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江式
江式(公元?—523年),字法安,北魏陈留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人。少传家学,善篆书,精训诂。初拜司徒长兼行参军,后为著作佐郎、正史中字。曾撰集《古今文字》40卷,未竟而卒。
[正 史]
江式,字法安,陈留济阳人。六世祖琼,字孟琚,晋冯翊太守,善虫篆、诂训。永嘉大乱,琼弃官西投张轨,子孙因居凉土,世传家业。祖强,字文威,太延五年,凉州平,内徙代京。上书三十余法,各有体例,又献经史诸子千余卷,由是擢拜中书博士。卒,赠敦煌太守。父绍兴,高允奏为秘书郎,掌国史二十余年,以谨厚称。卒于赵郡太守。
式少专家学。数年之中,常梦两人时相教授,乃寤,每有记识。初拜司徒长兼行参军、检校御史,寻除殄寇将军、符节令。以书文昭太后尊号谥册,特除奉朝请,仍符节令。式篆体尤工,洛京宫殿诸门板题,皆式书也。
延昌三年三月,式上表曰:
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故《周礼》八岁放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盖是史颉之遗法也。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楷书”。至孔子定《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故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①,以为尚书史。吏民上书,省②字不正,辄举劾焉。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书形,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独张敞从之受。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余人说文字于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亡新居摄,自以应运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学之部,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云小篆也;四曰佐书,秦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③不悉集。逵即汝南许慎古文学之师也。后慎嗟时人之好奇,叹儒俗之穿凿,惋文毁于誉,痛字败于訾,更诡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是诸方献篆无出邕者。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雅》、《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陈留邯郸淳,亦与揖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体》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给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论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故传曰:“以众非,非行正。”信哉得之于斯情矣。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兔为䨲,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楷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凡所关古,莫不惆怅焉。嗟夫!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述而不作。”《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皆言遵修旧史而不敢穿凿也。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而祖官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暨臣暗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但逢时来,恩出愿外,每承泽云津,厕沾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既竭愚短,欲罢不能,是以敢籍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苍》、《广雅》、《古令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纠为一部。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④于篆下,各有区别。诂训假借之谊,佥⑤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所须之书,乞垂敕给;并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书生五人,专令抄写。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评议疑隐,庶无纰缪。所撰名目,伏听明旨。
