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成

- 姓名:计成
- 别名:字无否,号否道人
- 性别:男
- 朝代:明末清初
- 出生地: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计成,生卒年月不详,明末造园家。字无否,号否道人。吴江(今江苏吴江市)人。少时好搜奇,擅长诗画,四方游历,为中年以后从事造园设计,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曾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市)吴又予筑东第园,銮江(今江苏仪征县)汪士衡筑寤园,两园“并驰江南北”,又为扬州郑元勋造影园,成为八座名园之一。在总结前人和当时造园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园林美学思想。认为园林的创作,“构园无格”,明确提出造园是“三分匠七分主人”,强调园林规划设计与主持工程者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认为构园之法,要在“因借”,“因”与“借”相辅相成。所谓“因”,即因地制宜,必须以客观环境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自然,使其中一景一物,成为整体美中的构成部分,令人感到诗情画意,心旷神怡。应“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所谓“借”,即“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园冶·兴造论》)“因”而无“借”,囿于自然。“借”而无“因”,失却情趣。论述园林选址,认为不论山林、江湖、郊野、村庄、城市,只要“相地合宜”,均可建造园林。强调必须因地成形,遵循“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的土方平衡原则,并就地取材,特别要保留原有树木,提出“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为雕栋飞楹构易,槐荫挺玉成堆”的审美原则。在园林建筑上,重视意匠经营,认为要在建筑的实用功能和景境的美感作用统一基础上,进行布局和形式选择。要考虑由内望外无不美景如画,提出景境的审美要求,遵循“先乎取景”的原则,亭、榭等开敞式建筑,布置则应灵活。善于把山水画家的审美规律应用在叠山艺术的构思和建造上。提出“有真为假,做假为真”(《园冶·掇山》)的美学命题,主张根据具体环境、空间大小及人们在观赏时的视觉心理特点,采取不同造型手法。认为园林掇石,有法而无式。“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首自有深情”(同上)。反映其重视审美情感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中介作用。其美学观点,富于朴素辩证法精神,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著有《园冶》。
计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性论
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主要哲学著作,1734至1737年写成。全书共分3卷,1739年出版了第1、2卷,1740年出版第3卷。第1卷论述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休谟认为,哲学首先应在经验的基础上,用经验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知识的性质、范围和能力,不要超越这个范围和能力之外,去追求那些关于世界本原等旧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他认为感觉经验即知觉既是知识的对象又是知识的来源,我们只能认识知觉之间的关系,认识只能限制在知觉的范围之内,知觉则是由心中不可知的因素引起的。除了知觉,在知觉范围之外,是否有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存在的问题,在原则上是不能解决的。我们称他的这种观点为温和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他用他不可知论的观点既批判唯物主义,又批判唯心主义。不过他认为知觉不仅是认识的对象,而且是唯一的存在,所谓事物不过是一束知觉,这同贝克莱的物是观念的集合同出一辙,因而其哲学仍是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他论述了因果性学说,认为因果性观念是习惯性的联想。第2、3卷阐述了他的道德政治观点,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和情感(或激情)而不是理性,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和“同情心”。
恋情的终结
《恋情的终结》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最受公认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具自传性质的小说。入选2015年《卫报》历史百大英语小说;2015年BBC历史百大英国小说;2014年英国《每日电讯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威廉·福克纳将之评为:“我这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是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在任何语言里都是如此。”关于爱情,我又想起了你…… 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莎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预言的那样,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最后的时刻。
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俄语:Невский Проспект)是尼古拉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31年至1834年间,于1835年出版。在果戈理的小说集《彼得堡故事》中,短篇小说《涅瓦大街》其价值尤为突出,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设定了“彼得堡故事”系统的深层内涵。《涅瓦大街》的三个女性形象——“女性集体”、“黑发姑娘”和“金发女郎”给予考察,分析其基于男性成见的小说叙事所赋予的女性形象特质——“不确定性”、“无名性”、“被动性”、“失语”和“智性缺席”等,对女性形象实行操作和控制的小说叙事策略,其目的在于建构男性主导的价值系统。
惊险的浪漫
惊险的浪漫【Parker Pyne Investigates】又译作:派恩探案,本书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另一侦探帕克·派恩的华丽探案集,关键词:神奇,浪漫。波洛日后的老搭档奥利弗夫人和秘书李蒙小姐此时都被派恩先生聘用。
梅尧臣诗选
宋诗别集。1册。梅尧臣著,朱东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此书是朱东润整理研究梅尧臣著作的系列成果之一。书首有朱氏所作序1篇,对梅尧臣生平家世、政治态度、文学成就、艺术风格以及梅氏著作的版本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全书共选诗420余首,在编排上以年代为序。梅尧臣的选集,最初只有北宋元符二年(1099)宋绩臣的《梅圣俞外集》10卷(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南宋时有《梅圣俞别集》,陆游称其中收“宛陵先生遗诗及文若干首”,这两种收集遗著的选本,都已失传。朱氏的选本,是在全面整理研究梅氏著作的基础上,从梅尧臣的《宛陵集》(60卷)中精选一部分最能代表梅氏文学主张以及艺术风格的佳作,如《鲁山山行》、《腊日雪》、《江上遇雷雨》、《重过瓜步山》等名篇。也选录了梅氏同情人民,关怀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杰作,如《田家》、《陶者》、《汝坟贫女》、《田家语》等。朱东润在选录梅氏悼亡之作《书哀》、《悼亡三首》、《梦睹》的同时,也选了他的《一日曲》、《花娘歌》;在选录梅氏佳作名篇的同时,也选录了如《扪虱得蚤》之类不忌俗恶的作品,使读者能对梅氏诗歌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诗后的注释中,不但注释字句,而且为作品系年,时而引用前人评论,并附有己见。
太极图说
古代哲学著作。北宋周敦颐著。用图式表达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生长的理解和认识,即:无形无象的“无极”为原始、绝对的实体“太极”,由太极而化生出有象有形的二气五行和天地万物。南宋朱熹曾对该书进行注解和整理。明代编入《周濂溪集》,清代编入《周子全书》。亦称《太极图·易说》。全文250余字,有图有说。现流传下来的太极图式有三种,一是朱熹的《太极图说章句》本,一是《宋元学案》本,一是朱震所见太极图原图。太极图是根据宋初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一说《先天图》)改造而成的。陈抟的原图讲道教的修炼方法,周敦颐把它改变成论述宇宙本体化生万物过程的图式。通行本《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在宋代史馆所保存的《国史·周敦颐传》中原作“自无极而为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