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无逸

- 姓名:克勤无逸
- 俗姓:华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萧山(今杭州萧山)人
- 出生日期:1321
- 逝世日期:1397
- 民族族群:
克勤无逸(1321-1397),俗姓华,元末明初萧山(今杭州萧山)人,天台宗讲僧,幼年在湘湖边寺庙,师从原璞法师。
大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第四次向日本国派出使团以交涉沿海“倭寇”问题。这次使团主使的身份颇为特殊,乃是皇帝钧旨特选的两位佛教高僧——克勤无逸和仲猷祖阐。据《明太祖实录》、宋濂等人提供的史料和当时使团在日通信等资料,使团于当年四月二十八日抵达日本博多(今福冈),博多原属南朝怀良亲王,本已建立联系,但此时已被北朝占领,使团一行遂被北朝扣留于圣福寺。使团的主使克勤无逸给延历寺的天台座主尊道入道法亲王写去一封密信,之后这封信被转给北朝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使团方获自由。此次的任务相当艰巨,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混战时期,情况特别复杂,稍有不慎,还会有性命之虞。正是在前途未卜的过程中,此次的主使高僧克勤无逸,五月驻锡京都东福寺时,发愿书写了《无量寿佛经》,以求“顺心除障,不辱使命”:东渡降谕,被涛斩浪。适怀良去政,怠颁圣诏。弟子克勤,笃续友好。势殊事异,亦弗夺使志。恐前途欠顺,遂发心书写。所冀诸佛答报,顺心除障,不辱使命;伏望仗佛法力,降诸吉祥于我朝:使国泰民安,四方咸宁,四恩禳灾,净土无极。大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五月十七吉日记于东福寺。
洪武七年(1374)五月,历尽艰辛、漂泊海外两年多,无逸一行顺利从博多返航,历时五天回到舟山。六月底,抵达南京,参见朱元璋汇报出使日本的经过。朱元璋极为满意,诏赐祖阐和克勤每人白金一百两、绢帛两匹,其他随行者也赏赐白金、绢帛不等,并称:“勤,一沙门尔,乃能不辱君命如此,学孔子者,未能或之先也”,可见其评价之高。随后无逸回乡省亲之际,宋濂也为这位方外之友作序,亦盛称其推仁及物之德与临危制变之智。无逸随即因朱元璋鼓励儒僧参政而奉命还俗,由“无逸”更名“华克勤”,自此踏入仕途,直至官任封疆、造福一方,成为明初儒僧参政的典型人物。
克勤无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犹大之窗
作者约翰·迪克森·卡尔。作者只用十几页篇幅介绍案情,然后迅速转至法庭的审理和辩论过程。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大显身手,使得这一经典的密室故事精彩环生,令人目不暇接,大呼过瘾!约翰·迪克森·卡尔(1906—1977),史上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吉姆·安士伟第一次去见未来的岳父胡弥。忐忑不安的小伙子接过胡弥递来的威士忌,没想到喝了一口就昏倒在地。醒来后,他发现胡弥已经倒地身亡,胸口插着一支箭,正是原来挂在墙上的一支,箭上只有安士伟的指纹……屋子的房门从里面紧锁,窗户也从里面闩好——于是在这不省人事的十五分钟,安士伟成了案件唯一的疑犯。作为吉姆的律师,名侦探HM爵士决心为他洗清罪名。于是,在法庭上,HM凭着自己过人的推理能力,一点点接近了真相。
知识与爱情
这本书是黑塞经过青年时期的摸索与成年之后的自我追寻之后所创造的杰作。此文笔法优美抒情,情爱清新动人,通过追求完全相反的两个人的经历描述了潜藏在人类心中的两个灵魂——知识与爱互相抗争与吸引的过程。
淡水厅志
地方志。作者陈培桂,广东高要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任淡水同知。淡水设厅,始自1723年(雍正元年),但久无“厅志”。道光年间,台籍人士郑用锡辑有初稿四卷(即《淡水志略》);1867年,淡水同知严金清聘福建林豪续成志稿十四卷,但均未刊行。此志乃据上述二稿增订修辑而成。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
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是书亦称《净明秘法》或《净明真经》。传说南宋初年许真君降临江西西山(今新建县)传授,为南宋净明道道士奉持之主要经典。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书分为三十五篇。前十二篇概述净明教义,宣称净明道以忠孝为上,以炼形修己为要;行孝之人礼拜天神,为国王父母祈祷福寿,以符咒召神摄鬼,为人治病救度,可以升仙。第十三篇以下诸篇,分述净明道炼形救度诸道法。其中第十二至十七篇言诵念《灵书》之法。所谓《灵书》,是以梵语(汉字梵音)写成,隐含诸神仙真名及咒诀,诵念隐名咒语可以招降仙真。第十八至二十九篇言佩带符图宝箓,飞步玄纲、朝见天帝、洞识前生及起死回生等道法。第三十至三十五篇叙述以符咒为人治病消灾、超度亡灵之法。此数篇中符箓多已佚失,可据《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所收《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一书补足。
仪礼白话文
亦称《礼》或《士礼》,作为儒家经典,也称为 《礼经》,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人主张为孔子所撰。全书17篇,现今通行本、即郑玄所注本的篇次是: 《士冠礼》第一,叙贵族子弟在20岁所举行的加冠典礼; 《士昏礼》第二,叙贵族结婚的礼仪; 《士相见礼》第三,叙贵族之间相见、送礼或回拜的礼节;《乡饮酒礼》第四,叙乡里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射礼》第五,叙乡里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的仪节; 《燕礼》第六,叙诸侯与大臣们举行酒会的礼节; 《大射礼》第七,叙国君主持射箭比赛的具体仪节; 《聘礼》第八,叙大臣出国的礼节; 《觐礼》第十,叙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丧服》第十一,叙人们对死去的亲友,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这两篇叙贵族从死到葬的仪节;《士虞礼》第十四,叙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叙贵族定期有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两篇叙述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此为仪礼白话文。
阿毗昙八犍度论
凡三十卷。印度迦旃延子造,苻秦僧伽提婆与竺佛念共译于建元十九年(383)。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乃阿毗达磨发智论之异译本。犍度,意译为聚,积聚之义。以其篇章共有八聚,故称八犍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