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冀兼教八书史也。其有所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
式于是撰集字书,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卷,大体依许氏《说文》为本,上篆下隶。又除宣威将军、符玺郎,寻加轻车将军。正光中,除骁骑将军、兼著作佐郎,正史中字。四年卒,赠左将军、巴州刺史。其书竟未能成。
式兄子征虏将军顺和,亦工篆书。先是太和中,兖州人沈法会能隶书,世宗之在东宫,敕法会侍书。已后隶迹见知于闾里者甚众,未有如崔浩之妙。
《魏书·江式传》卷九一
[注 释]
①课最:经考课成绩最好。②省(xing):检查,察看。③靡:无。④班:排列。⑤佥:都,全。
-
庾肩吾
庾肩吾(487年—551年)南朝梁诗文作家,书法家。字子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其子庾信于承圣二年(553)袭父爵为武康侯,则庾肩吾当卒于此年。兄庾於陵,博学有才思。庾肩吾8岁能赋诗,特为庾於陵所友爱。初为晋安王萧纲常侍。萧纲每徙镇,庾肩吾常随府,历王府中郎,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参军。中大通三年(531),萧纲立为皇太子,庾肩吾兼东宫通事舍人。后曾为湘东王萧绎的录事参军。萧纲为藩王时,喜好文学,广招文学之士,庾肩吾与徐摛、陆杲、刘孝仪等人同被赏接。又与刘孝威、徐摛等人受命抄撰众集,被称为“高斋学士”。萧纲即位后,以庾肩吾为度支尚书。后侯景作乱,矫诏遣庾肩吾到江州招降萧大心,庾肩吾便乘机逃至江陵,历江州刺史,封武康县侯。不久去世。
庾肩吾历任萧纲藩府属官,所作诗文多为应制、奉和、侍宴、谢启一类的酬答之作,并无多少可观之处。他是萧纲提倡的“宫体”诗的积极响应者和推波助澜者,诗风沾带绮靡丽艳的习气。不过他的诗很讲究声律,不少诗已具备律诗雏型。《梁书·庾肩吾传》说,自齐永明中沈约、谢朓、王融等人,作诗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到庾肩吾,他与儿子庾信、徐摛、徐陵父子和张长公、鲍至等人,“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把永明声律理论在创作中的运用,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为律诗的形成拓展了道路。庾肩吾等人的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否认。他的一些写景诗,如《游甑山》、《寻周处士弘让》等,也间有可诵之句。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庾度支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庾肩吾还是一位书法家,所著《书品》,叙源流,论得失,颇受后人重视。
-
觉岸
觉岸,元代僧人。生卒年月不详,俗姓吴,号宝洲。乌程(治今浙江湖州)人。居乌程宝相寺,学通内外古今,深究佛祖禅旨。至正(1341—1367)中,撰《释氏稽古略》四卷,采用编年体,记载佛祖及诸高僧的事迹。自佛世以来,凡名师大德的行业出处,以及塔庙的兴废,僧侣的众寡,无不具载。
-
计六奇
计六奇(1622~1687),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江南无锡兴道乡(今前洲、玉祁街道)人。明末清初史学家。
家境清贫,二次乡试不中,康熙二年(1663年)后以教学为业,并开始撰写《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书。为了编写明朝遗史,计六奇曾先后前往江阴、苏州、扬州、六合、镇江、通州、桐城等地实地考察,访问耆老、搜罗遗闻、询检轶事,尝自言:“目不交睫,手不停披,旦夕不辍,寒暑不间,宾朋出入不知,家中米盐不问。”《明季北略》共二十四卷,记录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堀起东北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季南略》凡十六卷,上起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于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记述南明史略与郑成功事迹。
