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成

- 姓名:计成
- 别名:字无否,号否道人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计成,生卒年月不详,明末造园家。字无否,号否道人。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少时好搜奇,擅长诗画,四方游历,为中年以后从事造园设计,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曾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市)吴又予筑东第园,銮江(今江苏仪征县)汪士衡筑寤园,两园“并驰江南北”,又为扬州郑元勋造影园,成为八座名园之一。在总结前人和当时造园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园林美学思想。认为园林的创作,“构园无格”,明确提出造园是“三分匠七分主人”,强调园林规划设计与主持工程者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认为构园之法,要在“因借”,“因”与“借”相辅相成。所谓“因”,即因地制宜,必须以客观环境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自然,使其中一景一物,成为整体美中的构成部分,令人感到诗情画意,心旷神怡。应“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所谓“借”,即“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园冶·兴造论》)“因”而无“借”,囿于自然。“借”而无“因”,失却情趣。论述园林选址,认为不论山林、江湖、郊野、村庄、城市,只要“相地合宜”,均可建造园林。强调必须因地成形,遵循“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的土方平衡原则,并就地取材,特别要保留原有树木,提出“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为雕栋飞楹构易,槐荫挺玉成堆”的审美原则。在园林建筑上,重视意匠经营,认为要在建筑的实用功能和景境的美感作用统一基础上,进行布局和形式选择。要考虑由内望外无不美景如画,提出景境的审美要求,遵循“先乎取景”的原则,亭、榭等开敞式建筑,布置则应灵活。善于把山水画家的审美规律应用在叠山艺术的构思和建造上。提出“有真为假,做假为真”(《园冶·掇山》)的美学命题,主张根据具体环境、空间大小及人们在观赏时的视觉心理特点,采取不同造型手法。认为园林掇石,有法而无式。“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首自有深情”(同上)。反映其重视审美情感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中介作用。其美学观点,富于朴素辩证法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著有《园冶》。
计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花的日记
《花的日记》以东京为主要背景,并选择以千叶县的北条海岸为避暑地、神奈川县的辻堂为英子的疗养场所,将英子的日记穿插交织其间。借由日记的形式,将青春期少女的烦恼、爱情及生活细腻地呈现在作品中。不过,由于内容太过繁杂冗长,主题到底是少女的同性友爱关系,还是家人间的亲爱关系,有重点不明确之感。
三历撮要
古人对于选择时日行事非常重视,到宋代已相当成熟,并有专著问世。此宋代编著《三历撮要》分三部分:一月到十二月每月的吉日(如嫁娶、求婚、送礼、出行等)、万通历吉凶图说、万通历吉凶图诀。此刊本为明末最大私人书坊虞山毛氏汲古阁影宋钞本。
老子化胡经[敦煌本]
亦称《老子西升化胡经》、十卷本《化胡经》。唐《化胡经》传本之一。(1)S.1857、P.2007,系卷一。首部均略残,有经题,存一百二十七行。开首二十行为“魏明帝”撰《老子化胡经序》,以下为卷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概述老君自殷汤以来变化法身,在中国及西域各国说经教化之故事,宣扬佛、道、摩尼三教“混齐同归”。(2)S.6963,系卷二。首部略残,存三百二十四行。列举“九十六种外道”之名称及所部鬼神数,末载驱散邪鬼外道之偈文一首。(3)P.3404,系卷八。首部微损,尾题《受道》,存二百七十八行。言老君在西域诸国讲说教义戒律之事。(4)P.2004,系卷十。首尾完好,题《玄歌》,存二百四十二行。收入化胡诗歌三十余首。早在东汉佛教初入中国时,已有老子西入夷狄,化为佛陀的说法。西晋王浮始造《化胡经》,贬斥佛法,从此化胡说成为佛道二教长期激烈争讼焦点之一。六朝至唐宋时,道士所作宣扬化胡说之经典非止一种,十卷本《化胡经》即其中之一。元至元年间(1264—1294),道士与僧人争讼失败,世祖诏令焚毁道经,《化胡经》乃全部佚失。敦煌所出写本,为研究佛道二教有关化胡争讼史提供了极重要资料。
国闻备乘
近人胡思敬撰。二册,四卷。记录清代掌故一百五十七篇。作者居京师七年,经历甲午、戊戌、庚子三大事变,以当时史官失职,宫廷机密要闻无人记述,故撰是书。所记多为见而知之者。它以笔记的形式分条记载清季掌故、轶事, 并且穿插作 者评述史事的札记, 各条皆有题目, 是胡思敬在京为官期间随时记载、陆续撰写, 清亡后汇编一起, 分为四卷。
春秋世论
五卷。清王夫之撰。该书对春秋时期合离之势、盛衰之迹进行评论,总结历史经验,往往有感而发。作者自序称该书“本王道之通塞,堙邪说之利害,旁引兵略,画地形,订国是”,实际上是借春秋史事,抒发自己对明朝覆亡的感慨。作者还有《读通鉴论》及《宋论》,该书与这两种书的性质大体相同,体例在经义与史评之间,但扫除了以名字日月褒贬说经的旧习,立论较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收入《船山遗书》,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新化邓显鹤长沙刊本、同治四年 (1865)湘乡曾国荃金陵刊本、民国二十二年(1923)上海太平洋书店排印本。
宛陵录
全一卷。全称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又作断际禅师宛陵录。唐代裴休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容辑录黄檗希运禅师住于安徽宣州宛陵时,与裴休等人之宗乘机缘对话。希运以‘禅’乃生死大事,不能等闲视之;并强调公案对于顿悟之重要性,显示自其开始,禅林已将公案作为参禅之特殊法门。



![老子化胡经[敦煌本]](/d/file/books/d6d251b72c13b84b9c045222ead2c98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