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无逸

- 姓名:克勤无逸
- 俗姓:华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萧山(今杭州萧山)人
- 出生日期:1321
- 逝世日期:1397
- 民族族群:
克勤无逸(1321-1397),俗姓华,元末明初萧山(今杭州萧山)人,天台宗讲僧,幼年在湘湖边寺庙,师从原璞法师。
大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第四次向日本国派出使团以交涉沿海“倭寇”问题。这次使团主使的身份颇为特殊,乃是皇帝钧旨特选的两位佛教高僧——克勤无逸和仲猷祖阐。据《明太祖实录》、宋濂等人提供的史料和当时使团在日通信等资料,使团于当年四月二十八日抵达日本博多(今福冈),博多原属南朝怀良亲王,本已建立联系,但此时已被北朝占领,使团一行遂被北朝扣留于圣福寺。使团的主使克勤无逸给延历寺的天台座主尊道入道法亲王写去一封密信,之后这封信被转给北朝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使团方获自由。此次的任务相当艰巨,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混战时期,情况特别复杂,稍有不慎,还会有性命之虞。正是在前途未卜的过程中,此次的主使高僧克勤无逸,五月驻锡京都东福寺时,发愿书写了《无量寿佛经》,以求“顺心除障,不辱使命”:东渡降谕,被涛斩浪。适怀良去政,怠颁圣诏。弟子克勤,笃续友好。势殊事异,亦弗夺使志。恐前途欠顺,遂发心书写。所冀诸佛答报,顺心除障,不辱使命;伏望仗佛法力,降诸吉祥于我朝:使国泰民安,四方咸宁,四恩禳灾,净土无极。大明洪武五年岁次壬子五月十七吉日记于东福寺。
洪武七年(1374)五月,历尽艰辛、漂泊海外两年多,无逸一行顺利从博多返航,历时五天回到舟山。六月底,抵达南京,参见朱元璋汇报出使日本的经过。朱元璋极为满意,诏赐祖阐和克勤每人白金一百两、绢帛两匹,其他随行者也赏赐白金、绢帛不等,并称:“勤,一沙门尔,乃能不辱君命如此,学孔子者,未能或之先也”,可见其评价之高。随后无逸回乡省亲之际,宋濂也为这位方外之友作序,亦盛称其推仁及物之德与临危制变之智。无逸随即因朱元璋鼓励儒僧参政而奉命还俗,由“无逸”更名“华克勤”,自此踏入仕途,直至官任封疆、造福一方,成为明初儒僧参政的典型人物。
克勤无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9年。全书共分十四章,其基本内容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分析说明“有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理论主要是为了解释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闲阶级存在的条件、社会功能以及与下层阶级的关系。凡勃伦认为,资本主义的财富日益增多使有闲阶级能赖以存在,虽然这个阶级不生产任何产品,过着寄生生活,大肆挥霍社会财富,但它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即能为社会确立生活方式的模式,形成引导消费和社会行为的潮流,使日益富裕的社会产生这样一种磁性效应:处于下层的社会阶层与群体模仿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使生活取向和价值观念融为一体,社会大众接受有闲阶级的时髦风尚是危机时期和萧条时期转危为安的出路。因此,下层阶级不急于猛烈抨击现存的社会制度,而是耐心地等待“雨过天晴”,以便日后去赶时髦、模仿和追求。
绿胶囊之谜
主要讲述富商马库斯-切斯尼的侄女威尔斯小姐,被怀疑在特里太太糖果店的巧克力里下毒,毒杀了一名孩童。切斯尼先生决定自力救助侄女。他策划了一出只有两名演员的短剧——他自己和一名全身包裹的神秘客——要重现凶手下毒的手法。然而他竟然在众目睽睽下,被神秘客强塞下一颗绿胶囊而遭毒杀。这是为了争夺遗产而精心策划的戏外戏吗?那颗绿胶囊道具何时被换成剧毒的胶囊?