《北略》《南略》两书编纂特点是编年为纲,杂以纪事本末、传记形式。各卷按年分事记述,但编年不编月,有些事目中,又多以事件为题,也有传记、章奏、诗文。每卷几乎都有“志异”,专记星象变化和天灾异象。梁启超说:“计用宾之《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用纪事本末体,组织颇善”。计六奇一生热爱史学,另著有《粤滇纪闻》、《辛丑纪闻》、《金坛狱案》、《南京纪略》等。
-
焦延寿
焦延寿,西汉梁(今河南商丘)人,字赣(《东观余论》以为名赣字延寿。此从《汉书》)。生卒年不详。初以好学得幸于梁王,学成而为郡吏,察举补为小黄(今河南开封市东北)令。爱养吏民,化行郡中。任满当迁,民诣阙上书相留,诏增秩留任,终卒于小黄。尝从孟喜学《易》,授京房(君明),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焦氏说《易》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汉书·艺文志》说:“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其实孟、焦《易》学在讲灾异和占候之术上是一脉相通的。焦氏在汉《易》中的地位,即在于上承孟喜,下启京房,使以卦气说为中心的汉《易》象数学得以发展,并产生深远影响。著有《易林》十六卷,今存。另有《易林变占》十六卷,已佚。
-
计成
计成,生卒年月不详,明末造园家。字无否,号否道人。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少时好搜奇,擅长诗画,四方游历,为中年以后从事造园设计,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曾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市)吴又予筑东第园,銮江(今江苏仪征县)汪士衡筑寤园,两园“并驰江南北”,又为扬州郑元勋造影园,成为八座名园之一。在总结前人和当时造园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园林美学思想。认为园林的创作,“构园无格”,明确提出造园是“三分匠七分主人”,强调园林规划设计与主持工程者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认为构园之法,要在“因借”,“因”与“借”相辅相成。所谓“因”,即因地制宜,必须以客观环境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自然,使其中一景一物,成为整体美中的构成部分,令人感到诗情画意,心旷神怡。应“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所谓“借”,即“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园冶·兴造论》)“因”而无“借”,囿于自然。“借”而无“因”,失却情趣。论述园林选址,认为不论山林、江湖、郊野、村庄、城市,只要“相地合宜”,均可建造园林。强调必须因地成形,遵循“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的土方平衡原则,并就地取材,特别要保留原有树木,提出“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为雕栋飞楹构易,槐荫挺玉成堆”的审美原则。在园林建筑上,重视意匠经营,认为要在建筑的实用功能和景境的美感作用统一基础上,进行布局和形式选择。要考虑由内望外无不美景如画,提出景境的审美要求,遵循“先乎取景”的原则,亭、榭等开敞式建筑,布置则应灵活。善于把山水画家的审美规律应用在叠山艺术的构思和建造上。提出“有真为假,做假为真”(《园冶·掇山》)的美学命题,主张根据具体环境、空间大小及人们在观赏时的视觉心理特点,采取不同造型手法。认为园林掇石,有法而无式。“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首自有深情”(同上)。反映其重视审美情感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中介作用。其美学观点,富于朴素辩证法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著有《园冶》。
-
金缨
金缨,字兰生,山阴人,人称山阴金先生,清代学者,生平不详。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内容的至理格言,用以启蒙训教。由于后人刊行中更改、添加以及漏误所致,各种版本存有差异。
-
江休复
江休复(1005—1060)宋代文学家。字邻几。开封陈留(河南开封东南)人。天圣中,与尹洙、苏舜钦游,知名当时。后举进士,调蓝山尉,骑驴赴官,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历信、潞二州司法参军,景祐元年,举书判拔萃科优等,改大理寺丞,知长葛县事,通判阆州。历知天长县,迁殿中丞。召充集贤校理,判尚书刑部。庆历间,坐预苏舜钦祠神会饮事落职,监蔡州商税。迁知奉符县,改太常博士、通判睦州,徙庐州,复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登闻检院,为群牧判官,出知同州,提点陕西路刑狱。入判三司盐铁勾院,修起居注,累迁刑部郎中,卒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年五十六岁。
