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庵师远

- 姓名:廓庵师远
- 俗姓:鲁
- 性别:男
- 朝代:北宋末
- 出生地:合川(今甘肃庆阳)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廓庵师远,北宋末,南宋初时临济宗的禅师,俗姓鲁,合川(今甘肃庆阳)人。他的老师是大随元静禅师,是五祖法演的门人,圆悟克勤的师弟。廓庵师远禅师是四川合州人,他的“牧牛十颂”并图,至今仍镌刻在著名的大足宝顶石刻之中,至今已有八百年了,若能到大足一游,在佛国洞天之中参究这“十牛颂”,当别有一番风味。廓庵禅师的“十牛图并颂”分为“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归源”和“入廛垂手”十个部分,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禅宗修行的十个程序,细密周到,颇与曹洞宗的“五位君臣”相近。《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常德府梁山廓庵师远禅师,合川鲁氏子。上堂,举「杨岐三脚驴子」话,乃召大众曰:「杨其汤者,莫若扑其火;壅其流者,莫若杜其源。此乃智人之明鉴。佛法之至论,正在斯焉。这因缘,如今丛林中提唱者甚多,商量者不少。有般底,只道宗师家无固必,凡有所问,随口便答。似则也似,是即未是。若恁么,只作个干无事会。不见杨岐用处,乃至祖师,千差万别,方便门庭,如何消遣?又有般底,只向佛边会,却与自己没交涉。古人道,凡有言句,须是一一消归自己,又作么生?又有般底,一向只作自己会,弃却古人用处,唯知道明自己事,古人方便却如何消遣?既消遣不下,却似抱桥柱澡洗,要且放手不得。此亦是一病。又有般底,却去脚多少处会。若恁么会,此病最难医也。所以他语有巧妙处,参学人卒难摸索,才拟心则差了也。前辈谓之杨岐宗旨,须是他屋里人,到恁么田地,方堪传授。若不然者,则守死善道之谓也。这公案直须还他透顶彻底汉,方能了得。此非止禅和子会不得,而今天下丛林中,出世为人底,亦少有会得者。若要会去,直须向威音那畔,空劫已前,轻轻觑著,提起便行,捺著便转。却向万仞峰前进一步,可以笼罩古今,坐断天下人舌头。如今还有恁么者么?有则出来道看。如无,更听一颂:三脚驴子弄蹄行,直透威音万丈坑。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湖南长老谁解会,行人更在青山外。」上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这个说话,是家常茶饭。须知衲僧家,别有奇特处始得。且道衲僧门下有甚奇特处?天得一,斗牛女虚危室壁。地得一,万象森罗及瓦砾。君王得一,上下四维无等匹。且道衲僧得一时如何?要见客从何处来,闲持经卷倚松立。」浴佛上堂,举「药山浴佛公案」,拈云:「这僧问处,依稀越国,仿彿杨州。药山答来,眼似流星,机如掣电。点检将来,二俱不了。若是山僧即不然,当是时,才见他问,只浴得这个,且不浴得那个。但转木杓柄与伊,待他拟议之间,拦面便泼。假饶这僧有大神通,具大智慧,也无施展处。敢问大众,这个即且置﹝置,原作「致」,据清藏本,续藏本改。﹞唤甚么作那个?」下座:「佛殿烧香,为你说破。」师有十牛图并颂行于世。
《五灯会元》卷第二十
廓庵师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大象:劳伦斯诗集
国内对劳伦斯诗歌的译介并不多,而《大象》则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劳伦斯的诗歌作品。劳伦斯的诗歌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在这二百余首诗歌作品中,分为十个部分:有关农场景象又带有自传性质的早期作品;将目光转向自然界的中期作品,以生动的语言表达对鸟兽、花草、大自然的热爱;而在他晚期的作品中则表达了对死亡和重生的看法。诗人欧阳昱的译文语言生动有劲,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劳伦斯诗歌的三个阶段诗歌写作主题的变化,还能使读者品位劳伦斯蓬勃的生命能力、观察力、感官的敏锐,以及驳杂的文学审美。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是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的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以夸张的手法,辛辣嘲讽了两个“体面”的贵族绅士。他们原是莫逆之交,后因小事结下怨仇,打了一场长达10余年的无聊官司,直到双方死去。两个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既是邻居,又是挚友,彼此关心,相处融洽。有一天,伊凡·伊凡诺维奇看见邻居家女仆拿出一支步怆,很感兴趣。他来到邻居家,提出用一头棕色猪、两袋燕麦来换枪,但对方不肯,于是,两个伊凡就吵了起来,一个被骂成是“公鹅”;一个被比作是“傻子守锦袋”。从此,他们成了仇敌,双方都到法院控告,法官调停也无效。10年过去了,这场官司还没结束。小说深刻揭露、批判了地主空虚无聊,专横自私的丑行。
