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毓圻

- 姓名:孔毓圻
- 别名:字钟在,号兰堂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57
- 逝世日期:1723
- 民族族群:
孔毓圻(1657―1723),字钟在,号兰堂,孔子六十七代孙。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四年晋太子少师。毓圻袭封五十余年,备受朝廷优宠。康熙七年首次入觐,圣祖召见瀛台,八年被召入京陪祀觐礼,皇太后召见宫中,赐坐、赐茶、赐克食,命内臣送到宫门外,并命从官善辅翼之。毓圻随朝官拜见圣祖,退出时,圣祖命从御道行走,毓圻逡巡推辞,圣祖再次敦谕,方由御道退下。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到曲阜祭祀孔子,亲行三跪九叩头礼,祭祀用乐,并听孔子后裔讲解儒家经书。礼成,敕谕孔毓圻曰:“至圣之道与日月并明,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谆谆告谕说“尔等远承圣泽,世守家传,务期型仁讲义,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须弗去,以奉先训,以称朕怀,尔等其祗遵毋替” (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二十八年,又赐毓圻“诗书礼乐”匾额。六十一年,命荫一子五品官。五十年间,毓圻多有建树。康熙十年重修启圣林,享殿、墓门、墙垣俱恢扩旧制,十三年重修尼山孔庙,十六年以祭田赢余陆续维修孔庙,先后维修诗礼堂、金丝堂、大成门等十三座门坊,增建泮水桥,改璧水池石栏。二十二年立宰予墓碑,二十三年圣祖至曲阜时,请得展扩孔林墓地一千一百余亩,重筑围墙,又请得由朝廷任命衍圣公府属官百户。二十八年以孔庙渐就毁敝疏请修庙以光大典,礼部议覆工部,以事务繁多暂行停止,圣祖认为“阙里圣庙崇奉先师,万代瞻仰,今既日渐毁敝,理宜修葺” (清孔尚任《阙里志》卷四),拨银八万六千余两,修理大成殿等建筑三百余间,工竣后,毓圻率族人入京谢恩,并请圣祖御制碑文、捐赀新建碑亭。曲阜介于两河之间,孔颜孟圣贤后裔多不当差,而夫役之征又与他县所同,民不堪命,不得不常常放弃农田耕作而去修河,毓圻为此请山东巡抚、河道总督转奏朝廷,得准宽免。毓圻生于承平之际,备受优待,奏请多被允准,因此感激殊恩,益自警惕,自谓“以弱龄承借先泽,荷朝廷格外褒崇,不责以有司之事而养尊处优,以悠游在此位者,虽万死不足以报称” (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自幼至老,敦率礼义,倡明教学,日以正风俗人心为己任,夙夜谨慎,不敢居盛满而稍自放轶。毓圻留意文献,关心族务,康熙二十三年命孔尚任修孔氏家谱,编修新《阙里志》。圣祖幸鲁后,又组织人编写《幸鲁盛典》,并请圣祖作序。毓圻纯笃质实,温良乐易,一生不曾疾言遽色,学尚实行,不喜声华。能诗文,辄焚削其稿,惜未结集。工书,有《金人铭》、《后赤壁赋》传世。善画,尤喜画兰,笔墨清雅。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为王爵,十月毓圻赴京谢恩,归第卧病,世宗遣御医诊视,并赐参饵。病卒,世宗命三品以上汉官会吊。灵柩返曲时,世宗命皇三子及庄亲王叩奠,又命行人司司正护送乘传归葬祖坟,并亲为御制碑文,称赞毓圻“秉性朴诚,荷天家之雨露,持身谦谨,奉阙里之烝尝,勤职守于五十余年”。因此,赐谥恭懿。子四,传铎、传鋕、传钲、传镛。
孔毓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科学与假设
法国马赫主义者彭加勒的著作。1902年出版。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四部分14章。第一部分论“数与量”,包括第一章数学推理的性质,第2章数学量与实验;第二部分论“空间”,包括第3章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第4章空间与几何,第5章经验与几何;第三部分论“力”,包括第6章经典力学,第7章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第8章能与热力学;第四部分论“自然界”,包括第9章物理学中的假设,第10章近代物理学之理论,第11章概率计算,第12章光学与电学,第13章电动力学,第14章物质的究竟。 在这部著作中,彭加勒从算术和几何学,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等科学,来论证公约、假设以及感觉关系是衡量科学客观性的标准。在导言中说,假设在科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数学及其相关的科学中,所谓假设就是指公约和定义。 彭加勒说,数和量并非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是我们首创的;几何学的基本原理不是来自经验,而是一种公约;力学虽然比较直接依赖于经验,但还含有几何公设的公约性;物理学虽然同以上各门科学不同,但同样是假设在起作用。在这里彭加勒谈到概率计算,说明“在许多情况中,物理学家的地位有如赌博者,只盼望幸运”,就是说,“一切预见的事实只是大概的。一种预见无论如何稳固,我们决不能绝对确信它不致被实验所推翻”。而概率计算之有意义,在于它承认以一种假设或是常常略含任意性的公约为起点。