江休复强学博览,常据鞍读书,至迷路不知所归。欧阳修称其“文章淳雅,尤长于诗。淡泊闲远,往往造人之不至。”(《江邻几墓志铭》)《秋怀》、《同持国宿太学官舍》等诗肆情云水,泯然遗世,颇能代表其风格。刘攽谓其悼苏舜卿诗:“郡邸狱冤谁与辩?皋桥客死世同悲。”“用事精当”,并说:“能令事如己出,天然浑厚,乃可言诗,江得之矣。”(《中山诗话》)工篆书,善鼓琴。一生著述甚富,有《唐宜鉴》15卷、《春秋世论》30卷、文集20卷,皆不存。所撰《嘉祐杂志》(又名《江邻几杂志》)2卷(《宋史·艺文志》作3卷),今存。书中多记北宋杂事掌故及文人交游谈片,可资治文学史者参考。
-
蒋箸超
蒋箸超(约1881一约1937)字子旌,号抱玄。浙江绍兴人。幼从何黼庭、胡枚臣、陈炳煦读,且学书法。及长,离家谋食,历游沈阳、金陵、杭州等地。1912年至上海,应聘为《民权报》编辑,与徐枕亚、徐天啸、吴双热、何海鸣、戴季陶等人同事。并在该报发表长篇小说《蝶花劫》(与徐吁公合作),文名初显。该报因抨击袁世凯政府而被迫停刊后,与该报社部分同事另组民权出版部,并于1914年4月创办《民权素》月刊,任主编。同年又与刘铁冷等人创办《小说丛报》月刊,并参与编辑事务。同年初由陈匪石、胡朴安介绍,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民权素》于1916年4月停刊,共出十七期。取其精华,辑为《民权素汇编》五册。此后供职于上海会文堂书局,郁郁不得志,作品亦渐趋稀少。抗战前夕去世。其著作除上述者外,尚有长篇小说《琵琶泪》、《绿凤钗》、《白骨散》,短篇小说集《箸超丛刊》,杂著《听雨楼随笔》、《蔽庐非诗话》、《听雨楼日记》(遭火灾被焚)、《蔽庐日月》、《古今小说评林》(与张冥飞等合作)等。生平事迹见郑逸梅《南社丛谈·蒋箸超》等。
-
姜夔
姜夔( kuí )(1154年—1221年)南宋著名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父姜噩于隆兴元年(1163)任汉阳知县,姜夔随侍。五年后,父死。依伯姊居汉川。成年后,出游扬州、江、淮、湘、鄂等地。三十余岁,离汉阳赴湖州,投奔叔岳父、著名诗人萧德藻,卜居牟山白石洞天。不久,过金陵,游杭州。由萧德藻引荐,结识杨万里、范成大等著名诗人,并大受赏识。绍熙二年(1191)冬赴苏州访问范成大于石湖别墅,备受礼遇,《暗香》、《疏影》二词写于此时。四十余岁移居杭州。庆元三年(1197)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未被采纳。后二年又献《圣宋铙歌鼓吹》十四曲,诏试礼部,亦未被录取。五十岁后又南游桐庐、永嘉、金陵、扬州。至六十七岁死于杭州,葬于钱塘门外西马塍。姜夔一生未仕,终老布衣。姜夔能诗,尤以词著名于世。今存词八十余首,内容比较广阔。有感时事的《扬州慢》为其代表作。姜夔对金兵侵扰后的江淮一带的荒凉景象颇多感慨,萧德藻“以为有黍离之悲”。《永遇乐》一词,“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向爱国志士辛弃疾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姜夔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和咏物之作,多为个人身世漂零和情场失意的表述。如自度曲《长亭怨慢》就有类似前人游子思妇诗的缠绵真挚,耐人寻味。咏梅的《暗香》、《疏影》很为后世瞩目。托喻君国,感叹古今,受到范成大激赏。姜夔词风格清空,是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而其笔力疏峻跌宕,色泽素淡萧索,又非北宋婉约词之浓艳软媚可以同日而语。前人说姜夔是“词中之圣”,如诗中“盛唐之有李杜”,虽有溢美之处,但其在宋词艺术境界完美的探索之中,自有其重大贡献。姜夔精通音律,其词讲求部律,又长于自度新曲。集中有十七首保留自注旁谱,是研究宋词乐律的珍贵资料。姜夔于《宋史》无传,生平资料散见各书。今传《白石道人诗集》,有《四部丛刊》本,收诗一百八十余首。词集以近人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最为完备。
-
金君卿
金君卿,字正叔,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人。少颖悟好学,范仲淹守鄱阳,尝延致门馆。庆历二年,进士及第(陆心源《金氏文集跋》、《光绪江西通志》卷四九)。皇祐二年,官秘书丞。五年,为太常博士。至和中,上封事乞立太子,以为此乃建国根本,奏上自毁底稿。熙宁四年,为江西转运判官。五年,提举江西刑狱,权提举常平。入为尚书度支郎中,为广东转运使(金君卿《谢广东运使表》)。君卿研学五经,尤长于《易》,尝撰《易说》、《易笺》,自谓可以“起诸儒之膏肓,清辅嗣之耳目”。今已佚。擅长为诗,富临称其诗“言词绚美,文格清新,有韩、柳之风”(《金氏文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谓:“诗文皆清醇雅饬,犹有古风。《陈灾事》、《贡举》诸疏,剀切详明,尤为有裨世用。”(卷一五三)现存诗中多古体,如《南埜书怀》、《范资政移镇杭州一百韵》、《文相生日》等篇,形制宏阔,意趣高远。元祐中,其弟子江明仲搜求君卿遗文,编为《金氏文集》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作十卷),富临为作序。原集已不存,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编为二卷,现存清翰林院抄本、《四库全书》本、民国三年李氏宜秋馆刊本。《全宋诗》卷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一八三四至一八三六收其文三卷。事迹见富临《金氏文集序》(《金氏文集》附录)、曾巩《卫尉寺丞致仕金君墓志铭》(《元丰类稿》卷四四)、《宋诗纪事补遗》卷一一。