茶花女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爱情与疾病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她生前特别喜爱茶花,人们叫她茶花女。她死后,墓碑下也堆满了茶花,这是唯一获得她真正爱情的青年阿芒放置的。阿芒曾怀着纯洁的爱迷恋过堕入娼门、不能自拔的玛格丽特。他在玛格丽特生病时百般关照,充满怜惜,因此深深打动了一向被阔佬们当作玩物的玛格丽特。二人真诚地相爱后,供养玛格丽特的老公爵停止了供给她一切费用。债主们纷纷上门逼债,为了还债,她卖掉了马车、披肩、首饰,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过新的生活。阿芒的父亲闻讯而至,他责备阿芒玷辱了门楣,但阿芒拒绝了父亲要他丢弃玛格丽特的要求。此后,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别,阿芒以为她贪恋富贵而变心,便千方百计羞辱她,写匿名信辱骂她。饱受精神苦痛的玛格丽特含恨而死。阿芒从她的遗笔中得知,是父亲为了自己家庭的体面硬逼玛格丽特重过卖笑生涯的。18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他将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获得更大成功。此后,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先驱者,还创作有《半上流社会》、《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剧作,以其真切感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而著称于世。《茶花女》早在1898年就由林琴南介绍到中国,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振孙的中译本。
水
中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31年夏,初载于1931年9月至11月《北斗》1、2、3期。作品以1931年中国十六省的水灾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天灾人祸造成农村的破产和带给农民的苦难,以及他们在现实面前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真面目,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的故事。作品的主人公是湖南一群遭了水灾的农民,水灾使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过着“日子不得完,饥饿也不得完”的悲惨生活,他们先是和凶猛的洪水斗争,后来又和饥饿搏斗,最后逃难到长岭岗镇,在死亡线上和地主官僚的欺骗中逐渐觉醒起来,在那个裸身汉子的鼓动下,他们愤怒了,咆哮了,“天将蒙蒙亮的时候,这队人,这队饥饿的奴隶,男人走在前面,女人也跟着跑,咆哮着,比水还凶猛的,朝镇上扑过去。”作品第一次以人民大众为主人公,真实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与斗争的图景,歌颂了他们为改变自己穷困的境遇和不合理的社会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农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品以充实、高昂、振奋、有力的基调,奔放的激情,粗犷浓烈的油画风格,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较为熟练的艺术技巧体现了左翼文艺的新收获,给文坛带来一股新风,标志着左翼文学创作已经冲破狭小的题材圈子,进入了工农大众斗争生活的广阔天地。茅盾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赞扬作品: “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而且在事后又多用了一些观念的描写,可是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不论在丁玲个人,或是文坛全体,这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它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品。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迦叶度最贫之老母,使生于天,天帝释化为贫人,以供养迦叶。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唐代释法海 (生卒年不详)撰。法海是六祖即慧能(或写作惠能)弟子,在慧能圆寂后将其言论汇编成一书——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此书亦简称为《六祖法宝坛经》,或称《坛经》。它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称为“经”的作品。该书详载了六祖慧能一生事迹及其语录。慧能(638—713),俗姓卢,南海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幼年丧父,家贫以砍柴为生。因在林中砍柴间听人诵《金刚般若经》有所启发,萌生求学之念。后往黄梅冯墓山谒见弘忍,拜师求佛而依佛门,受业于弘忍,专修禅宗义理。慧能学法善于思考,勤于用功,悟性超常,见解多出。针对上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偈,有感而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受到弘忍赞许,并秘授他法衣。慧能南归后,隐居了十五年,后到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被尊称为禅宗六祖。有称“曹溪大师”。圆寂后,唐宪宗曾追赠谥号为“大鉴禅师”。其著名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四十余人。《六祖法宝坛经》成为南禅宗的 “宗经”,是研究慧能创立禅宗南宗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如将晚唐僧人惠昕改编的日本兴圣寺本,北宋僧人契嵩改编的曹溪原本,元代僧人宗宝改编的宗宝本进行对照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禅宗发展的思想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