评价他说:“先生很难即刻成仙,却正好可做帝王师。”他们在嵩山隐居修行了七年,成公兴便死了,寇谦之一个人继续在山中修道。公元415年十月的一天,据说他忽然在冥冥中看见有神仙乘云驾龙从天而降,自称是太上老君,对他说:“嵩山之神上奏天廷,说是自从天师张陵离开世间以后,芸芸众生就没有了归宿,而隐居此山的道士寇谦之,才具道行都可继任天师之位。所以我特意来见你,亲自授予你天师的称号。”不久,寇谦之又自称与太上老君的玄孙会晤,据说太上老君的玄孙赐给他一部《箓图真经》,并命他以后出山,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当时,寇谦之在中国北方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当这两段神话传开后,更是使他大放光彩。许多信徒慕名前往,嵩山一时成为道教的圣地。寇谦之以“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自命,成功地发动了旨在使道教“现代化”的宗教改革。他以葛洪《抱朴子》所提倡的神仙信仰为中心,并引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精神,革除了早期天师道中的租税钱米、男女合气等陈规陋俗和装神弄鬼、化符念咒等巫术迷信,创设了一套新的斋醮科仪,男女信徒只要在家立坛,朝夕礼拜,就可得到上等功德,不必出家修行。道教面目由此一新,世称北天师道。公元424年,在北魏当朝宰相崔浩的亲自安排下,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拓跋焘在皇宫召见了这位名震天下的一代宗师,接受了他献上的《箓图真经》。寇谦之称这部“天书”与古代的《河图洛书》一样,是太平真君承天受命的象征。说得皇帝心花怒放,把他奉为上宾,宠信非常。于是,北天师道声势大震,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北方。后来,在北魏对周围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寇谦之的意见起了决定作用,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公元44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改号“太平真君”,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第二年在京城修建天师道坛,并亲自前往道坛接受寇天师颁赠的符录,同时封他为国师。寇谦之为帝王师的梦想成真,道教也首次获得了国教的地位。

寇谦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穿越扬子江峡谷

穿越扬子江峡谷

《穿越扬子江峡谷》记录了阿奇博尔德·约翰·利特尔在十九世纪80年代,乘船由武汉到重庆的考察经历,具体内容有宜昌及其市郊、扬子江帆船、夔州、丰都与涪州、重庆初印象等等。书中不仅描写了沿路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描写了清朝末期的人文情况。可以说,《穿越扬子江峡谷》是一本研究清代末期自然与社会的佳作。

石墨镌华

石墨镌华

碑刻辑录。明代赵崡编。六卷,附录二卷。编者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其家附近为汉、唐故都,古代碑刻较多,加上嗜好金石,故蓄有众多旧碑,且多是宋、元以上为欧、赵所未收者。将其跋尾共二百五十三种刊刻成册,每碑目下,各注明其地。取刘勰《文心雕龙·诔碑篇》中的句子,名为《石墨镌华》

伤寒温疫条辨

伤寒温疫条辨

六卷。清杨璿撰。杨璿字栗山、夏邑 (今四川成都)人。先攻举业,后转攻医学。晚客江南。杨氏认为伤寒、温病极易混淆,于是集诸家之说,间附己见,撰成此书。又名 《寒温条辨》。卷一主辨伤寒、温病与伤寒治法辨等;卷二、卷三主辨伤寒与温病之病症,列阳证辨、阴证辨、伤寒温病复病变等; 卷四至卷五为医方辨,列正方一百八十首,附方三十四首;卷六为本草辨,记述药物一百八十八种。剖析伤寒、温病之病证、脉象、治法共九十一则。杨氏友人孙宏智官溧水时,值江南大疫,用其书治疗颇有效验,孙氏便为其刻书传播其名。当时医家浅学者奉此书为准绳。卢文弨、袁枚为之作序,称其书辨证精当。其实杨氏此书全袭陈尧道《伤寒辨证》,稍移次序,改换篇题,增删字句,前五卷中增补甚少,六卷辨论本草为杨氏自纂。陈氏书中所无。此书条分缕析,论述精审,间有发挥之处,亦十分恰切。为杨氏平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对热病学说的发展颇有影响。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光绪四年 (1878) 书业德刻本,上海普通书局石印本。

房内记

房内记

中医养生房中术书

女科精要

女科精要

妇产科著作。3卷。清冯兆张(楚瞻)撰。约成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此书概述妇女胎前、产后疾病的病因证治。分月经、经门、崩漏、带下、杂证、嗣育、胎前、胎产、产后9门。重视养胎及胎前诸病的及早诊治;强调临产宜斟酌产程进展以防难产,并指出产后调养、宜忌及其护理方法。冯氏主张四诊合参,以标本兼顾为治则,临床上突出辨证论治。书中博采众长,参以己见,于后世有一定影响。现有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冯氏锦囊秘录》丛书本。

梅尧臣传

梅尧臣传

古代作家传记。朱东润著。中华书局1979年5月出版。全书共分9章。循着诗人的创作道路,展示了从宋真宗到宋仁宗几乎近半个世纪的时代风貌。如景祐三年(1036)发生了宰相吕夷简与天章阁待制范仲淹的斗争,并以范仲淹的被贬告终。时为池州建德县小吏的梅氏把自己的爱憎诉诸笔端,写下了《彼䴕吟》、《灵乌赋》、《猛虎行》等诗篇,把范仲淹比作为老树除去蠧虫的啄木鸟和告人吉凶的灵乌,而以嗜血成性的猛虎隐喻吕夷简。其后如庆历四年(1044)御史中丞王拱辰和集贤校理苏舜钦之间的斗争,皇祐三年(1051)宰相文彦博和御史唐介之间的斗争,梅尧臣都因职位低微而没被直接牵扯进去,但却以自己的诗作表明了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抉择。《梅尧臣传》通过反映时代脉搏的跳动,将诗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还以传主梅尧臣为中心,用大量笔墨刻画了一代诗坛的风貌。宋初以“缀风月,弄花草”为能事的西昆派诗垄断诗坛近半个世纪。欧阳修、尹洙、梅尧臣诸人最初在西昆派的卵翼下从事诗歌创作,由于梅尧臣少年时期曾有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等原因,他首先把农民的生活引入诗中,写出了《田家》、《观理稼》等明显背叛西昆体的诗篇。其后在嘉祐二年(1057)的考试中,由于欧、梅的擢拔,出现了新一代诗人苏轼,确立了宋诗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该书以梅尧臣为中心,展示了从钱惟演到苏轼这三代人的师承关系,也揭示了宋诗流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