-
蒋子正
蒋子正,名或误作蒋正子,曾为溧阳学官。身世及生平未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云:“子正不知何许人,惟书中杜善甫一条,内有余分教溧阳语,知尝为溧阳学官,又有穆陵在御语,知为宋人入元者也。”
-
蒋骥
蒋骥,清书画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字赤霄,号勉斋。江苏金坛人。精书法,善人物写真。据程嗣立记载:“蒋子骥三岁失恃,初不省太夫人遗像。及少有知识,即日夜思慕,求画工仿貌似者为之。呈于太翁拙存先生,曰弗肖也。由于思念之,益不容已。年逾就傅,潜心画诀。及长,遂工其技。屡追遗像,终以不得神似为恨。因亦不为他人一试也。余与蒋子为世好,时往来其斋中,偶见其所著《传神秘要》,方心嘉其多技能。而蒋子挥泪而前,具述所以工此之由如此。”其书法美学思想,认为“学书莫难于临古”,强调“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反对以“形似”论书。要求从书法美的根源着眼,在创造书法艺术中,获得审美享受:“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篆法森严,隶书奇宕,运用篆法,参合隶书,可谓端庄杂流丽矣。乃于字势之长短、大小,又因其自然,则直与天地为消息,万物为情状,错综变化,意趣无穷。”注重书法美所显示的力感,并以作者审美个性表达“规矩绳墨”:“作书用全力,笔划如刻,结构如铸,间用燥笔如抽茧,然惟知篆隶,方能解此。”在把握传统书法家的审美原则中,“以自成一家,如圣道一以贯之也”。故能于“字里行间,其人之度量、志气一一毕露。若间架未定,随笔涂抹,即心切追摹,此不能有帖,更不能有我。”(《续书法论》)其绘画美学思想,专从人物肖像画着眼,主张“传神”,表达对象的“天真”、“神情”、“生趣”和“意思”。强调观察人物行为和性格、语言和情感:“须于未画部位之先,即留意其人行止、坐卧、歌咏、谈笑。见其天真发现,神情外露,此处细察,然后落笔,自有生趣。”强调在山水画中,讲求物象之“理”,讲究远近比例关系,指出今人画树,枝干与人之臂指仿佛,此不知远近之法也。或画茅亭小艇,而身不能容,此不揣理也。”要求以笔底表达的“书卷气”,与画家作品的“气韵”联系在一起,认为“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此关系人之学问品诣。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读画纪闻》)主张作画须“从师求其规矩”,“多临古人好画”,学其“色泽纯和”,“笔法沈秀”;“临摹名人真迹,先求其用笔用墨之法”(《传神秘要》)。其美学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理性和意趣情状相结合的艺术精神。著有《续书法论》、《传神秘要》和《读画纪闻》。
-
荆浩
荆浩(约850-911)字浩然,河南沁水(今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理论家。他博通经史,善作文,在长安做过小官,唐末因避战乱,隐居于山西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博通经史,在山水画上卓有成就。他经常携笔墨纸砚于山中摹写古松“凡数万本”。他说: “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荆浩取其二家笔墨之长而兼用并重,他创造了“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他所著的《笔法记》等文章,是中国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的理论著作。在艺术创作的构思、构图到表现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绘画美学理论。
荆浩对于绘画艺术的本质问题,作了如下的揭示: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他把绘画艺术的“真”放在首要位置上,强调“真”的重要性是因为它构成事物的精神实质。绘画是一种创造,不能只限于外貌上的描写,对外界物象的观察研究是为了表现内在的本质。
