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武仲

孔武仲
  • 姓名:孔武仲
  • 别名:字常父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 出生日期:1042
  • 逝世日期:1097
  • 民族族群:

孔武仲(1042~1097),字常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孔文仲弟、平仲兄。嘉祐八年,中进士甲科,调谷城主簿,选为齐州教授,为国子直讲。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论科举之弊,排诋王安石经义,请复诗赋取士。进起居郎兼侍讲,除起居舍人,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出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籍夺职,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元符元年卒(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复原官。武仲与其兄、弟著称于时,号“清江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为文宗“欧苏”古文,尤长于论说,较有价值者为史论散文,如《书儒林传后》、《书晋武帝后》、《书裴度传后》、《汉武帝论》、《介子推论》、《陆贽论》等,大多有感而发,立论平实,文辞不事雕琢。也有一些类似寓言的散文,如《鸡说》、《冰说》、《说医》,寓庄于谐,颇为生动。诗歌兼备古体、近体,格律严整,文辞平易,时有佳篇。古体之《舍轿马而步》、《宿天池》、《寻真观》、《瓜步阻风》,或关心民劳,或意趣幽微,为后人所称道(均见《历代诗发》卷二四)。近体诗之“一江见底自秋色,千里无风正夕阳”(《鄂州》),“潭府更看花似锦,洞庭将泛水如天”(《次韵邓慎思见寄》),“何年巧匠开山骨,自古精兵聚石头”(《清凉寺》),写景秀逸,议论雄健(《历代诗发》卷二四)。孔武仲自编有文集《丙寅赴阙诗稿》、《南斋集稿》、《渡江集》,原集已不可见。南宋庆元时,将孔氏三兄弟之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四十卷,其中孔武仲之作十七卷。现存《清江三孔集》有四十卷本,存明刊本、《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又有三十卷本,存清御儿吕氏讲习堂影写元刊本,鲍廷博校跋清抄本。除文集外,武仲还著有《诗说》、《书说》、《论语说》,《金华讲义》,《内外制》,均已佚。《全宋诗》卷八七九至八八五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二一八六至二一九五收其文十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七、《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附传。

孔武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榘庵集

榘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本集卷首为苏天爵序。卷1为表、笺、策问,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书、跋,卷5为说、铭、行状、墓表,卷6为碑铭、志铭,卷7—9为志铭,卷10为颂、赞、祈文、祭文,卷1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12—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15为七言绝句、词。卷末附有门人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碑》等有关资料。同恕诗学陆游,通达明白,但往往失之浅近。他的文章有可与金、元正史互相参订之处。《永乐大典》所收的同恕文章,有祈禳青词,在《四库全书》编者重订《榘庵集》时,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一概删去。尽管同恕在元朝文名颇大,但由于《榘庵集》久佚,所以以往论者往往未能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客观的评价。

重订广温热论

重订广温热论

4卷,附方1卷。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本书后经乾隆年间郑奠一改名《瘟疫明辨》,内容并无改动;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清末何廉臣在《广温热论》基础上,参考前人著作,综合印证,内容又有所补订,将原书并为2卷,书名《重订广温热论》。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排印本。

五美缘

五美缘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五美缘全传》,又名《五美再生缘》、《再生缘》、《再生缘全传》、《大明传》。不题撰人。卷首有序,署“壬午谷雨前寄生氏题于塔影楼之西榭”,寄生氏实即本书之作者。壬午为道光二年(1822),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仅知其另外还写有小说《争春园》。书中写书生冯旭与五位美人的姻缘故事。其中,主人公几经周折,历尽磨难,最后并娶五美,成就“五美缘”。

山谷琴趣外篇

山谷琴趣外篇

琴趣外篇是南宋时书商对部分词集的称谓。此书《山谷琴趣外篇》共三卷,内收北宋诗人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词约90首。黄庭坚主张要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主张“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论作诗文》)。此本应为南宋福建书肆刻本。

彰所知论

彰所知论

凡二卷。元代发合思巴(藏H!phags-pa, 1239~1280)着,沙罗巴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原书为藏文或蒙古文,今已不存。中译本分五品,第一器世界品,详述须弥山说,即四大洲等之传统佛教之世界观。第二情世界品,叙述地狱、饿鬼等六道说、转轮圣王之起源、印度佛教之兴隆、释尊之家谱,进而叙述西藏、蒙古之王统系谱与佛教传播之状况。第三道法品,将修行次第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阶段。第四果法品,叙述佛果之种种相,说明四沙门果乃至十力、四无所畏等果上之法。第五无为法品,论说无为之境界,即阐说虚空等三无为法,最后复以器(世界)、情(世界)、道(法)、果(法)、无为(法)等五法总摄一切所知之法。根据本书后记,本书系帝师发合思巴特为皇太子所写之佛教纲要书。书中所说之教理内容概依俱舍论而成,然亦有作者独到之见解,如作者将俱舍论之四劫说与婆沙论之三劫说折衷成‘中、成、住、坏、空、大’之六劫说,堪称是本书极特殊之观点。又其本地垂迹之王统观,成为后代蒙古史书之圭臬。

无垢优婆夷问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

一卷,后魏般若流支译。有无垢优婆夷,贤优婆夷等,问佛拂佛塔地,乃至四梵行三归戒之功德差别。佛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