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贞瑄

孔贞瑄
  • 姓名:孔贞瑄
  • 别名:字璧六,号历洲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曲阜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孔贞瑄,字璧六,号历洲,晚号聊叟。曲阜人。清顺治(1644—1661)举人。曾任泰安教谕、大姚(今云南省)知县。著有《大成乐律》《聊园全集》《大学正文约注》等。关于地理学的著作有《豫、楚、黔、滇行程记》《缩地歌》《泰山纪胜》。《缩地歌》是将各省郡县间的重要名胜等,编成合辙押韵的歌谣,便于记诵,有助于游览、观光。《泰山纪胜》一书,分别叙述泰山诸胜景,和泰山相关联的尼山、防山、龟、蒙、凫、峄诸山,书中亦有叙述。

孔贞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是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2年。 书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对笛卡尔、贝克莱、休谟、康德和其他主要哲学家的作品的简要概括。罗素将自己基本性的哲学观点放进《哲学问题》这本书中,该书清晰明了的表达了罗素的思想,范围适用于全世界的哲学研究。罗素的《哲学问题》一书代表了罗素早期的基本论点:新实在主义,也就是马赫主义重新武装了、补充了的柏拉图式的“客观”唯心主义。它分为十五个章节,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物质论”,“认识论”,“共相论”,“真理论”,“哲学价值论”。

窄门

窄门

《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主人公杰罗姆自小爱着表姐阿莉莎,阿莉莎虽然对杰罗姆也怀有同样的感情,但她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明道篇

明道篇

道家著作。1卷,元·王惟一撰,成书于元代。书中阐述:“要在至心诚意,格物致和,去人欲之私,存无理之公,自然见心中无限药材,身中无限火符,药愈探而不穷,火愈炼而不息矣。”等习炼气功的重要问题。

蓬轩类记

蓬轩类记

笔记。明黄暐撰。四卷。暐字日升,号东楼,江苏吴县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性刚廉,忤权贵归。书记杂事琐闻,上自朝廷典故,下及委巷方技、诙谐鬼怪之属,无所不录。记吴事尤多。分功臣、科第、赋役、国初、妖人、灾异、异人、厚德、政绩、忠烈、高士、异行、固介、颖慧、德怨、节妇、著作、诗话、技艺、冠衲、梦、果报、滑稽、怪异、黠盗、袪惑、商贩、释冤共二十八纪。凡一百一十八条,二万二千余字。所载明人事迹,多可与史相参;记诗话、书画、医、工、扑觝等吴地风貌,亦颇可取。有《涵芬楼秘笈》本,书中夹有隆庆时人号“陶庵子”者手评,多有解注之益。北京图书馆现藏钞本《蓬轩吴地》二卷《别记》一卷,共二册,善本,当为此书中记吴事之部分。

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诗文注。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六十卷。丘明,鲁国太史。杜预(222—284)西晋政治家,儒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历任尚书郎、相府参军等职,著有《左传集解》等。《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十卷,班固注作者“左丘明,鲁太史”。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左丘明。后人争议颇多,《四库全书总目》定为左丘明作,概亦有战国时人附益。左氏鲁史用夏历,按鲁君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世次第记事。取材于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所记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及其人物均翔实而生动。原春秋经文与左丘明之传各异,杜氏合而释之,则左传又自有经。杜氏专修左传,认为前儒大抵转相祖述,未尽通左氏学,尝杂引《公羊》、《榖梁》以释传,且自乱体系,于是杜氏合经传于一编,“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采刘歆、贾逵、许淑、颍客诸说之长以解经传、排斥服虔等人旧说,条分缕析,剖析精微,使《左传》旨义畅达。故孔疏采杜预注,认为《左传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今校先儒优劣,杜为甲矣。”(孔颖达《序》)“然杜注多强经以就传,孔疏亦多左杜而右刘(刘炫曾驳杜解,凡所驳正,皆以为非),是皆笃信专门之过,不能不谓之一失。然有注疏而后左氏之义明,左氏之义明,而后二百四十二年内善恶之迹一一有征。……故传与注疏均谓有大功于《春秋》也,(四库全书总目》)后世尊为文史名著。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大乘起信论译注

大乘起信论译注

佛教论书。 此论开篇即称 “论曰: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摩诃衍是梵语译音,就是 “大乘”,所以汉文译为《大乘起信论》。传为古印度著名的大乘论师马鸣所作,南朝名僧真谛所译。但自隋唐以来,历代都有人对这部论书的作者及译者表示怀疑。近代佛教界的学者各持一端,一派说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伪撰而托名马鸣的,另一派则坚持认为是马鸣所作。有趣的是,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却曾在印度本土一度失传,而由唐朝名僧玄奘由汉文重译成梵文,传回印度。不管这部论著是否为伪作,它对中国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影响,甚至成为佛教的入门书。全论共分五部分,第一因缘分,第二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流通分。其核心内容是如来藏缘起,主张如来藏即众生心,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并立 “一心开二门” 之说,把一心分为 “心真如门” 和 “心生灭门”,认为 “众生心” (一心)蕴含杂净、逆顺、凡圣两种因素,在迷即为 “生灭门”,在悟即为“真如门”。劝人虔信真如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五行,以获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