荆浩提出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 五曰笔,六曰墨。”这是继谢赫的“六法论”之后的进一步发展, 更广泛、更全面地概括了绘画创作的基本要求。他对“气”的解释是“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是讲艺术家用形象反映外界自然景物时所达到的主观意识自由性。这种“取象”“立形”的观点,是艺术创作中高境界的追求。荆浩对“思”的解释是“删拨大要,凝想形物”,即画家创作活动中构思,要凭借着丰富想象力进行。这种艺术想象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形象,但又要经过提炼和概括,艺术形象就是这种想象活动的产物。
荆浩对绘画艺术的形式美上,也提出许多与前人不同的新见解。例如,他说: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景”指构图而言,遵循“法度”因时制宜, 达到“创真”的要求。他在《山水节要》一文中,谈到构图时说, “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山立宾主,水注往来”,都是在论述构图学的基本法则。要求远景讲究气势,近景要表现艺术形象真实感。这不仅是绘画构图方面的经验,而且对其他门类艺术也具有普遍意义。他在诗中写道: “姿意纵横扫, 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这涉及艺术表现手段的各方面, 以及构图、透视、笔墨的运用。 荆浩提出: “笔者,虽依法则, 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笔墨构成中国画基本特点,用笔变化,不外轻、重、疾、徐,用墨变化,不外浓、淡、枯、湿,以笔驱使墨,以墨表现笔,笔墨结合,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画表现力。
-
揭暄
揭暄(1613-1695)明末广昌(今属江西)人,字子宣,号韦纶,别号半斋。明末诸生。青年时游学南京、镇江等地。明亡,随叔父揭重熙起兵抗清,失败后居闽赣山区,究心学术。清顺治十六年(1659)从学于方以智,卒年八十余岁。喜谈兵,善于提炼概括古代兵学 理论,并证以古代战例,进行深刻富于哲理的论说。主张用兵要因敌、因己、因时、因天、因地灵活变化,要求“神明其法”而不是拘泥古法,强调以法治军和上下和睦等。揭暄除“言兵”外,还精天文历算。康熙己巳 (1689) 年著《璇玑遗术》 (一作《写天新语》)七卷。书成以草稿寄梅文鼎,梅氏称道“深明西术”(《四库提要·子部·天文算法类存目》有著录)。与方以智、邱维屏、甘京、游艺等交往甚密。治学涉及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等。注重西学,著有《揭子遗书四种》(即《兵经》、《昊书》、《战书》、《性书》)、《写天新语》、《天文问答》、《二怀篇》、《道书》、《帝王纪年》、《禹书》等,并校勘以智《通雅》。曾为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和游艺的《天经或问后集》做注释。
-
蹇驹
蹇驹。生平事迹不详。
-
蒋偕
蒋偕,唐史学家。蒋乂子。唐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历任右拾遗、右补阙、主客郎中兼史馆修撰。因柳芳《唐历》缺载大历以后事,大中五年(851)奉诏与崔龟从、韦澳等分年续撰,成《续唐历》三十卷,记事迄于宪宗元和末。后累官太常少卿。大中八年(854年),与卢耽、牛丛、王讽、卢告等修撰《文宗实录》。父乂、兄系及他三人踵修国史,时称良史。
-
江遹
江遹,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辛亥十月,立太学生三舍法,分外、内、上三舍。江遹自称杭州州学内舍生,著有《冲虚至德真经解》二十卷。
-
孔元措
孔元措,生卒年月不详。字梦得,孔子五十一代孙。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四月补文林郎,袭封衍圣公,管勾祀事。制曰:“圣谟之大,仪范为王,德祚所传,垂光千祀。盖直道以经世,宜承家之有人。文宣王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秀阜衍祥,清洙流润,芝兰异禀,蔚为宗党之英,诗书旧闻,蚤服父兄之训。语年虽妙,论德已成,肆疏世爵之封,乃焕章身之数,非独增华于尔族,固将振跃乎斯文。勉嗣前脩,用光新命”(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世系》)。金初衍圣公爵高品低,阶文林郎,正八品上,特旨令视四品,三年超授中议大夫、正三品上,赐四品勋封。诰命曰: “夫子既没千八百年,后人相承五十一世。自近古以公其爵,顾散阶如彼其卑。必也正名,难于仍旧,是以兴万世之旷典,峻五品之华资。以尔有成人之风,继将圣之后,当余定格,会尔疏封。噫!庙貌存焉,克谨岁时之祀;家声久矣,无忘诗礼之传。学有馀师,善将终誉”(金孔元措 《孔氏祖庭广记》)。承安二年 (公元1197年)二月,据“袭封衍圣公年及十七,兼曲阜县令,仍世袭,不得别行差占”(同上)的敕命,兼任曲阜县令。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遥授东平府判官。初,宣宗本欲将孔元措召至新迁都城南京(开封),因“孔圣坟茔见在河北,若与本人随朝,恐废祭祀,以此不得已与了东平府判”,时蒙古南侵,红袄军大起,山东不宁,宣宗认为“若谓废祭祀与河北职事,傥因而被害,却是绝了圣人之后,永废了祭祀也”(同上),因此于贞祐三年将孔元措召至开封,授官太常博士。