石榴园
《石榴园》写于一八三二年八月,最初题为《孤儿》,同年十月首先在《巴黎杂志》上发表,改题为《石榴园》。一八三三年收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六卷,属“外省生活场景”。一八四二年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二卷时,划归“私人生活场景”。没有爱情的婚姻,婚外寻求补偿的不幸后果,几乎是巴尔扎克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众多作品的基本主题。本篇描写一个失节贵妇的内心痛苦和她的两个非婚生子茕茕孤立的悲惨处境。作者显然无意谴责这位女性的过失,而是对她的痛苦、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
月亮和六便士
英国作家毛姆的著名长篇小说,发表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尔·高庚的经历为原型,表现了现代人对社会的逃避、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艺术的追求。小说写一个伦敦中年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在经历婚后17年的庸碌无聊的生活后,突然弃家出走,前往法国习画。在巴黎,他的绘画风格受到大多数人的嘲笑和指责,而且生活无着。一次他孤身一人卧病于一间肮脏的小阁楼上,一位荷兰画家德克·斯特罗夫就劝说妻子布兰奇允许将病人接至家中养病。后来布兰奇竟随斯特里克兰私奔了,但不久遭到冷遇,于是服毒自杀了。斯特里克兰只关注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他流落马赛,一贫如洗。一次参与酒店斗殴,为逃避报复,乘船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他认为这个远离西方文明的原始岛屿生活正是发挥自己艺术才华的自由天地。因此,他割断了与过去生活的所有联系,与当地土著人共同过一种纯朴的原始生活,创作了许多绚丽多采、形状奇特的画幅。他不为任何名利所困挠,最终死于小岛。死后他的画使他闻名于世。此作具有浓郁的原始生活情趣,展现了奇异的异域风光。作品表现了20世纪西方社会中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家庭婚姻生活之间的深刻矛盾。
上清金真玉皇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元箓
简称《上元九天真灵玄录》。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乃太上玉晨君授七真(金明七真),内载上天三百六十五部将军官吏之职位官号,以及其部属兵将官吏之数。故本书又称「上元九天真灵三百六十五部将军玄箓」。据称此箓所载天官兵将「常镇守九天上元,以辅三十六皇之治也」。上即主运天地正气,中即扶命天帝国君,下拯三界之群生,依法盟受此箓,可降伏邪魔野道,使正道运行,法教兴盛。书中有授度此箓之章仪盟信。
割台三记
本书(一册七九面四七、四○○字)系一集刊,收录罗惇曧「割台记」、俞明震「台湾八日记」及吴德功「让台记」三种,因题称「割台三记」。「割台记」综述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澎割让及台民抗日之经过,文极简略。作者罗惇曧另着「中日兵事本末」已刊于第四○种「台海思恸录」附录中,请参阅「思恸录」篇。「台湾八日记」记同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陆后数日间中日两军之战况及十二日台北兵变之情形。作者俞明震,字恪士,浙江山阴人。原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调台派充全台营务处。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于初八日奉命赴前敌督师兼理粮饷、电报事宜。此篇所记,皆其亲历之事。末附巡抚唐景嵩(维卿)电奏稿多通,即其藏衣带中携出之件,尤属可贵史料。「让台记」作者吴德功略历,已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此记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签约到台,终于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由川宫亲王卒于台湾、运柩返日。其间凡一百三十余日事,逐日记载,而于地方人士参与战役者叙述尤详。记末原附有录自同年十月「闽报」随笔一则,仍旧照刊;
利器之轮
法护尊者原著,永楷法师、满华法师合译。《利器之轮》是藏传佛教的一部重要著作,由法护大师传授给阿底峡尊者。其法脉可直溯至释伽牟尼佛的密教化身--金刚总持。本书所昭示的【修心法要】,是一个让生活在繁忙、纷乱社会的现代人受用无穷的法门,是一本修行生活不可或缺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