阴符发秘
张清夜《阴符发秘》,旧无刻本,且几近湮没失传。我们今天所见者,乃是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于1946年,根据手抄本和罗氏观妙斋聚珍本加以校订而成之《新校张清夜<阴符发秘>》。蒙文通先生校竟写有清本及《校后记》,并请谢无量为之撰《序》,杨润六为张清夜撰《自牧道人别传》。(校后记》、谢序、杨传,发表在1948年6月《图书集刊》第8期。2001年8月,巴蜀书社出版的《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书辑校十种》,将经蒙默教授据清本整理的《新校张清夜<阴符发秘>》编人,并附录张清夜所撰《玄门戒白》、《青羊宫<阴符经碑>跋》,以及杨润六《自牧道人别传》。蒙默《整理后记》曰:“今兹整理一据清本,唯清本仅载谢序,今补人校后记及杨传。原抄本附有《胎息经》,清本未载,当以胎经传自古昔,或人误为子还作而附于子还书后,写校记之初拟`仍旧存之’,而写定清本时仍予剔去,今依清本不附。《阴符发秘》前有沈裕云序及张清夜自序。沈序认为,《阴符经》之博大精深,直可与《易》齐肩,二者都具有高度的理论及抽象思维之特色,谓:“古圣贤书多据事以明理,惟《易》则空悬其象,而万事万理皆包孕其中。后世兴亡治乱,即《易》之占验也;古来经史子集,即《易》之注脚也。《阴符经》殆与《易》为表里者软 ! 是经也,不过四百余言,而九天九地、无始无终、一本万殊、大含细入, 其旨归所在, 与《易经》贞下起元、 静中含动, 无二理也。 特其造语多奇, 用字多险, 后人遂于奇险处求之, 致滋歧论而反晦其意。 试平心静气、反诸吾身而通诸载籍, 则释氏之非空非色,老子之常清常静,与儒者 之无极太极, 皆一以贯之矣。 ”
胎息经笺疏
尚自幼多病,又乏齐物乐天之智,常汲汲于死生之域,故于修养诸术,道佛学说,无不参究,冀得延命固形,超脱证果。然念余多年来,学愈多,行余蔓,与日损之旨,大相背谬,自亦知之。适一九五一冬日二十五,腊之十五日,闲居无事,因思学道半生,有何受用,无常一到,将何应付,不禁惊起,欲痛改前非,身体力行。然行将何据?细忖道书种种,伪谬者固无论矣。其他纵非伪谬,或则陈义过深,(如参同契,悟真篇等)或则支离寡要,(如道藏中之绝大部分),求其能为初学楷式,而内容精当扼要,足为实证之资者,其惟胎息经乎。惜经疏与幻真先生注,皆欠妥善,故当即决心参考各家要言,作成笺疏,以便一己之行持,且以与佛密互证。惟年来从事医学内典之纂辑,此意搁置已久,今幸二者大体就绪,故特及之,此作笺疏之缘起也。
六经图
十卷。宋杨甲撰,宋毛邦翰补。杨甲字鼎卿(一说为嗣清),遂宁(今属四川省)人,乾道二年进士,有诗文传世。邦翰字号及生卒年月均不详,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乾道初官抚州州学教授,终于转运判官。该书成于乾道中,曾勒碑昌州郡学,具体图目已不可考,经毛邦翰补后,包括《易》七十图,《书》五十五图,《诗》四十七图,《周礼》六十五图,《礼记》四十三图,《春秋》二十九图,共六经三百零九图。后在流传过程中,该书篇目、卷数甚至书名皆被后人随意增减。现存有明刻本六种。另有《五经图》六卷二种,为明刻本,实亦此书。
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
道源法师讲述,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国土,乃释尊“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此一法门之殊胜,历代诸师,赞叹备至。尤以永明大师称为“万修万人去。”蕅益大师则谓“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又叹为“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过去的祖师大德们,修此法门而现前见佛报尽生西者,史不绝书。我国大乘八宗,最能普遍社会深入人心者,亦惟净土。这是有其必然的道理的。