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七月晋太常丞,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十一月授同知集贤院事,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三月授知集贤院事,仍兼行太常丞,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九月遥授太定军节度使、兖州管内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二年正月迁光禄大夫,改太常卿。蒙古兵伐金,攻占汴京,元太宗命孔元措还东平,仍袭封衍圣公,主奉祀事。金亡,孔元措上书太宗:“兵兴以来,礼乐散失,燕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故臣及礼册乐器多有存者,乞降旨收录”(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世系》),太宗准其所奏,命各处管民官将亡金知礼乐旧人并他们的家属迁送东平,交给孔元措管领,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年)孔元措奉诏到燕京,将金掌乐、掌礼、乐工等九十二人带至曲阜,在孔庙演习登歌乐,在东平制造乐器、冠冕法服,至日月山试奏于皇帝前,被许用以祭祀上帝。元代一朝的礼乐,实际上是由孔元措创始的。元措无子,养其弟元纮之孙孔祯为嗣。
-
考克斯
乔治·威廉·考克斯(George William Cox 1827年1月10日生于贝拿勒斯-1902年2月10日卒于沃尔默)是一位英国历史学家。他因将希腊和世界的几个神话分解为太阳现象的理想化而闻名。法国诗人斯特凡·马拉美以《古神》(1880年)为题翻译了他的一些作品。
他于1827年1月10日出生于贝拿勒斯。他是东印度公司船长乔治·汉密尔顿·考克斯(1841年去世)和西印度群岛圣文森特种植园主约翰·霍恩之女伊丽莎·凯尔顿的六个孩子中的长子。他的兄弟,皇家海军陆战队炮兵上校埃德蒙·亨利·考克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向塞瓦斯托波尔开出了第一枪。
考克斯于1836年被派往英国,在巴斯的一所预科学校和伊尔敏斯特文法学校就读。1842年8月,他被阿奇博尔德·泰特 (Archibald Tait) 录取到拉格比 (Rugby) 队。1843年,考克斯获得了拉格比高中奖学金,1845年,他当选为牛津大学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的学者。尽管他在1848年的最后一所古典学校只获得了二等成绩,但他的奖学金受到了考官的赞扬。他于1859年获得文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牛津运动激起了考克斯的同情,1850年,他被牛津主教威尔伯福斯博士任命。在萨尔科姆雷吉斯担任副牧师后,他因健康原因辞职,1851年接受了直布罗陀的英国牧师职位。但考克斯的高教会观点,使他1853年的《博尼法斯传》蒙上了色彩,这遭到了他的主教汤姆林森博士的反对,他欣然接受了陪同约翰·威廉·科伦索首次访问南非担任纳塔尔主教的机会(1853-4)。回到英国后,他于1854年成为埃克塞特圣保罗教堂的牧师,并在1859-60年担任切尔滕纳姆的院长。
考克斯支持科伦索主教对圣经的自由批判立场,以及他在南非争取主教地位的斗争。他在与F. D. Maurice的长信中为科伦索辩护,并在主教于英国逗留期间(1863-5)给予其热情支持。
1880年,坎特伯雷大主教A. C. Tait任命考克斯为贝克斯伯恩的牧师,1881年至1897年,他担任约克郡斯克雷伊汉姆的皇家牧师。 1886年,他被科伦索的追随者选为纳塔尔主教,但由于他的当选不被高教会党接受,大主教本森拒绝为其祝圣。
1896年5月18日,考克斯获得了120英镑的皇室任用费。1902年2月9日,他在沃尔默的常春藤屋去世。他曾声称拥有邓曼韦的考克斯爱尔兰男爵爵位,并自称为“爵士”。然而,在他去世后,枢密院拒绝了他儿子对男爵爵位的请求。
-
空谷景隆
空谷景隆,明代禅僧。俗姓陈,字祖庭,号空谷。明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鼋山 人。永乐十八年(1420),礼苏州虎丘寺石庵削发为僧。宣德二年(1427),至杭州昭庆律寺受具足戒。遂依智安住灵隐寺,随充侍者。随师迁灵隐七载。从辨山懒云问学参禅。后往天目礼高峰祖塔,刻苦参究一年,忽有省。复谒智安,蒙其印可,为临济宗传人。出住湖州(今属浙江)碧岩寺。晚年于西湖修吉山筑正传塔院,隐居其中。性洒脱,喜文墨。善医工诗。著有《简明医要》《慈意方》《慈义方》《慈惠方》《证治要诀》《空谷集》 《尚直尚理编》等。(《五灯全书》卷五八)
-
克珠杰
克珠杰·格雷贝桑(1385-1438),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早期代表人物,宗喀巴的八大弟子之一。与宗喀巴、贾曹杰合称为“师徒三尊”(“杰亚赛松”)。原名格雷贝桑,生于后藏拉堆朵雄(今西藏昂仁)。幼时聪慧,曾从多位名僧学法,名声大振。后为哈勒拉混地方达勒奇通寺寺主,从寺中耶喜巴拉喇嘛听金刚经、从坤格哲拉森等喇嘛学显密宗法。僧人皈依者甚多,并以寺名尊称之。曾为仁达哇熏奴洛追(1349—1413,萨迦派著名学者)的门徒,从其学《中观论》、《入中论》、《中观名句论》等。明永乐五年(1407)仁达哇将其推荐给宗喀巴,从学各种经论,成为宗喀巴第二大弟子。他博通群经,精于五明,善于雄辩,宏扬黄教所向披靡,故被尊称为“克珠杰”(藏语译音。“克”意为“精通显宗”,“珠”意为“精通密宗”,“杰”意为“尊贵”;“克珠杰”即“显密宗取得最高成就的尊者”)。明宣德五年(1430)接替贾曹杰为第二任甘丹寺墀巴。曾任一世达赖根敦主巴的法师。此后格鲁派僧人建立班禅活佛转世系统时被追任为一世班禅额尔德尼。著作甚丰,后编为《克珠杰全集》。其影响较大的为因明著作,有《因明七论除暗庄严注》、《量理海论》、《现量品述记》等。所著《宗喀巴传》为了解宗喀巴最早资料。他的著作还同宗喀巴、贾曹杰的著作被后人编为《师徒三尊全集》(拉萨版三十八函,日喀则版三十六函),影响极大。
-
考德维纳
林白乐(Paul Myron Anthony Linebarger,1913年7月11日-1966年8月6日)是一位美国科幻作家,笔名为考德维纳·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享誉国际的科幻小说大师,国际上设立有“考德维纳•史密斯再发现奖”,用以表彰那些对科幻文学有特殊创新贡献的作家,相比一般科幻小说作家,考德维纳•史密斯二战期间在中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曾居住工作过,熟悉东西方文化,他的创作更蕴含东方哲学与反战思想。
幼时因父亲军人和外交官的职业,考德维纳接触了多种文化,能说六种语言,曾认孙中山先生为其教父,取中文名为林白乐。二战时,他受军方派任前往中国,发挥其外交专长。战后以上校的军衔荣归。然而,考德维纳最不为人知的身份便是科幻小说家,他并不多产,科幻作家的身份也是直到过世后才由女儿公开。
在科幻小说日益成熟、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的年代,考德维纳·史密斯更偏向严肃的哲学与反思,最早于一九五○年发表的《审视者的徒劳人生》是“人类补完计划宇宙”的第一篇作品。成功发表后,他以该篇为基础,将该故事宇宙发展完整。在这漫长的时间轴上,诸多人物与名称反覆出现,点缀于多个短篇,串起整个世界观,成为一幅属于人类的未来全景图。在这本超过半世纪的选集中,他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的现代、过去,及未来。
-
克勤无逸
克勤无逸(1321-1397),俗姓华,元末明初萧山(今杭州萧山)人,天台宗讲僧,幼年在湘湖边寺庙,师从原璞法师。
大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第四次向日本国派出使团以交涉沿海“倭寇”问题。这次使团主使的身份颇为特殊,乃是皇帝钧旨特选的两位佛教高僧——克勤无逸和仲猷祖阐。据《明太祖实录》、宋濂等人提供的史料和当时使团在日通信等资料,使团于当年四月二十八日抵达日本博多(今福冈),博多原属南朝怀良亲王,本已建立联系,但此时已被北朝占领,使团一行遂被北朝扣留于圣福寺。使团的主使克勤无逸给延历寺的天台座主尊道入道法亲王写去一封密信,之后这封信被转给北朝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使团方获自由。此次的任务相当艰巨,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混战时期,情况特别复杂,稍有不慎,还会有性命之虞。正是在前途未卜的过程中,此次的主使高僧克勤无逸,五月驻锡京都东福寺时,发愿书写了《无量寿佛经》,以求“顺心除障,不辱使命”:东渡降谕,被涛斩浪。适怀良去政,怠颁圣诏。弟子克勤,笃续友好。势殊事异,亦弗夺使志。恐前途欠顺,遂发心书写。所冀诸佛答报,顺心除障,不辱使命;伏望仗佛法力,降诸吉祥于我朝:使国泰民安,四方咸宁,四恩禳灾,净土无极。大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五月十七吉日记于东福寺。
洪武七年(1374)五月,历尽艰辛、漂泊海外两年多,无逸一行顺利从博多返航,历时五天回到舟山。六月底,抵达南京,参见朱元璋汇报出使日本的经过。朱元璋极为满意,诏赐祖阐和克勤每人白金一百两、绢帛两匹,其他随行者也赏赐白金、绢帛不等,并称:“勤,一沙门尔,乃能不辱君命如此,学孔子者,未能或之先也”,可见其评价之高。随后无逸回乡省亲之际,宋濂也为这位方外之友作序,亦盛称其推仁及物之德与临危制变之智。无逸随即因朱元璋鼓励儒僧参政而奉命还俗,由“无逸”更名“华克勤”,自此踏入仕途,直至官任封疆、造福一方,成为明初儒僧参政的典型人物。
-
可洪
可洪,生卒年不详。五代人,活跃于后唐、后晋之际。初习儒业,后皈依佛教,博览经籍。后唐长兴二年(931)着手‘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之著作,历时十年而完成,凡三十卷。总集玄应音义、慧苑音义、慧琳音义、希麟音义等诸书,对古字、俗字等字形、点画,述说尤为详尽。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